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荀彧與曹操劇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還接到了以漢獻帝名義頒發的《九錫文》。

《九錫文》羅列了曹操先前剿黃巾,平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的光輝業績,說他是“功高於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周公攝政建周禮,說曹操功績高於二人,這等於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錫文》又說:“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這是允許曹操稱魏公,並以十郡之地建國,既突破了漢朝封地不多於一郡的古制,也賦予曹操足以顛覆整個東漢王朝的國土、人口。

接著《九錫文》又詳細列舉了“賜九錫”的詳細物品清單,如:

“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君鈇鉞各一......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錫文》最後,還賦予曹操一項特殊權力,即“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荀彧與曹操劇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還接到了以漢獻帝名義頒發的《九錫文》。

《九錫文》羅列了曹操先前剿黃巾,平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的光輝業績,說他是“功高於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周公攝政建周禮,說曹操功績高於二人,這等於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錫文》又說:“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這是允許曹操稱魏公,並以十郡之地建國,既突破了漢朝封地不多於一郡的古制,也賦予曹操足以顛覆整個東漢王朝的國土、人口。

接著《九錫文》又詳細列舉了“賜九錫”的詳細物品清單,如:

“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君鈇鉞各一......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錫文》最後,還賦予曹操一項特殊權力,即“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漢朝初年,劉邦賦予了諸侯國非常大的自由,各國的官制與朝廷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才導致了後來諸侯國尾大不掉,才有了後來的削藩。

但是,這裡漢獻帝卻賦予了曹操如漢朝初年諸侯王一樣的權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國裡設置百官。

通過建魏國、賜九錫,曹操建立了一個完全獨立於漢王朝的魏國,《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說:“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

曹操手下諸將都是魏官,唯獨夏侯惇是漢官,所以他上表奏請不想做漢官。

這說明,當時的東漢朝廷即將成為一副被遺棄的空架子。而曹操在象徵性的“三辭”之後,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漢獻帝的九錫之賜。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九錫之賜中的車馬、衣服、樂器、斧鉞、朱戶、秬鬯等無不與禮儀、祭祀和軍事有關,曹操獲得了九錫,相當於掌握了“國之大事”,可以以皇帝之名行祭祀和討逆之事。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荀彧與曹操劇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還接到了以漢獻帝名義頒發的《九錫文》。

《九錫文》羅列了曹操先前剿黃巾,平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的光輝業績,說他是“功高於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周公攝政建周禮,說曹操功績高於二人,這等於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錫文》又說:“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這是允許曹操稱魏公,並以十郡之地建國,既突破了漢朝封地不多於一郡的古制,也賦予曹操足以顛覆整個東漢王朝的國土、人口。

接著《九錫文》又詳細列舉了“賜九錫”的詳細物品清單,如:

“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君鈇鉞各一......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錫文》最後,還賦予曹操一項特殊權力,即“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漢朝初年,劉邦賦予了諸侯國非常大的自由,各國的官制與朝廷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才導致了後來諸侯國尾大不掉,才有了後來的削藩。

但是,這裡漢獻帝卻賦予了曹操如漢朝初年諸侯王一樣的權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國裡設置百官。

通過建魏國、賜九錫,曹操建立了一個完全獨立於漢王朝的魏國,《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說:“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

曹操手下諸將都是魏官,唯獨夏侯惇是漢官,所以他上表奏請不想做漢官。

這說明,當時的東漢朝廷即將成為一副被遺棄的空架子。而曹操在象徵性的“三辭”之後,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漢獻帝的九錫之賜。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九錫之賜中的車馬、衣服、樂器、斧鉞、朱戶、秬鬯等無不與禮儀、祭祀和軍事有關,曹操獲得了九錫,相當於掌握了“國之大事”,可以以皇帝之名行祭祀和討逆之事。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二、禪讓制

1、上古時期的禪讓制

在堯舜禹的時代,由於處理部落之間摩擦和戰爭的需要,像堯舜這種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就被推舉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方面,他們負責處理聯盟內部的爭端,有效遏制了戰爭的出現;另一方面,妥善協調聯盟內部的關係,也有利於整個聯盟的生存和發展。

