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憂鬱造成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讓·皮亞傑 親子天下 2019-08-22
"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

“跟過去我們那個年代比起來,孩子吃穿不愁,到底還有啥好憂鬱的?”然而,青少年自殺、憂鬱症比率逐年升高,這是我們不能輕忽的現象。當一個人的內心長期處在挫折又說不出口的狀態,終將導致憤怒,而憤怒到極點,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

身體的病,很容易被父母察覺,但心裡的病,卻是父母需要再學習的。預防心理生病就如同預防身體生病,需要從小為孩子打造強大的心理免疫力。


"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

“跟過去我們那個年代比起來,孩子吃穿不愁,到底還有啥好憂鬱的?”然而,青少年自殺、憂鬱症比率逐年升高,這是我們不能輕忽的現象。當一個人的內心長期處在挫折又說不出口的狀態,終將導致憤怒,而憤怒到極點,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

身體的病,很容易被父母察覺,但心裡的病,卻是父母需要再學習的。預防心理生病就如同預防身體生病,需要從小為孩子打造強大的心理免疫力。


青少憂鬱造成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憂鬱的傾向但還沒到真正的生病,孩子會展現出一些狀況,若父母能適時的給予正確的援手,可以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作者簡介:楊俐容

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社區營造、學童EQ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著有《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提升親子EQ三部曲》、《EQ武功祕籍》全套四冊、《EQ家庭》、《EQ學園:好人氣養成班》等,譯有《皮亞傑》。



憂鬱症就是心裡生病了,或是還沒到真正的生病,但是心裡開始有狀況。就像身體的病,當我們對疾病越瞭解,就越知道什麼狀況下細菌、病毒會多;心理的衝擊、壓力大的時候,再健康的人也容易生病。

但是,體質強健的人,在同樣的衝擊下,相對的病情可能比較輕、比較快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力夠強大。而身體要健康,我們要有一些健康知識,營養要均衡、作息要正常,其實心理的健康也是相同的。

青少年為什麼憂鬱症比例比小學高,因為他外在的壓力和衝擊是比較大的。這是不能忽視的現實世界。

強化心理素質、減少有毒的壓力

父母和老師可以做兩件事,一個是從小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心理機制、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也就是增強孩子的心理免疫力;第二個就是要去留意,他的環境雖然不必是無菌的,但不可以是過濃的壓力事件、情緒事件。

在青春期之前,我們可以強健他們的心理素質。

若把衝擊當成細菌,他若能預先知道、理解,原來青春期不只有自己、別的同學也都會面臨到一些衝擊,遇到像“友誼背叛”等等在青春期特別多的課題,衝擊就會小一點,因為知道原來我並不孤單。

就像我們用“勤洗手”來預防一般疾病,若能經常給孩子心理建設,是不是就可以降低衝擊事件?讓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就能有健康的體魄。

青春期能磨練孩子的心性,不必刻意去避開“病毒、細菌”,但是你要知道,當他的環境太多病毒、細菌時,是不恰當的。所以父母和老師仍然必須努力提供孩子一個比較有利於身體健康成長的環境。

在青春期你不能只是防止他生病,也要想辦法讓他強壯,如果把孩子丟到一個都是毒氣的環境,你叫他怎麼強壯?

我們知道事件會引發情緒,像是朋友不理我了、考試不如預期、不受父母認可等,會引發孩子異常的行為,例如睡不著、吃不好或嗜睡、自我處罰,你已經看到行為了,才驚覺他有問題。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情緒沒有理解、沒有關注,就無法在“潛伏期”提早發現。

該如何給孩子“注射”強大的心理預防針?以下四劑給大家參考:

第一劑 情緒整理

若孩子從事件到產生情緒的時候,已經有一些調節了,就算這個事件讓他很挫敗,但不會那麼的痛苦、那麼失落,“我有能力調節,即使我很悲傷,我也有辦法復原。”如果這裡有復原、有調節,他的行為或許會縮一下,但不會到太嚴重的狀態,我把這一整塊叫做“情緒整理”。

第二劑 務實的自信

所有的研究都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對自己的自信、自我認知、自我概念比較健康,同樣的壓力進來,受到的衝擊會比較小。

