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曹禺 林徽因 大學 梅貽琦 天津往事 天津往事 2017-08-29

描寫西南聯大青春歲月的《未央歌》,是文藝小說的扛鼎之作,黃舒駿把它寫成一首真正的歌傳唱至今。作者鹿橋(1919-2002)本名吳訥孫,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北京,終老於美國波士頓。他的少年時光在天津度過,在南開中學唸書時,暗戀上了南開校花、話劇團女一號鹿篤桐。他筆名中的“鹿”,就是取自鹿篤桐。

鹿橋的父親吳藹宸是外交官,有九個兒女,鹿橋在男孩中排行老二。6歲時,吳藹宸到湖北漢口任外交部交涉員負責收回漢口租界,後又被派往西伯利亞任國民政府駐布拉哥總領事。他把家安到天津租界。鹿橋8歲(1927年)在天津上小學,11歲(1930年)在天津工學念初一,一年後(1931年)轉到南開中學,17歲(1936年)畢業,是這一屆最年輕的學生,得到了獎學金,保送燕京大學。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天津南開中學)

天津公學就是耀華中學的前身,1930年剛剛更名為耀華中學。鹿橋在天津工學遇到一位教中國古籍的老師鄭菊如先生,鄭先生很喜歡他,下課後常跟他說古道今。南開中學的校舍,就是在鄭菊如先生捐獻的天津舊城西南一塊十多畝的荒地上建起來的。

其實鹿橋並非那種循規蹈矩、一心向學的學究式學生,他好動貪玩,轉到南開中學後,一學年下來,上下兩學期各有三門不及格,常被主任叫去談話。他不記得談了些什麼,只記得主任坐在一張大辦公桌後面,“背後牆上掛著一個立軸,軸上寫著李白的《秋下荊門》和蘇軾的《詠郭熙秋山平遠二首》”。

1935年,南開中學發生了一件“大事”——校長張伯苓的胞弟、戲劇家張彭春與曹禺聯手排演了一出話劇。而這部話劇對鹿橋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在情竇初開的16歲,他愛上了劇中女主角鹿篤桐。

當時曹禺已從清華畢業回到天津,張彭春也從美國回來,他邀曹禺重返南開新劇團,把莫里哀的《慳吝人》搬上舞臺。兩人共同商定改編方案,曹禺執筆,戲名改為《財狂》,內容完全改成中國人的姓名、地點、習俗、語言,把原劇的五幕濃縮成三幕。張彭春任導演,曹禺扮演男主角韓伯康(阿爾巴貢),鹿篤桐扮演韓綺麗(阿爾巴貢的女兒艾莉絲)。大家邊排演邊修改。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財狂》劇照)

鹿篤桐是南開的學生。後來她回憶那段排練的日子,張彭春親自為她們幾個主要角色化妝,連眉毛、眼尾紋和抬頭紋都認真勾畫,對服裝顏色、衣上的補丁也都仔細推敲設計。曹禺的戲很重,張彭春認為曹禺演得好的時候,就擁抱曹禺。大家常開曹禺的玩笑,說曹禺是張彭春的一朵花。

鹿篤桐有一句很簡單的臺詞——“真的嗎?”她總是找不到感覺,張彭春不厭其煩地教她,直到說成“真……的……嗎?!”語氣和節拍都符合張彭春的要求時,才完美通過。

留美歸來的林徽因受邀擔任《財狂》的舞臺設計,她結合編導對劇本的中式處理,將舞臺設計成典型的中國古典後花園,有中式的迴廊和樓閣,成為整部戲最大看點。

1935年12月7日、8日,《財狂》在南開中學瑞廷禮堂連演兩場,場場爆滿。鄭振鐸、巴金、靳以特地從北平趕來看演出。12月15日,南開校友會為天津市冬季賑濟和救助貧苦兒童,特請《財狂》劇組再次演出,觀眾更加踴躍,許多觀眾乘火車由各地迢迢趕來,開場前一小時便將座位佔滿。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瑞廷禮堂)

