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與石盆

菖蒲 盆景 詩經 蒲草 沐心於茶 2018-11-30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茶室,宜簡。太張揚的花不適合,怕擾了茶室的清淨。菖蒲兼『雅正』於一身,是最符合中國文人精神的植物。 茶,生於山間,採山川之靈而納日月之華也。菖蒲者,長於石畔,綠葉青蔥而不爭世俗。二者皆來自山野,喜好雅靜,同供於文人墨室,則相得益彰。


茶室,宜簡。太張揚的花不適合,怕擾了茶室的清淨。菖蒲兼『雅正』於一身,是最符合中國文人精神的植物。 茶,生於山間,採山川之靈而納日月之華也。菖蒲者,長於石畔,綠葉青蔥而不爭世俗。二者皆來自山野,喜好雅靜,同供於文人墨室,則相得益彰。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拳石寸草,羅羅清疏片景在案, 小齋之中,幽嫋之時,泡一壺清茶,賞案上細草清蒲,別有一番孤清的古意,似乎有那麼一瞬間可以與古人心意相通,心遊泉壑,靜心澄意,薰陶內裡。掛一幅畫,擺幾盆綠植,撫琴品茗,想象身心暢遊于山林之間,與自然親近對話,也是實實在在的慰藉。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茶香氤氳,茶客悠然,更有一盆翠綠古樸而又幽香的虎鬚石菖蒲清供於茶席之上,頓時一種典雅端莊的氣息撲面而來。當菖蒲遇上茶,就是兩種古老而引人入勝的文化的偶遇與融合,卻不經意間彰顯了主儒客雅的情調。因其傳承於文人茶席之上,而內清玩之物,體小形微卻涵豐富、趣味橫生,閒置茶席上,便為茶席徒增清雅氛圍。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是中國風的植物,與水仙、菊花、蘭花合稱為“花草四雅”,蒲草小巧簡單富有禪意之美,與茶極為搭配。菖蒲文化中其安淡泊耐苦寒的品質也深得人們敬仰,往往只有與文人形成共鳴的花草才能被古聖賢邀入園中、請至茶案之上。喝茶也與賞蒲相同,怡情養性。菖蒲在整個茶席中地位並不顯著,它卻能散發它最隱祕的精彩。靜雅的菖蒲微盆景能為整個茶席而增彩,茶席講究的是意境,菖蒲微盆景講究意境與畫境之美,菖蒲與茶席便是好搭配。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山石靜觀,花草閒賞。 宋元,盆景逐漸往「小」發展,稱為「些子景」,即小景緻之意。菖蒲明目清心,神仙所珍,極難培養。陸游最喜它能慰幽寂,他的菖蒲盆景要拿崑山石去配、用清泉澆灑,使盆山蒼然、青碧葉茂,「此物一來俱掃跡」。蘇軾則喜歡把它們拿在手裡反覆把玩,「試觀煙雨三峰外,都在仙靈一掌間」、「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盆只盈尺,氣象萬千,能見重山疊嶂、江湖萬里。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對於文人士大夫來說,菖蒲不沾汙泥,僅僅憑藉淨石與清水生存,顯得有一種象徵意義,彷彿是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汙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鏡影。另外,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風氣興起的時期,菖蒲必須依靠石頭生長,這恰恰與當時文人的愛石之風相符合,因此,點綴石頭、生滿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宋代文人書房中流行的細節。陸游曾如此描述隱居生活的悠閒平靜:“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自是閒人足閒趣,本無心學野僧家。”