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三國時代的皇帝宗廟制度,各時期都各有不同形態,而各種形態背後,又有當時社會政治原因或者是文化背景影響,他們相互之間有繼承也有影響關係。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魏、蜀、吳三國之中,禮學鼎盛唯有曹魏,曹操在亂世中實行唯才是舉,抱著對儒學、經學認同的心態,積極融入到儒學中,是故,儒學中的禮學得到繁榮發展,《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研究成果斐然,對曹魏以及後世的宗廟制度頗有影響。

1,曹魏宗廟演變

曹魏皇帝宗廟制度也經歷了五廟到七廟的演變,從諸侯五廟到天子七廟,在借鑑兩漢經驗的同時,也根據當時社會因素的影響,適當的有所調整變革。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七月的時候,在鄴城建立魏宗廟,祭祀他的曾祖父曹節、祖父曹騰、父親曹嵩三代先祖,並延續東漢的一廟同堂異室制度。曹操立廟的殼子就是依據諸侯五廟,但實際內裡還是東漢的同堂異室。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按宗法制度,諸侯是要立五廟的,曹操隻立三廟,看上去是與禮不符,究其原因,是因為曹操和劉邦一樣,對於本家族的遠祖根本無法確切追溯名諱,“莫能審其生出本末。”那時候又不流行瞎編或者攀附祖宗,是故曹操隻立三廟。

但是,嚴格按照禮法,身為諸侯的曹操是不能追尊先祖的,只有天子才能追尊先祖,諸侯只能以始封之君為太祖,自太祖以下列二昭二穆為五廟。

按禮,諸侯五廟,二昭二穆及太祖也。今之諸王,實古之諸侯也。諸侯不得祖天子,當以始封之君為太祖,百代不遷,或謂之祧。其非始封,親盡則遷。(《通典》·卷48《禮典·諸侯大夫士宗廟》)

曹操違背禮法建立的諸侯宗廟,與東漢的皇室宗廟並行,就是向世人展示他的權威,也為曹氏接受劉氏禪代做鋪墊,因此在禮法上才有此不倫不類的操作。

從此處可知,所謂禮法還是要匍匐在權威之下,曹操之後所有準備篡權的權臣都效法他,建立諸侯宗廟,卻按天子宗廟成法去追尊先祖,不論司馬,還是劉、蕭,都約定成俗,這個和禮法中所記的諸侯五廟有很大區別的諸侯宗廟成為權臣準備奪取皇位的前奏之一。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魏王曹操薨,魏太子曹丕襲位。五月,漢獻帝劉協命追尊新魏王曹丕的祖父曹嵩為太王,夫人丁氏為太王后。十月,獻帝禪位曹丕,東漢亡,曹魏立,改元黃初,曹丕是為魏文帝。

十一月,曹丕“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三國志》·文帝紀)

曹丕的祖父太皇帝曹嵩、曾祖父曹騰、高祖父曹節共居一廟,父親太祖武皇帝曹操特立一廟,百世不毀,此時依舊參考東漢,祖宗四親為一廟,對曹魏有開基之功的曹操特別另立一廟。

曹丕當時只追尊了父親和祖父為帝,根本沒有追尊曾祖父曹騰,直到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後的太和三年(229)六月,才追尊曹騰為高皇帝,夫人吳氏為高皇后。就在追尊過曹騰之後,曹叡頒佈了那道影響兩百年的“外藩援立禁止尊崇本生”詔書。

(參見文章:為人後者為人子,魏明帝禁止外藩尊崇本生詔,影響兩個朝代二百年

https://www.toutiao.com/i6684879889113285134/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曹氏的根基初在鄴城,宗廟最初也設在鄴城,等政權穩定後,政治中心才從鄴城轉到洛陽,太和元年(227)四月開始在洛陽營建宗廟。

太和三年(229)十一月,太廟成,“使太常韓暨持節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於鄴,十二月己丑至,奉安神主於廟。”(《三國志》·明帝紀)

曹叡在位了,曹節於他就是五世祖,已經親盡,因此在遷徙宗廟的時候,曹節沒有進入洛陽宗廟,而是另置園邑,“使令丞奉薦。”只把曹騰、曹嵩、曹操、曹丕四位先帝神主遷到洛陽,共一廟,但仍然是四室,依舊是東漢的同堂異室制度。

