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農民 海寧 農村 文化 防晒霜 嘉興新聞 2019-08-13
"

在海寧這樣的江南地區,養蠶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蠶,養蠶也是農戶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可養蠶辛苦,這些年來,農村養蠶的人家越來越少。

周王廟鎮雲龍村,以蠶桑聞名全國,這個小村莊曾靠著種桑養蠶,實現了村強民富。如今,這個村通過發掘蠶桑文化,靠著“一張蠶”,又織出一條致富新路。

"

在海寧這樣的江南地區,養蠶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蠶,養蠶也是農戶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可養蠶辛苦,這些年來,農村養蠶的人家越來越少。

周王廟鎮雲龍村,以蠶桑聞名全國,這個小村莊曾靠著種桑養蠶,實現了村強民富。如今,這個村通過發掘蠶桑文化,靠著“一張蠶”,又織出一條致富新路。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雲龍蠶桑業的發展,離不開雲龍人的堅守。71歲的蠶民陸建祥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村子裡過著最普通的生活,守著最初的夢想。

盼蠶快“上山” 辛苦也值得

陸建祥家住周王廟鎮雲龍村13組,是村裡地地道道的蠶農,不養蠶的時節,他會下地幹農活,到了養蠶的季節,他幾乎就一門心思撲在了養蠶這件事上。

“蠶寶寶快上山了!”陸建祥的話語中透著些欣喜。這段時間,蠶寶寶為了“上山”儲存能量,是最能吃的時候,也是養蠶人最辛苦的時候。為了餵飽蠶,陸建祥需要不停地去採桑葉。“還好,今年夏天不算太熱。”這樣的辛苦在這位老蠶農眼裡不算什麼,他告訴記者,採桑葉還會遇到毛蟲,一旦被蟄,身上要起一片紅腫,奇癢難忍。

“就算被蚊蟲咬了,還不能擦花露水。”他接著說了一個養蠶人都知道的常識,“蠶寶寶對氣味很敏感,所以到了夏天,不能點蚊香。”這也是養蠶的辛苦之處。

"

在海寧這樣的江南地區,養蠶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蠶,養蠶也是農戶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可養蠶辛苦,這些年來,農村養蠶的人家越來越少。

周王廟鎮雲龍村,以蠶桑聞名全國,這個小村莊曾靠著種桑養蠶,實現了村強民富。如今,這個村通過發掘蠶桑文化,靠著“一張蠶”,又織出一條致富新路。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雲龍蠶桑業的發展,離不開雲龍人的堅守。71歲的蠶民陸建祥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村子裡過著最普通的生活,守著最初的夢想。

盼蠶快“上山” 辛苦也值得

陸建祥家住周王廟鎮雲龍村13組,是村裡地地道道的蠶農,不養蠶的時節,他會下地幹農活,到了養蠶的季節,他幾乎就一門心思撲在了養蠶這件事上。

“蠶寶寶快上山了!”陸建祥的話語中透著些欣喜。這段時間,蠶寶寶為了“上山”儲存能量,是最能吃的時候,也是養蠶人最辛苦的時候。為了餵飽蠶,陸建祥需要不停地去採桑葉。“還好,今年夏天不算太熱。”這樣的辛苦在這位老蠶農眼裡不算什麼,他告訴記者,採桑葉還會遇到毛蟲,一旦被蟄,身上要起一片紅腫,奇癢難忍。

“就算被蚊蟲咬了,還不能擦花露水。”他接著說了一個養蠶人都知道的常識,“蠶寶寶對氣味很敏感,所以到了夏天,不能點蚊香。”這也是養蠶的辛苦之處。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作為一位資深蠶農,陸建祥也曾“掉過坑”。幾年前的夏天,陸建祥的孫女看著爺爺每天在烈日下勞作,擔心他被晒傷,便給他買了一支防晒霜。當陸建祥去蠶房喂蠶時發現,很多蠶寶寶都趴在桑葉上一動也不動。這可把陸建祥急壞了,想著蠶是不是生病了,便叫來妻子,兩人一起琢磨了許久,想到可能是防晒霜的氣味影響了蠶寶寶的正常活動。當陸建祥走出蠶房一段時間後,蠶寶寶果然恢復了,又不停地吃了起來。

47年前一場雨 讓他體會到養蠶的苦與樂

算算時間,陸建祥養蠶已有47年了。1972年,他開始接觸種桑養蠶。養蠶,就像是雲龍人的一種使命,當時村裡農戶們大部分的經濟來源,都來自養蠶。養的實在太多了,屋子裡放不下,就放在地上。這也導致了村裡的桑葉供不應求,當時農戶們還包車去海鹽或者包船去蕭山採購桑葉。

