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孔廟盛時整個廟宇佔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參天,含煙吐翠,俗稱“北杏壇”,為“長垣八景”之一。

當年,因廟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學子祭孔,政府也在這裡組織規模宏大的祭孔儀式。廟裡經常青煙嫋嫋。因廟裡碑刻較多,又常有學子在這裡觀玩石碑,臨摹碑上的書法字體。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孔廟盛時整個廟宇佔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參天,含煙吐翠,俗稱“北杏壇”,為“長垣八景”之一。

當年,因廟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學子祭孔,政府也在這裡組織規模宏大的祭孔儀式。廟裡經常青煙嫋嫋。因廟裡碑刻較多,又常有學子在這裡觀玩石碑,臨摹碑上的書法字體。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因戰亂等歷史原因,這豫北第一聖廟毀壞嚴重,再無以前的風光。如今經過整修,也在慢慢展現昔日芳華。

一段優美的“傳說”

關於聖廟有兩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一是“透影碑”見人影。

透影碑有2通,一為“長垣縣重修學堂崗記”碑;一為“重修學堂崗文廟”碑,由明朝長垣籍名宦李化龍、崔景榮、郜永春等邑人撰文敬立。碑身光潔,傳陰雨天氣時可見聖人身影,栩栩如生。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孔廟盛時整個廟宇佔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參天,含煙吐翠,俗稱“北杏壇”,為“長垣八景”之一。

當年,因廟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學子祭孔,政府也在這裡組織規模宏大的祭孔儀式。廟裡經常青煙嫋嫋。因廟裡碑刻較多,又常有學子在這裡觀玩石碑,臨摹碑上的書法字體。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因戰亂等歷史原因,這豫北第一聖廟毀壞嚴重,再無以前的風光。如今經過整修,也在慢慢展現昔日芳華。

一段優美的“傳說”

關於聖廟有兩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一是“透影碑”見人影。

透影碑有2通,一為“長垣縣重修學堂崗記”碑;一為“重修學堂崗文廟”碑,由明朝長垣籍名宦李化龍、崔景榮、郜永春等邑人撰文敬立。碑身光潔,傳陰雨天氣時可見聖人身影,栩栩如生。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二是“聖人琴”自己鳴。

長垣“四致八景”雲:“聖人琴,自己鳴,關夫子勒馬聽琴聲。”《長垣縣誌》載,明朝天順年間修廟工匠陳海、崔旺、馬雄,夜宿門下,聞殿中琴聲清澈,眾皆驚起。

民國時,亦有夜半睡在廟裡的匠人,聽到房間裡發出清脆悅耳的琴聲,有人在門口看見關爺勒馬聽琴,至明始走。現在聖廟左前方還有一座關公廟,長垣縣的境內很多關公廟,而供奉騎馬關公像的廟宇獨此一座。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聖、武聖以這種方式相知相契,也是一種奇緣和佳話吧。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孔廟盛時整個廟宇佔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參天,含煙吐翠,俗稱“北杏壇”,為“長垣八景”之一。

當年,因廟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學子祭孔,政府也在這裡組織規模宏大的祭孔儀式。廟裡經常青煙嫋嫋。因廟裡碑刻較多,又常有學子在這裡觀玩石碑,臨摹碑上的書法字體。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因戰亂等歷史原因,這豫北第一聖廟毀壞嚴重,再無以前的風光。如今經過整修,也在慢慢展現昔日芳華。

一段優美的“傳說”

關於聖廟有兩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一是“透影碑”見人影。

透影碑有2通,一為“長垣縣重修學堂崗記”碑;一為“重修學堂崗文廟”碑,由明朝長垣籍名宦李化龍、崔景榮、郜永春等邑人撰文敬立。碑身光潔,傳陰雨天氣時可見聖人身影,栩栩如生。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二是“聖人琴”自己鳴。

長垣“四致八景”雲:“聖人琴,自己鳴,關夫子勒馬聽琴聲。”《長垣縣誌》載,明朝天順年間修廟工匠陳海、崔旺、馬雄,夜宿門下,聞殿中琴聲清澈,眾皆驚起。

民國時,亦有夜半睡在廟裡的匠人,聽到房間裡發出清脆悅耳的琴聲,有人在門口看見關爺勒馬聽琴,至明始走。現在聖廟左前方還有一座關公廟,長垣縣的境內很多關公廟,而供奉騎馬關公像的廟宇獨此一座。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聖、武聖以這種方式相知相契,也是一種奇緣和佳話吧。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一次不了的“情緣”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的祖上是宋國貴族,因避內亂,遷居魯國。

