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曾國藩 FCFZL6212 2019-08-30
"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你肯定會遇見許多無法認同的事,遇見許多看不慣的人。但若是遇見什麼事都要抱怨牢騷,碰見什麼人都要挖苦埋怨,彷彿每天都遇事不順,遇人不淑,這樣就容易傷身了。這裡所說的“傷身”,一是指不利於保持身心健康,二是指無法在紛繁的世事中做到明哲保身,不僅容易得罪人,授人話柄,還可能會招來禍端,所謂“禍從口出,患從口人”是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會碰見難處,遭受非議,沒什麼大不了的。曾國藩曾說過:“憤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遇事應當保持一顆寧靜、淡定的心,牢騷和抱怨只會徒增煩惱,無益於解決實際的問題。要做到平靜淡定,就要先學會從低處著眼,不要事事眼高手低,要學會看清眼前的東西。

"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你肯定會遇見許多無法認同的事,遇見許多看不慣的人。但若是遇見什麼事都要抱怨牢騷,碰見什麼人都要挖苦埋怨,彷彿每天都遇事不順,遇人不淑,這樣就容易傷身了。這裡所說的“傷身”,一是指不利於保持身心健康,二是指無法在紛繁的世事中做到明哲保身,不僅容易得罪人,授人話柄,還可能會招來禍端,所謂“禍從口出,患從口人”是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會碰見難處,遭受非議,沒什麼大不了的。曾國藩曾說過:“憤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遇事應當保持一顆寧靜、淡定的心,牢騷和抱怨只會徒增煩惱,無益於解決實際的問題。要做到平靜淡定,就要先學會從低處著眼,不要事事眼高手低,要學會看清眼前的東西。

曾國藩: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曾國藩比曾囯荃年長十四歲,在他不惑之年是曾囯荃也才三十出頭,等到他五十多歲時曾囯荃方逾四十。因為年齡上的差距,曾囯荃總是比哥哥血氣更旺,鬥志更強。

曾國藩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因為人的血氣一旦過於旺盛,遇事就難以冷靜思考,就愛不計後果,好高騖遠。這樣的人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於是麻煩也就接連不斷。在與太平軍作戰中,曾囯荃率兵收復了兩個省後,曾國藩就此寫了一封家書警醒他:“你收復了兩省,功績絕對不能磨滅,根基也極為深固。你只擔心不能飛黃騰達,不擔心不能安身立命;只擔心日子不穩適,不擔心歲月不崢嶸。從此以後,你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曾國藩這句話看似胸無大志,其實不然。事事都往高了看,就容易眼高手低。做人做事,要先在波平浪靜處安身,才有可能應付波濤洶湧的險境。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只有先埋頭苦幹,做好自己的事業,過好你自己的生活,才能儘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伸張正義,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而做到“兼濟天下”。

"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你肯定會遇見許多無法認同的事,遇見許多看不慣的人。但若是遇見什麼事都要抱怨牢騷,碰見什麼人都要挖苦埋怨,彷彿每天都遇事不順,遇人不淑,這樣就容易傷身了。這裡所說的“傷身”,一是指不利於保持身心健康,二是指無法在紛繁的世事中做到明哲保身,不僅容易得罪人,授人話柄,還可能會招來禍端,所謂“禍從口出,患從口人”是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會碰見難處,遭受非議,沒什麼大不了的。曾國藩曾說過:“憤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遇事應當保持一顆寧靜、淡定的心,牢騷和抱怨只會徒增煩惱,無益於解決實際的問題。要做到平靜淡定,就要先學會從低處著眼,不要事事眼高手低,要學會看清眼前的東西。

曾國藩: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曾國藩比曾囯荃年長十四歲,在他不惑之年是曾囯荃也才三十出頭,等到他五十多歲時曾囯荃方逾四十。因為年齡上的差距,曾囯荃總是比哥哥血氣更旺,鬥志更強。

曾國藩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因為人的血氣一旦過於旺盛,遇事就難以冷靜思考,就愛不計後果,好高騖遠。這樣的人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於是麻煩也就接連不斷。在與太平軍作戰中,曾囯荃率兵收復了兩個省後,曾國藩就此寫了一封家書警醒他:“你收復了兩省,功績絕對不能磨滅,根基也極為深固。你只擔心不能飛黃騰達,不擔心不能安身立命;只擔心日子不穩適,不擔心歲月不崢嶸。從此以後,你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曾國藩這句話看似胸無大志,其實不然。事事都往高了看,就容易眼高手低。做人做事,要先在波平浪靜處安身,才有可能應付波濤洶湧的險境。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只有先埋頭苦幹,做好自己的事業,過好你自己的生活,才能儘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伸張正義,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而做到“兼濟天下”。

