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故事 李鴻德:為兄撫養兒女數十年一聲無悔顯真情'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豆腐 興慶區 2019-09-04
"

25歲退伍時,他想要南下闖蕩立業,但面對去世的哥哥留下的一雙兒女,他最終選擇隱藏心中的夢想,轉身回鄉扛起了家庭的重擔。

1979年,一場家庭變故讓25歲的李鴻德突然成為了2個孩子的“父親”。而這一養,就是數十年。

“當時哥哥去世,嫂子又改嫁了,父母又特別傷心沒心思照顧孩子,我覺得自己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李鴻德說,在家務農,這本不是他給自己規劃的人生。1979年,剛結束五年軍旅生涯的他想要出去闖蕩,但面對孩子們無助的眼神和父母年邁的現實,他猶豫了。

“我要出去了,他們四個人在家靠什麼生活?”心中的顧慮澆滅了他外出闖蕩的熱情。從此,兩個孩子以及年邁父母的供養便落到了他頭上。從一名退伍軍人變為家裡的頂樑柱,這一堅持就是整整四十年。

不怕苦不怕累,這是興慶區掌政鎮窪路村九隊村民們對李鴻德最深的印象。村民徐仁說:“他白天地裡面忙完,晚上還回去開豆腐坊做豆腐,豆腐坊這個活可是個吃苦的營生,一般人下不了那個苦。”最初的那幾年,李鴻德白天在地裡忙完後,就趕緊回家泡豆子,半夜磨豆漿,然後早早起床賣豆腐。回憶過去,李鴻德總結了一句話:“這是我必須要承擔的家庭責任,而且我還是一名退伍軍人,更應當如此。”

1986年,李鴻德還收養了一名同村的留守兒童,加上自己和妻子生的1個孩子,家裡總共就有4個孩子和2個老人,這讓家裡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拮据。“有一年過春節,家裡一分錢都沒有,最後是找親戚鄰居借了200塊錢過的節,那段時間確實挺艱難的。”李鴻德說。

但他堅信好男兒流血不流淚,日子再難也要過下去,頂住壓力繼續開荒地種糧食、種瓜果、打短工,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家庭收入,這種五加二白加黑的勞作,也給孩子們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時候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爸爸每天天不亮就走了,晚上天黑黑的才能回來,我們在家幾乎見不著他。”養女李曉芳說,現在我長大了,也就理解了父親當初的辛苦。

今年李鴻德已經65歲,4個孩子在他的悉心撫育下,都平平安安長大成人,相繼成家立業。他說:“我不後悔當初的決定,現在這樣挺好的,孩子們很孝順,我也沒什麼可求的了。”一聲無悔,道出了李鴻德人生幸福的味道。(記者 樑小雨)

"

25歲退伍時,他想要南下闖蕩立業,但面對去世的哥哥留下的一雙兒女,他最終選擇隱藏心中的夢想,轉身回鄉扛起了家庭的重擔。

1979年,一場家庭變故讓25歲的李鴻德突然成為了2個孩子的“父親”。而這一養,就是數十年。

“當時哥哥去世,嫂子又改嫁了,父母又特別傷心沒心思照顧孩子,我覺得自己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李鴻德說,在家務農,這本不是他給自己規劃的人生。1979年,剛結束五年軍旅生涯的他想要出去闖蕩,但面對孩子們無助的眼神和父母年邁的現實,他猶豫了。

“我要出去了,他們四個人在家靠什麼生活?”心中的顧慮澆滅了他外出闖蕩的熱情。從此,兩個孩子以及年邁父母的供養便落到了他頭上。從一名退伍軍人變為家裡的頂樑柱,這一堅持就是整整四十年。

不怕苦不怕累,這是興慶區掌政鎮窪路村九隊村民們對李鴻德最深的印象。村民徐仁說:“他白天地裡面忙完,晚上還回去開豆腐坊做豆腐,豆腐坊這個活可是個吃苦的營生,一般人下不了那個苦。”最初的那幾年,李鴻德白天在地裡忙完後,就趕緊回家泡豆子,半夜磨豆漿,然後早早起床賣豆腐。回憶過去,李鴻德總結了一句話:“這是我必須要承擔的家庭責任,而且我還是一名退伍軍人,更應當如此。”

1986年,李鴻德還收養了一名同村的留守兒童,加上自己和妻子生的1個孩子,家裡總共就有4個孩子和2個老人,這讓家裡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拮据。“有一年過春節,家裡一分錢都沒有,最後是找親戚鄰居借了200塊錢過的節,那段時間確實挺艱難的。”李鴻德說。

但他堅信好男兒流血不流淚,日子再難也要過下去,頂住壓力繼續開荒地種糧食、種瓜果、打短工,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家庭收入,這種五加二白加黑的勞作,也給孩子們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時候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爸爸每天天不亮就走了,晚上天黑黑的才能回來,我們在家幾乎見不著他。”養女李曉芳說,現在我長大了,也就理解了父親當初的辛苦。

今年李鴻德已經65歲,4個孩子在他的悉心撫育下,都平平安安長大成人,相繼成家立業。他說:“我不後悔當初的決定,現在這樣挺好的,孩子們很孝順,我也沒什麼可求的了。”一聲無悔,道出了李鴻德人生幸福的味道。(記者 樑小雨)

興慶故事 李鴻德:為兄撫養兒女數十年一聲無悔顯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