孔子一生勤奮好學,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政治思想上衛護奴隸制,主張“仁”和“禮”。

孔子少年家貧,青年時代做過小官,55歲時做過魯國大司寇。因與掌實權的季桓子政見不同,孔子棄官出走,開始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衛、魯、鄭、宋、陳、蔡、楚等國,力圖使其政治主張得到實施,但未受到各國國君的重視。以後,他專事教育和典籍的編訂整理工作,成為我國古代私塾教育的開創者。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孔廟盛時整個廟宇佔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參天,含煙吐翠,俗稱“北杏壇”,為“長垣八景”之一。

當年,因廟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學子祭孔,政府也在這裡組織規模宏大的祭孔儀式。廟裡經常青煙嫋嫋。因廟裡碑刻較多,又常有學子在這裡觀玩石碑,臨摹碑上的書法字體。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因戰亂等歷史原因,這豫北第一聖廟毀壞嚴重,再無以前的風光。如今經過整修,也在慢慢展現昔日芳華。

一段優美的“傳說”

關於聖廟有兩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一是“透影碑”見人影。

透影碑有2通,一為“長垣縣重修學堂崗記”碑;一為“重修學堂崗文廟”碑,由明朝長垣籍名宦李化龍、崔景榮、郜永春等邑人撰文敬立。碑身光潔,傳陰雨天氣時可見聖人身影,栩栩如生。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二是“聖人琴”自己鳴。

長垣“四致八景”雲:“聖人琴,自己鳴,關夫子勒馬聽琴聲。”《長垣縣誌》載,明朝天順年間修廟工匠陳海、崔旺、馬雄,夜宿門下,聞殿中琴聲清澈,眾皆驚起。

民國時,亦有夜半睡在廟裡的匠人,聽到房間裡發出清脆悅耳的琴聲,有人在門口看見關爺勒馬聽琴,至明始走。現在聖廟左前方還有一座關公廟,長垣縣的境內很多關公廟,而供奉騎馬關公像的廟宇獨此一座。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聖、武聖以這種方式相知相契,也是一種奇緣和佳話吧。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一次不了的“情緣”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的祖上是宋國貴族,因避內亂,遷居魯國。

孔子一生勤奮好學,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政治思想上衛護奴隸制,主張“仁”和“禮”。

孔子少年家貧,青年時代做過小官,55歲時做過魯國大司寇。因與掌實權的季桓子政見不同,孔子棄官出走,開始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衛、魯、鄭、宋、陳、蔡、楚等國,力圖使其政治主張得到實施,但未受到各國國君的重視。以後,他專事教育和典籍的編訂整理工作,成為我國古代私塾教育的開創者。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孔子一生多次來往長垣,與長垣先賢、君子典範蘧伯玉交好,兩人亦師亦友,曾九次住在蘧伯玉家裡,談學論道。

蘧伯玉年長孔子三十多歲,曾長期擔任衛相,他善於反省、寡過知非、與時俱進,主張以德治國,他豐富的治國經驗與孔子的仁愛理念碰撞,對孔子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思想體系的浩瀚大河就在這裡初步形成。孔子稱讚他: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孔廟盛時整個廟宇佔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參天,含煙吐翠,俗稱“北杏壇”,為“長垣八景”之一。

當年,因廟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學子祭孔,政府也在這裡組織規模宏大的祭孔儀式。廟裡經常青煙嫋嫋。因廟裡碑刻較多,又常有學子在這裡觀玩石碑,臨摹碑上的書法字體。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因戰亂等歷史原因,這豫北第一聖廟毀壞嚴重,再無以前的風光。如今經過整修,也在慢慢展現昔日芳華。

一段優美的“傳說”

關於聖廟有兩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一是“透影碑”見人影。

透影碑有2通,一為“長垣縣重修學堂崗記”碑;一為“重修學堂崗文廟”碑,由明朝長垣籍名宦李化龍、崔景榮、郜永春等邑人撰文敬立。碑身光潔,傳陰雨天氣時可見聖人身影,栩栩如生。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二是“聖人琴”自己鳴。