一開始,年輕的陸建祥並不喜歡蠶,甚至對養蠶有些排斥,覺得養蠶是姑娘們做的事。有一年的夏天,傍晚下起了雷雨,而晚上喂蠶的桑葉還未採,陸建祥和其他的養蠶人打著傘連夜採桑葉。桑葉採好了,人也全都溼透了。溼的桑葉不能直接喂蠶寶寶,他們就用幹抹布一張張擦乾。慢慢地,他發現養蠶需要體力、耐力和腦力,要耐得住辛苦,使得出力氣,還要有技術,不知不覺竟愛上了養蠶。

"

在海寧這樣的江南地區,養蠶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蠶,養蠶也是農戶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可養蠶辛苦,這些年來,農村養蠶的人家越來越少。

周王廟鎮雲龍村,以蠶桑聞名全國,這個小村莊曾靠著種桑養蠶,實現了村強民富。如今,這個村通過發掘蠶桑文化,靠著“一張蠶”,又織出一條致富新路。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雲龍蠶桑業的發展,離不開雲龍人的堅守。71歲的蠶民陸建祥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村子裡過著最普通的生活,守著最初的夢想。

盼蠶快“上山” 辛苦也值得

陸建祥家住周王廟鎮雲龍村13組,是村裡地地道道的蠶農,不養蠶的時節,他會下地幹農活,到了養蠶的季節,他幾乎就一門心思撲在了養蠶這件事上。

“蠶寶寶快上山了!”陸建祥的話語中透著些欣喜。這段時間,蠶寶寶為了“上山”儲存能量,是最能吃的時候,也是養蠶人最辛苦的時候。為了餵飽蠶,陸建祥需要不停地去採桑葉。“還好,今年夏天不算太熱。”這樣的辛苦在這位老蠶農眼裡不算什麼,他告訴記者,採桑葉還會遇到毛蟲,一旦被蟄,身上要起一片紅腫,奇癢難忍。

“就算被蚊蟲咬了,還不能擦花露水。”他接著說了一個養蠶人都知道的常識,“蠶寶寶對氣味很敏感,所以到了夏天,不能點蚊香。”這也是養蠶的辛苦之處。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作為一位資深蠶農,陸建祥也曾“掉過坑”。幾年前的夏天,陸建祥的孫女看著爺爺每天在烈日下勞作,擔心他被晒傷,便給他買了一支防晒霜。當陸建祥去蠶房喂蠶時發現,很多蠶寶寶都趴在桑葉上一動也不動。這可把陸建祥急壞了,想著蠶是不是生病了,便叫來妻子,兩人一起琢磨了許久,想到可能是防晒霜的氣味影響了蠶寶寶的正常活動。當陸建祥走出蠶房一段時間後,蠶寶寶果然恢復了,又不停地吃了起來。

47年前一場雨 讓他體會到養蠶的苦與樂

算算時間,陸建祥養蠶已有47年了。1972年,他開始接觸種桑養蠶。養蠶,就像是雲龍人的一種使命,當時村裡農戶們大部分的經濟來源,都來自養蠶。養的實在太多了,屋子裡放不下,就放在地上。這也導致了村裡的桑葉供不應求,當時農戶們還包車去海鹽或者包船去蕭山採購桑葉。

一開始,年輕的陸建祥並不喜歡蠶,甚至對養蠶有些排斥,覺得養蠶是姑娘們做的事。有一年的夏天,傍晚下起了雷雨,而晚上喂蠶的桑葉還未採,陸建祥和其他的養蠶人打著傘連夜採桑葉。桑葉採好了,人也全都溼透了。溼的桑葉不能直接喂蠶寶寶,他們就用幹抹布一張張擦乾。慢慢地,他發現養蠶需要體力、耐力和腦力,要耐得住辛苦,使得出力氣,還要有技術,不知不覺竟愛上了養蠶。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後來,陸建祥結婚了,他的妻子李妙仁發現,丈夫對養蠶實在投入,“經常是不在回家吃飯的路上,就在蠶寶寶邊上。”

一輩子就做好養蠶這件事

李妙仁把陸建祥養蠶的收入,一筆筆記在了賬本上:今年四五月份養春蠶,蠶繭賣了約1800元。

在陸建祥子女眼中,養蠶不賺錢,為此他們沒少給他做“思想工作”。但是,陸建祥總會反駁,“做了一輩子蠶農,靠養蠶把你們養大,怎麼能說不做就不做了呢。”

現在,陸建祥家造了新房,把原來的房間騰出來做蠶房。蠶房雖然有些破舊,但被陸建祥夫婦打理得井井有條。蠶房關著門,開著白熾燈,保持室溫在20-30℃,且不被陽光直晒,這位老蠶農悉心照顧著這些蠶寶寶。

