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
"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在當時,他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蘇軾也是對其極為推崇,發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的感慨。而對於王安石,更是他的至交好友,“後日猶為班與揚”甚至在王安石眼中,曾鞏死後是完全可以與班固、揚雄相提並論的。

曾鞏在當時是以文章出名,據古書記載:

“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雖說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也證明了曾鞏文章的優秀。

曾鞏的文章講求“至純至正”,文章主旨思想純淨,文章章法端正。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等,與歐陽修一樣,講求“文道合一”。他認為寫文章是要講道理的,並且身為 一代“醇儒”,他的文章裡多表達的是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儒學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其後世備受文人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曾鞏而言,他的文章先是由奔放轉而徐緩,再由粗豪轉而為縝密,最後形成雍容典雅,平正衝合的文風。其實,此種文風的形成與曾鞏自身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唐宋大家之一的曾鞏,與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比,他的一生顯得極為灰色和單調。

"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在當時,他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蘇軾也是對其極為推崇,發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的感慨。而對於王安石,更是他的至交好友,“後日猶為班與揚”甚至在王安石眼中,曾鞏死後是完全可以與班固、揚雄相提並論的。

曾鞏在當時是以文章出名,據古書記載:

“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雖說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也證明了曾鞏文章的優秀。

曾鞏的文章講求“至純至正”,文章主旨思想純淨,文章章法端正。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等,與歐陽修一樣,講求“文道合一”。他認為寫文章是要講道理的,並且身為 一代“醇儒”,他的文章裡多表達的是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儒學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其後世備受文人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曾鞏而言,他的文章先是由奔放轉而徐緩,再由粗豪轉而為縝密,最後形成雍容典雅,平正衝合的文風。其實,此種文風的形成與曾鞏自身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唐宋大家之一的曾鞏,與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比,他的一生顯得極為灰色和單調。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曾鞏8歲時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被罷官,家裡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28歲時,曾鞏的父親去世,家境貧困的曾鞏只能帶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

從18歲到39歲這21年裡,曾鞏一直生活在高壓之下,他對上要侍奉老祖母,侍奉父親,對下又要考慮到弟弟的讀書問題以及妹妹的嫁人問題,這期間,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卻次次落榜。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種狀況,往往會自暴自棄或者埋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更嚴重的會選擇去報復社會。但是曾鞏卻沒有,他樂觀、坦然的接受這一切,現實的苦難並沒有打敗他。

面對著兩次科舉的失敗,曾鞏卻認為他是幸運的,因為在他看來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他的才華是得到認可的。之所以沒有考上進士是自身的不足,自己應該更加努力。

而面對生活的苦痛 ,在他看來,與那些流浪百姓相比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曾鞏的這種心態令歐陽修也不禁讚歎道:

“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真的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面對著生活的苦難,面對著科舉失敗,曾鞏卻沒有埋怨、沒有絕望,他始終是保持著端正的態度以及健康的心態。正如他的文章,端正,純淨,他的心也是純正的。

我們常說風雨之後見彩虹,在39歲的時候,曾鞏終於考取了進士,而令人驚歎的是,與他一同考取進士的有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以及王彥深。四年後,他的弟弟曾宰又考中進士。嘉佑七年,妹夫關景輝考中進士。又是四年後,兄長曾曄的兒子曾覺考中進士。又兩年後,弟弟曾肇考中進士。一門十進士,這在當時實屬罕見,而這輝煌的背後離不開曾鞏。

曾鞏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幾位大家或許有些單調與平常,因為他最終也沒有做到很高的官職,沒有留下什麼傳奇的政績,但是他卻擁有屬於自己的風采——在不幸中保持著端正的心態,在苦難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在絕境中守護著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是最接近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因為我們難以去像其他大家一樣為後世留下傳世的詩文,但是我們可以像曾鞏一樣去創造屬於我們的風采。

接下來,便讓我們正是走進曾鞏的一生。

"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在當時,他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蘇軾也是對其極為推崇,發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的感慨。而對於王安石,更是他的至交好友,“後日猶為班與揚”甚至在王安石眼中,曾鞏死後是完全可以與班固、揚雄相提並論的。

曾鞏在當時是以文章出名,據古書記載:

“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雖說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也證明了曾鞏文章的優秀。

曾鞏的文章講求“至純至正”,文章主旨思想純淨,文章章法端正。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等,與歐陽修一樣,講求“文道合一”。他認為寫文章是要講道理的,並且身為 一代“醇儒”,他的文章裡多表達的是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儒學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其後世備受文人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曾鞏而言,他的文章先是由奔放轉而徐緩,再由粗豪轉而為縝密,最後形成雍容典雅,平正衝合的文風。其實,此種文風的形成與曾鞏自身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唐宋大家之一的曾鞏,與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比,他的一生顯得極為灰色和單調。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曾鞏8歲時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被罷官,家裡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28歲時,曾鞏的父親去世,家境貧困的曾鞏只能帶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

從18歲到39歲這21年裡,曾鞏一直生活在高壓之下,他對上要侍奉老祖母,侍奉父親,對下又要考慮到弟弟的讀書問題以及妹妹的嫁人問題,這期間,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卻次次落榜。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種狀況,往往會自暴自棄或者埋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更嚴重的會選擇去報復社會。但是曾鞏卻沒有,他樂觀、坦然的接受這一切,現實的苦難並沒有打敗他。

