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芹研究之四:富察·明義是將曹雪芹“移植”入曹寅家的始作俑者

雪芹研究之四:富察·明義是將曹雪芹“移植”入曹寅家的始作俑者

富察·明義是將曹雪芹“移植”入曹寅家的始作俑者。


作者按:關於曹雪芹是愛新覺羅·弘時的觀點,暫時不被世人接受其實很正常,如果大家都知道曹雪芹是誰,也輪不到我今天在這裡憂戚滿腹地向大家介紹了。但是,當《紅樓夢》和曹雪芹研究已經走到了今天我所站的這個位置,我相信,揭開謎底的時間也不遠了。


明義“題紅組詩”中的“王孫”

要請出曹雪芹,除了永忠的詩,還有一個人的詩值得特別注意,這個人就是——富察·明義。

在曹雪芹的好友、清宗室愛新覺羅·敦誠的詩作《寄懷曹雪芹(霑)》中,曾經吟誦過這樣一句勸誡曹雪芹的詩:“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們”。鑑於在敦誠的兄長敦敏的作品中曾講述過曹雪芹與富察·明霖、富察·明仁等均有交往,有研究者因此認為此“富兒”可能專門指代“富察氏”。

對此,筆者亦持同樣的觀點。雍正五年弘時被“革除宗籍,並交給胤祹帶回府中約束養贍”,其中胤祹的嫡福晉正是康雍乾三朝重臣富察·馬齊的女兒。富察·馬齊的侄女地位則更加顯赫,她便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原配皇后。

所以說,在康雍乾時期,富察一家可謂真正的皇親國戚,而我們上面提到的富察·明義正是馬齊的侄孫、富察皇后的侄子。這位富察·明義曾作有二十首《題紅樓夢》組詩。從他的詩來看,明義不僅是早期讀過《紅樓夢》抄本的少數人之一,更應該見過作者本人,並瞭解作者的身份。

請看明義在該組詩最後一首(即第20首)的第一句中寫道:“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我們上面說過,明義的姑姑便是乾隆皇帝之皇后,在“與明義同祖父的伯叔及兄弟之中,位列一、二品的文武大臣至少有十人”。以當時富察氏之顯赫,設若曹雪芹為曹寅之後,明義斷不會對他以“王孫”相稱。

當然,也有很多研究者認為,此句描寫的“王孫”乃是書中人物賈寶玉。但賈寶玉的身份亦非王孫,明義不必非用這個詞來指代他。在書中所有出場人物中,可被稱為“王孫”的僅有北靜王水溶一人,但不論在前八十回、或後四十回書中,這句的描述都與他的形象不符。所以,這句詩所描述的對象只能是——作者曹雪芹,只是此作者並非“曹寅之後”之作者。

以弘時短短三年的紫禁城皇子經歷,正符合“饌玉炊金未幾春”;同時,“王孫瘦損骨嶙峋”的描述,也正與敦誠詩句中的“四十蕭然太瘦生”(見《挽曹雪芹》)相互映證,作者的形象躍然眼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依舊是明指作者為“王孫”的明義,在他“題紅組詩”被收錄的《綠煙瑣窗集詩選》中又如此寫道:作者“先人為江寧織府;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隨園故址”。——原來,將曹雪芹“嫁接”入江寧織府曹寅家的始作俑者正是富察·明義!

我們再來看看被胡適作為曹雪芹是曹寅後人的證據之一的袁枚的相關記敘: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中這樣寫道:“其(按:指曹寅)子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明我齋(按:富察·明義字我齋,又稱明我齋)讀而羨之。”

上述袁枚的話是歷來被作為曹雪芹是曹寅後人的重要證據之一的,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發現,袁枚本人其實並不認識曹雪芹,他有關曹雪芹情況的記述都是來自於富察·明義。而且袁枚關於曹雪芹的信息來源很可能正是明義的《綠煙瑣窗集詩選》,所以他“誤將”明義所記的“曹子雪芹”,理解為曹雪芹就是曹寅的兒子。

當然,儘管筆者認為袁枚的理解並非“有誤”,因為曹寅家本就沒有曹雪芹此人,但是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假設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觀點“曹雪芹是曹寅之孫”是正確的。如果此觀點是正確的,那麼袁枚和富察·明義的敘述就是矛盾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得出:袁枚有關曹雪芹信息的來源正是富察·明義。所以,筆者認為富察·明義是將曹雪芹“移植”入曹寅家的始作俑者,並非空穴來風。

我們看,以明義的前後詩句對比顯示,他自己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公開宣稱曹雪芹就是“王孫”,另一方面,又將曹雪芹人為地“植入”曹寅家。

但其實,明義的這種做法並不奇怪。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作為得益於弘曆登基的富察家族成員,明義對作者的遭遇,其態度自然不可能像敦誠等愛新覺羅後代那樣充滿了同情。正因為如此,明義在他另一首詩中冷漠地寫道:“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亦枉然”。言下之意便是:一本《紅樓夢》為避人耳目,寫得如此晦澀難猜,即便作者將自己的全部經歷隱藏在了書中,又有幾人能懂呢?

想來,對於富察氏待作者之態度,敦誠等人冷眼旁觀,心中有數,所以敦誠才會在詩句中以“野鶴在雞群”來分別比喻曹雪芹和富察氏。而由此可見,敦誠勸誡作者 “莫扣富兒門”的話確實是真誠、中肯的。

瞭解了作者的皇孫身份,再看敦誠《挽曹雪芹》詩中的那句“四十年華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誰銘”,便會更能理解其中含義。今日之研究者通常將曹雪芹的生年考證在“四十歲左右、不超過五十歲”,其證據正在上面這句詩中。

但是,“四十年華付杳銘”何必一定指的是曹雪芹逝於四十歲上下呢?從1723年雍正即位,至敦誠寫作此詩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左右,前後差不多正是四十年的時間。徐霞客曾有一句:“下一嶺,叢山杳冥中,得村家”。作者四十年居於叢山杳冥處之村家,豈不正是光陰虛耗嗎?而“哀旌一片阿誰銘”的哀嘆,更清楚不過地表明,所謂“曹雪芹”並非作者的真實姓名,曹雪芹也並不姓曹

但是,清史記載,弘時逝世於24歲,如果按照這個記載,弘時是不可能是《紅樓夢》的作者的。但是,我們說雍正初年隆科多獲罪時曾有一條罪責是“私藏玉牒”。但是假如隆科多手裡的玉牒與皇室保管的玉牒一樣的話,隆科多為什麼要私藏玉牒呢?下一章我們將從清史檔案中繼續探尋,弘時有沒有可能只是被玉牒判了死刑,而實際上飄搖在京郊的杳冥叢山中呢?

(未完,待續……下篇將從《紅樓夢》文本中繼續尋找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