曾國藩: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常言道:“高處不勝寒”,位高權重,就更要懂得“小心安命,埋頭任世”的道理。一心在平實處用功夫,不是萎靡不振,而是一種力量的蓄積。樓高易倒,樹高易折,把眼光放低些,講究一種寬和、謙遜的人生態度。只有做到胸中自有一片風平浪靜,才能有清醒的頭腦去居安思危,從而雜驚濤駭浪中游刃有餘。

“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算得上是曾國藩成功的一大祕訣。當一個人的言行與他人相悖,就能說錯誤都在別人嗎?所謂“存在即合理”,人家自有人家的思量考慮,所以自己也應該承擔一點錯失和責任。

曾國藩認為遇事應“安詳和緩以處之”,切不能衝動為之。遇人遇事,在一味地抱怨別人的不同,埋怨別人的過失之前,先要懂得反思自己的錯誤,明白自己的不足。倘若能夠做到先反思,自然就能靜下心來分析局勢利弊,這樣才能尋找解決之道。若是隻看到別人的過錯,就會被情緒亂了理智,一錯再錯,於事無補。不怨不惱,不僅更有益於事情的解決,也會給人留下遇事不亂,心胸寬廣的好印象。

"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你肯定會遇見許多無法認同的事,遇見許多看不慣的人。但若是遇見什麼事都要抱怨牢騷,碰見什麼人都要挖苦埋怨,彷彿每天都遇事不順,遇人不淑,這樣就容易傷身了。這裡所說的“傷身”,一是指不利於保持身心健康,二是指無法在紛繁的世事中做到明哲保身,不僅容易得罪人,授人話柄,還可能會招來禍端,所謂“禍從口出,患從口人”是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會碰見難處,遭受非議,沒什麼大不了的。曾國藩曾說過:“憤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遇事應當保持一顆寧靜、淡定的心,牢騷和抱怨只會徒增煩惱,無益於解決實際的問題。要做到平靜淡定,就要先學會從低處著眼,不要事事眼高手低,要學會看清眼前的東西。

曾國藩: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曾國藩比曾囯荃年長十四歲,在他不惑之年是曾囯荃也才三十出頭,等到他五十多歲時曾囯荃方逾四十。因為年齡上的差距,曾囯荃總是比哥哥血氣更旺,鬥志更強。

曾國藩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因為人的血氣一旦過於旺盛,遇事就難以冷靜思考,就愛不計後果,好高騖遠。這樣的人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於是麻煩也就接連不斷。在與太平軍作戰中,曾囯荃率兵收復了兩個省後,曾國藩就此寫了一封家書警醒他:“你收復了兩省,功績絕對不能磨滅,根基也極為深固。你只擔心不能飛黃騰達,不擔心不能安身立命;只擔心日子不穩適,不擔心歲月不崢嶸。從此以後,你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只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曾國藩這句話看似胸無大志,其實不然。事事都往高了看,就容易眼高手低。做人做事,要先在波平浪靜處安身,才有可能應付波濤洶湧的險境。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只有先埋頭苦幹,做好自己的事業,過好你自己的生活,才能儘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伸張正義,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而做到“兼濟天下”。

曾國藩: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常言道:“高處不勝寒”,位高權重,就更要懂得“小心安命,埋頭任世”的道理。一心在平實處用功夫,不是萎靡不振,而是一種力量的蓄積。樓高易倒,樹高易折,把眼光放低些,講究一種寬和、謙遜的人生態度。只有做到胸中自有一片風平浪靜,才能有清醒的頭腦去居安思危,從而雜驚濤駭浪中游刃有餘。

“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算得上是曾國藩成功的一大祕訣。當一個人的言行與他人相悖,就能說錯誤都在別人嗎?所謂“存在即合理”,人家自有人家的思量考慮,所以自己也應該承擔一點錯失和責任。

曾國藩認為遇事應“安詳和緩以處之”,切不能衝動為之。遇人遇事,在一味地抱怨別人的不同,埋怨別人的過失之前,先要懂得反思自己的錯誤,明白自己的不足。倘若能夠做到先反思,自然就能靜下心來分析局勢利弊,這樣才能尋找解決之道。若是隻看到別人的過錯,就會被情緒亂了理智,一錯再錯,於事無補。不怨不惱,不僅更有益於事情的解決,也會給人留下遇事不亂,心胸寬廣的好印象。

曾國藩: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

不要輕易抱怨他人,也不要輕易埋怨生活,負面的情緒和行為只會讓人的情緒更加沮喪,進而陷入不幸的泥沼中難以掙脫。只有凡事著一“淡”字,淡看他人的刁難非議,淡然處理生活中的狂風驟雨,才能有心思著眼於眼下的生活,做好手上的事。所謂“從容安祥,為處世第一法”,意思就是如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