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做投資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就是階梯式的“贏家通吃”

查理·芒格:做投資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就是階梯式的“贏家通吃”

編者按:智慧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獲得的?

文:姚斌,原載於在蒼茫中傳燈(ID:pubanyaobin-01),原題《查理·芒格:獲得智慧在於思維方式》

許多人讀過彼得·考夫曼的《窮查理寶典》,但未必讀過皮特·貝弗林的《探索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查理·芒格先生曾說他沒有精力寫一本書,教讀者如何不費力氣的快速致富,不但要快速致富,還要快速教會。或許貝弗林的這本書就能夠提供這些深遠的洞見。

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是《Seeking Wisdom:From Darwin to Munger》。我是在2011年1月份讀到這本非正式出版的中文版的。據說對於這本書,芒格先生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初稿並提出修改意見,而且每年在奧馬哈的股東大會也都會出售。這本書同時也被巴菲特和芒格在很多場合推薦,因此這是一本芒格借他人之筆說出自己思想的書。

顯而易見,這本書會教我們以多學科的基本原理完善我們的多元思維模型,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世界,更清晰的思考,用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優的決策。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學到商業、投資的智慧,還可以獲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識。當有人問及芒格對這本書的看法時,他說:“依我個人的觀點而言,這是一本非常傑出的書。如果你想改善你的多元化思維模型的話,可能這是最好的一本書。沒有什麼要補充的了,除了一句話,你一定要買這本書。”

智慧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獲得的?如果按照芒格先生的觀點,那麼顯然是後者,原因是智慧可以通過“探索”而獲得。有人認為,世上獲得智慧的方法只有三種:

最崇高的方法,是透過自己深思熟慮,頓悟出來的;

最容易的方法,是透過模仿前人的智慧而獲得的;

最痛苦的方法,則是透過親身的經驗來學習的。

芒格先生曾說:“我想知道我將死於何處,這樣我好從別處繞道,永不踏入此地。”這就是說,世上有通往憂愁和苦惱的通道,如果理解了人類“如何”和“為何”憂愁和煩惱,則將有助於我們繞道而行。那麼,如果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從人類的思維入手。而《探索智慧》的重點也就在於論述影響人類思維的因素,以及人類做出錯誤決策的深層原因,同時提供一些可改善思維方式的工具。只要理解了什麼因素左右了人類思維,就可以避免這類陷阱,並更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如果能清楚地知道對我們有益或無益的方法,去其糟粕而取其精華,就能夠找到推理的基本框架,從而做出更好的判斷。

要想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僅僅審視自己的錯誤不足以提高自我。要知道事物運行規律的最好方法無疑是“拿來主義”——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芒格就曾這樣說:“我始終相信從別人那裡學到現成精華的道理,不喜歡一個人坐在那裡空想,因為還沒有人聰明到那種程度。”很顯然,芒格先生認可獲得智慧的第二種方法:透過模仿前人的智慧而獲得,這是一種“最容易”的方法。

要想獲得智慧,就必須要掌握思維的工具。達爾文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從達爾文身上,我們可以知道,即使不是天才,如果能培養出某種思維習慣,也能在思想上超越他人。達爾文在自傳中寫道:在捕抓易於被人忽略的事物上,我覺得我的觀察敏銳度和深度要高於普通人。從我的觀察力和蒐集事實的能力一樣,我的勤奮也高於一般人……從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熱衷於理解和解釋觀察到的現象,也就是說,熱衷於利用一些普通法則來概括事實和分類。因為這些原因,使得我多年來對不能理解的現象仍保持耐心的關注和思索。多年來,我努力讓自己的心智保持客觀和自由,不管我對某種假設多麼情有獨鍾,一旦相反的事實擺在面前,我總能坦然放棄任何一種假設。

我最近在研讀大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的《直覺泵》。“直覺泵”意指在思維實驗中通過不同變量來激發系列直覺的工具。一般而言,直覺泵並不是驅動發現創造的引擎,而是說服或教育的工具——一種使別人採用與你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方法。直覺泵就是能迸發出直覺、靈感、思路、判斷、結論的機器。這裡說的直覺,就是一種想法。直覺泵就是讓我們的想法從腦海深處迸發出來,迸發到能說出來或寫出來、做出來的程度,而不僅僅讓那個想法藏在無意識的腦海深處。

