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1260年,三星堆文明毀滅。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益幹啟位”,在《左傳》中被稱為“后羿代夏”,著名的“后羿射日”的神話就由此演化而來。射日的神話故事,至今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然口耳相傳,代代不息。

"

  公元前1260年,三星堆文明毀滅。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益幹啟位”,在《左傳》中被稱為“后羿代夏”,著名的“后羿射日”的神話就由此演化而來。射日的神話故事,至今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然口耳相傳,代代不息。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太陽神鳥金飾(金沙博物館藏)

  此後不久(經過約50年),在今成都西郊,金沙文明迅速崛起。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進入春秋之後,雖然中原人對後杼的大名仍念念不忘,但對於後杼得國的歷史過程認識已經相當模糊,以致西漢揚雄在撰寫《蜀王本紀》時,把金沙王朝稱為了開明氏蜀國,而不知道他這個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其實就是《左傳》中後杼所復興的夏王國。

  周人把後杼所建立的國家記為“召”,並與之通婚,建立了聯盟關係。“召”和“杼”古音相近,和秦人所稱的“蜀”字、馬家大墓所見的“邵”字、《蜀王本紀》所記錄的“尚”字一樣,這些字都是西南民族語言中表示“王”義的記音字。《詩經》有《召南》之詩,即為巴蜀之地的作品。周召聯盟的建立,為自稱“小邦周”的姬人消滅“大邑商”提供了強大的軍事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尚書·牧誓》把周人所結盟的召族稱為以蜀為首的“西戎八國”,這是大致符合歷史事實的。明瞭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常璩會在《華陽國志》裡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

  公元前1260年,三星堆文明毀滅。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益幹啟位”,在《左傳》中被稱為“后羿代夏”,著名的“后羿射日”的神話就由此演化而來。射日的神話故事,至今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然口耳相傳,代代不息。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太陽神鳥金飾(金沙博物館藏)

  此後不久(經過約50年),在今成都西郊,金沙文明迅速崛起。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進入春秋之後,雖然中原人對後杼的大名仍念念不忘,但對於後杼得國的歷史過程認識已經相當模糊,以致西漢揚雄在撰寫《蜀王本紀》時,把金沙王朝稱為了開明氏蜀國,而不知道他這個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其實就是《左傳》中後杼所復興的夏王國。

  周人把後杼所建立的國家記為“召”,並與之通婚,建立了聯盟關係。“召”和“杼”古音相近,和秦人所稱的“蜀”字、馬家大墓所見的“邵”字、《蜀王本紀》所記錄的“尚”字一樣,這些字都是西南民族語言中表示“王”義的記音字。《詩經》有《召南》之詩,即為巴蜀之地的作品。周召聯盟的建立,為自稱“小邦周”的姬人消滅“大邑商”提供了強大的軍事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尚書·牧誓》把周人所結盟的召族稱為以蜀為首的“西戎八國”,這是大致符合歷史事實的。明瞭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常璩會在《華陽國志》裡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牧野之野(來自網絡)

  西周末年,周、召聯盟分裂,在西戎的進攻下,平王東遷,西周亡國,召族所領導的西戎集團從此逐漸淡出中原的權力中心。語言學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漢語與藏緬語兩大語言集團產生分化的時間大約在兩週相交之際,這與周、召聯盟分裂的時間基本吻合。

"

  公元前1260年,三星堆文明毀滅。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益幹啟位”,在《左傳》中被稱為“后羿代夏”,著名的“后羿射日”的神話就由此演化而來。射日的神話故事,至今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然口耳相傳,代代不息。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太陽神鳥金飾(金沙博物館藏)

  此後不久(經過約50年),在今成都西郊,金沙文明迅速崛起。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進入春秋之後,雖然中原人對後杼的大名仍念念不忘,但對於後杼得國的歷史過程認識已經相當模糊,以致西漢揚雄在撰寫《蜀王本紀》時,把金沙王朝稱為了開明氏蜀國,而不知道他這個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其實就是《左傳》中後杼所復興的夏王國。

