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明武宗朱厚照,自明朝嘉靖皇帝以來,都被認為是一個喜好遊玩、淫樂的昏庸之主。與其他習慣深居皇宮發號施令的皇帝不同,朱厚照好亂樂武,特別喜歡領兵打仗。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如果只是口頭上熱愛軍事也就算了,明武宗甚至還親臨戰陣,與數萬蒙古軍好好地打了一仗。而這場戰役,正是後世爭議度極高的“應州大捷”。

明武宗當權時,被稱為“小王子”的蒙古達延汗悄悄地在草原中崛起。明武宗繼位之初,達延汗便屢次進攻明朝邊塞。

為了擊破達延汗,明武宗不顧文官反對,親自帶兵出關。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親自帶領5萬大軍與達延汗的5萬騎兵在應州相遇。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戰鬥打響後,明軍出師不利,不僅沒有打敗蒙古人,反而被他們分割成兩部分。眼看明軍就要失敗,明武宗遂親自出馬來援。被分割的明軍見皇帝親臨,遂軍心大振,擊退了蒙古軍。第二天,達延汗見討不到便宜,遂向北撤軍。明武宗一直追到朔州,才放棄了追擊。而應州之戰,也就此結束了。

然而在在清點雙方損失時,爭議點卻出現了。按照明朝官方史書《武宗實錄》記載,此役明軍斬獲16顆首級,自己犧牲52人,重傷563人。當時,應州聚集了10萬大軍,發生了6次激烈戰鬥。明武宗參戰後,雙方連續打了6個時辰,交手百餘回合。甚至連明武宗自己也險遭不測(乘輿幾陷)。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雙方死傷卻如此之小,令人匪夷所思。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同時按照明武宗的說法,自己是應州之戰的勝利者。但從“人頭比”16:52的結果來看,簡直得不償失,看不出任何“大捷”的樣子。

因此後世對於這場戰役,評價非常低。公元1521年,明武宗神祕死亡,藩王出身的嘉靖皇帝繼位。嘉靖帝完全否定了應州戰役。應州之戰,明武宗本來給了部下將士許多封賞,而嘉靖皇帝幾乎將之全部剝奪。後世學者,對於明武宗的出戰行為也多持貶低態度。比如明史大家孟森曾評價:“武宗之昏狂無道,方古齊東昏、隋煬帝之流,並無遜色,應州之戰乃玩鬧之舉”。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但是對於應州之戰,也不全是貶低的態度。例如清修明史認為,應州之戰後“是後歲犯邊,遂不敢大入”。也就是說,達延汗在沒有對明朝進行大規模的征伐。在這裡,許多人就要問了,那麼應州之戰到底是勝仗還是敗仗?

在筆者看來,明軍所斬獲的16個首級,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金鑰匙。我們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奪取16個首級,是否意味著只殺了16個敵人。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草原人都講究葉落歸根,男兒戰死後,一定要屍首完整地埋入故鄉。因此,自古以來草原諸民族均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搶回死者屍首者,可以得到死者的妻子和財產。《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戰而扶輿死者,盡得死者家財。

也就是說從匈奴時代開始,這條規矩已經有了雛形。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後,他將這條規矩變為成文法,將之編入《大札撒》中:

“若奴隸能將戰士的屍體帶回,可立即獲得自由,並得到戰死士兵的牲畜;若蒙古人奪回戰士的屍體,不僅能獲得他們的牲畜,還能獲得他們的妻妾。”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因此在戰鬥中,蒙古的戰士們都會竭力搶回戰友的屍首。即使到了明朝時,成吉思汗的法令仍在發揮作用。雖然這個法令對於蒙古女人很不公平,但客觀上確實加強了蒙古人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按照明朝的軍法,蒙古人的首級是非常值錢的,砍一個韃靼首級,可得50兩銀子。這在當時可是一大筆錢。因此在明蒙交戰中,明軍和蒙古人往往會因為一具屍體反覆拉鋸。對於蒙古人來說,戰友屍體意味著女人和牲畜。對於明軍來說,這具屍體意味著銀子。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但在搶奪屍體的爭奪中,更善於馬術的蒙古人技高一籌。為了不讓明朝士兵割走首級,蒙古人往往將三人編成一組,其中一人專門負責用鉤子和套索搶回戰友的屍體。隨後將屍體往備用馬匹上一扔,然後揚長而去。因此終明朝一代,明軍即使獲得了勝利,斬殺了許多敵人,但斬獲的首級卻不多。斬殺100個敵人,奪取10顆首級就算多了。

回到應州之戰,達延汗雖然遭遇了挫敗,但主力未損。因此有餘力與明軍爭奪屍體。根據記載,5萬明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步兵。從機動性來說,達延汗的5萬騎兵,要遠強於明軍。可以想見,絕大部分屍體都被來去如風的蒙古人搶走了。而沒有敵人的首級,就沒法準確預估敵軍的傷亡。而這,也是造成“應州之戰”羅生門的最大原因。

為搶回戰士遺體,成吉思汗頒佈一奇葩命令,卻讓戰士妻女有苦難說

在筆者看來,明武宗確實贏得了勝利,否則為何達延汗在此後沒有大規模入塞搶掠?將應州之戰說成是“應州大捷”,應當沒有問題。此外,明朝的文官也不樂見明武宗勝利。自明英宗慘敗於土木堡後,明朝重文輕武之風日漸猖獗。

恐懼於君主再遭擒獲,文官們曾極力反對明武宗出塞擊胡。在文官們看來,明武宗就是一個昏主,他們可不想給他安一個好評價。

為此,他們還在殺敵數上做手腳,故意將不能客觀反映敵軍傷亡情況的首級數,與本方的死傷數作對比,將應州之戰寫成了一場敗仗。直到今天,仍有人受他們誤導,將應州大捷視為大敗,讓明武宗白背了500年黑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