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胎教 大學 陪寶寶寫日記 2019-08-11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親對他的情緒進行積極的、正確的迴應。

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大、剛剛會跟大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我記得我家孩子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跟她互動,沒事時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會像只小貓一樣慵懶而心滿意足地發出“唔唔”的響聲,我也會像她一樣,發出類似她的聲音,此時她聽到我模仿她的聲音,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那種“唔唔”聲就變成了“啊啊”,我也跟著她的變化調整我的模仿,當她意識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時候,她就開始咪著眼睛朝著我笑,並且愉快地發出“咯咯”的笑聲,顯得十分愉悅。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對於大人對孩子這種模仿式的交流是這樣來詮釋的:

這種模仿式的溝通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起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注,對自己的感受有反應。對嬰兒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滋味,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由此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是否要用“兒語”來跟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上,我們就會發現,大人之所以用“兒語”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而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將這個新的“教學語言” 與成年人在互相交談中使用的語言進行比較,最終得出:與嬰兒的語言更為接近的“兒語”更容易被嬰兒接受。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親對他的情緒進行積極的、正確的迴應。

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大、剛剛會跟大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我記得我家孩子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跟她互動,沒事時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會像只小貓一樣慵懶而心滿意足地發出“唔唔”的響聲,我也會像她一樣,發出類似她的聲音,此時她聽到我模仿她的聲音,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那種“唔唔”聲就變成了“啊啊”,我也跟著她的變化調整我的模仿,當她意識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時候,她就開始咪著眼睛朝著我笑,並且愉快地發出“咯咯”的笑聲,顯得十分愉悅。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對於大人對孩子這種模仿式的交流是這樣來詮釋的:

這種模仿式的溝通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起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注,對自己的感受有反應。對嬰兒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滋味,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由此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是否要用“兒語”來跟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上,我們就會發現,大人之所以用“兒語”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而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將這個新的“教學語言” 與成年人在互相交談中使用的語言進行比較,最終得出:與嬰兒的語言更為接近的“兒語”更容易被嬰兒接受。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3、如何正確跟嬰兒交流?

前面說了那麼多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和交流的好處,那麼可能有的父母就會想,既然這個方法這麼好,那我以後也用兒語來跟自己孩子交流吧。

其實,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自己孩子的你性格和發展情況而定,想要跟嬰兒良好地溝通,也要注意幾個方面: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親對他的情緒進行積極的、正確的迴應。

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大、剛剛會跟大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我記得我家孩子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跟她互動,沒事時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會像只小貓一樣慵懶而心滿意足地發出“唔唔”的響聲,我也會像她一樣,發出類似她的聲音,此時她聽到我模仿她的聲音,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那種“唔唔”聲就變成了“啊啊”,我也跟著她的變化調整我的模仿,當她意識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時候,她就開始咪著眼睛朝著我笑,並且愉快地發出“咯咯”的笑聲,顯得十分愉悅。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對於大人對孩子這種模仿式的交流是這樣來詮釋的:

這種模仿式的溝通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起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注,對自己的感受有反應。對嬰兒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滋味,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由此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是否要用“兒語”來跟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上,我們就會發現,大人之所以用“兒語”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而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將這個新的“教學語言” 與成年人在互相交談中使用的語言進行比較,最終得出:與嬰兒的語言更為接近的“兒語”更容易被嬰兒接受。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3、如何正確跟嬰兒交流?

前面說了那麼多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和交流的好處,那麼可能有的父母就會想,既然這個方法這麼好,那我以後也用兒語來跟自己孩子交流吧。

其實,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自己孩子的你性格和發展情況而定,想要跟嬰兒良好地溝通,也要注意幾個方面: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一、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找到適合該階段孩子的正確溝通方法

孩子在兩歲之前,他們的語言多以單詞句為主,所以此時的父母用簡單的重疊字來強調某個重點詞語,可以讓孩子在從較少信息中快速學習到對他而言相對重要的知識。

此時的父母在模仿寶寶的時候,也要有意地幫助他組織簡單的詞語和句子。比如,寶寶說“ma、ma”,你可以看著他的眼睛說:“ma、ma,我是寶寶的媽媽。寶寶會叫媽媽了!媽媽好開心!” 這個方法可以讓寶寶不斷輸入正確的發音方式,避免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語音上的偏差。