面對著兩次科舉的失敗,曾鞏卻認為他是幸運的,因為在他看來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他的才華是得到認可的。之所以沒有考上進士是自身的不足,自己應該更加努力。

而面對生活的苦痛 ,在他看來,與那些流浪百姓相比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曾鞏的這種心態令歐陽修也不禁讚歎道:

“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真的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面對著生活的苦難,面對著科舉失敗,曾鞏卻沒有埋怨、沒有絕望,他始終是保持著端正的態度以及健康的心態。正如他的文章,端正,純淨,他的心也是純正的。

我們常說風雨之後見彩虹,在39歲的時候,曾鞏終於考取了進士,而令人驚歎的是,與他一同考取進士的有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以及王彥深。四年後,他的弟弟曾宰又考中進士。嘉佑七年,妹夫關景輝考中進士。又是四年後,兄長曾曄的兒子曾覺考中進士。又兩年後,弟弟曾肇考中進士。一門十進士,這在當時實屬罕見,而這輝煌的背後離不開曾鞏。

曾鞏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幾位大家或許有些單調與平常,因為他最終也沒有做到很高的官職,沒有留下什麼傳奇的政績,但是他卻擁有屬於自己的風采——在不幸中保持著端正的心態,在苦難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在絕境中守護著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是最接近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因為我們難以去像其他大家一樣為後世留下傳世的詩文,但是我們可以像曾鞏一樣去創造屬於我們的風采。

接下來,便讓我們正是走進曾鞏的一生。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意氣風發少年郎

公元1019年,曾鞏出生於一個書宦之家,他的祖父曾擔任過尚書戶部郎中,他的父親曾易佔是天聖二年的進士,時任玉山知縣。

曾鞏自幼聰明機智,古書記載道:

“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讀書百千言,一覽輒誦。”

十二歲時,曾鞏作《六論》,14歲,跟隨父親到如皋縣,在如皋隱玉齋讀書,16歲時,又跟隨父親到玉山縣讀書。曾鞏的父親對曾鞏的學業十分看重,因此,常常把曾鞏帶在身邊親自指導他的學業。而曾鞏在父親的身邊也學到了許多為政知識,這對他立志報國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公元1036年,曾鞏十八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沒能中舉,這不能說是曾鞏才華不行,主要是因為當時科舉主要以詞賦華麗取仕為主,但當時的曾鞏所擅長的卻是漢唐風格的散文。

這次考試的失敗,並沒有打擊到曾鞏,因為他還很年輕,而且他還結交到了一位好友——王安石。

此時的他年少氣盛,胸懷大志,這些我們都可以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出來。後世有人點評此時他的文章:

“剽鷙奔放,雄渾瑰瑋若三軍之朝氣,猛獸之抉怒,江湖之波濤,燕雲之姿狀”

但是,不幸的是,在這一年,他父親因為拒絕行賄被上司構陷,最終被罷官,曾鞏父親被罷官,這使得曾鞏家中惟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

景祐四年,曾鞏回到家鄉,一邊努力讀書,一邊還要分擔父親的壓力。

"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在當時,他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蘇軾也是對其極為推崇,發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的感慨。而對於王安石,更是他的至交好友,“後日猶為班與揚”甚至在王安石眼中,曾鞏死後是完全可以與班固、揚雄相提並論的。

曾鞏在當時是以文章出名,據古書記載:

“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雖說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也證明了曾鞏文章的優秀。

曾鞏的文章講求“至純至正”,文章主旨思想純淨,文章章法端正。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等,與歐陽修一樣,講求“文道合一”。他認為寫文章是要講道理的,並且身為 一代“醇儒”,他的文章裡多表達的是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儒學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其後世備受文人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曾鞏而言,他的文章先是由奔放轉而徐緩,再由粗豪轉而為縝密,最後形成雍容典雅,平正衝合的文風。其實,此種文風的形成與曾鞏自身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唐宋大家之一的曾鞏,與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比,他的一生顯得極為灰色和單調。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曾鞏8歲時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被罷官,家裡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28歲時,曾鞏的父親去世,家境貧困的曾鞏只能帶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

從18歲到39歲這21年裡,曾鞏一直生活在高壓之下,他對上要侍奉老祖母,侍奉父親,對下又要考慮到弟弟的讀書問題以及妹妹的嫁人問題,這期間,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卻次次落榜。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種狀況,往往會自暴自棄或者埋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更嚴重的會選擇去報復社會。但是曾鞏卻沒有,他樂觀、坦然的接受這一切,現實的苦難並沒有打敗他。

面對著兩次科舉的失敗,曾鞏卻認為他是幸運的,因為在他看來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他的才華是得到認可的。之所以沒有考上進士是自身的不足,自己應該更加努力。

而面對生活的苦痛 ,在他看來,與那些流浪百姓相比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曾鞏的這種心態令歐陽修也不禁讚歎道:

“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真的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面對著生活的苦難,面對著科舉失敗,曾鞏卻沒有埋怨、沒有絕望,他始終是保持著端正的態度以及健康的心態。正如他的文章,端正,純淨,他的心也是純正的。

我們常說風雨之後見彩虹,在39歲的時候,曾鞏終於考取了進士,而令人驚歎的是,與他一同考取進士的有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以及王彥深。四年後,他的弟弟曾宰又考中進士。嘉佑七年,妹夫關景輝考中進士。又是四年後,兄長曾曄的兒子曾覺考中進士。又兩年後,弟弟曾肇考中進士。一門十進士,這在當時實屬罕見,而這輝煌的背後離不開曾鞏。

曾鞏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幾位大家或許有些單調與平常,因為他最終也沒有做到很高的官職,沒有留下什麼傳奇的政績,但是他卻擁有屬於自己的風采——在不幸中保持著端正的心態,在苦難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在絕境中守護著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是最接近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因為我們難以去像其他大家一樣為後世留下傳世的詩文,但是我們可以像曾鞏一樣去創造屬於我們的風采。

接下來,便讓我們正是走進曾鞏的一生。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意氣風發少年郎

公元1019年,曾鞏出生於一個書宦之家,他的祖父曾擔任過尚書戶部郎中,他的父親曾易佔是天聖二年的進士,時任玉山知縣。

曾鞏自幼聰明機智,古書記載道:

“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讀書百千言,一覽輒誦。”

十二歲時,曾鞏作《六論》,14歲,跟隨父親到如皋縣,在如皋隱玉齋讀書,16歲時,又跟隨父親到玉山縣讀書。曾鞏的父親對曾鞏的學業十分看重,因此,常常把曾鞏帶在身邊親自指導他的學業。而曾鞏在父親的身邊也學到了許多為政知識,這對他立志報國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公元1036年,曾鞏十八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沒能中舉,這不能說是曾鞏才華不行,主要是因為當時科舉主要以詞賦華麗取仕為主,但當時的曾鞏所擅長的卻是漢唐風格的散文。

這次考試的失敗,並沒有打擊到曾鞏,因為他還很年輕,而且他還結交到了一位好友——王安石。

此時的他年少氣盛,胸懷大志,這些我們都可以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出來。後世有人點評此時他的文章:

“剽鷙奔放,雄渾瑰瑋若三軍之朝氣,猛獸之抉怒,江湖之波濤,燕雲之姿狀”

但是,不幸的是,在這一年,他父親因為拒絕行賄被上司構陷,最終被罷官,曾鞏父親被罷官,這使得曾鞏家中惟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

景祐四年,曾鞏回到家鄉,一邊努力讀書,一邊還要分擔父親的壓力。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樂觀與坦然,健康的心態面對社會

公元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進京考試,而這時候,歐陽修的名聲正盛,曾鞏也是極其仰慕歐陽修,於是遞上一封《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在這封信裡,曾鞏提出了“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上,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下。”的觀點,而這一觀點與歐陽修“知古明道”的主張不謀而合。待歐陽修親自與曾鞏見面之後,更是給與了曾鞏高度評價。

慶曆二年的科舉考試,曾鞏還是落選了,而當歐陽修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便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用以安慰曾鞏。但令歐陽修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曾鞏全然沒有其他落榜生該有的埋怨、不滿而是積極地面對,樂觀地接受。

“廣其學而堅其守,存一息而不墮志 ”

此時曾鞏是以一顆端正的心去面對這些,那是一種釋然,沒考上,那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終究能夠考上的。

在回家的路上,曾鞏還目睹了一群路上的難民,寫下了《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在文中,他將自己的遭遇與老百姓的悲慘遭遇對比,認為自己還是非常幸運的。同時,在本文中,他也重點感謝了歐陽修的知遇之恩。

這一次回到家鄉的曾鞏卻受到同鄉人的嘲諷,這些人平時妒忌曾鞏的才華眼見曾鞏落榜便大加奚落,甚至有人以詩嘲諷: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煞曾家兩秀才。

有似簾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可是,面對這些嘲諷,曾鞏選擇一笑而過,根本便不放在心上,“譽,惡乎喜而慕:毀,惡乎懼而避”在他看來,無論別人是讚譽他還是詆譭他,都隨風而去。而當他的好友王安石聽到這些諷刺之語後,當即便寫下了一首《答段縫書》為曾鞏辯解。

"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在當時,他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蘇軾也是對其極為推崇,發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的感慨。而對於王安石,更是他的至交好友,“後日猶為班與揚”甚至在王安石眼中,曾鞏死後是完全可以與班固、揚雄相提並論的。

曾鞏在當時是以文章出名,據古書記載:

“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雖說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也證明了曾鞏文章的優秀。

曾鞏的文章講求“至純至正”,文章主旨思想純淨,文章章法端正。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等,與歐陽修一樣,講求“文道合一”。他認為寫文章是要講道理的,並且身為 一代“醇儒”,他的文章裡多表達的是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儒學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其後世備受文人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曾鞏而言,他的文章先是由奔放轉而徐緩,再由粗豪轉而為縝密,最後形成雍容典雅,平正衝合的文風。其實,此種文風的形成與曾鞏自身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唐宋大家之一的曾鞏,與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比,他的一生顯得極為灰色和單調。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曾鞏8歲時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被罷官,家裡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28歲時,曾鞏的父親去世,家境貧困的曾鞏只能帶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

