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贇觀點:高昉潔其實沒什麼錯

蔡贇 攝影 古詩 羽毛球 和蔡贇聊羽毛球 2017-04-27

蔡贇觀點:高昉潔其實沒什麼錯

攝影:唐詩

世界女單的格局從一家獨大到百家爭鳴的演變,看上去是源於各國球員能力的提高,現在的比賽進入到一種激烈有餘而精彩不足的態勢中(體能好的時候還是蠻精彩的)。但這只是表象,我們可以從大量的實戰中發現,打法的針對性以及由此帶來的選材方向的改變,才是本質的原因。

蔡贇觀點:高昉潔其實沒什麼錯

攝影:唐詩

上週中國大師賽的女單半決賽,大堀彩和高昉潔的對局中,大堀彩在兩局比賽的中局階段都建立了五分的領先優勢,這在每球得分的現行規則下是很難逆轉的(那種未成年人先丟十幾分再反贏二十幾分的壯舉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那這個五分的差距,應該歸結為技術不穩定或者失誤過多嗎?我不同意,國家隊球員(任何國家)難道不是站在羽毛球食物鏈頂端的人嗎?這些人都不穩定,那就不應該再有更穩定的人了。何況作為職業球員我們長年累月重複著枯燥的訓練,不正是以建立熟練程度為目的的嗎?所以高昉潔是失誤多,但她失誤的原因肯定不是技術不穩定。

其實技術不穩定這事也是客觀存在的,所有的失誤,必然來自於其中一方的操作造成另一方的不舒服,而在不舒服的狀態中打球,技術肯定是不會穩定的了。

顯然大堀彩就給高昉潔製造了很多的不舒服,她直接殺平高球,再上網推反手的路線,完全制約了高昉潔的拉吊意圖。

蔡贇觀點:高昉潔其實沒什麼錯

在過去的概念中,沒有明顯機會的時候不殺球是基本常識,因為太到位的球既殺不死又不利於實現下壓搶網,上網後很難拿到高點,這個概念也是平高球成為調動利器的理論基礎。

這個認識只強調了殺到位球的弊端,而忽視了殺球及後續手段的戰術作用。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沉船裡的寶藏總有被發現的一天——拉吊打法的精髓在於平高球和劈吊的連續打擊,這是基於“只要壓到位對手就不敢殺”的前提條件。現在直接殺平高球的手段打破了這個連續,讓高吊打擊漸現昨日黃花之態。

蔡贇觀點:高昉潔其實沒什麼錯

拉吊結合突擊打法由於平高球和劈吊的巨大威脅性,使拉吊本身具有很強的得分能力,人們總是關注男單球員的突擊那一下,認為突擊是這一打法的關鍵部分,但女子球員能力不足夠強(女人終究不能當男人用),所以實際上高吊才是女子球員的殺手。

從李玲蔚、韓愛萍開始,拉吊突擊逐漸成為女子單打的主流打法並長盛不衰。在生理特點上,這種打法特別適合高大隊員,所以日韓及東南亞女單球員長時間無法出成績,可以歸結為在理念上無法突破主流打法的邊界,而身體條件的硬傷又不可改變,主客兩方面都吃虧。

突破困局永遠來自主觀改變,想變高大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球上面想辦法。直接殺平高球的手段體現的是“以攻破強”的戰術策略,同時在節奏上將比賽引入高大隊員非常不喜歡的快和亂之中。而這個亂對於高大者是亂的,對於小個者卻是舒服的。

蔡贇觀點:高昉潔其實沒什麼錯

被直接殺平高球之後,高昉潔的接殺位置很靠後,但大堀彩並不放網,而是第一時間推反手區(首先集中殺反手),因為無論是否放網,高昉潔都必須向前靠保護網前,所以接這個推球要重複起動,非常難受,此時吊球必然被搶搓,回高球的話大堀彩繼續殺上網推。

那麼能否改變接殺位置靠後的問題呢?不能!因為平高球飛行速度極快,並且在向前跑動中被殺一拍幾乎相當於被迎面打一拳,回得越快停得越快,也越容易被殺死。

在這一招上吃虧的並不只有我們的高昉潔,印度女魔頭辛杜不也輸了很多球嗎?打法影響的不是某一個球員,而是某一種類型的球員。以高吊打擊為主要手段的球隊勢必選擇適合這種打法的球員,這就形成了一種選材傾向,而選材傾向影響的則是青訓方向。

我想那些身體條件很委婉的國家,都認識到單純模仿主流打法,會受到選材範圍的侷限,所以才會在打法上推陳出新,以配合自身實際情況。事實證明,對手們的工作客觀而有效。

蔡贇觀點:高昉潔其實沒什麼錯

高昉潔的失敗對她自己而言是一次小的摔跤,卻是高吊打法整體失勢的縮影,我認為短期內這種局面不太容易改變,因為快速下壓打法的球員數量龐大並且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當下主宰比賽的,是那些直接殺平高球的人,和跑得更多更快的人。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