而2歲以後,就要使用語法來組織句子了,這個時候和孩子使用正常的語句說話更好。並且此時儘量不要一板一眼地糾正孩子的發音,可以用正常溝通的方式強調正確的讀音,比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飛機,會說“灰機”,那麼家長此時可以說:“對呀,寶寶觀察得真仔細,那是飛機,飛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飛。”這一個句子裡就包含了三個寶寶說的不清楚的字,那麼寶寶在傾聽和理解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糾正自己的發音。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親對他的情緒進行積極的、正確的迴應。

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大、剛剛會跟大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我記得我家孩子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跟她互動,沒事時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會像只小貓一樣慵懶而心滿意足地發出“唔唔”的響聲,我也會像她一樣,發出類似她的聲音,此時她聽到我模仿她的聲音,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那種“唔唔”聲就變成了“啊啊”,我也跟著她的變化調整我的模仿,當她意識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時候,她就開始咪著眼睛朝著我笑,並且愉快地發出“咯咯”的笑聲,顯得十分愉悅。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對於大人對孩子這種模仿式的交流是這樣來詮釋的:

這種模仿式的溝通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起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注,對自己的感受有反應。對嬰兒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滋味,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由此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是否要用“兒語”來跟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上,我們就會發現,大人之所以用“兒語”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而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將這個新的“教學語言” 與成年人在互相交談中使用的語言進行比較,最終得出:與嬰兒的語言更為接近的“兒語”更容易被嬰兒接受。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3、如何正確跟嬰兒交流?

前面說了那麼多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和交流的好處,那麼可能有的父母就會想,既然這個方法這麼好,那我以後也用兒語來跟自己孩子交流吧。

其實,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自己孩子的你性格和發展情況而定,想要跟嬰兒良好地溝通,也要注意幾個方面: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一、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找到適合該階段孩子的正確溝通方法

孩子在兩歲之前,他們的語言多以單詞句為主,所以此時的父母用簡單的重疊字來強調某個重點詞語,可以讓孩子在從較少信息中快速學習到對他而言相對重要的知識。

此時的父母在模仿寶寶的時候,也要有意地幫助他組織簡單的詞語和句子。比如,寶寶說“ma、ma”,你可以看著他的眼睛說:“ma、ma,我是寶寶的媽媽。寶寶會叫媽媽了!媽媽好開心!” 這個方法可以讓寶寶不斷輸入正確的發音方式,避免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語音上的偏差。

而2歲以後,就要使用語法來組織句子了,這個時候和孩子使用正常的語句說話更好。並且此時儘量不要一板一眼地糾正孩子的發音,可以用正常溝通的方式強調正確的讀音,比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飛機,會說“灰機”,那麼家長此時可以說:“對呀,寶寶觀察得真仔細,那是飛機,飛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飛。”這一個句子裡就包含了三個寶寶說的不清楚的字,那麼寶寶在傾聽和理解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糾正自己的發音。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二、用“嬰兒”語配合相應的動作,讓孩子學會從語言中預測行動

此時的父母跟孩子交流也要投入足夠的感情,在重複一些簡單可愛的短句的時候,也要做一些溫柔、有節奏感的動作,由此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在你的語言中預測接下來的行動。

打個比方,前面我說過我家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像只小貓一樣特別享受我給她按摩,當我要開始按摩的時候,我會同時做出很誇張的動作,把兩隻手指伸開,舉到頭兩側,然後對她說:“媽媽要給寶寶揉肚肚嘍。”每當這時,孩子就開始興奮地四肢亂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感,父母也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愛意的、互動感十足的積極交流方式,也進一步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聯結。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親對他的情緒進行積極的、正確的迴應。