從18歲到39歲這21年裡,曾鞏一直生活在高壓之下,他對上要侍奉老祖母,侍奉父親,對下又要考慮到弟弟的讀書問題以及妹妹的嫁人問題,這期間,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卻次次落榜。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種狀況,往往會自暴自棄或者埋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更嚴重的會選擇去報復社會。但是曾鞏卻沒有,他樂觀、坦然的接受這一切,現實的苦難並沒有打敗他。

面對著兩次科舉的失敗,曾鞏卻認為他是幸運的,因為在他看來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他的才華是得到認可的。之所以沒有考上進士是自身的不足,自己應該更加努力。

而面對生活的苦痛 ,在他看來,與那些流浪百姓相比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曾鞏的這種心態令歐陽修也不禁讚歎道:

“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真的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面對著生活的苦難,面對著科舉失敗,曾鞏卻沒有埋怨、沒有絕望,他始終是保持著端正的態度以及健康的心態。正如他的文章,端正,純淨,他的心也是純正的。

我們常說風雨之後見彩虹,在39歲的時候,曾鞏終於考取了進士,而令人驚歎的是,與他一同考取進士的有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以及王彥深。四年後,他的弟弟曾宰又考中進士。嘉佑七年,妹夫關景輝考中進士。又是四年後,兄長曾曄的兒子曾覺考中進士。又兩年後,弟弟曾肇考中進士。一門十進士,這在當時實屬罕見,而這輝煌的背後離不開曾鞏。

曾鞏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幾位大家或許有些單調與平常,因為他最終也沒有做到很高的官職,沒有留下什麼傳奇的政績,但是他卻擁有屬於自己的風采——在不幸中保持著端正的心態,在苦難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在絕境中守護著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是最接近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因為我們難以去像其他大家一樣為後世留下傳世的詩文,但是我們可以像曾鞏一樣去創造屬於我們的風采。

接下來,便讓我們正是走進曾鞏的一生。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意氣風發少年郎

公元1019年,曾鞏出生於一個書宦之家,他的祖父曾擔任過尚書戶部郎中,他的父親曾易佔是天聖二年的進士,時任玉山知縣。

曾鞏自幼聰明機智,古書記載道:

“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讀書百千言,一覽輒誦。”

十二歲時,曾鞏作《六論》,14歲,跟隨父親到如皋縣,在如皋隱玉齋讀書,16歲時,又跟隨父親到玉山縣讀書。曾鞏的父親對曾鞏的學業十分看重,因此,常常把曾鞏帶在身邊親自指導他的學業。而曾鞏在父親的身邊也學到了許多為政知識,這對他立志報國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公元1036年,曾鞏十八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沒能中舉,這不能說是曾鞏才華不行,主要是因為當時科舉主要以詞賦華麗取仕為主,但當時的曾鞏所擅長的卻是漢唐風格的散文。

這次考試的失敗,並沒有打擊到曾鞏,因為他還很年輕,而且他還結交到了一位好友——王安石。

此時的他年少氣盛,胸懷大志,這些我們都可以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出來。後世有人點評此時他的文章:

“剽鷙奔放,雄渾瑰瑋若三軍之朝氣,猛獸之抉怒,江湖之波濤,燕雲之姿狀”

但是,不幸的是,在這一年,他父親因為拒絕行賄被上司構陷,最終被罷官,曾鞏父親被罷官,這使得曾鞏家中惟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

景祐四年,曾鞏回到家鄉,一邊努力讀書,一邊還要分擔父親的壓力。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樂觀與坦然,健康的心態面對社會

公元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進京考試,而這時候,歐陽修的名聲正盛,曾鞏也是極其仰慕歐陽修,於是遞上一封《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在這封信裡,曾鞏提出了“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上,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下。”的觀點,而這一觀點與歐陽修“知古明道”的主張不謀而合。待歐陽修親自與曾鞏見面之後,更是給與了曾鞏高度評價。

慶曆二年的科舉考試,曾鞏還是落選了,而當歐陽修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便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用以安慰曾鞏。但令歐陽修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曾鞏全然沒有其他落榜生該有的埋怨、不滿而是積極地面對,樂觀地接受。

“廣其學而堅其守,存一息而不墮志 ”

此時曾鞏是以一顆端正的心去面對這些,那是一種釋然,沒考上,那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終究能夠考上的。

在回家的路上,曾鞏還目睹了一群路上的難民,寫下了《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在文中,他將自己的遭遇與老百姓的悲慘遭遇對比,認為自己還是非常幸運的。同時,在本文中,他也重點感謝了歐陽修的知遇之恩。

這一次回到家鄉的曾鞏卻受到同鄉人的嘲諷,這些人平時妒忌曾鞏的才華眼見曾鞏落榜便大加奚落,甚至有人以詩嘲諷: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煞曾家兩秀才。

