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專欄作者 | 笛子

內容編輯 | 碗仔





大家好,我是笛子。


今年過年有幾天,我特難過。


大年三十吃年夜飯,忙活半天做了一桌子菜,我爸媽只吃了幾口就放下了碗筷。


因為,牙疼。


我很生氣。過年前一個月,他倆就牙齦發炎腫痛吃不下東西,我在電話裡千叮萬囑,一定要去看牙醫。他們說,好。沒想到他們一直拖著,每天忍痛工作。



“哪有空看醫生,還不都是為了你們,想快點賺錢建房子,沒房子以後你弟怎麼娶媳婦?”
“我也想休息,要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退休不幹了。”
“我們這麼辛苦就是想看到你們成家立業,你再不結婚,我們都老了。”


你有沒一種感覺,很多時候,父母過得不好,總把責任賴在我們身上,“還不是為了你”,“要不是你,我們早就離婚了”...... 難道千錯萬錯,都是我們做子女的錯?


剛好這幾天我無意中翻到一部電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被稱為臺灣版的《黑鏡》。最觸動我的,是其中一個單元 ——《茉莉的最後一天》。


網友直呼:真敢拍!趕超其它國產劇 50 年,赤裸裸扒開中國式家庭。


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式父母 “犧牲式” 的愛到底有多可怕。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01

那個懂事的 16 歲孩子決定去死


林茉莉死了。


一個尋常夜晚,跨上陽臺,毫無留戀地跳了下去。


16 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這個爸爸媽媽眼中的乖孩子,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剛考上重點高中。


爸爸是系主任,媽媽是海歸碩士,有一個以姐姐為榮的妹妹,是大眾眼裡豔羨的完美家庭。


倘若一切順利,茉莉以後會讀醫科,去美國讀博,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茉莉媽媽始終想不明白,女兒怎麼就這樣跳下去了?她到底在想什麼?


她自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愛、最瞭解茉莉的人。


因為,當全職家庭主婦後,她全副身心撲在兩個女兒身上。一日三餐,24 小時全天候照顧,為女兒的學習成績操碎心,甚至在家裡裝了攝像頭,監控女兒的一舉一動。


為了找出女兒自殺的真相,她去翻茉莉的房間,找到幾張會診單。


原來茉莉竟然有抑鬱症,一直在偷偷看心理醫生。她完全不知道。

她去找心理醫生,要她說出茉莉諮詢的內容。


心理醫生以不願透露病人隱私為由拒絕,卻被她責怪:“茉莉就是找錯了醫生才會自殺的。”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她想起朋友的兒子在研究一項高科技,可以分析人的記憶。


她開始偷偷讀取茉莉的記憶。


她看到茉莉活著的最後一天,放學後對她撒謊說去補課,其實是和男性朋友李聲耀去偶像作家的籤售會。


茉莉竟然瞞著她戀愛了?一定是這個男生害死了她。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她氣沖沖地去找李聲耀,質問他是不是在和茉莉交往。


當她知道茉莉寫了小說,輕蔑地哼出一句:“肯定又在寫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

所有人都知道茉莉寫小說有天分,叫她一定要繼續寫下去。唯獨她媽媽,對她的愛好嗤之以鼻。


於是,她又把茉莉的死,歸咎於她寫的 “破小說”。


她去圖書館查茉莉的借書資料,發現女兒看了很多書,講自殺,嗑藥,自虐,同性戀…… 她不明白茉莉為什麼要讀這樣的書。


“我要是知道文學是這樣傷害我的小孩,我才不會讓她讀。”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讀取了茉莉這麼多的記憶,媽媽認為,女兒的自殺都是心理醫生的錯、文學的錯。


李聲耀無奈地說:茉莉真可憐。




02

“害死她的凶手,是我”


茉莉的心理醫生建議她嘗試站在茉莉的角度,想想在茉莉的心裡,媽媽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於是,她再次去讀取茉莉的記憶。


她看到茉莉的小時候,她問茉莉:“長大後想當什麼?”


茉莉答:“我要當收銀員。”


媽媽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啊!要當會計師,懂嗎?”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親友聚會,媽媽炫耀著,生小孩就像投資,小孩書讀得好,才是父母投資成功 。茉莉成績好,她並沒有用特別的方法,只是勸孩子用心念書,花時間教導一下。


“我們沒有人逼她的。”

實際上,媽媽一直在逼她。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考第一名,媽媽沒有肯定,只有否定和打壓:”要不是我這樣盯,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你不要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考砸了,媽媽沒有安慰和鼓勵:“失誤粗心都不是藉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顧好你的成績。”


給茉莉交通費,總是強調這些錢是她省吃儉用攢下來的,“好好唸書,不然就是不孝”。

無數次咆哮:

“你去讀中文系,你爸媽的臉就被你丟光了!”“如果我沒有生你的話,我現在早就當教授了!”“你對得起我們嗎?”


這些記憶,像一把把刀子插進在媽媽的腦海。她從沒想過,自己犧牲一切的愛,早已成了茉莉最痛苦的傷害。


茉莉一直在拼命壓抑自己。


她常常一個人偷偷哭,被妹妹發現,就說是 “過敏”。


大家都以為茉莉很喜歡讀書,所以成績優異。實際上,她只是膽小,以為只要認真唸書,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但她拼盡全力滿足媽媽的期待,只是期盼媽媽能夠認同她,哪怕一次。


都沒有。


她告訴心理醫生,覺得自己很變態,把偷來的髮卡故意送給媽媽,看著媽媽用她偷來的東西,充滿罪惡感。


卻,很爽。

她不知道自己想報復誰。

心理醫生道出真相:你是在報復你自己。


是啊,媽媽為自己付出了一切,怎麼能報復媽媽?