曹叡接受王肅的六親影響,就想追崇五世祖曹節,給曹節追上尊號,通過這個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孝心,因此,景初元年(237)正式議立七廟制度。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追尊曹節的提議,有人擁護就有人反對,擁護的大臣建議追尊曹節為元皇,反對的大臣如劉曄、鍾繇等人引經據典的批駁。

劉曄奏議:
聖帝孝孫之慾褒崇先祖,誠無量已。然親疏之數,遠近之降,蓋有禮紀,所以割斷私情,克成公法,為萬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於漢氏之初,追諡之義,不過其父。上比周室,則大魏發跡自高皇始;下論漢氏,則追諡之禮不及其祖。此誠往代之成法,當今之明義也。陛下孝思中發,誠無已已,然君舉必書,所以慎於禮制也。以為追尊之義,宜齊高皇而已。(《三國志》·劉曄傳)

啥意思呢?就是說皇帝你要通過追尊先祖表達孝心,不是不可以,我們得按照前朝的例子來吧!你要按照周朝的成例,祖先有大功德才可以追尊,我們大魏發跡可是從高皇帝曹騰開始,又不是從他爹曹節開始;要是按照漢朝的規矩,他們劉家只追尊到父親,連祖父都不涉及,更別提你追尊五世祖了;再說,你五世祖曹節對你爹曹丕來說還在四親之內,他都沒有追尊,皇帝你要越過你爹去追尊親盡的五世祖麼?

曹叡的想法被判為無禮,只好作罷,採納鄭玄的學術主張,制定了“一祖二宗四親廟”的七廟制度,雖然如今才四廟。以曹操肇建洪基、撥亂反正之功為魏太祖,以曹丕繼天革命、應期受禪為魏高祖,曹叡集成大命、興制禮樂為魏烈祖。在太祖廟北,營建二廟為二祧,左邊為文帝廟,號昭祧,右邊擬為烈祖廟,號穆祧,並定下規矩,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親廟,親近遷毀,一如周朝故事。

2,生前定廟號的曹叡

曹叡活著就已經為自己佔了一個萬世不毀的祧位,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生前制定廟號的皇帝之一,讀者朋友可以猜猜第二個自己活著就定廟號的皇帝是誰?

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三國志》·明帝紀)

生前立廟這個有前例可循,但是生前定廟號這可是曹叡開創的先例了。曹叡為何要生前確定廟號呢?其實只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在宗族裡的地位,以及維護他生母文昭皇后甄氏的地位。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滴!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甄氏因為得罪曹丕被賜死,曹叡繼位後,“追諡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並在太和元年(227)專門為母親在鄴城立廟,“辛巳,立文昭皇后寢廟於鄴。”景初元年(237),甄氏廟和曹氏宗廟一起從鄴城遷到洛陽。

曹叡的兒子都夭折了,只能收養嗣子,因此他就有二個擔心,第一,擔心自己在宗廟的位置,第二,擔心他媽在他死後的待遇。

如果曹叡的嗣子違背為人子者為人後的原則,追尊本生,皇統大宗遭到變動,曹叡的地位自然會被動搖,曹叡的地位都被變動,他媽就更別想保住,畢竟甄氏是被曹丕賜死的。

如果嗣皇帝按禮法說事,分分鐘就會判曹叡違禮罷黜甄氏廟的,那孝子曹叡為老媽甄氏所做的一切都成泡影,因此,為了解除後顧之憂,不讓自己的擔心實現,曹叡要在自己還活著時就把自己在宗廟的地位穩定下來,這樣他媽甄氏的地位才能穩固。

因此,在景初元年定製度時,曹叡被擬定為烈祖,他又暗示大臣提出提高文昭皇后的宗廟待遇,與三祖宗廟同樣享受世世不毀的待遇,並把這個奏章與七廟之議“並勒金策,藏之金匱。”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至於文昭皇后膺天靈符,誕育明聖,功濟生民,德盈宇宙,開諸後嗣,乃道化之所興也。寢廟特祀,亦姜嫄之閟宮也,而未著不毀之制,懼論功報德之義,萬世或闕焉,非所以昭孝示後世也。文昭廟宜世世享祀奏樂,與祖廟同,永著不毀之典,以播聖善之風。(《三國志》·魏后妃傳)