有似簾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可是,面對這些嘲諷,曾鞏選擇一笑而過,根本便不放在心上,“譽,惡乎喜而慕:毀,惡乎懼而避”在他看來,無論別人是讚譽他還是詆譭他,都隨風而去。而當他的好友王安石聽到這些諷刺之語後,當即便寫下了一首《答段縫書》為曾鞏辯解。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耕讀歲月 艱難玉成

公元1047年,曾鞏父親去世,家族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曾鞏身上,面對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曾鞏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學業,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開始了艱難的十年耕讀歲月。

為了生活,曾鞏不得不去想盡辦法賺取生活費用,但是,艱難的生活卻始終不能磨滅曾鞏內心的理想。曾鞏在一邊賺取家庭生活費的同時一邊刻苦讀書,並且他還教導他的弟弟一起讀書。

十年耕讀歲月,對曾鞏來講是一段非同尋常的歲月,由於家庭貧困,他有兩個女兒都先後夭折,但是這一切打擊都擊不倒他。

他在這一段寫下了許多有名的文章,每一篇文章的問世,都引得別人爭相傳看,許多人都認為此時的曾鞏是在朝中任官,但是,實際上,他只是身處農村。而之所以他對朝局動態把握的比較清楚,這完全是因為他常常與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這些人溝通。此外,身在田野中的他還時不時的向朝廷舉薦人才,比如王安石。

皇天不負有些人,公元1058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終於考中了進士,並且是帶著自己的家人一同考中的

考中進士以後,曾鞏先是在京師中當任了九年的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職務,這九年裡整理了大量的古書,並且寫下了大量的序文。後又擔任多地知州,最後官任中書舍人。

公元1083年,曾鞏卒於江寧府,終年65歲。

"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在當時,他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蘇軾也是對其極為推崇,發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的感慨。而對於王安石,更是他的至交好友,“後日猶為班與揚”甚至在王安石眼中,曾鞏死後是完全可以與班固、揚雄相提並論的。

曾鞏在當時是以文章出名,據古書記載:

“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雖說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也證明了曾鞏文章的優秀。

曾鞏的文章講求“至純至正”,文章主旨思想純淨,文章章法端正。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等,與歐陽修一樣,講求“文道合一”。他認為寫文章是要講道理的,並且身為 一代“醇儒”,他的文章裡多表達的是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儒學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其後世備受文人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曾鞏而言,他的文章先是由奔放轉而徐緩,再由粗豪轉而為縝密,最後形成雍容典雅,平正衝合的文風。其實,此種文風的形成與曾鞏自身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唐宋大家之一的曾鞏,與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比,他的一生顯得極為灰色和單調。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曾鞏8歲時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被罷官,家裡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28歲時,曾鞏的父親去世,家境貧困的曾鞏只能帶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

從18歲到39歲這21年裡,曾鞏一直生活在高壓之下,他對上要侍奉老祖母,侍奉父親,對下又要考慮到弟弟的讀書問題以及妹妹的嫁人問題,這期間,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卻次次落榜。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種狀況,往往會自暴自棄或者埋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更嚴重的會選擇去報復社會。但是曾鞏卻沒有,他樂觀、坦然的接受這一切,現實的苦難並沒有打敗他。

面對著兩次科舉的失敗,曾鞏卻認為他是幸運的,因為在他看來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他的才華是得到認可的。之所以沒有考上進士是自身的不足,自己應該更加努力。

而面對生活的苦痛 ,在他看來,與那些流浪百姓相比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曾鞏的這種心態令歐陽修也不禁讚歎道:

“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真的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面對著生活的苦難,面對著科舉失敗,曾鞏卻沒有埋怨、沒有絕望,他始終是保持著端正的態度以及健康的心態。正如他的文章,端正,純淨,他的心也是純正的。

我們常說風雨之後見彩虹,在39歲的時候,曾鞏終於考取了進士,而令人驚歎的是,與他一同考取進士的有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以及王彥深。四年後,他的弟弟曾宰又考中進士。嘉佑七年,妹夫關景輝考中進士。又是四年後,兄長曾曄的兒子曾覺考中進士。又兩年後,弟弟曾肇考中進士。一門十進士,這在當時實屬罕見,而這輝煌的背後離不開曾鞏。

曾鞏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幾位大家或許有些單調與平常,因為他最終也沒有做到很高的官職,沒有留下什麼傳奇的政績,但是他卻擁有屬於自己的風采——在不幸中保持著端正的心態,在苦難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在絕境中守護著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是最接近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因為我們難以去像其他大家一樣為後世留下傳世的詩文,但是我們可以像曾鞏一樣去創造屬於我們的風采。

接下來,便讓我們正是走進曾鞏的一生。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意氣風發少年郎

公元1019年,曾鞏出生於一個書宦之家,他的祖父曾擔任過尚書戶部郎中,他的父親曾易佔是天聖二年的進士,時任玉山知縣。

曾鞏自幼聰明機智,古書記載道:

“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讀書百千言,一覽輒誦。”

十二歲時,曾鞏作《六論》,14歲,跟隨父親到如皋縣,在如皋隱玉齋讀書,16歲時,又跟隨父親到玉山縣讀書。曾鞏的父親對曾鞏的學業十分看重,因此,常常把曾鞏帶在身邊親自指導他的學業。而曾鞏在父親的身邊也學到了許多為政知識,這對他立志報國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公元1036年,曾鞏十八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沒能中舉,這不能說是曾鞏才華不行,主要是因為當時科舉主要以詞賦華麗取仕為主,但當時的曾鞏所擅長的卻是漢唐風格的散文。