  周人把後杼所建立的國家記為“召”,並與之通婚,建立了聯盟關係。“召”和“杼”古音相近,和秦人所稱的“蜀”字、馬家大墓所見的“邵”字、《蜀王本紀》所記錄的“尚”字一樣,這些字都是西南民族語言中表示“王”義的記音字。《詩經》有《召南》之詩,即為巴蜀之地的作品。周召聯盟的建立,為自稱“小邦周”的姬人消滅“大邑商”提供了強大的軍事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尚書·牧誓》把周人所結盟的召族稱為以蜀為首的“西戎八國”,這是大致符合歷史事實的。明瞭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常璩會在《華陽國志》裡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牧野之野(來自網絡)

  西周末年,周、召聯盟分裂,在西戎的進攻下,平王東遷,西周亡國,召族所領導的西戎集團從此逐漸淡出中原的權力中心。語言學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漢語與藏緬語兩大語言集團產生分化的時間大約在兩週相交之際,這與周、召聯盟分裂的時間基本吻合。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西周亡國之亂

  此後,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中原、江淮以及長江中下游群雄並起。原來後杼在復國時所擁有的廣袤疆域日益萎縮,召氏中央王朝逐漸成為了僻居西南一隅的地方政權。儘管如此,在戰國末期,秦人仍稱蜀為“戎狄之長”(《戰國策·秦策》)。並且,隨著新都馬家大墓的出土,“邵之食”鼎為世人所知,這就證實了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實際上他們自記為“邵”。在古代文獻中,表示方國的“邵”字可以記為“召”字,二者並沒有區別。如《左傳》的“召康公”,在《國語》中就記作“邵康公”。

  後杼在完成復國運動後,曾先後舉行過兩場重大的祭祀活動。其中,第一場是在大夏故地也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遺址舉行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亡靈,留下了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中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祭祀坑是后羿代夏後留下的)。《蜀王本紀》所稱的開明,即為後杼王朝繼承三星堆王朝而得,其義為“太陽家族”。隨後,帝杼將王都遷往了今成都(《竹書紀年》稱為老丘)西郊的金沙遺址,並在今羊子山祭祀臺舉行了另一場盛大的祭天儀式。對於這兩次盛大的祭祀儀式,《左傳》留下了十二個字:“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

  公元前1260年,三星堆文明毀滅。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益幹啟位”,在《左傳》中被稱為“后羿代夏”,著名的“后羿射日”的神話就由此演化而來。射日的神話故事,至今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然口耳相傳,代代不息。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太陽神鳥金飾(金沙博物館藏)

  此後不久(經過約50年),在今成都西郊,金沙文明迅速崛起。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進入春秋之後,雖然中原人對後杼的大名仍念念不忘,但對於後杼得國的歷史過程認識已經相當模糊,以致西漢揚雄在撰寫《蜀王本紀》時,把金沙王朝稱為了開明氏蜀國,而不知道他這個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其實就是《左傳》中後杼所復興的夏王國。

  周人把後杼所建立的國家記為“召”,並與之通婚,建立了聯盟關係。“召”和“杼”古音相近,和秦人所稱的“蜀”字、馬家大墓所見的“邵”字、《蜀王本紀》所記錄的“尚”字一樣,這些字都是西南民族語言中表示“王”義的記音字。《詩經》有《召南》之詩,即為巴蜀之地的作品。周召聯盟的建立,為自稱“小邦周”的姬人消滅“大邑商”提供了強大的軍事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尚書·牧誓》把周人所結盟的召族稱為以蜀為首的“西戎八國”,這是大致符合歷史事實的。明瞭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常璩會在《華陽國志》裡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牧野之野(來自網絡)

  西周末年,周、召聯盟分裂,在西戎的進攻下,平王東遷,西周亡國,召族所領導的西戎集團從此逐漸淡出中原的權力中心。語言學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漢語與藏緬語兩大語言集團產生分化的時間大約在兩週相交之際,這與周、召聯盟分裂的時間基本吻合。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西周亡國之亂

