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民間誤讀還是真與某個太子有關?

大慈寺是成都最著名的古寺之一,它位於成都市中心繁華的太古裡街區,前門面對的是糠市街北口,後面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如今算是鬧中取靜的一處所在,周圍繁華現代,而寺中卻古典雅緻。該寺相傳始建於魏晉,極盛於唐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曾經是成都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距今已有1600多年。千百年來,成都民間對大慈寺一直另有一個稱呼“太子寺”,究竟是大慈寺這一名字誤傳的諧音,還是和某個太子有關呢?事實上還真不是一個誤會,的確大慈寺有相關的歷史依據。

揭祕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民間誤讀還是真與某個太子有關?

成都大慈寺

一、大慈寺的建造背景

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記載,大慈寺相傳最早是由印度天竺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時間約為公元3世紀至4世紀之間。當時只是寺廟前身,還並沒有使用大慈寺這個名字。南朝時期,大慈寺周邊也有其他寺廟,形成一個佛寺興盛和聚集的片區,如大慈寺東面就相鄰有多寶寺的城中戒律院。

大慈寺比較有規模的寺廟形成於隋朝,內部各種樓、閣、殿、塔,包括一些神像、佛像、畫像構成了與眾不同佛寺氣質。從南朝到隋唐,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絕非單單形容一個金陵建康,可以說重要的城市都充滿香火氣息。成都大慈寺真正脫穎而出來自唐玄宗入蜀避難,後來有皇帝賜名“敕建大聖慈寺”,奠定成為巴蜀第一大寺的輝煌。

天寶十五載, 安史從北方起兵,引起唐朝長達八九年的動盪,迫使唐玄宗逃出長安前往成都。據說唐玄宗來成都以後,偶然在街頭見到當時有大慈寺的僧人英幹在街頭施粥,救濟窮困百姓,併為當時中原的百姓祈福。

揭祕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民間誤讀還是真與某個太子有關?

唐玄宗畫像

年屆七旬的玄宗在逃難過程中,曾經生活在人世頂層的大唐天子,親身經歷過吃不上飯,忍飢挨餓,反而接受百姓救濟的尷尬境地。唐玄宗見到這一幕深受感動,決定要褒獎大慈寺僧人的善舉。他得知舊交無相禪師在成都,請他跟玄宗到行宮內殿居住,下詔賜田一千畝,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讓無相負責主持擴建大慈寺。因為無相禪師先後在成都建造過多家寺廟,有淨眾寺(無相禪師正是長期住在淨眾寺)、菩提寺等。

幾年下來,經過無相禪師規劃和設計,重新擴建的大慈寺完成在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房屋達到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間,一度是成都最繁榮的寺廟。不光唐代如此,到宋代也如此。規模最大的時候,從今天的位置一直可以覆蓋到成都市鹽市口街區一帶全都歸大慈寺所有,為成都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大寺廟。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他的《成都古寺名筆記》、黃休覆在他的《益州名畫錄》書中都對大慈寺壁畫作者及內容也多有記載。宋嘉祐元年(1056年), 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蘇軾、蘇轍兩兄弟一起到大慈寺遊玩,也對唐代佛畫大師盧楞伽的作品倍加讚賞,稱大慈寺壁畫“精妙冠世”。大慈寺繁榮了近千年,明末毀於火,後雖重建,清初又遭焚燬,再建後,範圍縮小,現僅存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和藏經樓。

而今天留存的大慈寺位於成都市中心城區的東南。據如今的街區劃分,大慈寺西起紅星路二、三段交會口連總府街,東止東風路大橋接東風路。南側跨玉成街、東安南街及北紗帽街;北側跨穿巷子及書院南街,東順城中街橫穿此路。1958年,成都市在棉花街、鴻春裡等街基礎上擴建東風路,佔去部分寺廟院地後,寺廟大門一度改為面向東風路(今大慈寺路),於1981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建太古裡商業街區以後,大慈寺恢復為大門面向北糠市街。

揭祕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民間誤讀還是真與某個太子有關?

流傳的無相禪師畫像

二、為什麼民間稱大慈寺為太子寺?

