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 文案:三毛砣

| 編輯:京津菇涼

| 申明:部分轉載內容版權屬於原作者


導讀:上回說到小編從桐溪古寺出來,沿路而下,約莫5分鐘步行路程,即到達“曾太傅墓地”,此文詳細描述之。

兒時聽父輩們說到”中國房“或者“中國皇”,其實是沒有很多概念的,只是知道這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識的人越來越多,讀的書也越來越厚,才對曾文正公有了更多的瞭解......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等要職,封一等毅勇候,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對於曾國藩的是非功過,後人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對於其家訓思想卻是廣為推崇。

說到湘鄉,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曾國藩。或許,還有不少人並不知道,現在的中國女首富,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也生於湘鄉的一個小山村,離曾國藩故居不過幾十餘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個離長沙洋湖約莫125公里,直線距離不過幾十公里的小山村,到底有著怎樣的神奇呢?

2018年5月的某天,小編驅車從洋湖出發經嶽臨高速,來到了湘鄉(今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富託村)的曾國藩故居。臨到現場,有一種感觸從內心油然而生:大富大貴,家大業大。僅從古宅名稱:白玉堂、富厚堂、黃金堂,便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進得堂屋,來到偏廳,各式檻聯更是讓小編明白什麼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曾公後世雖貴不能拜相封侯,但長盛不衰,各行各業,南北東西都有傑出的人才代表,各位讀者如果有興致可以上網自行搜索,結果一定讓你咂舌。

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

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萬卷藏書宜子弟

一尊滿意說桑麻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

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小編一路觀賞,一路思量,來到後山半山腰上,整個富厚堂更是一覽無餘。途中聽得一位先生聊到此地風水,也是甚有興致。

先生說富厚堂風水是“玄龜坐椅”,因其堂前視野開闊、七山相連、山環水繞、藏風聚氣,背靠半月形的鰲魚山腳,三面環山,坐西朝東。從遠處看,富厚堂極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太師椅,坐鎮鰲魚山下,指揮千軍萬馬。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富厚堂圖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時間重回農曆七月初一,小編從桐溪古寺出來沿路而下,約莫5分鐘步行路程,即到達“曾太傅墓地”。

曾公墓地坐西北朝東南,位於新桐溪寺後方伏龍山腰之上。若不是今日城市大建設,將坪塘大道拉通拓寬,巡撫西路亦重修新建,按原來從湘江河邊沿老路來到此地,恐怕也是足足十里有餘。墓穴之地雖然林深木茂,視野所及並不甚遠,但是小編用足跡量得麻石平臺東西走向約為30步,南北走向約為25步,拾級而上直至主墓穴也是整整24級,登臨此地,面朝湘江,隱約覺得王者之氣猶存。

當年曾公因何覓得此處作為百年之地,網上各種版本是神乎其技,我等凡夫俗子也就不妄加猜測。只是從風水角度來說,應該也是不可多得之風水寶地。 今綜合網絡上風水愛好者之觀點一二,絕無冒犯之意,貼出來僅供大家研究探討。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圖一曰:用衛星看大勢圖,曾國藩墓穴的來龍源於雪峰山山脈的餘脈,婁底市新華縣北部的大熊山,經過大跌斷,穿田渡水,復斷又復起溈山,走雙鄉一帶,再繞韶山左側,轉走鶴嶺鎮等地區。其行龍過程中,主要有兩枝水蔭龍護送,左邊的是溈水,右邊的是漣水,兩水都流入湘江,歸於湖南省的總水口洞庭湖。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圖二曰:用衛星從後面看大勢圖。靳河水流悠揚,纏綿墓穴的後方,依依不捨,是風水學所謂的水纏繞玄武。使龍脈靈活,幾度過峽,脫卸,從高到低,又由低復起,伏獅擺尾挺身,聳起數峰,逆水而上,在廣闊的丘陵大地,演義一場,別開生面的伏獅跳臺之態勢。平緩,寬大的湘江,以輕盈的步伐,迎面而來,暗拱於墓穴的外局,從白虎轉來的前朝,高大整齊,遮蔽了湘江的秀色。而內局枝水分佈有序,水清山曉,墓穴右前方,山峰羅棋星布,一同形成了明山暗水的堂局。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圖三曰:這是在明堂左拉鏡看穴星。少祖山彷彿一輪西邊的紅日,光輝猶存,開帳後下脈,肉眼可見,明顯的三伏三起,先整體後個體看,是3個連生的金星,大金生中金,中金生小金。小金星為穴山開窩橫列而結穴。墓穴枕靠少祖山的右帳角,從衛星圖看,是伏獅的右前腿,延伸彎抱到白虎的後面。