(《夏初湖村雜題》)詩人親自為蒲石盆更換新汲的泉水,然後烹茶品茗,並自嘲說,這真是典型“閒人”才會享受的“閒趣”。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作為文人菖蒲,主要體現了文人世界特有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內涵,無論選器配石,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個人修養的因素,文人菖蒲更多的體現在文心修為,在書香中,在琴韻中,在茶香中,體味今世的繁華與野逸,和審判情趣的舒發與個性的展現,以清勁瘦雅為基本要素,更加體現了人文品質,所以更加受人喜愛。《醉花蔭》柴門深閉鳥不喧,獨坐幽篁禪無邊。懶做江湖惆悵客,寄身天地遠塵煙。金石翰墨來相伴,菖蒲翠竹綠苔蘚。閒品香茶草蘆醉,橫臥花叢笑流年。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嵇康《琴賦》中有言:“假物以託心”。何物可託心?對於中國文人而言,器物皆可託心言志。幽人高志,器物相喻。古人謂之:以器載道,道在器中。不妨以器澈心,用探藝之心,觀賞古人妙跡,領會先人精神,以通明心境。反之,器物的神形亦反映著人的性情,從器物中可洞見主人的審美取向、素養性情。因此,器物由觀玩清賞至素懷觀照,這是另一個境界。一件器物放在眼前,有的人只看重它的經濟價值,其缺乏獨立審美的思辨,所以無法擺脫對材質、手藝,名款等標準的盲從。而真正的藝術欣賞者,他們會以審美的眼光執著推敲,找到這件器物在藝術長河中的位置。於是,他們也在這混沌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清玩,文房諸物總稱,亦作清供。一玩一供便見態度,玩的是物,供的是心玩物,而不失其志清玩者,其心必清,其趣必閒興之所至,適可而止若即若離間,以清雅之物養清雅之德性。 幾點蒼苔映翠蒲,一片青山范寬圖。菖蒲為靜品、壽品,可作山水觀之,亦可作案頭觀。 山水間觀之,乃‘’根下塵泥一點無,性便泉石愛清弧‘’。 作案頭觀之,几案間雅玩也,非石菖蒲不能為之。石本嶙峋,蒲根虯蟠,翠葉蒙茸,清泉一掬,拳山勺水,六月生涼。時日既久,石復青苔斑斑,堪入畫圖。文房雅玩亦可清心。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文人菖蒲,一叢凡草,來自山澗、野林、溪頭,卻深受文人雅士喜愛。“園無石不秀,室無蒲不雅。”從《詩經》起,詩文書畫,歷代文人吟誦不絕。據悉,菖蒲盆景在唐、宋時代已極為盛行,以個小和層次多為美,文人雅士素愛將菖蒲盆景放置在書桌案頭,有安神醒腦的作用。種養和賞玩菖蒲是對自己精神境界的一種修煉。現如今種植菖蒲已經成當下最流行的大眾花藝培植,可土培也可水養,附石植法更為有趣。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長物志》言:“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石上種蒲草,得有舊石,盛以官哥均州定窯方圓盆中,養以河水。天落水時,令出見天日,夜受風露,則草石長青。若置之書齋,塵積蒲葉山石,則憔悴弊矣。”所謂“異根不帶塵埃氣,孤操愛結泉石盟。”乃知,養菖蒲,須盆、石得當,水、時合意。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文人的書案上應該有些什麼?筆墨紙硯不可少,此外呢?一壺茶、一縷香、一把琴……而少不了的往往還有那一盆清雅菖蒲。菖蒲,生長在山澗、溪頭,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愛,被稱為“文人草”。