今天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成都民間習慣把大慈寺稱太子寺應該是“大慈”和“太子”讀音誤傳,事實上並非如此,大慈寺被叫太子寺確實是從一開始就有真實的歷史淵源。只不過這個太子並不是中華人,指的就是主持修建大慈寺的無相禪師,他的俗家身份其實是來自新羅的王太子。

無相禪師(648-742),民間有時被人稱”金和尚“,俗家身份是新羅聖德王金興光的第三子。新羅是朝鮮半島南部古國之一,以新羅為名開始於公元503年,意思是“德業日新,網羅四方”,對唐朝非常尊重和嚮往。唐朝前期的臣屬外邦中,對新羅的地位也一直是最密切友好,每年長安或洛陽舉行朝賀儀式上,幾乎都會把新羅放在各外邦使臣中第一的位置,為此還發生過有其他邦國不服排名順序,引起的爭執事件,可見《新舊唐書》與《唐會要》在玄宗時期的記載。

聖德王金興光原本和玄宗同名,都叫隆基,他繼位的時候是得到武則天允許的,後來玄宗登位為了避諱才改名興光,在位長達三十五年。據說無相禪師支持妹妹崇佛,據說金興光原本為女兒安排親事,這個小妹立志修佛而不願嫁人,態度非常堅決,用刀割面毀容,成為比丘尼。三太子為此很受激勵,也表示不願留在王家,而在該國郡南寺出家為僧。開元十六年(728)“浮海西渡”,來到嚮往的唐朝京都長安交流和學佛。

揭祕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民間誤讀還是真與某個太子有關?

成都大慈寺

一來新羅對唐朝非常尊敬友好,二來他是王子身份,所以受唐玄宗召見款待,將他編籍於禪定寺住了一段時間。無相心中嚮往在高宗武后時期繁榮起來的禪宗,四處周遊尋師訪道。往南來到四川資州德純寺(今四川資中市寧國寺),他一心想參拜著名傳說木棉袈裟的獲得者智詵禪師。

智詵禪師少年時跟隨玄奘法師修行,後投拜弘忍大師,成為禪宗一代高僧,與惠能、神秀等齊名,智詵禪師在四川形成的禪宗,既不是神秀的北派,也不是惠能的南派,後來往往單獨被稱為劍南禪派。《歷代法寶記》中說,木棉袈裟是達摩祖師帶來中土弘揚佛法的寶物,原本是五祖弘忍大師傳給著名的六祖惠能大師所有,由於惠能開創南方禪宗時屢遭爭奪和劫難,最後歸武則天收入宮中供奉。武則天另外挑選其他弘忍大師的弟子,最後意外歸智詵獲傳法衣,還賜號“國大禪師”。他回到四川不久圓寂,又交給其弟子處寂禪師。

起初處寂對無相也沒有對這個從新羅來的僧人有什麼興趣,無相為表修禪決心,居然也不亞於妹妹當年,他當著處寂的面用火燒手,處寂見他意志果決,就留下他傳授禪法,收他為弟子,取法名“無相”,他果然極有天賦,最後處寂傳給他著名的法衣。之後便到離德純寺十來裡之遙的天谷山石巖(今天稱御河溝)苦修“杜多之行”長達十年。杜多今天一般稱“頭陀”,唐宋時期,在無相禪師修禪的石巖留下有許多摩崖石刻,至今還有97龕,1100多尊造像。

揭祕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民間誤讀還是真與某個太子有關?

今天資中的寧國寺

到天寶元年(742),章仇兼瓊(章仇是複姓)任劍南節度使,聽聞來自新羅的高僧修行禪法,而且獲傳木棉袈裟法衣,就將無相禪師請到成都開示禪法,十分隆重,影響漸漸傳開。這時,無相禪師的弟弟在新羅繼承王位,聽說無相在唐朝名聲很大,非常害怕他得到唐朝支持回到新羅爭搶王位,傳說派出祕密刺客萬里迢迢去四川成都謀害他。由於身邊人保護,刺客沒有成功,同時,刺殺無相也有搶奪木棉袈裟法衣的動機,這一事蹟見於宋代的《高僧傳》中。

不過,這一幕可能只是傳說故事。新羅聖德王的兒子見記載的是兩個,繼承王位的是次子金成慶,為孝成王,一共在位五年,的確病故是在唐朝天寶元年。而金成慶的哥哥叫金重慶,諡號為孝殤太子,顯然指他死的比較早。而無相禪師一直傳說為聖德王第三子,也許是庶出兒子,後來出家為僧,又遠在唐朝,就沒有再列入新羅的史書記載。那麼,無相禪師反而應該是孝成王金成慶的弟弟才是。