"

在海寧這樣的江南地區,養蠶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蠶,養蠶也是農戶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可養蠶辛苦,這些年來,農村養蠶的人家越來越少。

周王廟鎮雲龍村,以蠶桑聞名全國,這個小村莊曾靠著種桑養蠶,實現了村強民富。如今,這個村通過發掘蠶桑文化,靠著“一張蠶”,又織出一條致富新路。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雲龍蠶桑業的發展,離不開雲龍人的堅守。71歲的蠶民陸建祥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村子裡過著最普通的生活,守著最初的夢想。

盼蠶快“上山” 辛苦也值得

陸建祥家住周王廟鎮雲龍村13組,是村裡地地道道的蠶農,不養蠶的時節,他會下地幹農活,到了養蠶的季節,他幾乎就一門心思撲在了養蠶這件事上。

“蠶寶寶快上山了!”陸建祥的話語中透著些欣喜。這段時間,蠶寶寶為了“上山”儲存能量,是最能吃的時候,也是養蠶人最辛苦的時候。為了餵飽蠶,陸建祥需要不停地去採桑葉。“還好,今年夏天不算太熱。”這樣的辛苦在這位老蠶農眼裡不算什麼,他告訴記者,採桑葉還會遇到毛蟲,一旦被蟄,身上要起一片紅腫,奇癢難忍。

“就算被蚊蟲咬了,還不能擦花露水。”他接著說了一個養蠶人都知道的常識,“蠶寶寶對氣味很敏感,所以到了夏天,不能點蚊香。”這也是養蠶的辛苦之處。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作為一位資深蠶農,陸建祥也曾“掉過坑”。幾年前的夏天,陸建祥的孫女看著爺爺每天在烈日下勞作,擔心他被晒傷,便給他買了一支防晒霜。當陸建祥去蠶房喂蠶時發現,很多蠶寶寶都趴在桑葉上一動也不動。這可把陸建祥急壞了,想著蠶是不是生病了,便叫來妻子,兩人一起琢磨了許久,想到可能是防晒霜的氣味影響了蠶寶寶的正常活動。當陸建祥走出蠶房一段時間後,蠶寶寶果然恢復了,又不停地吃了起來。

47年前一場雨 讓他體會到養蠶的苦與樂

算算時間,陸建祥養蠶已有47年了。1972年,他開始接觸種桑養蠶。養蠶,就像是雲龍人的一種使命,當時村裡農戶們大部分的經濟來源,都來自養蠶。養的實在太多了,屋子裡放不下,就放在地上。這也導致了村裡的桑葉供不應求,當時農戶們還包車去海鹽或者包船去蕭山採購桑葉。

一開始,年輕的陸建祥並不喜歡蠶,甚至對養蠶有些排斥,覺得養蠶是姑娘們做的事。有一年的夏天,傍晚下起了雷雨,而晚上喂蠶的桑葉還未採,陸建祥和其他的養蠶人打著傘連夜採桑葉。桑葉採好了,人也全都溼透了。溼的桑葉不能直接喂蠶寶寶,他們就用幹抹布一張張擦乾。慢慢地,他發現養蠶需要體力、耐力和腦力,要耐得住辛苦,使得出力氣,還要有技術,不知不覺竟愛上了養蠶。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後來,陸建祥結婚了,他的妻子李妙仁發現,丈夫對養蠶實在投入,“經常是不在回家吃飯的路上,就在蠶寶寶邊上。”

一輩子就做好養蠶這件事

李妙仁把陸建祥養蠶的收入,一筆筆記在了賬本上:今年四五月份養春蠶,蠶繭賣了約1800元。

在陸建祥子女眼中,養蠶不賺錢,為此他們沒少給他做“思想工作”。但是,陸建祥總會反駁,“做了一輩子蠶農,靠養蠶把你們養大,怎麼能說不做就不做了呢。”

現在,陸建祥家造了新房,把原來的房間騰出來做蠶房。蠶房雖然有些破舊,但被陸建祥夫婦打理得井井有條。蠶房關著門,開著白熾燈,保持室溫在20-30℃,且不被陽光直晒,這位老蠶農悉心照顧著這些蠶寶寶。

47年!海寧這個農民為繁榮蠶桑文化堅守一輩子

這些年,陸建祥還不斷改進養蠶方法。養春蠶時,有時候天氣冷,按照傳統,很多農戶們都燒炭火加溫。陸建祥嘗試發現,用電爐取代炭火,不僅能夠達到保溫的作用,還能降低蠶的死亡率。

一片桑葉,一根蠶絲,傳承了千年絲綢文化,帶給雲龍人辛苦勞作過後的喜悅。陸建祥說,他要一直養蠶,直到養不動為止,“人這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