明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雲:“往見友人家有蒲石一圓,盛於水底,其大盈尺,儼若青壁,其背乃先時拳石種蒲,日就生意,要窠蟠結,密若羅織,石竟不露,又無延蔓,真國初物也,後為腥手摩弄,缺其一面,令人悵然,大率蒲草易看,盆古為難。”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文人居於城市又渴慕山林野趣,不僅大造園林苑囿、鬧中尋幽,又在宅旁闢地疊山造園、設盆置景,稱之為種“盆玩”或“栽景”。即為盆景,那麼盆既是最重要的承載物,既要體現出景物之志,又不能太過喧賓奪主。菖蒲氣質優雅自在,棲於山林,莖葉平緩柔順,每每賞看,皆若山間石出清泉,爽雅自得,與樹石搭配,置於案間,大有遁隱於野,得自在山人的氣質。在這個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中,不妨效仿古人在書房案頭放置一盆菖蒲,給房間裡增添綠意,技能感受菖蒲特有的山林禪意,又能陶冶性情,愉悅愜意,何樂而不為呢!


文人居於城市又渴慕山林野趣,不僅大造園林苑囿、鬧中尋幽,又在宅旁闢地疊山造園、設盆置景,稱之為種“盆玩”或“栽景”。即為盆景,那麼盆既是最重要的承載物,既要體現出景物之志,又不能太過喧賓奪主。菖蒲氣質優雅自在,棲於山林,莖葉平緩柔順,每每賞看,皆若山間石出清泉,爽雅自得,與樹石搭配,置於案間,大有遁隱於野,得自在山人的氣質。在這個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中,不妨效仿古人在書房案頭放置一盆菖蒲,給房間裡增添綠意,技能感受菖蒲特有的山林禪意,又能陶冶性情,愉悅愜意,何樂而不為呢!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極愛清水,生長在溪澗之中,生根於白石之上,有山林之氣。菖蒲又名溪蓀,即溪邊香草,很有幽致。風和日麗,白雲報幽石,滿目蒼翠,山間雲霧繚繞,少有行人。溪水泠泠處,有菖蒲如青玉。蒼苔點點如畫,菖蒲枕石漱流,水氣瀰漫,清氣撲鼻。弄香草,移拳石盆,佐以蒼石,清泉,案上幽綠名目,寒碧入心,怡然不已。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菖蒲盆景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明朝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中有明確記載:芒種時種以拳石,奇峰清漪,翠葉蒙茸,亦几案問清玩也。石須以上水為良。武康石浮鬆,極易取眼,最好紮根,一栽使活,然此等石甚賤,不足為奇品;蘇軾曾在《石菖蒲贊並敘》中如此描述:“餘遊慈湖山中,得數本,以石盆養之,置舟中,間以文石,石英璀璨芳鬱,意甚愛焉。”植於玲瓏雅石之上,自然滿青苔,生機盎然,石本嶙峋,蒲根虯蟠,使蒲與石渾然一體。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附石,菖蒲養在盆裡,不配雅石,比較“孤獨”,從觀賞性的角度來看,顯得過於單一,因此往往配以玲瓏雅石。而著名臺灣吳定石,當屬首選,其氣孔密,吸水性、保水性俱佳,易長青苔;質地有韌性,不易碎,經人工雕琢,易塑造成玲瓏的太湖石,更具自然氣息。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古人在此方面的審美觀也是同樣如此。為此,吳定石必然成為風水假山者的愛好,也有了旺財石的美稱。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蘭花一樣,同屬大自然恩賜,青蔥翠綠,飄逸俊秀,簡潔雅緻,也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文人秉性氣質。菖蒲小巧葳蕤,一叢併發,盤根錯節,葉纖莖細,於無為處顯丘壑,不經意間露春色。超凡脫俗、卓然挺立,是不可多得的案頭清供之物。 詠拳石菖蒲(宋·徐僑):巖泉噀灑著根纖,拳石相依自糾纏。土葉漸除青帶冗,細莖初發綠毛鮮。一塵不許溷幽雅,百草誰能並潔娟。日課蒼頭注新汲,要移林壑在庭前。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案頭的小型盆池,以盆為池,疊幾峰小石為山,或孔洞玲瓏,或皴劈峻峭而成假山之景,栽菖蒲、虎刺等佳草之上以為蔭蓋,注清水環繞,點些許浮萍其間,伏案之餘凝視之,亦為一山林之趣。夜靜齋中獨坐,月影映於小池,多有幽思泛起,已然身躍林泉之間。 石盆養寒翠,六月如三冬。勿雲數寸碧,意若千丈鬆。勁節凌孤竹,虯根蟠老龍。傲霜滋正氣,泣露泫春容。座有江湖趣,眼無塵土蹤。終朝澹相對,澆我磊磈胸。