長垣“四致八景”雲:“聖人琴,自己鳴,關夫子勒馬聽琴聲。”《長垣縣誌》載,明朝天順年間修廟工匠陳海、崔旺、馬雄,夜宿門下,聞殿中琴聲清澈,眾皆驚起。

民國時,亦有夜半睡在廟裡的匠人,聽到房間裡發出清脆悅耳的琴聲,有人在門口看見關爺勒馬聽琴,至明始走。現在聖廟左前方還有一座關公廟,長垣縣的境內很多關公廟,而供奉騎馬關公像的廟宇獨此一座。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聖、武聖以這種方式相知相契,也是一種奇緣和佳話吧。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一次不了的“情緣”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的祖上是宋國貴族,因避內亂,遷居魯國。

孔子一生勤奮好學,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政治思想上衛護奴隸制,主張“仁”和“禮”。

孔子少年家貧,青年時代做過小官,55歲時做過魯國大司寇。因與掌實權的季桓子政見不同,孔子棄官出走,開始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衛、魯、鄭、宋、陳、蔡、楚等國,力圖使其政治主張得到實施,但未受到各國國君的重視。以後,他專事教育和典籍的編訂整理工作,成為我國古代私塾教育的開創者。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孔子一生多次來往長垣,與長垣先賢、君子典範蘧伯玉交好,兩人亦師亦友,曾九次住在蘧伯玉家裡,談學論道。

蘧伯玉年長孔子三十多歲,曾長期擔任衛相,他善於反省、寡過知非、與時俱進,主張以德治國,他豐富的治國經驗與孔子的仁愛理念碰撞,對孔子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思想體系的浩瀚大河就在這裡初步形成。孔子稱讚他: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長垣境內至今還有很多關於孔子的佳話。如蘆崗鄉習禮王村,傳是孔子帶弟子習禮講學的地方;魏莊街道參木村,是孔子感嘆參天之木的地方;惱裡鎮又稱匡城集,是匡人畏孔的地方。

孔子終其一生,對蒲地蒲人都有深刻的記憶。衛靈公欲伐蒲,孔子說:“其地男子多死之志,婦人有守西河之志”。他的大弟子子路欲治蒲,孔子就特別交代他,蒲地多壯士,又難治,要子路“恭以敬”“寬以正”“恭正以靜”。

這片厚重的古蒲大地,因聖人教化,至今民風敦厚、淳樸豪爽、重情重義,洋溢著濃郁的儒文化氣息和君子之風。


"

王自亮 相約新鄉

長垣城東北10裡,有一座小村子,芳草萋萋,蟬鳴悠悠,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乍看貌不驚人,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厚重與風華。


這裡,是“四子侍座”的發生地。

這裡,曾有豫北規模最大的聖廟。

這裡,就是長垣縣學堂崗村。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一次美麗的“邂逅”

這個村名源於村東南的高崗。

《長垣縣誌》載:學堂崗在縣北十里,平廣突兀,登之俯視四旁,真一邑主山。近崗土皆赤色。鄉人多以造神,亦地脈堅凝也。

高崗現屬杏壇小學老校址,走過去,遠遠就能見到石碑石亭,特別是亭子內那個刻有杏壇的石碑,像幽幽的眼,看著你,訴說著歷史的風雲。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聖人的氣息,這裡的時光裡都充滿了思想的芳香。讓我們沿了時光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兩千年前那段崢嶸的時光。

學堂崗前的官道上,人流喧嚷。

遠處車聲隆隆,一襲青矜行色匆匆,車上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剛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意。

突然,天上雷聲隆隆,下起了大雨,這一行人就趕到高崗上避雨。

這老者就是孔子。

說也奇怪,這大雨連下幾天,一日,孔子弦誦之餘,就召集四大弟子,侍座講學,這就是有名的“四子言志”了。

從此,中國歷史上就留下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經典,鼓舞激勵了一代代學子,淡泊名利,奮發向上。

《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誰能想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子言志,就發生在這裡呢?從此,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在中國文化的座標上,標註了永恆的一筆。

在小園中徘徊,古碑林立,翠柏蒼然,晴藍的碧空上,幾隻鳥兒扇動團花一樣的翅膀,翩然飛於藍天。

現在園中除了杏壇碑刻,還有幾通明代鄉賢重修學堂崗的碑樓,居中為八卦亭,是一個閣樓式建築,為清朝康熙年間建築,歷數百年風雨,仍然巋然完好。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裡面供奉有孔子畫像一尊。衣衫飄揚,眉眼生動。在這裡,聖人的聲音仍然悅耳,發著深沉久遠的歷史迴響。