這次考試的失敗,並沒有打擊到曾鞏,因為他還很年輕,而且他還結交到了一位好友——王安石。

此時的他年少氣盛,胸懷大志,這些我們都可以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出來。後世有人點評此時他的文章:

“剽鷙奔放,雄渾瑰瑋若三軍之朝氣,猛獸之抉怒,江湖之波濤,燕雲之姿狀”

但是,不幸的是,在這一年,他父親因為拒絕行賄被上司構陷,最終被罷官,曾鞏父親被罷官,這使得曾鞏家中惟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

景祐四年,曾鞏回到家鄉,一邊努力讀書,一邊還要分擔父親的壓力。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樂觀與坦然,健康的心態面對社會

公元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進京考試,而這時候,歐陽修的名聲正盛,曾鞏也是極其仰慕歐陽修,於是遞上一封《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在這封信裡,曾鞏提出了“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上,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下。”的觀點,而這一觀點與歐陽修“知古明道”的主張不謀而合。待歐陽修親自與曾鞏見面之後,更是給與了曾鞏高度評價。

慶曆二年的科舉考試,曾鞏還是落選了,而當歐陽修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便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用以安慰曾鞏。但令歐陽修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曾鞏全然沒有其他落榜生該有的埋怨、不滿而是積極地面對,樂觀地接受。

“廣其學而堅其守,存一息而不墮志 ”

此時曾鞏是以一顆端正的心去面對這些,那是一種釋然,沒考上,那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終究能夠考上的。

在回家的路上,曾鞏還目睹了一群路上的難民,寫下了《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在文中,他將自己的遭遇與老百姓的悲慘遭遇對比,認為自己還是非常幸運的。同時,在本文中,他也重點感謝了歐陽修的知遇之恩。

這一次回到家鄉的曾鞏卻受到同鄉人的嘲諷,這些人平時妒忌曾鞏的才華眼見曾鞏落榜便大加奚落,甚至有人以詩嘲諷: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煞曾家兩秀才。

有似簾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可是,面對這些嘲諷,曾鞏選擇一笑而過,根本便不放在心上,“譽,惡乎喜而慕:毀,惡乎懼而避”在他看來,無論別人是讚譽他還是詆譭他,都隨風而去。而當他的好友王安石聽到這些諷刺之語後,當即便寫下了一首《答段縫書》為曾鞏辯解。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耕讀歲月 艱難玉成

公元1047年,曾鞏父親去世,家族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曾鞏身上,面對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曾鞏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學業,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開始了艱難的十年耕讀歲月。

為了生活,曾鞏不得不去想盡辦法賺取生活費用,但是,艱難的生活卻始終不能磨滅曾鞏內心的理想。曾鞏在一邊賺取家庭生活費的同時一邊刻苦讀書,並且他還教導他的弟弟一起讀書。

十年耕讀歲月,對曾鞏來講是一段非同尋常的歲月,由於家庭貧困,他有兩個女兒都先後夭折,但是這一切打擊都擊不倒他。

他在這一段寫下了許多有名的文章,每一篇文章的問世,都引得別人爭相傳看,許多人都認為此時的曾鞏是在朝中任官,但是,實際上,他只是身處農村。而之所以他對朝局動態把握的比較清楚,這完全是因為他常常與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這些人溝通。此外,身在田野中的他還時不時的向朝廷舉薦人才,比如王安石。

皇天不負有些人,公元1058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終於考中了進士,並且是帶著自己的家人一同考中的

考中進士以後,曾鞏先是在京師中當任了九年的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職務,這九年裡整理了大量的古書,並且寫下了大量的序文。後又擔任多地知州,最後官任中書舍人。

公元1083年,曾鞏卒於江寧府,終年65歲。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總結

縱覽曾鞏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曾鞏的一生就是灰色與單調的,從18歲到39歲,他既要讀書科舉,又要養活一大家子的人。他的一生,充滿了不容易。

但是,面獨這些不容易,面對老天的不公,曾鞏卻沒有去埋怨。他善於去對比,也樂於去對比,科舉失敗,沒關係,我得到了一代文宗的賞識,家境悲慘,沒關係,那些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比我更加悲慘。同時,面對別人的嘲諷,他選擇一笑而過。

其實,在現實中,有很多人的遭遇就如同曾鞏一樣,學業不順利,生活窘迫,還常常受到別人的排擠,這就是為什麼我上文說到的,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接近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我們的遭遇往往會和曾鞏一樣,但我們的心態,卻不能像曾鞏那樣保持著端正的心態,當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試失敗時,你有沒有過埋怨,當你生活艱險的時候,你有沒有過抱怨老天爺對自己的不公,更重要的是當你每天忙於生活奔波的同時,你有沒有堅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很多人都很難做到這些。