小編實拍貼圖若干: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這是在脣氈看穴場。從脣氈到拜臺共計24臺石階,可見墓葬于山巔,下面做兩臺石階,彎抱、兜收穴場地氣,上面微開八字,下面兜收、合襟於脣氈,做工細微,工藝精湛。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這是近看墓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兩邊雕刻金龍守護,彰顯了墓主的尊貴。

至此,小編斗膽猜測,達官顯貴,人中龍鳳並非生而有之,後天的培養教化必然重要,但依山順水、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因材施教有何嘗不是風水的另一種解讀呢?

行文至此,小編突地想起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名喚李白的,在其公眾號上的撰文說道洋湖的風水。擇其精髓之處,以饗讀者。

兩江相匯處,猴引巨龍來。

古詩云:

昔作沐猴今化石,楚人仍踞楚江濱。


這“沐猴化石”,說的是咱們長沙的猴子石。老照片如下: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圖片源於新浪

但是真實的猴子石消失於1975年,位置大概是下圖中 大師兄 的位置。而湘江、靳江即為詩云的“兩條巨龍”。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就山川形脈來說,洋湖本是一片奇幻之地

再來一首詩:

靳家溪畔柳千條,猶學當年鄭袖腰。訪古傷春正惆悵,綠楊深處聽離騷。

這是晚清名士王闓運的作品,描述的洋湖(靳江)這一片。古來也是好地方啊。現在其實也是個好地方,風水不錯。作者有個朋友對這方面比較有研究,曾經談過一些看法,我給大家轉述轉述。(說明:朋友是略懂,並非這方面專家,如有錯漏,請多多包涵。)

打開谷歌地圖,看山川形脈:

晚清聖人曾國藩墓地,位於長沙坪塘大王山,曾經名喚伏龍山

自然造化,分述開來:

桃花嶺:高而不可逾越,呈西南-東北走向,成為洋湖整個片區的穩固靠山。湘江:浩浩湘江經過巴溪洲後,水流減緩,到洋湖這片拐彎,對整個洋湖呈環抱之勢。南部山脈:這片山脈有一部分稱為伏龍山,名字非常了得,這是從南面綿延而來的山龍脈,到此山勢逐漸減緩,而落於平川。洋湖溼地公園:最絕妙的是,這一片原來是低窪地帶,近年改為溼地公園,增加水域,將南部山龍脈的龍吸引到此,氣結於湖。靳江:蜿蜒而過,讓片區內擁有靈動之美。也讓洋湖溼地公園的水不至於成為一灘無源之水。東南來風:因上面的整個佈局是西北-東南走向,背靠桃花嶺、南臨洋湖溼地(及湘江),所以冬季北風被擋、夏季東南涼風潤澤整個洋湖片區。

以上關於風水種種,小編亦是轉述,並非行家裡手。只是覺得如此說來也甚是有趣,方才轉發分享讀者。若有紕漏,懇請指正。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正如前文所述,吾以為善即為風水,心懷大慈悲者其風水必然不差。

PS:同曾公齊名之湘陰人士左宗棠墓地,與曾公百年之地僅僅一江之隔,具體位置是在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白竹村。是巧合,還是必然?歡迎探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