  此後,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中原、江淮以及長江中下游群雄並起。原來後杼在復國時所擁有的廣袤疆域日益萎縮,召氏中央王朝逐漸成為了僻居西南一隅的地方政權。儘管如此,在戰國末期,秦人仍稱蜀為“戎狄之長”(《戰國策·秦策》)。並且,隨著新都馬家大墓的出土,“邵之食”鼎為世人所知,這就證實了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實際上他們自記為“邵”。在古代文獻中,表示方國的“邵”字可以記為“召”字,二者並沒有區別。如《左傳》的“召康公”,在《國語》中就記作“邵康公”。

  後杼在完成復國運動後,曾先後舉行過兩場重大的祭祀活動。其中,第一場是在大夏故地也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遺址舉行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亡靈,留下了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中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祭祀坑是后羿代夏後留下的)。《蜀王本紀》所稱的開明,即為後杼王朝繼承三星堆王朝而得,其義為“太陽家族”。隨後,帝杼將王都遷往了今成都(《竹書紀年》稱為老丘)西郊的金沙遺址,並在今羊子山祭祀臺舉行了另一場盛大的祭天儀式。對於這兩次盛大的祭祀儀式,《左傳》留下了十二個字:“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1956年成都羊子山遺址發掘現場

  根據《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報告》和《成都羊子山臺遺址清理報告》的介紹,羊子山祭臺位於成都市駟馬橋北側,川陝公路西側。該祭臺為方形,呈三級遞高,四面皆有供登臺的階梯。土臺遺址年代上限為商代晚期,下限至春秋晚期,其高達10米,面積逾10000平方米,用土總量超過70000立方米,為商周時期全國的最大祭祀臺。該遺址距離金沙遺址直線距離約七公里,建築方向為北偏西55°,與金沙遺址發掘的建築方向基本一致。

"

  公元前1260年,三星堆文明毀滅。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益幹啟位”,在《左傳》中被稱為“后羿代夏”,著名的“后羿射日”的神話就由此演化而來。射日的神話故事,至今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然口耳相傳,代代不息。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太陽神鳥金飾(金沙博物館藏)

  此後不久(經過約50年),在今成都西郊,金沙文明迅速崛起。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進入春秋之後,雖然中原人對後杼的大名仍念念不忘,但對於後杼得國的歷史過程認識已經相當模糊,以致西漢揚雄在撰寫《蜀王本紀》時,把金沙王朝稱為了開明氏蜀國,而不知道他這個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其實就是《左傳》中後杼所復興的夏王國。

  周人把後杼所建立的國家記為“召”,並與之通婚,建立了聯盟關係。“召”和“杼”古音相近,和秦人所稱的“蜀”字、馬家大墓所見的“邵”字、《蜀王本紀》所記錄的“尚”字一樣,這些字都是西南民族語言中表示“王”義的記音字。《詩經》有《召南》之詩,即為巴蜀之地的作品。周召聯盟的建立,為自稱“小邦周”的姬人消滅“大邑商”提供了強大的軍事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尚書·牧誓》把周人所結盟的召族稱為以蜀為首的“西戎八國”,這是大致符合歷史事實的。明瞭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常璩會在《華陽國志》裡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牧野之野(來自網絡)

  西周末年,周、召聯盟分裂,在西戎的進攻下,平王東遷,西周亡國,召族所領導的西戎集團從此逐漸淡出中原的權力中心。語言學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漢語與藏緬語兩大語言集團產生分化的時間大約在兩週相交之際,這與周、召聯盟分裂的時間基本吻合。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西周亡國之亂

  此後,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中原、江淮以及長江中下游群雄並起。原來後杼在復國時所擁有的廣袤疆域日益萎縮,召氏中央王朝逐漸成為了僻居西南一隅的地方政權。儘管如此,在戰國末期,秦人仍稱蜀為“戎狄之長”(《戰國策·秦策》)。並且,隨著新都馬家大墓的出土,“邵之食”鼎為世人所知,這就證實了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實際上他們自記為“邵”。在古代文獻中,表示方國的“邵”字可以記為“召”字,二者並沒有區別。如《左傳》的“召康公”,在《國語》中就記作“邵康公”。