這些聯盟首領的繼任者,通常由自下而上的民主推選,和自上而下的主動讓賢相結合,最終產生。

這種繼承方式,既能防止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首領之位而發生內鬥,也避免了由於聯盟首領缺失而可能帶來的外部威脅。這就是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荀彧與曹操劇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還接到了以漢獻帝名義頒發的《九錫文》。

《九錫文》羅列了曹操先前剿黃巾,平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的光輝業績,說他是“功高於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周公攝政建周禮,說曹操功績高於二人,這等於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錫文》又說:“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這是允許曹操稱魏公,並以十郡之地建國,既突破了漢朝封地不多於一郡的古制,也賦予曹操足以顛覆整個東漢王朝的國土、人口。

接著《九錫文》又詳細列舉了“賜九錫”的詳細物品清單,如:

“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君鈇鉞各一......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錫文》最後,還賦予曹操一項特殊權力,即“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漢朝初年,劉邦賦予了諸侯國非常大的自由,各國的官制與朝廷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才導致了後來諸侯國尾大不掉,才有了後來的削藩。

但是,這裡漢獻帝卻賦予了曹操如漢朝初年諸侯王一樣的權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國裡設置百官。

通過建魏國、賜九錫,曹操建立了一個完全獨立於漢王朝的魏國,《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說:“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

曹操手下諸將都是魏官,唯獨夏侯惇是漢官,所以他上表奏請不想做漢官。

這說明,當時的東漢朝廷即將成為一副被遺棄的空架子。而曹操在象徵性的“三辭”之後,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漢獻帝的九錫之賜。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九錫之賜中的車馬、衣服、樂器、斧鉞、朱戶、秬鬯等無不與禮儀、祭祀和軍事有關,曹操獲得了九錫,相當於掌握了“國之大事”,可以以皇帝之名行祭祀和討逆之事。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二、禪讓制

1、上古時期的禪讓制

在堯舜禹的時代,由於處理部落之間摩擦和戰爭的需要,像堯舜這種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就被推舉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方面,他們負責處理聯盟內部的爭端,有效遏制了戰爭的出現;另一方面,妥善協調聯盟內部的關係,也有利於整個聯盟的生存和發展。

這些聯盟首領的繼任者,通常由自下而上的民主推選,和自上而下的主動讓賢相結合,最終產生。

這種繼承方式,既能防止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首領之位而發生內鬥,也避免了由於聯盟首領缺失而可能帶來的外部威脅。這就是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也隨之產生,“父傳子、家天下”的局面必然會出現,世襲制也就必然會取代禪讓制。

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出於對周代禮制和崇高品德的嚮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特別推崇堯舜。

孔子曾經有一句話“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在他看來,像舜這樣的上古先王行禪讓之事,是一種莫大的美德,與後世君王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征伐廝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孟子對堯舜禪讓之事更是推崇,他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下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

在孟子看來,即便是如孔子這樣的大德之人,沒有天子的推薦也不能擁有天下,即便有天子的推薦,還得取得天意的認可。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荀彧與曹操劇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還接到了以漢獻帝名義頒發的《九錫文》。

《九錫文》羅列了曹操先前剿黃巾,平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的光輝業績,說他是“功高於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周公攝政建周禮,說曹操功績高於二人,這等於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錫文》又說:“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這是允許曹操稱魏公,並以十郡之地建國,既突破了漢朝封地不多於一郡的古制,也賦予曹操足以顛覆整個東漢王朝的國土、人口。

接著《九錫文》又詳細列舉了“賜九錫”的詳細物品清單,如:

“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君鈇鉞各一......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錫文》最後,還賦予曹操一項特殊權力,即“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漢朝初年,劉邦賦予了諸侯國非常大的自由,各國的官制與朝廷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才導致了後來諸侯國尾大不掉,才有了後來的削藩。

但是,這裡漢獻帝卻賦予了曹操如漢朝初年諸侯王一樣的權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國裡設置百官。

