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無論外在事物的喜與憂,避免心隨境轉,方是智慧

菜根譚 國學 文化 寧靜 王陽明 祥和 國學書舍 2019-04-06

國學文化《菜根譚》:無論外界的喜與憂,不要心隨境轉。

《菜根譚》:無論外在事物的喜與憂,避免心隨境轉,方是智慧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狀態,叫做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就是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內心都能有一種寧靜和祥和。

然而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的一種狀態,就是當他面對順境或者逆境的時候,他的心態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在生活中面對喧鬧與寂靜嘈雜與祥和的時候,他的心理狀態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修心的智慧不夠,而導致的一個結果。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在安靜的時候感覺內心非常平靜,也就是達到了平時所要修煉的一個內心祥和的狀態。但是一旦外在的事情忙起來,生活中的繁瑣的事情多了,內心立馬又亂了。

《菜根譚》:無論外在事物的喜與憂,避免心隨境轉,方是智慧

曾經王陽明的學生就問王陽明說:我在安靜的時候覺得內心平靜,但是我繁忙起來內心立馬又亂了,這怎麼回事?王陽明告訴他:需要在事物上去磨練。

國學文化《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鍊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之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這句話意思就說,學者如果在行動和靜止的時候有不同的表現,在喧鬧和寂靜的時候有不同的感覺,這就是修煉沒有達到成熟的狀態,功力不夠心神依舊混亂,應該提高修煉。如果能在雨水靜止的環境中看到鷹飛魚躍的畫面,在狂風暴雨的時候也能體現到心平氣和的安靜,這就是心身合一最高的境界。

《菜根譚》:無論外在事物的喜與憂,避免心隨境轉,方是智慧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上的一個波動,情緒上的波動大多是由外界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所引起的,這就是所謂的心隨境轉。環境變化了,內心也就變化了,這就是修煉不夠。其實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很容易讓自己在浮躁的時候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比如說一個人在生活繁忙的時候或者說某一個時間段非常急躁煩躁,因為煩躁的情緒而對身邊的人發了很大的脾氣,這就是因為他內心的修煉不夠而導致的心浮氣躁,從而影響了自己和其他人的一個關係。

《菜根譚》:無論外在事物的喜與憂,避免心隨境轉,方是智慧

人活一生最重要的是在於一個靜字,保持心靈的平靜。雖然說在《菜根譚》中說的這種境界很難達到,但是我們只要能領略其中的好處,儘量去做就可以了。慢慢的修煉,逐漸的學會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都能控制自我的一個情緒。

從小到生活中瑣碎的事情,大到人生中經歷的順境和逆境,一個人的情緒以及一個人的心態都會發生一個很大的改變的。

比如說一個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他的積極性會受到很大的一個打擊,會喪失一定的鬥志。而遇到順境的時候他會亢奮,會特別有激情。

《菜根譚》:無論外在事物的喜與憂,避免心隨境轉,方是智慧

其實無論什麼樣的狀態,都應該以一個平和的狀態去迎接,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才不會讓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以及工作受到太大的影響。這就是我們修心的智慧,以及修行能給我們人生帶來的一些最直觀的好處。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菜根譚》中修心的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