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大、剛剛會跟大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我記得我家孩子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跟她互動,沒事時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會像只小貓一樣慵懶而心滿意足地發出“唔唔”的響聲,我也會像她一樣,發出類似她的聲音,此時她聽到我模仿她的聲音,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那種“唔唔”聲就變成了“啊啊”,我也跟著她的變化調整我的模仿,當她意識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時候,她就開始咪著眼睛朝著我笑,並且愉快地發出“咯咯”的笑聲,顯得十分愉悅。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對於大人對孩子這種模仿式的交流是這樣來詮釋的:

這種模仿式的溝通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起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注,對自己的感受有反應。對嬰兒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滋味,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由此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是否要用“兒語”來跟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上,我們就會發現,大人之所以用“兒語”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而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將這個新的“教學語言” 與成年人在互相交談中使用的語言進行比較,最終得出:與嬰兒的語言更為接近的“兒語”更容易被嬰兒接受。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3、如何正確跟嬰兒交流?

前面說了那麼多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和交流的好處,那麼可能有的父母就會想,既然這個方法這麼好,那我以後也用兒語來跟自己孩子交流吧。

其實,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自己孩子的你性格和發展情況而定,想要跟嬰兒良好地溝通,也要注意幾個方面: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一、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找到適合該階段孩子的正確溝通方法

孩子在兩歲之前,他們的語言多以單詞句為主,所以此時的父母用簡單的重疊字來強調某個重點詞語,可以讓孩子在從較少信息中快速學習到對他而言相對重要的知識。

此時的父母在模仿寶寶的時候,也要有意地幫助他組織簡單的詞語和句子。比如,寶寶說“ma、ma”,你可以看著他的眼睛說:“ma、ma,我是寶寶的媽媽。寶寶會叫媽媽了!媽媽好開心!” 這個方法可以讓寶寶不斷輸入正確的發音方式,避免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語音上的偏差。

而2歲以後,就要使用語法來組織句子了,這個時候和孩子使用正常的語句說話更好。並且此時儘量不要一板一眼地糾正孩子的發音,可以用正常溝通的方式強調正確的讀音,比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飛機,會說“灰機”,那麼家長此時可以說:“對呀,寶寶觀察得真仔細,那是飛機,飛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飛。”這一個句子裡就包含了三個寶寶說的不清楚的字,那麼寶寶在傾聽和理解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糾正自己的發音。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二、用“嬰兒”語配合相應的動作,讓孩子學會從語言中預測行動

此時的父母跟孩子交流也要投入足夠的感情,在重複一些簡單可愛的短句的時候,也要做一些溫柔、有節奏感的動作,由此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在你的語言中預測接下來的行動。

打個比方,前面我說過我家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像只小貓一樣特別享受我給她按摩,當我要開始按摩的時候,我會同時做出很誇張的動作,把兩隻手指伸開,舉到頭兩側,然後對她說:“媽媽要給寶寶揉肚肚嘍。”每當這時,孩子就開始興奮地四肢亂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感,父母也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愛意的、互動感十足的積極交流方式,也進一步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聯結。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三、讓孩子接觸多種聲音來源,有助於讓孩子區分和理解較為複雜的聲音

寶寶開始發出各種聲音,爸媽們除了模仿寶寶的“兒語”之外,也可以給寶寶更多的聲音來源,比如模仿小動物的聲音跟寶寶做遊戲:小鴨子,嘎嘎嘎;小小雞,嘰嘰嘰;小羊羔,咩咩咩;小狗狗,汪汪汪;小貓貓,喵喵喵……爸媽們可以自創各種動物和大自然的聲音,以童音的方式朗讀,這些有意義的聲音會讓小傢伙笑得咯咯咯,同時讓嬰兒接觸到聲音的複雜性,並且逐漸能夠區分和理解這些聲音。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親對他的情緒進行積極的、正確的迴應。