通過建魏國、賜九錫,曹操建立了一個完全獨立於漢王朝的魏國,《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說:“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

曹操手下諸將都是魏官,唯獨夏侯惇是漢官,所以他上表奏請不想做漢官。

這說明,當時的東漢朝廷即將成為一副被遺棄的空架子。而曹操在象徵性的“三辭”之後,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漢獻帝的九錫之賜。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九錫之賜中的車馬、衣服、樂器、斧鉞、朱戶、秬鬯等無不與禮儀、祭祀和軍事有關,曹操獲得了九錫,相當於掌握了“國之大事”,可以以皇帝之名行祭祀和討逆之事。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二、禪讓制

1、上古時期的禪讓制

在堯舜禹的時代,由於處理部落之間摩擦和戰爭的需要,像堯舜這種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就被推舉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方面,他們負責處理聯盟內部的爭端,有效遏制了戰爭的出現;另一方面,妥善協調聯盟內部的關係,也有利於整個聯盟的生存和發展。

這些聯盟首領的繼任者,通常由自下而上的民主推選,和自上而下的主動讓賢相結合,最終產生。

這種繼承方式,既能防止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首領之位而發生內鬥,也避免了由於聯盟首領缺失而可能帶來的外部威脅。這就是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也隨之產生,“父傳子、家天下”的局面必然會出現,世襲制也就必然會取代禪讓制。

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出於對周代禮制和崇高品德的嚮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特別推崇堯舜。

孔子曾經有一句話“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在他看來,像舜這樣的上古先王行禪讓之事,是一種莫大的美德,與後世君王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征伐廝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孟子對堯舜禪讓之事更是推崇,他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下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

在孟子看來,即便是如孔子這樣的大德之人,沒有天子的推薦也不能擁有天下,即便有天子的推薦,還得取得天意的認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孔子

2、曹丕如何接受禪位?

西漢時期,勸說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曾經說:“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

曹操在加封魏公、受九錫以後,又加封魏王,但終身未敢踏出稱帝這一步,實際上他也是害怕被人說成是謀逆篡位,像王莽一樣留下千古惡名,所以,他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很顯然,他把代漢這副擔子,交到了自己的兒子曹丕手中了。曹丕繼承魏王之位後,就要馬上為自己稱帝尋找“天意”上的支持:

(1)五德終始說。

這是一種盛行於秦漢時期的王朝更迭理論,由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提出。他認為,古代王朝像是“土、木、金、火、水”五行一樣,存在著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關係。

曹魏當時有一個名叫蘇林的大臣,他如此解釋漢與魏的關係:“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於行運,會於堯舜授受之次。”(《三國志·文帝紀》)

蘇林認為,按照五德終始說,舜接替堯是“火生土”,而魏的祖先顓頊也是舜的先祖,因此魏也應是“土德”。而漢是“火德”,魏代替漢,正好符合“火生土”。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荀彧與曹操劇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還接到了以漢獻帝名義頒發的《九錫文》。

《九錫文》羅列了曹操先前剿黃巾,平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的光輝業績,說他是“功高於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周公攝政建周禮,說曹操功績高於二人,這等於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錫文》又說:“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這是允許曹操稱魏公,並以十郡之地建國,既突破了漢朝封地不多於一郡的古制,也賦予曹操足以顛覆整個東漢王朝的國土、人口。

接著《九錫文》又詳細列舉了“賜九錫”的詳細物品清單,如:

“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君鈇鉞各一......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錫文》最後,還賦予曹操一項特殊權力,即“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漢朝初年,劉邦賦予了諸侯國非常大的自由,各國的官制與朝廷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才導致了後來諸侯國尾大不掉,才有了後來的削藩。

但是,這裡漢獻帝卻賦予了曹操如漢朝初年諸侯王一樣的權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國裡設置百官。

通過建魏國、賜九錫,曹操建立了一個完全獨立於漢王朝的魏國,《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說:“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