  後杼在完成復國運動後,曾先後舉行過兩場重大的祭祀活動。其中,第一場是在大夏故地也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遺址舉行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亡靈,留下了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中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祭祀坑是后羿代夏後留下的)。《蜀王本紀》所稱的開明,即為後杼王朝繼承三星堆王朝而得,其義為“太陽家族”。隨後,帝杼將王都遷往了今成都(《竹書紀年》稱為老丘)西郊的金沙遺址,並在今羊子山祭祀臺舉行了另一場盛大的祭天儀式。對於這兩次盛大的祭祀儀式,《左傳》留下了十二個字:“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1956年成都羊子山遺址發掘現場

  根據《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報告》和《成都羊子山臺遺址清理報告》的介紹,羊子山祭臺位於成都市駟馬橋北側,川陝公路西側。該祭臺為方形,呈三級遞高,四面皆有供登臺的階梯。土臺遺址年代上限為商代晚期,下限至春秋晚期,其高達10米,面積逾10000平方米,用土總量超過70000立方米,為商周時期全國的最大祭祀臺。該遺址距離金沙遺址直線距離約七公里,建築方向為北偏西55°,與金沙遺址發掘的建築方向基本一致。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羊子山祭臺復原圖(見四川博物館)

  羊子山祭臺,在《歸藏》、《左傳》中被稱為“鈞臺”,有時也寫作“璿臺”。在《山海經》、《歸藏》、《左傳》、《楚辭》等傳世文獻中,有關於夏啟舞《九招》的故事有大量的記載。長期以來,學者們一直把夏啟舞《九招》的傳說視為神話,今天,當我們發現了夏啟就是夏後杼的歷史真相之後,就可以知道所謂的夏啟舞《九招》,其實就是夏後杼完成復國運動之後所舉行的祭天活動。

  關於這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傳說中出自禹、益之手的《山海經》記載特別多。蒙文通、呂子方等學者曾力證,《山海經》的大部分篇章均出自蜀地,今從我們的研究來看,這個判斷是可信的。《山海經·海外西經》說:

  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

"

  公元前1260年,三星堆文明毀滅。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益幹啟位”,在《左傳》中被稱為“后羿代夏”,著名的“后羿射日”的神話就由此演化而來。射日的神話故事,至今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然口耳相傳,代代不息。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太陽神鳥金飾(金沙博物館藏)

  此後不久(經過約50年),在今成都西郊,金沙文明迅速崛起。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進入春秋之後,雖然中原人對後杼的大名仍念念不忘,但對於後杼得國的歷史過程認識已經相當模糊,以致西漢揚雄在撰寫《蜀王本紀》時,把金沙王朝稱為了開明氏蜀國,而不知道他這個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其實就是《左傳》中後杼所復興的夏王國。

  周人把後杼所建立的國家記為“召”,並與之通婚,建立了聯盟關係。“召”和“杼”古音相近,和秦人所稱的“蜀”字、馬家大墓所見的“邵”字、《蜀王本紀》所記錄的“尚”字一樣,這些字都是西南民族語言中表示“王”義的記音字。《詩經》有《召南》之詩,即為巴蜀之地的作品。周召聯盟的建立,為自稱“小邦周”的姬人消滅“大邑商”提供了強大的軍事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尚書·牧誓》把周人所結盟的召族稱為以蜀為首的“西戎八國”,這是大致符合歷史事實的。明瞭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常璩會在《華陽國志》裡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牧野之野(來自網絡)

  西周末年,周、召聯盟分裂,在西戎的進攻下,平王東遷,西周亡國,召族所領導的西戎集團從此逐漸淡出中原的權力中心。語言學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漢語與藏緬語兩大語言集團產生分化的時間大約在兩週相交之際,這與周、召聯盟分裂的時間基本吻合。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西周亡國之亂

  此後,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中原、江淮以及長江中下游群雄並起。原來後杼在復國時所擁有的廣袤疆域日益萎縮,召氏中央王朝逐漸成為了僻居西南一隅的地方政權。儘管如此,在戰國末期,秦人仍稱蜀為“戎狄之長”(《戰國策·秦策》)。並且,隨著新都馬家大墓的出土,“邵之食”鼎為世人所知,這就證實了所謂的開明氏蜀國實際上他們自記為“邵”。在古代文獻中,表示方國的“邵”字可以記為“召”字,二者並沒有區別。如《左傳》的“召康公”,在《國語》中就記作“邵康公”。