《大公報·藝術週刊》於12月7日推出“財狂公演特刊”,大標題為“《財狂》在張彭春導演下,演出大成功,舞臺設計非常完美,演員表情均極認真,萬家寶、鹿篤桐最受觀眾歡迎”,隨後《大公報》《益世報》等主流報紙連篇累牘報道、評論達半月之久。

蕭乾撰文對曹禺、張彭春大加讚賞,其中特別提到鹿篤桐:“飾韓綺麗的鹿篤桐女士,伶俐、機敏,在纖細的地方都能做到,活潑的、健捷的,在微紅柔潤的皮色上,在動作的輕快上都做到了。這證明她是如何的理解劇中人的性格與行為。”

此時張彭春已作為藝術指導參加了梅蘭芳劇團訪美,曹禺已經推出了《雷雨》《日出》,可以說二人都達到了藝術頂峰。所以《財狂》真正捧紅的,正是芳華絕代的女一號鹿篤桐——她成了所有南開男生心目中的女神,鹿橋當然也不例外。當然,情竇初開的他並未大膽表白,只是決定偷偷地為自己起個筆名,名字裡一定要有個“鹿”字,那是少年鹿橋的煩惱。

好在鹿橋是一個陽光男孩,他喜歡大自然風光,在南開中學,他參加了“南開少年團”,經常外出郊遊踏青。畢業那年,他和同學一起遠赴泰山、曲阜和鄒縣。鹿橋從小喜歡寫日記,到初中時已寫了十幾本。高中畢業後,他帶著初戀的悵惘徒步旅行南下,把日記存在天津一位朋友家中。抗戰之後他沒能再回天津,這些日記全部遺失。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鹿橋與《未央歌》)

1937年11月1日,清華、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大在昆明開學。鹿橋成為這所大學的學生,他寫下不朽的《未央歌》,這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14年後,鹿橋在香港自費印刷1100冊《未央歌》,書印好後的第一本,送給了西南聯大校委梅貽琦。

梅貽琦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讀《未央歌》一定會被書裡的天津話逗笑,在書的第二章,鹿橋這樣寫道——

馮新銜是外國語言文學系的,他叫宋捷軍這一掌打了個發昏,又聽他把“左前鋒”說成“左翼”,並且粗濁的天津口音又把這兩個英文字讀成“賴夫特,聞”。尤其後面一個字嘶啞的“V”字聲音,招惹了他的脾氣。他說:“別假公濟私,你明天要是一拳打死了人,別人就要問‘賽!米特兒宋!借似濃麼縮的?’了。”

最後一句應為“Say!Mr.Song!這是怎麼說的?”,用天津話念出來,就成了“賽!米特兒宋!借似濃麼縮的?”。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

(鹿橋)

《未央歌》書中人物原型也多是鹿橋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小童”就是他自己,一個純真、熱情、善良又光明的人。“大宴”的原型是李達海,他與鹿橋兩人是南開中學的同學。書中雖未出現鹿篤桐,但那種初戀的情愫卻貫穿始終,她是“小童”真正的祕密——如果沒有對鹿篤桐的暗戀,《未央歌》就是另外一本書了。

後來,鹿篤桐一直在北京二中當英語老師,她的一位學生寫下一段回憶她的文字:“我的眼前首先浮現出一位年過50的老教師,胖胖的,每當她上課走進教室,總要在門邊停上一會兒,呼呼地喘氣,這是她上樓梯累的。天熱時,她上樓後手裡抓塊手絹兒,朝著臉不停地扇。她名鹿篤桐。我在北京二中上學的時候,從初一到初三,一直是我們的英語教師。”當年的南開校花已成過往,甚至沒能留下一張照片。(文:何玉新)

南開女神主演曹禺話劇,林徽因舞臺設計,鹿橋看戲後寫《未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