曹操手下諸將都是魏官,唯獨夏侯惇是漢官,所以他上表奏請不想做漢官。

這說明,當時的東漢朝廷即將成為一副被遺棄的空架子。而曹操在象徵性的“三辭”之後,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漢獻帝的九錫之賜。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九錫之賜中的車馬、衣服、樂器、斧鉞、朱戶、秬鬯等無不與禮儀、祭祀和軍事有關,曹操獲得了九錫,相當於掌握了“國之大事”,可以以皇帝之名行祭祀和討逆之事。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二、禪讓制

1、上古時期的禪讓制

在堯舜禹的時代,由於處理部落之間摩擦和戰爭的需要,像堯舜這種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就被推舉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方面,他們負責處理聯盟內部的爭端,有效遏制了戰爭的出現;另一方面,妥善協調聯盟內部的關係,也有利於整個聯盟的生存和發展。

這些聯盟首領的繼任者,通常由自下而上的民主推選,和自上而下的主動讓賢相結合,最終產生。

這種繼承方式,既能防止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首領之位而發生內鬥,也避免了由於聯盟首領缺失而可能帶來的外部威脅。這就是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也隨之產生,“父傳子、家天下”的局面必然會出現,世襲制也就必然會取代禪讓制。

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出於對周代禮制和崇高品德的嚮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特別推崇堯舜。

孔子曾經有一句話“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在他看來,像舜這樣的上古先王行禪讓之事,是一種莫大的美德,與後世君王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征伐廝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孟子對堯舜禪讓之事更是推崇,他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下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

在孟子看來,即便是如孔子這樣的大德之人,沒有天子的推薦也不能擁有天下,即便有天子的推薦,還得取得天意的認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孔子

2、曹丕如何接受禪位?

西漢時期,勸說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曾經說:“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

曹操在加封魏公、受九錫以後,又加封魏王,但終身未敢踏出稱帝這一步,實際上他也是害怕被人說成是謀逆篡位,像王莽一樣留下千古惡名,所以,他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很顯然,他把代漢這副擔子,交到了自己的兒子曹丕手中了。曹丕繼承魏王之位後,就要馬上為自己稱帝尋找“天意”上的支持:

(1)五德終始說。

這是一種盛行於秦漢時期的王朝更迭理論,由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提出。他認為,古代王朝像是“土、木、金、火、水”五行一樣,存在著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關係。

曹魏當時有一個名叫蘇林的大臣,他如此解釋漢與魏的關係:“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於行運,會於堯舜授受之次。”(《三國志·文帝紀》)

蘇林認為,按照五德終始說,舜接替堯是“火生土”,而魏的祖先顓頊也是舜的先祖,因此魏也應是“土德”。而漢是“火德”,魏代替漢,正好符合“火生土”。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2)代漢者當塗高。

“代漢者,當塗高也”是兩漢時期流傳甚廣的一句讖語,意思是漢朝氣數已盡時,代漢者就是“當塗高”

但是,雖然“當塗高”這幾個字很簡單,但解釋起來卻千差萬別,在歷史上很有爭議。袁術稱帝時,就是把自己的名字“術”和“公路”解釋為了與“塗”字吻合,從而給自己稱帝找到合天命的依據。

而此時又有人拿“魏”字來解釋這三個字:“讖曰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三國志·文帝紀》)

經過這樣的“強行解釋”,雖然曹丕多次表示“不能接受”,但客觀上,“以魏代漢實乃天意”已經成為當時的輿論導向。

"

導語:禪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詞。“禪”,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薦,而“讓”則是將君王之位讓出。

我國古代的幾位上古賢王,如堯去世前讓賢於舜,而舜後來又傳位大禹,他們皆是以禪讓的方式,將帝位傳給繼任者的。

只不過,大禹沒有繼續實行禪讓,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開始了“禹傳子、家天下”的歷史進程。

經過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在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進行權力交接,漢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秦始皇

西漢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錫”,然後“復活”了古代的禪讓制,接受了漢皇的禪讓,建立了新朝。但是,因為王莽代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視為“假冒偽劣”,不被正統所接納。

所以,通常認為,東漢末年的一對父子,才是真正“復活”了禪讓制,並創新了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人。他們就是曹操與曹丕。經過他們兩代人的努力,“禪讓”重新成為我國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種常見形式,後來的西晉、劉宋、南齊、北齊、南樑、南陳、隋、後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無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與前朝的權力交接。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那麼,曹操與曹丕當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順”的走完禪讓之路的呢?