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大、剛剛會跟大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我記得我家孩子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跟她互動,沒事時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會像只小貓一樣慵懶而心滿意足地發出“唔唔”的響聲,我也會像她一樣,發出類似她的聲音,此時她聽到我模仿她的聲音,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那種“唔唔”聲就變成了“啊啊”,我也跟著她的變化調整我的模仿,當她意識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時候,她就開始咪著眼睛朝著我笑,並且愉快地發出“咯咯”的笑聲,顯得十分愉悅。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對於大人對孩子這種模仿式的交流是這樣來詮釋的:

這種模仿式的溝通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起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注,對自己的感受有反應。對嬰兒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滋味,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由此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是否要用“兒語”來跟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上,我們就會發現,大人之所以用“兒語”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而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將這個新的“教學語言” 與成年人在互相交談中使用的語言進行比較,最終得出:與嬰兒的語言更為接近的“兒語”更容易被嬰兒接受。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3、如何正確跟嬰兒交流?

前面說了那麼多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和交流的好處,那麼可能有的父母就會想,既然這個方法這麼好,那我以後也用兒語來跟自己孩子交流吧。

其實,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自己孩子的你性格和發展情況而定,想要跟嬰兒良好地溝通,也要注意幾個方面: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一、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找到適合該階段孩子的正確溝通方法

孩子在兩歲之前,他們的語言多以單詞句為主,所以此時的父母用簡單的重疊字來強調某個重點詞語,可以讓孩子在從較少信息中快速學習到對他而言相對重要的知識。

此時的父母在模仿寶寶的時候,也要有意地幫助他組織簡單的詞語和句子。比如,寶寶說“ma、ma”,你可以看著他的眼睛說:“ma、ma,我是寶寶的媽媽。寶寶會叫媽媽了!媽媽好開心!” 這個方法可以讓寶寶不斷輸入正確的發音方式,避免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語音上的偏差。

而2歲以後,就要使用語法來組織句子了,這個時候和孩子使用正常的語句說話更好。並且此時儘量不要一板一眼地糾正孩子的發音,可以用正常溝通的方式強調正確的讀音,比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飛機,會說“灰機”,那麼家長此時可以說:“對呀,寶寶觀察得真仔細,那是飛機,飛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飛。”這一個句子裡就包含了三個寶寶說的不清楚的字,那麼寶寶在傾聽和理解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糾正自己的發音。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二、用“嬰兒”語配合相應的動作,讓孩子學會從語言中預測行動

此時的父母跟孩子交流也要投入足夠的感情,在重複一些簡單可愛的短句的時候,也要做一些溫柔、有節奏感的動作,由此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在你的語言中預測接下來的行動。

打個比方,前面我說過我家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像只小貓一樣特別享受我給她按摩,當我要開始按摩的時候,我會同時做出很誇張的動作,把兩隻手指伸開,舉到頭兩側,然後對她說:“媽媽要給寶寶揉肚肚嘍。”每當這時,孩子就開始興奮地四肢亂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感,父母也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愛意的、互動感十足的積極交流方式,也進一步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聯結。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三、讓孩子接觸多種聲音來源,有助於讓孩子區分和理解較為複雜的聲音

寶寶開始發出各種聲音,爸媽們除了模仿寶寶的“兒語”之外,也可以給寶寶更多的聲音來源,比如模仿小動物的聲音跟寶寶做遊戲:小鴨子,嘎嘎嘎;小小雞,嘰嘰嘰;小羊羔,咩咩咩;小狗狗,汪汪汪;小貓貓,喵喵喵……爸媽們可以自創各種動物和大自然的聲音,以童音的方式朗讀,這些有意義的聲音會讓小傢伙笑得咯咯咯,同時讓嬰兒接觸到聲音的複雜性,並且逐漸能夠區分和理解這些聲音。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四、除了語言交流,也要懂得觀察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適當的“休息時間”

我們經常會發現,3個月大的寶寶,我們通過語言或者玩具來刺激孩子,一開始她會很開心地迴應,可是慢慢地就會變得不感興趣了,眼神也可以轉向別處,甚至有時候會放聲大哭,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孩子累了。

孩子那麼小,沒辦法要求對方停下來,也沒辦法躲避玩伴,只能用哭來反抗。當我們發現孩子對眼前的事物變得毫無興趣,那麼就要適時地把孩子抱在懷裡,讓他從興奮的狀態中慢慢平靜下來,用溫柔的肢體語言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

