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中國企業的唯一出路

財經 言商工作室 2017-06-1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本質是國際經濟循環的失衡。形象地打一個比喻,在金融危機當中,美國經濟得了病,中國經濟也得了病。那麼,美國經濟得的是什麼病呢?美國經濟的疾病就是“只消費、不生產、不儲蓄”;而中國經濟的病症正好是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只生產、只儲蓄、不消費”。那麼,這兩種疾病中哪種更嚴重呢?哪種疾病更能儘快好轉呢?

只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中國企業的唯一出路中國經濟的問題就好比是得了“非典型肺炎”,當前最為嚴重的病症就是“產能過剩”,並且它已經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中國人“只生產、只儲蓄、不消費”的模式,導致中國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積累了大量過剩的產能,而這些過剩的產能通過突擊治療和短期的休養生息是難以解決的。尤其在製造業需求萎縮後,找到合適的替代市場也並非易事,產能過剩已造成嚴重的“內傷”。同時,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中國在針對以美國金融危機為代表的“豬流感”的救治過程當中,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加大了中國經濟在未來患上“非典型肺炎”的可能性。

中國經濟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開展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10萬億元的新增銀行貸款,這些巨大的投資拉動都在進一步地放大中國的產能。產能的進一步放大,加大中國產能過剩的被動局面,甚至可能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的集中爆發,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警惕。對中國日益加重的產能過剩的嚴峻挑戰,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家,都要高度關注。

只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中國企業的唯一出路同時,產能過剩非常難以解決,因為它涉及的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難題。企業投資一個工廠,實際上並不僅僅是設備投入。在產能總體投資中,設備只是其中一部分,有了設備就需要有土地去承載,有廠房去遮蓋,有原材料庫存維持設備的運轉,有管理團隊和工人進行設備管控。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在設備上投入1000萬元,那麼前前後後圍繞產能配套的整體投入平均將達到3000萬~5000萬元。一旦企業停產、限產,像美國治療“豬流感”一樣休養生息,就會造成企業前期投資的大量浪費和沉沒,並揹負難以消化的財務成本。可如果企業加足馬力生產,這更是一條不歸路,生產越多虧損越多。於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最終導致中國經濟產能過剩,企業進退兩難,舉步維艱。

中國經濟過去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速增長,但民營企業的利潤並沒有快速增長,其核心癥結就在於產能過剩。而且,中國大部分從事實業的民營企業利潤微薄,金融危機後甚至出現部分地區企業批量虧損、倒閉、破產的現象,這都是產能過剩造成的惡果。

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實際上在過去已經非常嚴重了,但為什麼沒有明顯發作呢?原因就是,在過去的10年裡美國人“寅吃卯糧”,拼命提前消費,而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實際上緩解了中國產能過剩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美國人的拼命消費延緩了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危機的引爆。金融危機以後,美國人開始節省起來並開始儲蓄,追求收支平衡、不再胡吃海喝。雖然從長期來講這有利於國際經濟秩序恢復平衡,但是從短期來看必將對中國的出口製造業形成巨大的阻礙,造成嚴重的陣痛。

只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中國企業的唯一出路總而言之,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和經濟數據的回暖乃至穩定,我們並不擔憂,因為國家的投入、銀行的新增貸款都上升到了歷史高點。但正是這個歷史高點,有可能掩蓋了供需之間的嚴重背離,並將進一步造成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所以,我們要關注的是未來巨大的潛在風險。如果美國消費者合理儲蓄併合理消費,而中國政府的投資增速趨於平緩,那麼這些年被進一步放大的產能過剩、供需矛盾將突破歷史高位,屆時將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因此,中國企業界、政府都應對此有清醒的前瞻性認識。

此外,中國企業對上馬新的設備、新的產能,一定要特別警覺。一旦上了新的產能,你可能會把過去掙的錢“吐”回去。其實做企業掙錢並不難,或者說做企業短期之內掙錢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持續贏利。做企業最困難的一點就是穩定贏利、持續贏利,完全有可能因為一個關鍵性的決策失誤,就把前面好多年賺的辛苦錢全部吐出去了。而最容易讓我們賠錢的方式就是上馬產能,因為它是一個固定投資,往往容易形成“沉沒成本”,有賬面資產而無實際價值。

所以,對於企業家來講,控制成本並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關鍵的,“控制固定成本”才是關鍵,因為“固定成本”是“高風險成本”,是最容易“沉沒”的成本。所以,為了降低固定成本,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總成本。如果企業的成本構成是“低固定成本、高變動成本”,那麼企業的經營風險就會大大降低,企業抗擊重大風險的能力也會大大提高。儘管市面上很多的培訓課程都在講“成本控制”,但是企業家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成本之間有明顯差異,不同類型成本的收益能力和風險屬性也是有區別的,所以,控制和降低企業的固定成本(沉沒成本)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經營理念,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管好固定成本,降低沉沒成本,我們企業抗風險能力和戰略彈性就會大大提高,這也是現在風險投資非常關注“輕資產”、“輕公司”模式的原因所在。因為“輕資產”模式能夠更為靈活地應對經濟緊縮期的風險,無論外部環境是“緊縮”還是“景氣”,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都更能從容應對。

只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中國企業的唯一出路

對中國經濟來說,我們過去30年只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是“低成本運作”。但是當今,市場格局和遊戲規則正在發生重大的改變。

同時,中國正在崛起為一個世界大國,人民幣匯率升值雖然有利於中國確立世界大國、強國的位勢,有利於我們在國外購買石油、礦石等戰略性資源,有利於在海外收購歐美實體企業,有利於百姓出國購物、旅遊、求學,但也必然在客觀上增加中國出口企業的困難。加之中美兩國熱議的新能源戰略,一旦美國提出的“碳關稅議案”通過,那麼勢必增加中國出口企業的環保成本。

如此眾多涉及企業成本的事項,其中有我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聽過的和沒聽過的、想到的和沒想到的、能應對的和不能應對的、認可的和不認可的,總之,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話題:中國企業的成本在不可逆轉地上升,中國企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快速衰減。顯然,僅僅依靠傳統的所謂低成本優勢,中國企業已經無法做大、做強。

困境當前,中國企業怎樣走向未來的3年、5年、10年?主要的方法只能是依靠創新,尤其需要先行的是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力量可以讓一個傳統企業的淨利潤——無論是100萬元、1000萬元,還是1億元——都可以獲得10倍的增長,並且持續10年,這就是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價值所在。

路林欣

━━━ 以數據說話,堅守價值觀━━━

互聯網電商研究者 &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天天快報簽約作者 & 一點資訊年度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