所以,每次考不好的時候,她便在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這樣回家被媽媽打的時候就沒那麼痛。


茉莉一直希望有一天,當媽媽打她的時候,掀開衣服看到這些傷痕,她可能會嚇一跳,可能會難過,可能會跟她道歉說:“茉莉對不起對不起”……


但,也沒有。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茉莉媽媽終於明白是誰害死了茉莉,跑去警察局 “自首”。


“茉莉是自殺的。

但是害死她的凶手,是我。”




03

“犧牲式”的付出,

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幸福

茉莉媽媽,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縮影。


孩子成績不好,工作不好,他們總能找出一個背鍋俠,它可以是遊戲、早戀、追星、看小說……

父母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怎麼可能會害孩子?


但看似 “偉大” 的自我犧牲,有時候是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茉莉媽媽認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對得起她放棄教授的犧牲,否則就是給她丟臉。

可 “犧牲式” 的付出,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幸福。


茉莉的媽媽不幸福。


她所有的人生價值,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變成一個 “怨婦”,總是對家人情緒勒索: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為什麼你不能努力來回報我?


茉莉不幸福。

媽媽一直以來的否定和控制,她覺得 “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她寫的小說得了獎,心理醫生鼓勵茉莉把小說和媽媽分享。


但自殺那天晚上,當她和媽媽說自己作文拿高分時,卻換來一句:“作文寫再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做多幾套數學題……”


茉莉放棄了。


她坐在書桌上做習題,眼淚不停地流,那些數學題,像一隻只螞蟻,一點一點地吞噬著她的心。


無法呼吸。


“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茉莉的妹妹也不幸福。


她讓媽媽多休息,媽媽卻呵斥:


“你不好好讀書,我怎麼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著看你們,這個臉我丟不起!”

茉莉死後,媽媽把注意力轉移到她身上,要她向姐姐學習,把她的課餘時間全部安排補習。

考試排名倒數,被罰跪。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妹妹問:



“誰,誰在看啊?你管他們幹嘛?”“你以為我想被你生出來啊,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


媽媽最在乎的始終是自己的面子,從未在乎過女兒的感受。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茉莉的爸爸也不幸福。


面對一個總是質問他,覺得自己為了家庭過得 “很慘” 的妻子,他不知如何讓她釋懷。

“如果我以前去做一個教授,今天是不是都不一樣了?”
“如果你像我一樣放棄一切,你的自由你的工作,你的頭銜你全部的一切,你知道這是什麼感覺嗎?我這樣是為了誰?”
“我這不是為了你好嗎,孩子成績不好,別人會怎麼看你?”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04

生而為人,我希望你活得“自私”一點


電影中的故事看似極端,卻是很多中國父母的通病。

當父母用 “放棄自我” 綁架孩子,孩子也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我們會愧疚:

“我怎麼這麼沒用,長這麼大還讓爸媽這麼操心。”“我又讓爸媽失望了。”“我好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父母把自身價值寄託在子女身上,子女自身價值也寄託在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上。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不穩定的、固化的自我價值感很可能會繼續傳遞下去,其他 “茉莉們” 也可能繼續循環這樣的模式到自己的下一代。


只有我們為自己而活的時候,這樣的魔咒和怪圈才能得以打破。[1]


心理學家 David Schnarch 提出過一個概念,叫 “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


“穩固的自我” 指一個人有穩定的自我和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


“靈活的自我” 指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不會僵化或停滯不前,願意不斷去探索新的可能性,並且讓自己不斷成長。


一個 “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指我們一方面有著不受外界評價影響的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另一方面是指我們不會侷限自己的自我概念,能夠靈活的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現和發展多面的自我。

一個有 “穩固而靈活的自我” 的人,不會去控制別人及被別人控制。


因為這樣的人堅信自己的自我價值不會因為他人的肯定、褒獎、支持、讚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人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的行為,來得到借來的價值感。[2]


這部劇不是在控訴父母,我寫這篇文章也不是讓大家埋怨父母。


我知道養育孩子很艱難,兼顧事業和家庭本就不易,大小事都要一手抓,當父母后,連睡個好覺都是奢侈。


我又想到我的父母。


一輩子省吃儉用供我們姐弟唸書,小學盼中學,中學盼我上好大學,大學畢業了盼我找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工作後盼我早點結婚生子……


還有很多父母,感情破裂時,為了孩子才不離婚;為了照顧家庭,不得不犧牲事業;為了孩子得到最好的,犧牲所有自己的享受……


他們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卻永遠捨不得為自己活一次。


偉大嗎?很偉大。

但孩子真的承擔不起父母 “犧牲” 掉的人生。


我現在常對我的父母說:我真的希望你們能 “自私” 一點,多為自己著想,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


生病了去看醫生,想吃好的就吃,不需要為我攢嫁妝蓋房子,我只想希望父母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安心去打拼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 ——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子女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這條路不好走,但我們必須勇敢上路。


如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既然彼此相愛,不要變成傷害。


世界和我愛著你。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PS:

[1].感謝壹心理小夥伴“Unwritten”對本文心理學分析的支持;

[2].部分心理分析引自《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別人》,作者:Joy Liu;

[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個故事2集,可在網上搜索網盤資源觀看。


如果您有喜歡的電影or綜藝,歡迎留言,我會從心理學的角度,讓你看見電影背後蘊藏的不為人知的東西,我們評論區見。


- The End -




真敢拍啊!趕超其它國產劇50年,這部劇打臉多少中國家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