思維實驗室是哲學家們最喜愛的工具之一,在哲學上最有名的“直覺泵”比如柏拉圖的洞穴、教奴隸男孩幾何學、笛卡爾的惡魔、霍布斯的自然狀態等等。丹尼特認為,如果我們將“直覺泵”作為一個精心設計的說服工具,那麼對它進行“逆向工程”,我們可以搞懂所有可以活動的部分,究竟在整個“直覺泵”中做了什麼。這本書提到了70多個直覺泵,主要是用來幫助我們思考各種哲學與科學問題。其中的少數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所有問題,其效果不限於科學研究領域,這也是獲得智慧的源泉。

這樣一個“直覺泵”,就相當於一個特定的系統。芒格先生一直都相信,有一個特定的系統會比那些多數人都在使用的系統更有效,且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學會這種系統。這是一個由不同智力模型所構成的格柵。在這個有許多強大的模型所形成的格柵中,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從閱讀等渠道獲得的替代性經驗放入其中。通過這一系統,不同的事情會逐漸集合在一起,從而增加對事物的認識。我們需要不同的模型,這些模型不僅來自1-2門學科,應來自於所有重要的學科。我們需要從宏觀經濟學、生物學、心理學、初等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等學科中獲得100種左右最好的模型。我們不必成為這些領域中的專家,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這些學科中真正重要的觀點。

芒格先生的思維博大精深,實屬罕見。但是,提出“格柵思維”的方法並非唯獨芒格先生。肯·費雪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父親菲利普·費雪時說,菲利普·費雪很早時也指出,成功最有可能來自於那些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對銷售、營銷和市場研究進行整合的公司。然而,我不知道費雪的提法是早於芒格還是遲於芒格,或者是同一時段。

與格柵思維或跨學科的研究方式最相像的就是聖塔菲研究所。聖塔菲是複雜性科學研究的集大成者。在那裡,雲集了世界上最優秀的複雜性科學研究者。他們使用的方式就是格柵思維或多學科方式。複雜性科學是一種“學科互涉”的新興科學,在研究方法論上極具突破性和創新性,它帶來的首先就是一場方法論或者思維方式的變革。

複雜性科學特點是,它只能通過研究方法來界定,其度量標尺和框架是非還原的研究方法論。它不是一門具體的學科,而是分散在許多學科中,是學科互涉的。它力圖打破傳統學科之間互不來往的界限,尋找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合作的統一機制。它要創立新的理論框架體系或範式,應用新的思維模式來理解自然界帶給我們的問題,從而揭示和解釋複雜系統運行規律,以提高人們認識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多年來,芒格先生深邃的思想一直吸引著我去追根溯源。現在我基本上可以確定芒格先生學習了複雜性科學理論,這也可以從他的推薦書單上可以看出。比如約翰·葛瑞本的《深奧的簡潔》和基諾·沙格瑞的《溫度,決定一切》就是其中兩本。《深奧的簡潔》是第一本涵蓋了蝴蝶效應、蓋婭理論,以及各種關於混沌與複雜概念的論著。而《溫度,決定一切》則“藉助溫度的測量,來探訪科學的多面性”,向我們描繪了人的生命、地球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等宏觀命題。作者認為溫度決定一切,提出了許多科學謎題。這兩本書顯然都屬於複雜性科學理論的論著。因此,我認為芒格先生多多少少都受到複雜性科學思想的影響,最終發展出了獨特的格柵思維理論。

實際上,在《探索智慧》第三章“誤判物理學和誤判數學”中,可以明顯地看到複雜性科學理論貫穿其中。當然,我過去因為不曾研讀複雜性科學理論,那麼我就根本不知道這一點。在第二節“尺寸和極限”裡,芒格先生運用了許多複雜性科學的概念。

a、“轉折點、臨界值和極限”。在一定尺寸下,一個系統達到臨界質量或極限後,系統行為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可能會朝更好或更壞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停止工作或性質發生改變。微小的作用久而久之會積累成為臨界狀態——不穩定性也在增加。小事件可以引發劇烈的變動,比如地震。在到達臨界值前,小變化可能對系統沒有影響。但進一步的變化會讓系統達到臨界值後,使其向更好或更糟的方向發展。當系統的屬性突然從一種狀態跳到另一種狀態,在預示著系統可能發生了質變。