但是,曾鞏做到了,這就是屬於他的風采,當他每天為一家人的生計不停奔波的時候,他沒有放棄他自己的理想,讀書,寫文章。他在這時期有大量經典的文章出現,這些文章幾乎都是講述道理的,在他的文章裡講述的是純粹的儒的思想,儒的道理,他的文章章法端正,而他的內心更是需要端正。也就是說,如果此時的曾鞏內心是不平靜的,不端正的,他是寫不出驚豔天下的好文章的。

"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曾鞏,字子固,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著稱。

在當時,他是歐陽修最喜愛的弟子,“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蘇軾也是對其極為推崇,發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的感慨。而對於王安石,更是他的至交好友,“後日猶為班與揚”甚至在王安石眼中,曾鞏死後是完全可以與班固、揚雄相提並論的。

曾鞏在當時是以文章出名,據古書記載:

“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

雖說這句話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也證明了曾鞏文章的優秀。

曾鞏的文章講求“至純至正”,文章主旨思想純淨,文章章法端正。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等,與歐陽修一樣,講求“文道合一”。他認為寫文章是要講道理的,並且身為 一代“醇儒”,他的文章裡多表達的是純粹的、不加修飾的儒學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其後世備受文人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曾鞏而言,他的文章先是由奔放轉而徐緩,再由粗豪轉而為縝密,最後形成雍容典雅,平正衝合的文風。其實,此種文風的形成與曾鞏自身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唐宋大家之一的曾鞏,與其他幾位唐宋八大家相比,他的一生顯得極為灰色和單調。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曾鞏8歲時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被罷官,家裡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28歲時,曾鞏的父親去世,家境貧困的曾鞏只能帶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

從18歲到39歲這21年裡,曾鞏一直生活在高壓之下,他對上要侍奉老祖母,侍奉父親,對下又要考慮到弟弟的讀書問題以及妹妹的嫁人問題,這期間,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卻次次落榜。

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種狀況,往往會自暴自棄或者埋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更嚴重的會選擇去報復社會。但是曾鞏卻沒有,他樂觀、坦然的接受這一切,現實的苦難並沒有打敗他。

面對著兩次科舉的失敗,曾鞏卻認為他是幸運的,因為在他看來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他的才華是得到認可的。之所以沒有考上進士是自身的不足,自己應該更加努力。

而面對生活的苦痛 ,在他看來,與那些流浪百姓相比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好了。曾鞏的這種心態令歐陽修也不禁讚歎道:

“初駭其文,又壯其志”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真的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面對著生活的苦難,面對著科舉失敗,曾鞏卻沒有埋怨、沒有絕望,他始終是保持著端正的態度以及健康的心態。正如他的文章,端正,純淨,他的心也是純正的。

我們常說風雨之後見彩虹,在39歲的時候,曾鞏終於考取了進士,而令人驚歎的是,與他一同考取進士的有他的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無咎以及王彥深。四年後,他的弟弟曾宰又考中進士。嘉佑七年,妹夫關景輝考中進士。又是四年後,兄長曾曄的兒子曾覺考中進士。又兩年後,弟弟曾肇考中進士。一門十進士,這在當時實屬罕見,而這輝煌的背後離不開曾鞏。

曾鞏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幾位大家或許有些單調與平常,因為他最終也沒有做到很高的官職,沒有留下什麼傳奇的政績,但是他卻擁有屬於自己的風采——在不幸中保持著端正的心態,在苦難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在絕境中守護著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是最接近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因為我們難以去像其他大家一樣為後世留下傳世的詩文,但是我們可以像曾鞏一樣去創造屬於我們的風采。

接下來,便讓我們正是走進曾鞏的一生。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意氣風發少年郎

公元1019年,曾鞏出生於一個書宦之家,他的祖父曾擔任過尚書戶部郎中,他的父親曾易佔是天聖二年的進士,時任玉山知縣。

曾鞏自幼聰明機智,古書記載道:

“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讀書百千言,一覽輒誦。”

十二歲時,曾鞏作《六論》,14歲,跟隨父親到如皋縣,在如皋隱玉齋讀書,16歲時,又跟隨父親到玉山縣讀書。曾鞏的父親對曾鞏的學業十分看重,因此,常常把曾鞏帶在身邊親自指導他的學業。而曾鞏在父親的身邊也學到了許多為政知識,這對他立志報國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公元1036年,曾鞏十八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最終沒能中舉,這不能說是曾鞏才華不行,主要是因為當時科舉主要以詞賦華麗取仕為主,但當時的曾鞏所擅長的卻是漢唐風格的散文。

這次考試的失敗,並沒有打擊到曾鞏,因為他還很年輕,而且他還結交到了一位好友——王安石。

此時的他年少氣盛,胸懷大志,這些我們都可以從他的文章中感受出來。後世有人點評此時他的文章:

“剽鷙奔放,雄渾瑰瑋若三軍之朝氣,猛獸之抉怒,江湖之波濤,燕雲之姿狀”

但是,不幸的是,在這一年,他父親因為拒絕行賄被上司構陷,最終被罷官,曾鞏父親被罷官,這使得曾鞏家中惟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

景祐四年,曾鞏回到家鄉,一邊努力讀書,一邊還要分擔父親的壓力。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樂觀與坦然,健康的心態面對社會