  後杼在完成復國運動後,曾先後舉行過兩場重大的祭祀活動。其中,第一場是在大夏故地也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遺址舉行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亡靈,留下了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中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祭祀坑是后羿代夏後留下的)。《蜀王本紀》所稱的開明,即為後杼王朝繼承三星堆王朝而得,其義為“太陽家族”。隨後,帝杼將王都遷往了今成都(《竹書紀年》稱為老丘)西郊的金沙遺址,並在今羊子山祭祀臺舉行了另一場盛大的祭天儀式。對於這兩次盛大的祭祀儀式,《左傳》留下了十二個字:“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1956年成都羊子山遺址發掘現場

  根據《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報告》和《成都羊子山臺遺址清理報告》的介紹,羊子山祭臺位於成都市駟馬橋北側,川陝公路西側。該祭臺為方形,呈三級遞高,四面皆有供登臺的階梯。土臺遺址年代上限為商代晚期,下限至春秋晚期,其高達10米,面積逾10000平方米,用土總量超過70000立方米,為商周時期全國的最大祭祀臺。該遺址距離金沙遺址直線距離約七公里,建築方向為北偏西55°,與金沙遺址發掘的建築方向基本一致。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羊子山祭臺復原圖(見四川博物館)

  羊子山祭臺,在《歸藏》、《左傳》中被稱為“鈞臺”,有時也寫作“璿臺”。在《山海經》、《歸藏》、《左傳》、《楚辭》等傳世文獻中,有關於夏啟舞《九招》的故事有大量的記載。長期以來,學者們一直把夏啟舞《九招》的傳說視為神話,今天,當我們發現了夏啟就是夏後杼的歷史真相之後,就可以知道所謂的夏啟舞《九招》,其實就是夏後杼完成復國運動之後所舉行的祭天活動。

  關於這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傳說中出自禹、益之手的《山海經》記載特別多。蒙文通、呂子方等學者曾力證,《山海經》的大部分篇章均出自蜀地,今從我們的研究來看,這個判斷是可信的。《山海經·海外西經》說:

  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

金沙文明解碼: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夏後啟登龍飛天(採自《山海經》)

又《大荒西經》說: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在西周時期,今湖北地區大多數方國(比如曾國)仍然是以後杼所復興的夏王國為宗主的。因而,有關於夏啟舞《九代》的故事在湖北出土的文獻中也有很多記載。如江陵王家臺秦簡有記載說:

  《明夷》曰:昔者夏後啟卜,乘飛龍以登於天,而枚佔□□□。

  王家臺秦簡的這條材料,出自先秦文獻《歸藏》。由於《歸藏》不載於《漢書·藝文志》,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人質疑《歸藏》為偽書。江陵王家臺秦簡的出土,證實了《歸藏》確為先秦典籍。王家臺秦簡的這條材料,字跡已經無法完全辨識,《博物志》卷9《雜說上》收錄的一條材料當源自它:

  《明夷》曰:昔夏後筮,乘飛龍而登於天,而枚佔皋陶,曰:“吉。”昔夏啟筮徙九鼎,啟果徙之。

另《太平御覽》卷82引《歸藏》又說:

  昔夏後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臺枚佔。皋陶曰:“不吉”。

顯然,《博物志》裡提到夏啟遷鼎之事,與《竹書紀年》裡記載的夏杼遷居老丘之事是可以對應的,這也為夏啟就是夏杼提供了另一個佐證。

  行文至此,關於羊子山祭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已經是不言而喻。然而,遺憾的是,自上個世紀50年代羊子山祭臺被發現以來,由於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遺蹟的歷史價值,羊子山遺址遭到了嚴重破壞。最近,傳聞成都市成華區準備打造羊子山古祭臺,以作為其文化名片。如果夏啟在天有靈,不知當作何觀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