前兩天在小區帶孩子玩,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大概半歲左右的孩子出來玩,坐在小區休息椅上玩的時候,媽媽把孩子抱出來面對自己坐在腿上,一隻手扶著孩子,一隻手指著孩子身體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認:“寶寶,這是手手,你總是愛吃手手,吃手手會生病病哦。”“寶寶,這是你的腳丫丫,跟媽媽說‘丫丫’。”

旁邊也有個帶孩子出來玩的媽媽,聽到這位媽媽這樣教孩子,熱心地提建議:“你這樣教孩子不行呀,你這是在用‘兒語’跟孩子說話呢,從小用‘兒語’跟孩子說話的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的。”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都會如上面的媽媽一樣,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用“手手、腳腳、車車、睡覺覺、喝水水等等”這些兒語來跟寶寶溝通。可是隨著近年來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優質養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樣疊詞的兒語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智力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也有很多人總結了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壞處,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使用規範語言的環境更容易幫助寶寶完成語法結構的學習;

其二:有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邏輯意義。規範的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認知水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三: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儘管很多育兒專家之前也都曾經說過,和孩子們說話時使用與成年人交流的語言會幫助他們更快地學語言,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近年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項最新結論,那就是和孩子們使用“兒語”便於他們快速掌握語言中的信息,從而更好的發展語言能力。

換句話來說,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溝通方式。那麼誰對誰錯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1、嬰兒什麼時候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

嬰兒是什麼從什麼開始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的?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人推測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因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經慢慢普及了,而且嬰兒在母親身體裡的時候,就能夠感知到母親情緒的緊張或者是平靜;

也有人說嬰兒在母體內的時候只是被動接受信息,出生之後才能跟母親進行正式交流,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會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宣誓自己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作者提出其實與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個月以後。發展心理學家用brightening這個詞來形容此時嬰兒的眼神,brightening這個詞語翻譯成中文是“發亮”。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嬰兒有著發亮的眼神,說明他能夠真正地與父母對視,這時候的孩子也開始能夠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模仿來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了,這就意味著,從此時開始,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迴應,以達到對寶寶進行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然而,由於此時的寶寶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時父母用對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跟嬰兒互動的話,嬰兒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試圖跟孩子互動,而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使用誇張的語言和麵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用高而尖的說話方式,緩慢而不斷重複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兒語”。

雖然“兒語”很幼稚,也很誇張,可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覺地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在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孩子真的聽得懂“兒語”嗎?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2、 使用“兒語”跟嬰兒溝通,能給嬰兒帶來什麼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通過觀察來試圖模仿成人的表情和舉動,而在嬰兒觀察成人世界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對孩子情感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用一項研究來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無表情遊戲”,實驗一開始,母親跟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接著,母親開始變得面無表情,不像平時那樣表情豐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這時的嬰兒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和表情在母親面前“賣萌”,嘗試再次開啟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可是依然無濟於是。

研究者觀察到,嬰兒至少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最終不得不放棄了,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而試驗測試表明,在母親面無表情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會死亡。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親對他的情緒進行積極的、正確的迴應。

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大、剛剛會跟大人交流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

我記得我家孩子在三個月大的時候,我跟她互動,沒事時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會像只小貓一樣慵懶而心滿意足地發出“唔唔”的響聲,我也會像她一樣,發出類似她的聲音,此時她聽到我模仿她的聲音,不知是刻意還是無意,那種“唔唔”聲就變成了“啊啊”,我也跟著她的變化調整我的模仿,當她意識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時候,她就開始咪著眼睛朝著我笑,並且愉快地發出“咯咯”的笑聲,顯得十分愉悅。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本書裡,對於大人對孩子這種模仿式的交流是這樣來詮釋的:

這種模仿式的溝通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起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關注,對自己的感受有反應。對嬰兒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滋味,這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由此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是否要用“兒語”來跟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上,我們就會發現,大人之所以用“兒語”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而我們上面提到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將這個新的“教學語言” 與成年人在互相交談中使用的語言進行比較,最終得出:與嬰兒的語言更為接近的“兒語”更容易被嬰兒接受。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03、如何正確跟嬰兒交流?