很多孩子走到憂鬱症,都是無法描述情緒,他常常是“說不上來”,所有的悲傷說不出來、所有的討厭說不上來、情緒也表達不出來,最後都變成另外一種挫折。

挫折就是導致憤怒,憤怒到極點,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所以我們很強調要建立孩子“好的”、“健康的自我概念”。

第三劑 人際關係

有的孩子在人際上比較困難,但從情商教育上來看,後天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幫助他,改善他的社交技巧和跟人的互動。如果他有好的人際關係,碰到衝擊的時候,只要有人際支撐,情緒就可以受到調節。

第四劑 調整路徑的能力

孩子生病的來源、環境,是一定要改善的。

有很多青少年面對的事件、壓力和課題,各方面來說就是沒有系統化的去培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等到出問題了,才不得不正視。

但因為孩子錯誤的路徑已經走了很多次,你突然要來教他走正確的路,他不可能馬上就會,他會需要很多次的適應,我們必須先讓舊有的路消失,才能建立新的道路。

因此,建議從幼兒期開始正視孩子的情緒教育。

“預防教育”,從幼兒就應該要做了

幼兒這個階段,孩子在情緒上的能力和素質,其實是需要刻意去培養的,但我們很多都沒有做。

我們常常等到孩子鬧情緒了、和別人吵架了,或在那邊“哭鬧惹事”,我們才去處理。所以“預防教育”,從幼兒就應該要做了。

很多研究都發現,孩子自己也可以系統化的學習很多東西。

當然,父母和老師對幼兒來講影響還是很大,所以父母和老師如果也能夠同步學習,知道怎麼響應孩子的情緒、知道什麼樣的關係會支撐孩子發展好的心理素質。

到小學,我們應該要在幼兒發展的基礎上去拓展。

孩子會學更多的“自我調節”,或對於自我概念、人際溝通,他都會有更成熟技巧的展現或更豐富的概念。

青春期,我覺得要加上對青春期特性的理解,因為他們有很多的衝擊來自於青春期的特性,像是“為什麼特別在意別人看我”。所以即使你小學打點得很好,但青春期很可能還是會來亂一場,幸好之前的基礎是有幫助的。

如果我先知道我要走的這段路、這段旅程比較混亂、會有亂流,你就會先做準備,不要在亂流的時候喝咖啡,就不會潑得滿身。所以就算孩子會面對比較多的風暴,但他們是可以度過的,甚至可以從裡面汲取養分。


"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

“跟過去我們那個年代比起來,孩子吃穿不愁,到底還有啥好憂鬱的?”然而,青少年自殺、憂鬱症比率逐年升高,這是我們不能輕忽的現象。當一個人的內心長期處在挫折又說不出口的狀態,終將導致憤怒,而憤怒到極點,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

身體的病,很容易被父母察覺,但心裡的病,卻是父母需要再學習的。預防心理生病就如同預防身體生病,需要從小為孩子打造強大的心理免疫力。


青少憂鬱造成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憂鬱的傾向但還沒到真正的生病,孩子會展現出一些狀況,若父母能適時的給予正確的援手,可以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作者簡介:楊俐容

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社區營造、學童EQ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著有《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提升親子EQ三部曲》、《EQ武功祕籍》全套四冊、《EQ家庭》、《EQ學園:好人氣養成班》等,譯有《皮亞傑》。



憂鬱症就是心裡生病了,或是還沒到真正的生病,但是心裡開始有狀況。就像身體的病,當我們對疾病越瞭解,就越知道什麼狀況下細菌、病毒會多;心理的衝擊、壓力大的時候,再健康的人也容易生病。

但是,體質強健的人,在同樣的衝擊下,相對的病情可能比較輕、比較快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力夠強大。而身體要健康,我們要有一些健康知識,營養要均衡、作息要正常,其實心理的健康也是相同的。

青少年為什麼憂鬱症比例比小學高,因為他外在的壓力和衝擊是比較大的。這是不能忽視的現實世界。

強化心理素質、減少有毒的壓力

父母和老師可以做兩件事,一個是從小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心理機制、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也就是增強孩子的心理免疫力;第二個就是要去留意,他的環境雖然不必是無菌的,但不可以是過濃的壓力事件、情緒事件。