無相禪師長期住在自己重新修建的淨眾寺,經常舉辦講經活動,也經常施齋接濟窮苦民眾,受成都及周邊百姓稱讚。他所在的淨眾寺也是四川歷史上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最早據說在東漢後期就有草創,至少魏晉時就以安浦寺的名字出現。地點位於今成都市通錦路和金仙橋一帶,主要舊址屬於中鐵二院和西體體育場所在範圍。唐代重新修建後改名為淨眾寺,宋代改名淨因寺,據說也是四川歷史上生產交子的地址之一。元明再次改俗名萬福寺,清朝重建命名萬佛寺,這裡後來出土的部分石刻是成都歷史上最重要的石刻造像,尤其南朝時期的少量石刻,也是中國僅存南朝時期造像代表,堪稱絕世精品。

無相禪師是唐代禪宗重要人物,天賦很高,最終他通過領悟和修行創立的禪法與智詵、處寂頗有不同,成為劍南禪派中著名的“保唐禪法”。據史料記載,無相禪法是”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慧。”這幾句法門“聲稱其禪法直承達摩,而非來自智詵和處寂。”每年正月、十二月舉行向信徒“授緣”的盛大法會,參加的僧俗民眾成千上萬,“禪風之盛,遍及益州”。他的傳法弟子是無住,大力繼承和發揚他的學說,成為唐代中後期最有影響的一個禪宗分支,以至於流傳所謂的“言蜀者不可不知禪,言禪者尤不可不知蜀”的巨大聲譽。

揭祕成都大慈寺又稱太子寺,是民間誤讀還是真與某個太子有關?

電影木棉袈裟海報

另外,無相禪師喜歡飲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有記述:“茶作飲料,唐時自江南傳到北方,逐漸流行。據《封氏聞見記》說,開元時,泰山有僧大興禪教,學禪首先要夜裡不睡眠,因此禪徒都煮茶驅睡。後來俗人也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之後唐朝寫出著名《茶經》的陸羽,正是多年來都生活在寺院,而且偏偏也把寫茶的書叫“茶經”,正說明茶和佛寺的獨特淵源。也正因為此,無相禪師所在四川是生產茶的主要地方,由他獨創一種“無相禪茶”之法,後來還流傳到了新羅國,至今為韓國繼承。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無相禪師在成都大慈寺圓寂,享年也有些爭議,有說八十,有說七十七。晚唐詩人李商隱《唐梓州慧義精舍南禪院四證堂碑銘並序》中以益州無相大師、保唐無住大師、洪州道一大師、西堂智藏大師為“四證”,推無相為第一證。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既有詩文才華又有武將風範的韋皋來到成都出任西川節度使,再次擴修大慈寺,還另外開鑿一條玉溪流經寺前,使大慈寺附近環境更趨完美,成為唐代聲望的講經勝地。根據史料形容,大慈寺原本一開始就兼併了旁邊的多寶寺戒律院,然後擴建時分為東西兩部分,所以形成寺中有寺,院中有院的格局,規模十分宏大,一直到宋元時代都聲名顯赫。大慈講場每每號稱萬人聽經,其聲名足與峨眉山比肩,以一座寺而與一座山齊名,可證大慈寺在歷史上有多麼輝煌。

唐宋時代前後長達五六百年,大慈寺一直是四川佛寺數一數二的地位,全寺九十六院高僧大德倍出,常年舉辦的講座交流活動就多達73個,巴蜀各地乃至其他地方,僧尼沙彌、文人雅士、布衣百姓紛紛前來交流學習,推廣佛事,據說像前蜀蜀王王建就經常慕名入寺聽經。

正因為大慈寺在唐朝中後期聲名遠播,在武宗會昌時期號稱著名的毀佛活動中,成都大慈寺因有唐玄宗的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所以,大慈寺後來雖然在漫長的時期也受到過多次危難,但多少寺廟中還能夠保持部分唐代的原貌,非常難得。但是,歷史上因為無相禪師和大慈寺的奇特淵源,一直代代相傳在成都老百姓的口頭,只不過隨著歷史久遠,具體這個新羅太子和大慈寺是怎樣的關係,卻很少再為人們所瞭解了,以至於會被一些人覺得可能是口頭的誤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