前面說了那麼多使用“兒語”跟孩子溝通和交流的好處,那麼可能有的父母就會想,既然這個方法這麼好,那我以後也用兒語來跟自己孩子交流吧。

其實,任何一種方式,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自己孩子的你性格和發展情況而定,想要跟嬰兒良好地溝通,也要注意幾個方面: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一、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找到適合該階段孩子的正確溝通方法

孩子在兩歲之前,他們的語言多以單詞句為主,所以此時的父母用簡單的重疊字來強調某個重點詞語,可以讓孩子在從較少信息中快速學習到對他而言相對重要的知識。

此時的父母在模仿寶寶的時候,也要有意地幫助他組織簡單的詞語和句子。比如,寶寶說“ma、ma”,你可以看著他的眼睛說:“ma、ma,我是寶寶的媽媽。寶寶會叫媽媽了!媽媽好開心!” 這個方法可以讓寶寶不斷輸入正確的發音方式,避免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語音上的偏差。

而2歲以後,就要使用語法來組織句子了,這個時候和孩子使用正常的語句說話更好。並且此時儘量不要一板一眼地糾正孩子的發音,可以用正常溝通的方式強調正確的讀音,比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飛機,會說“灰機”,那麼家長此時可以說:“對呀,寶寶觀察得真仔細,那是飛機,飛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飛。”這一個句子裡就包含了三個寶寶說的不清楚的字,那麼寶寶在傾聽和理解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糾正自己的發音。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二、用“嬰兒”語配合相應的動作,讓孩子學會從語言中預測行動

此時的父母跟孩子交流也要投入足夠的感情,在重複一些簡單可愛的短句的時候,也要做一些溫柔、有節奏感的動作,由此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在你的語言中預測接下來的行動。

打個比方,前面我說過我家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像只小貓一樣特別享受我給她按摩,當我要開始按摩的時候,我會同時做出很誇張的動作,把兩隻手指伸開,舉到頭兩側,然後對她說:“媽媽要給寶寶揉肚肚嘍。”每當這時,孩子就開始興奮地四肢亂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感,父母也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愛意的、互動感十足的積極交流方式,也進一步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聯結。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三、讓孩子接觸多種聲音來源,有助於讓孩子區分和理解較為複雜的聲音

寶寶開始發出各種聲音,爸媽們除了模仿寶寶的“兒語”之外,也可以給寶寶更多的聲音來源,比如模仿小動物的聲音跟寶寶做遊戲:小鴨子,嘎嘎嘎;小小雞,嘰嘰嘰;小羊羔,咩咩咩;小狗狗,汪汪汪;小貓貓,喵喵喵……爸媽們可以自創各種動物和大自然的聲音,以童音的方式朗讀,這些有意義的聲音會讓小傢伙笑得咯咯咯,同時讓嬰兒接觸到聲音的複雜性,並且逐漸能夠區分和理解這些聲音。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四、除了語言交流,也要懂得觀察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適當的“休息時間”

我們經常會發現,3個月大的寶寶,我們通過語言或者玩具來刺激孩子,一開始她會很開心地迴應,可是慢慢地就會變得不感興趣了,眼神也可以轉向別處,甚至有時候會放聲大哭,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孩子累了。

孩子那麼小,沒辦法要求對方停下來,也沒辦法躲避玩伴,只能用哭來反抗。當我們發現孩子對眼前的事物變得毫無興趣,那麼就要適時地把孩子抱在懷裡,讓他從興奮的狀態中慢慢平靜下來,用溫柔的肢體語言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闢謠:吃手手腳丫丫,寶寶語限制語言發展?專家:兒語不可替代

當我們能夠了解嬰兒每一個年齡段的發展特點,就能夠在孩子剛出生的最初階段,能夠用正確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同時幫助孩子理解語言發展。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