案頭的小型盆池,以盆為池,疊幾峰小石為山,或孔洞玲瓏,或皴劈峻峭而成假山之景,栽菖蒲、虎刺等佳草之上以為蔭蓋,注清水環繞,點些許浮萍其間,伏案之餘凝視之,亦為一山林之趣。夜靜齋中獨坐,月影映於小池,多有幽思泛起,已然身躍林泉之間。 石盆養寒翠,六月如三冬。勿雲數寸碧,意若千丈鬆。勁節凌孤竹,虯根蟠老龍。傲霜滋正氣,泣露泫春容。座有江湖趣,眼無塵土蹤。終朝澹相對,澆我磊磈胸。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古人認為親近自然山水是“人情”的需要,正如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的那樣:“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旨安在?……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因此,“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斯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實際上,“林泉之志,煙霞之侶”,不僅是山水畫家珍貴山水的本意,也是一切有“人情”的人珍貴山水的本意。


菖蒲與石盆


古人認為親近自然山水是“人情”的需要,正如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的那樣:“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旨安在?……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因此,“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斯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實際上,“林泉之志,煙霞之侶”,不僅是山水畫家珍貴山水的本意,也是一切有“人情”的人珍貴山水的本意。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幽草有本心,拳石亦含情。外界囂野紛雜,心向守一守拙。 坐石聽泉,憑欄賞花,或信步曲廊,或伴清茗一盞,月下撫琴一首。實在是令人息躁汰濁,塵襟頓滌,並且孕育出探幽山林的審美心理,引人心靈歸於淡泊寧靜。

以拙石代奇珍,則近古意,猶見先人之風骨;以草色為麗景,則入野趣,似入山林之況味。 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滯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物境也便是心境,縱觀古今,舉凡修有所成、道有所悟者,孰不首明其心?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乃為傳統文化之核心也!“動搖風景麗,蓋覆庭院深。下有無事人,竟日此幽尋。豈惟玩時物,亦可開煩襟。時與道人語,或聽詩客吟。偶得幽閒境,遂忘塵俗心。始知真隱者,不必在山林。”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菖蒲與石盆


「拳石盆文化背景」


1 明清兩代用盆造型亦很豐富,有葵花形,海棠形、拆沿形、長方式,橢圓形等形、大小不等、以適應用在不同用途。

2 石盆藝術代表著一種藝術追求和精神上的享受、是庭院文化和文人空間最直接的載體、是一種品味和內涵的象徵。

3 石盆以素工更能呈現儒雅風韻和文人氣質。石盆厚實、穩重、方正之間反映出擁有者不平凡的身份和地位格調和品位也可見一斑。

4 選取文化精粹、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充實石雕文化底蘊,更多的是傳承經典。



1 泉州石雕藝術源遠流長,地貌特點是泉州石雕發達的硬條件、

2. 閩南傳統石雕藝術絢麗多彩,博大精深:具有很濃郁的民間文化韻味、展“現了閩南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3 泉州的青石即輝綠岩(綠豆青、青草石)是上等建築材料、論及質地色澤則從玉昌湖石料為上,玉昌湖的特點是質地堅實,花紋精細、色澤清彩,適用於精雕細刻不易破裂,為石雕藝術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

4 泉州石雕維藝術自古便已繁盛精美、且形式多樣、石作的圓雕透雕、沉雕、浮雕、剔地雕、四面雕、影雕、素平、水磨,沉花,平花等一系列石作。

作者製作石盆以傳統手工為主、創作技法以圓雕,浮雕,沉雕等來雕刻、石盆經過切割成形,粗胚細胚,到細修等十幾道工序製作完成、石盆造型簡潔素雅、藝術風格古樸、盆身以細緻的“線條修制:盆體輕薄、比例合理、結構巧妙更以一道腰帶來襯托出盆的雅緻( 玲瓏、秀氣)、手感細膩、質美藝巧,於細微處見功底、顯示出藝術性強、盆的創作的理念是本著藝術的追求和文人精神上的寄託而創作的. 心手相承,方成良器 .拳石盆具有含蓄,簡樸,穩重,靜穆的性格,通過經常觀賞此器物,人器溝通,觀者可提高心境,培養對藝事不急於求成的心態。

三分古意是靜穆,七分盎然有性情,伴古幽思,靜處通靈,心性暢達,樂在其中.

「感謝作者馥文閣盆玩分享」歡迎交流,添加微信:xusu0101

(文字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