這個思想來自普·巴克。巴克是“自我組織臨界性”理論的創立者。他認為,如果一個系統表現出各種規模的變化和騷動波,如果其變化的規律遵循著一種冪律,那麼這個系統就處於臨界狀態,或者說是處於混沌的邊緣。也就是說,一個系統只有在正好能在穩定性和流動性之間保持平衡時,才能夠產生複雜的、類似生命的行為。但冪律是能夠衡量的。

b、“規模和頻率”,85%的部門利潤來自25%的產品。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注意到,80%的豌豆是從20%的豆莢裡出來;意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可見,一小部分事物常常能夠產生絕大部分的效果。比如說,一個問題的解決取決於內部僅有的幾個缺陷或者幾個主要責任人;幾個罪犯就可以犯下滔天罪行;約5%的電影能夠贏得整個電影產業總利潤的80%-90%。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在許多領域屢見不鮮,比如醫療保健支出、意外事故或圖書銷售。

帕累託分佈是複雜性科學理論的重要議題。與帕累託分佈對應的是高斯分佈,它呈現出來的就是非線性系統與線性系統。複雜性科學們早已認識到,高斯分佈也就是鍾型曲線無法解釋複雜性系統中的現象。納西姆·塔勒布認為,從數學公理上講,帕累託分佈可以很容易地被改稱為50/01法則,也就是50%的工作由1%的人完成。但是,人們卻很少考慮帕累託分佈,而習慣於高斯分佈。然而,誤用了高斯方法將帶來極大的危害。人們有可能把觀察誤差當作滿足高斯分佈來處理,而這要求它必須來自高斯環境。從這點來看,統計學確實並非“科學”,更多的是一場“智力大騙局”。因為世界並不存在高斯分佈的普遍性,它只是一個思維問題,產生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芒格先生並不只是僅僅引用了複雜性科學概念。關鍵在於,他將此引入了對投資、對公司的思考。

對於“轉折點、臨界值和極限”,芒格先生認為,一家企業在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將會在經驗、採購、營銷、製造、管理、調研、物流、配送各方面享受規模優勢。舉例說,大規模產量能夠分攤支出,降低平均成本。這些優勢能夠進一步推動企業的專業化,在某個領域做精做強。規模很重要,“一些企業的本質是通過階梯式前進逐步爬到壟斷的頂層。最明顯的就是日報……如果有大的發行量,也就意味著大量的廣告。一旦廣告和發行量都盡收囊中,哪個讀者還願意看那些信息量相對較少的報紙?所以,這就是階梯式的“贏家通吃”。

對於“規模和頻率”,芒格先生指出,幾個產品或幾個客戶就能產生大多數利潤,或者幾個銷售員就可以貢獻總銷量的大部分份額,在許多企業活動中,有限的幾件事就可能產生巨大的價值。然後問自己:我們該如何分配時間、工作、注意力或者金錢?我們能夠一眼識別出那幾個有限的重要事物嗎?但如果只有靠某一個變量,可能會導致整個系統的效率下滑。為什麼?因為大多數系統的表現將受困於其最薄弱環節。一個變量就可限制整個系統能否達到目標或最佳表現,產量的提高可能受一臺機器的產能限制。如果生產線上一臺機器能生產100個貨量,而另一臺為90個,那麼產出將受限於第二臺機器。

由此產生的與眾不同的洞見,大概就是所謂“智慧”。所以,為什麼要花時間學習智慧?芒格先生給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如果你能夠掌握簡單和基本的生活智慧,而你卻不願意努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它能讓你更好地為人為己服務,同時也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就對智慧孜孜不倦。同樣,我還對精確充滿熱情,並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看起來,《探索智慧》就是給那些熱衷於探索智慧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