曹叡生前定廟號的原因就是如此, 一是為了曹叡自己,二也是為了他媽甄氏,因此,他的行為被孫盛的譏諷“失正”。

孫盛曰:夫諡以錶行,廟以存容,皆於既沒然後著焉,所以原始要終,以示百世也。未有當年而逆制祖宗,未終而豫自尊顯。昔華樂以厚斂致譏,周人以豫凶違禮,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三國志》·明帝紀·裴注引孫盛曰)

結果,大家都知道的,曹魏短命,到亡國也沒湊夠“一祖二宗四親廟”的七廟殼子。

3,蜀漢宗廟

蜀漢宗廟制度記載十分簡略,只有零星史料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大赦,建元章武。劉備的稱帝策文聲稱“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三國志》·先主傳)

從“嗣武二祖”可以看出,劉備是以太祖劉邦、世祖劉秀功業的繼承人自居了,自然是要以漢朝為正統。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劉備繼位後,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三國志裴松之曾經說過劉備自稱是景帝后裔,但世數太遠,難明昭穆,如今稱帝,不知道追認哪個漢帝為元祖,因為史料缺乏而不得知,不免令人遺憾。

蜀國滅亡時,北地王劉諶曾經哭於昭烈廟,通過這條記載可以推出,劉備死後,劉禪也效法漢明帝,單獨為劉備立廟,因此才有昭烈廟,這個也說明了,蜀漢的宗廟制度還是沿用東漢的同堂異室制度。

“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三國志》·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4,東吳宗廟制度

東吳宗廟制度和魏、蜀並不一樣,倒是和西漢初年的多廟制類似。

孫權稱帝后,並不立七廟,因為他的父親孫堅曾經做過長沙太守,就在長沙臨湘縣為孫堅立廟,但僅僅立廟,孫權並不親祠,而是依照東漢劉秀奉南頓令故事,只是讓太守奉祀。

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稱帝,“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三國志》·吳主傳)

後來又追上父親孫堅為吳始祖,還在建鄴為兄長孫策立桓王廟,孫權時代,東吳就有始祖、桓王二廟。

神鳳元年(252)四月,孫權駕崩,太子孫亮繼位,是為廢帝。廢帝太平元年(256)正月,為父親孫權立廟,稱為太祖廟。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這時候,東吳就有孫堅、孫策、孫權三人的廟,這三廟不在一處,也不序昭穆。

孫亮被廢,兄長孫休繼位,孫亮自然沒有得到立廟的資格。孫休死後丞相濮陽興拋棄太子,轉頭去立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為帝,孫皓逼死了嬸嬸朱皇后和堂弟,自然也不會給孫休立廟。

元興元年(264)九月,孫皓“追諡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為太后。”“改葬明陵,置園邑二百家,令、丞奉守。”(《三國志》·吳主五子傳)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寶鼎二年(267)七月,有司請為孫和立廟,孫皓就在京城為父親營建清廟。

孫皓時期,東吳就有孫堅的始祖廟、孫策的桓王廟、孫權的太祖廟、孫和的清廟,如果要強行歸納,就只能算到多廟制中。

5,猴格說:

三國時期,魏、吳都沒有為先祖立廟,魏國有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先祖名諱,因此只能為近祖立廟;吳國除了可能是先祖出身卑微、名諱不顯的緣故,大概還有忙著開拓安撫本土而暫時無暇顧及宗廟禮法的繁縟之事。

畢竟當時江南還沒有開發,禮樂基礎薄弱,孫氏正在採取各種措施促使江南進化,的確無暇顧及禮法,“倉稟實而知禮節”,當時的江南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是故東吳的宗廟制度最為簡陋。

生前自定廟號被諷刺失正的魏明帝,曹叡淚目:我是有苦衷的

蜀漢以大漢朝後裔自居,劉備稱帝又和劉秀建國類似,自然是東漢的同堂異室制度更為實用,因此,雖然留下的史料不多,也可以揣測其模糊的宗廟制度。

曹魏所立的七廟制度為兩晉提供了經驗和教訓,並在之後的朝代中得到繼承和完善。曹叡為生母單獨立廟也被之後的皇帝繼承,司馬睿為亡妻虞氏立廟,司馬紹為生母苟氏立廟,司馬昱也為生母鄭阿春立廟,這些都是曹魏廟制對後世的影響。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中國帝王宗廟、魏晉南北朝皇家宗廟制度述論、三國志、宋書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然,還有後宮八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