一、加九錫

剛才我們提到了上古時期,“堯讓賢於舜”、“舜讓賢於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講求順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別是當皇帝這種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堯、舜是古代賢王的代名詞,因此,他們“禪讓”的光輝事蹟也就成為了王莽、曹操等後世權臣改朝換代的“理論基礎”。

為了讓“禪讓”看更加名正言順,有理有據,在奪取皇位之前,權臣們往往還要還要經過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加九錫”。

1、什麼是九錫

所謂的“九錫”,就是古代天子賜給有德諸侯的九種物品,由此而舉行的典禮,稱之為“九錫禮”。這裡的“錫”通“賜”,就是贈與的意思。

九錫到底是哪九種物品呢?《漢書》中說:

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斧鉞

其中的“朱戶”,指的是硃紅色的大門,“納陛”是登殿時特鑿的臺階,“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

從內容上看,九錫幾乎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規格賞賜。儘管物品名稱、數量在不同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大體類似。

有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加九錫”的人是王莽。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漢朝中大臣以及貴族等900多人,聯名奏請皇帝,請求賜王莽九錫。

同年,漢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賴”的名義,賜予王莽九錫之禮:除了上面提到的樂器沒有之外,漢廷送給了王莽的禮物多達十三種,已經超過了上面那些規制。(《漢書·王莽列傳》)

而三年以後,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禪讓,改國號為新,開了受“九錫”後當皇帝的先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經擊敗了馬超、韓遂,徹底統一了北方,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漢獻帝賦予了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三國志·武帝紀》)的特權,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這時,曹操的心腹大臣、諫議大夫董昭向他建議晉公爵、賜九錫。“昭與列候諸將議,以丞相(曹操)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鄣殊勳。”(《《三國志·荀或傳》》)

沒想到這時荀彧卻站出來反對,於是,曹操將荀彧調離許昌,而荀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荀彧傳》)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荀彧與曹操劇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還接到了以漢獻帝名義頒發的《九錫文》。

《九錫文》羅列了曹操先前剿黃巾,平袁術、呂布、張繡、袁紹的光輝業績,說他是“功高於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周公攝政建周禮,說曹操功績高於二人,這等於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錫文》又說:“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

這是允許曹操稱魏公,並以十郡之地建國,既突破了漢朝封地不多於一郡的古制,也賦予曹操足以顛覆整個東漢王朝的國土、人口。

接著《九錫文》又詳細列舉了“賜九錫”的詳細物品清單,如:

“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是用錫君鈇鉞各一......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錫文》最後,還賦予曹操一項特殊權力,即“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漢朝初年,劉邦賦予了諸侯國非常大的自由,各國的官制與朝廷幾乎一模一樣,因此才導致了後來諸侯國尾大不掉,才有了後來的削藩。

但是,這裡漢獻帝卻賦予了曹操如漢朝初年諸侯王一樣的權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國裡設置百官。

通過建魏國、賜九錫,曹操建立了一個完全獨立於漢王朝的魏國,《三國志·夏侯惇傳》注引《魏書》說:“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

曹操手下諸將都是魏官,唯獨夏侯惇是漢官,所以他上表奏請不想做漢官。

這說明,當時的東漢朝廷即將成為一副被遺棄的空架子。而曹操在象徵性的“三辭”之後,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漢獻帝的九錫之賜。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九錫之賜中的車馬、衣服、樂器、斧鉞、朱戶、秬鬯等無不與禮儀、祭祀和軍事有關,曹操獲得了九錫,相當於掌握了“國之大事”,可以以皇帝之名行祭祀和討逆之事。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