公元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進京考試,而這時候,歐陽修的名聲正盛,曾鞏也是極其仰慕歐陽修,於是遞上一封《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在這封信裡,曾鞏提出了“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上,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下。”的觀點,而這一觀點與歐陽修“知古明道”的主張不謀而合。待歐陽修親自與曾鞏見面之後,更是給與了曾鞏高度評價。

慶曆二年的科舉考試,曾鞏還是落選了,而當歐陽修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便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用以安慰曾鞏。但令歐陽修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曾鞏全然沒有其他落榜生該有的埋怨、不滿而是積極地面對,樂觀地接受。

“廣其學而堅其守,存一息而不墮志 ”

此時曾鞏是以一顆端正的心去面對這些,那是一種釋然,沒考上,那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終究能夠考上的。

在回家的路上,曾鞏還目睹了一群路上的難民,寫下了《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在文中,他將自己的遭遇與老百姓的悲慘遭遇對比,認為自己還是非常幸運的。同時,在本文中,他也重點感謝了歐陽修的知遇之恩。

這一次回到家鄉的曾鞏卻受到同鄉人的嘲諷,這些人平時妒忌曾鞏的才華眼見曾鞏落榜便大加奚落,甚至有人以詩嘲諷: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煞曾家兩秀才。

有似簾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可是,面對這些嘲諷,曾鞏選擇一笑而過,根本便不放在心上,“譽,惡乎喜而慕:毀,惡乎懼而避”在他看來,無論別人是讚譽他還是詆譭他,都隨風而去。而當他的好友王安石聽到這些諷刺之語後,當即便寫下了一首《答段縫書》為曾鞏辯解。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耕讀歲月 艱難玉成

公元1047年,曾鞏父親去世,家族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曾鞏身上,面對著四個弟弟,九個妹妹,曾鞏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學業,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到鄉下以耕田為生。開始了艱難的十年耕讀歲月。

為了生活,曾鞏不得不去想盡辦法賺取生活費用,但是,艱難的生活卻始終不能磨滅曾鞏內心的理想。曾鞏在一邊賺取家庭生活費的同時一邊刻苦讀書,並且他還教導他的弟弟一起讀書。

十年耕讀歲月,對曾鞏來講是一段非同尋常的歲月,由於家庭貧困,他有兩個女兒都先後夭折,但是這一切打擊都擊不倒他。

他在這一段寫下了許多有名的文章,每一篇文章的問世,都引得別人爭相傳看,許多人都認為此時的曾鞏是在朝中任官,但是,實際上,他只是身處農村。而之所以他對朝局動態把握的比較清楚,這完全是因為他常常與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這些人溝通。此外,身在田野中的他還時不時的向朝廷舉薦人才,比如王安石。

皇天不負有些人,公元1058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終於考中了進士,並且是帶著自己的家人一同考中的

考中進士以後,曾鞏先是在京師中當任了九年的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職務,這九年裡整理了大量的古書,並且寫下了大量的序文。後又擔任多地知州,最後官任中書舍人。

公元1083年,曾鞏卒於江寧府,終年65歲。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總結

縱覽曾鞏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曾鞏的一生就是灰色與單調的,從18歲到39歲,他既要讀書科舉,又要養活一大家子的人。他的一生,充滿了不容易。

但是,面獨這些不容易,面對老天的不公,曾鞏卻沒有去埋怨。他善於去對比,也樂於去對比,科舉失敗,沒關係,我得到了一代文宗的賞識,家境悲慘,沒關係,那些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比我更加悲慘。同時,面對別人的嘲諷,他選擇一笑而過。

其實,在現實中,有很多人的遭遇就如同曾鞏一樣,學業不順利,生活窘迫,還常常受到別人的排擠,這就是為什麼我上文說到的,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接近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我們的遭遇往往會和曾鞏一樣,但我們的心態,卻不能像曾鞏那樣保持著端正的心態,當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試失敗時,你有沒有過埋怨,當你生活艱險的時候,你有沒有過抱怨老天爺對自己的不公,更重要的是當你每天忙於生活奔波的同時,你有沒有堅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很多人都很難做到這些。

但是,曾鞏做到了,這就是屬於他的風采,當他每天為一家人的生計不停奔波的時候,他沒有放棄他自己的理想,讀書,寫文章。他在這時期有大量經典的文章出現,這些文章幾乎都是講述道理的,在他的文章裡講述的是純粹的儒的思想,儒的道理,他的文章章法端正,而他的內心更是需要端正。也就是說,如果此時的曾鞏內心是不平靜的,不端正的,他是寫不出驚豔天下的好文章的。

十年耕讀,身處田野卻名比天高,灰色單調的一生也有屬於他的風采

我們在前文說到過,曾鞏的難得可貴之處在於,在不幸中保持著端正的心態,在苦難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在絕境中守護著自己的理想。其實這就是他一生的寫照,而這三點,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曾鞏的認識越來越少,曾鞏在唐宋八家中變得越來越透明,但是,曾鞏在古時,其實是備受推崇的,“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只是,到了近代,我們接觸曾鞏文章越來越少,這就使得我們對曾鞏越來越模糊。

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找一些曾鞏的文章來看,再結合一下他當時所處的境遇,我們或許會學到許多人生智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