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軼可的反擊,語言上的技巧難以挽回敗局

曾軼可 獅子座 新聞 移動互聯網 動物 文章 獨立面壁人 2019-06-23

就在《獅子座》的歌聲和“信曾哥得永生”的段子一同在年歲中漸行漸遠時,曾軼可卻因一次與機場安檢人員的再次站上了風口浪尖,與之前怒氣衝衝的“罵你全家又如何”不同,曾軼可以小號發的第二條微博顯得很“講道理”,就語言技巧而言,這第二篇微博實在不錯,儘管如此,這一局,曾軼可是難以翻盤了。

曾軼可的反擊,語言上的技巧難以挽回敗局

洶湧的情緒

當今的網絡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事件本身不重要,情緒才重要;如果說曾軼可這第二條微博語言技巧還算不錯的話,那麼她的第一條微博可謂臭棋中的戰鬥機,因為她成功的把情緒的炮火都引向了自己:強調自己是公眾人物,其背後的高人一等的隱喻,卻恰好是民眾最為反感的;“罵你全家又如何?”的說法又坐實了民眾心中“沒有素質明星”的形象,在這個流量明星口碑崩盤的時代,還以如此方式往槍口上撞,實在是不算聰明。

曾軼可的反擊,語言上的技巧難以挽回敗局

曾軼可的一番“神操作”,使原本只是她與一個安檢員之間的爭執變成了一個網絡事件,在網民們的洶湧民意下,這件事被放大為“是明星重要還是國家公職人員重要”的討論,答案不言而喻了,明星常常被拿來比較,與科學家比,與軍人比,與教師比,與醫生比,對不起,在輿論上,明星從來沒贏過。所以,當一件跟明星有關的事件最終在輿論上發展為“.......與明星誰更重要或誰的貢獻更大”,我們基本可以認定,明星已經輸了。

其實,從輿論的導向開始形成,人們的情緒開始爆發的那一刻起,曾軼可敗局已定。

曾軼可的反擊,技巧不錯,但於事無補

從曾軼可兩條微博的截然相反的語言技巧,我們大致可以猜出,第一條微博是曾軼可在沒有進行深思熟慮的情況下發出的,但第二條微博則是她經過認真考慮甚至設計後寫下的。

曾軼可的第二條微博有兩個特點:

1.用大量文字仔細描述當時的細節。

2.用上了安檢員“待人如畜生”的說法。

用大量文字描述當時的細節,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讓讀者在腦海中的情景再現,會弱化人們對於曾軼可特殊身份的關注,把人們的關注重點拉回事件本身。上文已經提到,曾軼可第一條微博中那種居高臨下的語氣使人們很容易讓人們站在相對弱勢的安檢員一邊,明星的身份在這個事件中不但沒有給曾軼可帶來任何優勢,還將她自己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而通過,對於當時情景的描述,曾軼可正努力把人們的注意力拉回事件本身,如果這次事件在民眾的印象中由“明星耍大牌不配合安檢”變成“一個安檢員與一個乘客之間的糾紛",那麼情況對於曾軼可來說,會好的多。

曾軼可的反擊,語言上的技巧難以挽回敗局

當然,曾軼可應該已經想到,讓已經情緒激昂的網友們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事件本身無疑難上加難。但如果讓情緒轉向似乎沒有那麼困難。所以,她的大篇平鋪直敘的文字中,加入那醒目的一句“待人如畜生”。

這句話的作用不僅僅是刺激人的感官神經,還能巧妙的轉移人們的情緒,正如人們最討厭明星的地方在於耍大牌,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一樣,社會職能部門的一些人員也的確會因為一些欠妥當的服務態度而被人們詬病。而且,態度好壞見仁見智,一定有很多人認為自己遭遇過惡劣的服務,於是,曾軼可希望通過這句話來喚醒人們心中這種不愉快的回憶,進而讓情緒轉向。

相比於第一條微博的拙劣和幼稚,曾軼可的第二條微博雖然算不上經典之作,但至少目的明確:先試圖平息人們的怒火,如果失敗,就試圖使情緒轉向,但很可惜,從結果來看,效果並不如意,原因也好理解: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如此之快,網民數量又如此之多構成又如此之複雜,誰想在這種情況下,預測網民的情緒走向都很困難,更不用說使網友的情緒平息或轉向了。

莫說是曾軼可,就連以標題黨、毒雞湯煽動網民情緒起家的某蒙,不也因為沒預測到網民情緒會突然轉向,而落了個草草解散公司的下場嘛。所以無論是誰,最好不要試圖去煽動網友們的情緒,誰也無法保證這種情緒會不會撲向你自己,凝視深淵過久,深淵也會凝視你。

面對爆款,保持理性

互聯網時代的文章更具感官刺激,這也是時代的產物,高速發展的社會,大家似乎沒有時間去鋪墊感情,而希望情緒快速釋放,而後再回歸平常。

日漸清晰的社會階層下,人們的工作於生活也日漸千篇一律,人們需要一種快速的情緒發洩來打破這種可怕的平靜。這就是香港人十分熱衷於討論驚悚凶殺案的原因,這裡人的人生已經被房子規劃好了,而凶殺案對於他們已經被房價和物價折磨的千瘡百孔的神經的一種強刺激。這種強刺激所帶來的情緒波動能讓他們暫時忘卻高聳入雲的房價。

曾軼可的反擊,語言上的技巧難以挽回敗局

而大陸人的熱衷的明星新聞與香港人喜歡討論的凶殺案,其實發揮著一樣的作用。

人是情緒的動物,生活的重壓下,誰都有權力尋求一下情緒的發洩,但是,如果,這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只從信息中尋求情緒的發洩點,而不去對信息進行思考,這個社會恐怕也稱不上一個健康的社會。

思考本來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能力,但漫漫人生中,卻有人自己放棄了這項能力,這絕不是明智之舉。凡事要多想是我們的人生能夠不斷向前的基本前提。誠然有時我們的思考顯得很幼稚,正所謂: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如果人類不思考,上帝連笑都懶得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