二、禪讓制

1、上古時期的禪讓制

在堯舜禹的時代,由於處理部落之間摩擦和戰爭的需要,像堯舜這種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就被推舉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方面,他們負責處理聯盟內部的爭端,有效遏制了戰爭的出現;另一方面,妥善協調聯盟內部的關係,也有利於整個聯盟的生存和發展。

這些聯盟首領的繼任者,通常由自下而上的民主推選,和自上而下的主動讓賢相結合,最終產生。

這種繼承方式,既能防止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首領之位而發生內鬥,也避免了由於聯盟首領缺失而可能帶來的外部威脅。這就是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原始社會的禪讓制

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也隨之產生,“父傳子、家天下”的局面必然會出現,世襲制也就必然會取代禪讓制。

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出於對周代禮制和崇高品德的嚮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特別推崇堯舜。

孔子曾經有一句話“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在他看來,像舜這樣的上古先王行禪讓之事,是一種莫大的美德,與後世君王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征伐廝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孟子對堯舜禪讓之事更是推崇,他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下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

在孟子看來,即便是如孔子這樣的大德之人,沒有天子的推薦也不能擁有天下,即便有天子的推薦,還得取得天意的認可。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孔子

2、曹丕如何接受禪位?

西漢時期,勸說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曾經說:“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

曹操在加封魏公、受九錫以後,又加封魏王,但終身未敢踏出稱帝這一步,實際上他也是害怕被人說成是謀逆篡位,像王莽一樣留下千古惡名,所以,他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很顯然,他把代漢這副擔子,交到了自己的兒子曹丕手中了。曹丕繼承魏王之位後,就要馬上為自己稱帝尋找“天意”上的支持:

(1)五德終始說。

這是一種盛行於秦漢時期的王朝更迭理論,由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提出。他認為,古代王朝像是“土、木、金、火、水”五行一樣,存在著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關係。

曹魏當時有一個名叫蘇林的大臣,他如此解釋漢與魏的關係:“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於行運,會於堯舜授受之次。”(《三國志·文帝紀》)

蘇林認為,按照五德終始說,舜接替堯是“火生土”,而魏的祖先顓頊也是舜的先祖,因此魏也應是“土德”。而漢是“火德”,魏代替漢,正好符合“火生土”。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曹操劇照

(2)代漢者當塗高。

“代漢者,當塗高也”是兩漢時期流傳甚廣的一句讖語,意思是漢朝氣數已盡時,代漢者就是“當塗高”

但是,雖然“當塗高”這幾個字很簡單,但解釋起來卻千差萬別,在歷史上很有爭議。袁術稱帝時,就是把自己的名字“術”和“公路”解釋為了與“塗”字吻合,從而給自己稱帝找到合天命的依據。

而此時又有人拿“魏”字來解釋這三個字:“讖曰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三國志·文帝紀》)

經過這樣的“強行解釋”,雖然曹丕多次表示“不能接受”,但客觀上,“以魏代漢實乃天意”已經成為當時的輿論導向。

“加九錫”和“禪讓制”:曹操父子對封建王朝權力交接過程的創新

禪讓

公元220年,漢獻帝下達了禪位的詔書,而曹丕像自己的老爸曹操一樣,“三辭”之後,最終坦然接受。

他築起祭壇,升壇祭天,然後改元“黃初”,改正朔,易服色。

曹丕從繼承魏王開始,到最後稱帝,一共花了10個月的時間,中間漢獻帝4次表示禪位,而群臣更是數十次上表勸進。在完成禪讓儀式以後,曹丕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氏春秋》)

由此,經過曹操“加九錫”和曹丕“受禪讓”,曹魏終於完成了以魏代漢之旅。


結語:由於王莽的新朝不被正統所承認,因此,曹操父子成為了古代封建王朝實行禪讓制的始作俑者。在後來的歷史中,權臣封公封王、賜九錫、登上皇位,這樣的程序和“套路”,儼然成為了歷代禪讓的慣例。

參考資料:《論語》、《孟子》、《春秋繁露》、《漢書》、《九錫文》、《魏書》、《三國志》、《魏氏春秋》、《後漢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