一段不老的“芳華”

自孔子師徒在此講學後,這裡就成了聖地。

後人為紀念孔子,自漢時開始在崗上建廟,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櫺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大成殿內奉著粉金飾玉、撫琴而坐的孔子像,兩旁站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現大多數建築已毀,僅存杏壇亭和古碑刻6通。杏壇亭位於廟的正中間,建在高2米的臺上,平面呈四方形,亭高6米,為四角攢尖灰瓦(間以少量琉璃瓦) 頂,由12根木柱支撐,外建迴廊,亭中有杏壇碑1通,碑高1.99米,寬0.77米,碑額篆書“杏壇”二字,形制與山東孔廟“杏壇碑”相同。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孔廟盛時整個廟宇佔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松柏參天,含煙吐翠,俗稱“北杏壇”,為“長垣八景”之一。

當年,因廟又在官道之旁,每年春秋,都有學子祭孔,政府也在這裡組織規模宏大的祭孔儀式。廟裡經常青煙嫋嫋。因廟裡碑刻較多,又常有學子在這裡觀玩石碑,臨摹碑上的書法字體。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牛玉建

因戰亂等歷史原因,這豫北第一聖廟毀壞嚴重,再無以前的風光。如今經過整修,也在慢慢展現昔日芳華。

一段優美的“傳說”

關於聖廟有兩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一是“透影碑”見人影。

透影碑有2通,一為“長垣縣重修學堂崗記”碑;一為“重修學堂崗文廟”碑,由明朝長垣籍名宦李化龍、崔景榮、郜永春等邑人撰文敬立。碑身光潔,傳陰雨天氣時可見聖人身影,栩栩如生。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二是“聖人琴”自己鳴。

長垣“四致八景”雲:“聖人琴,自己鳴,關夫子勒馬聽琴聲。”《長垣縣誌》載,明朝天順年間修廟工匠陳海、崔旺、馬雄,夜宿門下,聞殿中琴聲清澈,眾皆驚起。

民國時,亦有夜半睡在廟裡的匠人,聽到房間裡發出清脆悅耳的琴聲,有人在門口看見關爺勒馬聽琴,至明始走。現在聖廟左前方還有一座關公廟,長垣縣的境內很多關公廟,而供奉騎馬關公像的廟宇獨此一座。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聖、武聖以這種方式相知相契,也是一種奇緣和佳話吧。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供圖:長垣蒲東街道辦事處

一次不了的“情緣”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的祖上是宋國貴族,因避內亂,遷居魯國。

孔子一生勤奮好學,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政治思想上衛護奴隸制,主張“仁”和“禮”。

孔子少年家貧,青年時代做過小官,55歲時做過魯國大司寇。因與掌實權的季桓子政見不同,孔子棄官出走,開始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衛、魯、鄭、宋、陳、蔡、楚等國,力圖使其政治主張得到實施,但未受到各國國君的重視。以後,他專事教育和典籍的編訂整理工作,成為我國古代私塾教育的開創者。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孔子一生多次來往長垣,與長垣先賢、君子典範蘧伯玉交好,兩人亦師亦友,曾九次住在蘧伯玉家裡,談學論道。

蘧伯玉年長孔子三十多歲,曾長期擔任衛相,他善於反省、寡過知非、與時俱進,主張以德治國,他豐富的治國經驗與孔子的仁愛理念碰撞,對孔子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思想體系的浩瀚大河就在這裡初步形成。孔子稱讚他: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長垣境內至今還有很多關於孔子的佳話。如蘆崗鄉習禮王村,傳是孔子帶弟子習禮講學的地方;魏莊街道參木村,是孔子感嘆參天之木的地方;惱裡鎮又稱匡城集,是匡人畏孔的地方。

孔子終其一生,對蒲地蒲人都有深刻的記憶。衛靈公欲伐蒲,孔子說:“其地男子多死之志,婦人有守西河之志”。他的大弟子子路欲治蒲,孔子就特別交代他,蒲地多壯士,又難治,要子路“恭以敬”“寬以正”“恭正以靜”。

這片厚重的古蒲大地,因聖人教化,至今民風敦厚、淳樸豪爽、重情重義,洋溢著濃郁的儒文化氣息和君子之風。


新鄉故事:長垣 透影碑、聖人琴、四子侍座,一村千古風流


攝影:蘇尚兵

有時間來看一看、走一走,君子之鄉一定能讓你體會別樣的滋味和鄉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