在青春期之前,我們可以強健他們的心理素質。

若把衝擊當成細菌,他若能預先知道、理解,原來青春期不只有自己、別的同學也都會面臨到一些衝擊,遇到像“友誼背叛”等等在青春期特別多的課題,衝擊就會小一點,因為知道原來我並不孤單。

就像我們用“勤洗手”來預防一般疾病,若能經常給孩子心理建設,是不是就可以降低衝擊事件?讓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就能有健康的體魄。

青春期能磨練孩子的心性,不必刻意去避開“病毒、細菌”,但是你要知道,當他的環境太多病毒、細菌時,是不恰當的。所以父母和老師仍然必須努力提供孩子一個比較有利於身體健康成長的環境。

在青春期你不能只是防止他生病,也要想辦法讓他強壯,如果把孩子丟到一個都是毒氣的環境,你叫他怎麼強壯?

我們知道事件會引發情緒,像是朋友不理我了、考試不如預期、不受父母認可等,會引發孩子異常的行為,例如睡不著、吃不好或嗜睡、自我處罰,你已經看到行為了,才驚覺他有問題。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情緒沒有理解、沒有關注,就無法在“潛伏期”提早發現。

該如何給孩子“注射”強大的心理預防針?以下四劑給大家參考:

第一劑 情緒整理

若孩子從事件到產生情緒的時候,已經有一些調節了,就算這個事件讓他很挫敗,但不會那麼的痛苦、那麼失落,“我有能力調節,即使我很悲傷,我也有辦法復原。”如果這裡有復原、有調節,他的行為或許會縮一下,但不會到太嚴重的狀態,我把這一整塊叫做“情緒整理”。

第二劑 務實的自信

所有的研究都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對自己的自信、自我認知、自我概念比較健康,同樣的壓力進來,受到的衝擊會比較小。

很多孩子走到憂鬱症,都是無法描述情緒,他常常是“說不上來”,所有的悲傷說不出來、所有的討厭說不上來、情緒也表達不出來,最後都變成另外一種挫折。

挫折就是導致憤怒,憤怒到極點,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所以我們很強調要建立孩子“好的”、“健康的自我概念”。

第三劑 人際關係

有的孩子在人際上比較困難,但從情商教育上來看,後天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幫助他,改善他的社交技巧和跟人的互動。如果他有好的人際關係,碰到衝擊的時候,只要有人際支撐,情緒就可以受到調節。

第四劑 調整路徑的能力

孩子生病的來源、環境,是一定要改善的。

有很多青少年面對的事件、壓力和課題,各方面來說就是沒有系統化的去培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等到出問題了,才不得不正視。

但因為孩子錯誤的路徑已經走了很多次,你突然要來教他走正確的路,他不可能馬上就會,他會需要很多次的適應,我們必須先讓舊有的路消失,才能建立新的道路。

因此,建議從幼兒期開始正視孩子的情緒教育。

“預防教育”,從幼兒就應該要做了

幼兒這個階段,孩子在情緒上的能力和素質,其實是需要刻意去培養的,但我們很多都沒有做。

我們常常等到孩子鬧情緒了、和別人吵架了,或在那邊“哭鬧惹事”,我們才去處理。所以“預防教育”,從幼兒就應該要做了。

很多研究都發現,孩子自己也可以系統化的學習很多東西。

當然,父母和老師對幼兒來講影響還是很大,所以父母和老師如果也能夠同步學習,知道怎麼響應孩子的情緒、知道什麼樣的關係會支撐孩子發展好的心理素質。

到小學,我們應該要在幼兒發展的基礎上去拓展。

孩子會學更多的“自我調節”,或對於自我概念、人際溝通,他都會有更成熟技巧的展現或更豐富的概念。

青春期,我覺得要加上對青春期特性的理解,因為他們有很多的衝擊來自於青春期的特性,像是“為什麼特別在意別人看我”。所以即使你小學打點得很好,但青春期很可能還是會來亂一場,幸好之前的基礎是有幫助的。

如果我先知道我要走的這段路、這段旅程比較混亂、會有亂流,你就會先做準備,不要在亂流的時候喝咖啡,就不會潑得滿身。所以就算孩子會面對比較多的風暴,但他們是可以度過的,甚至可以從裡面汲取養分。


青少憂鬱造成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上一代父母不知道的事:理解“人”是怎麼回事

很多父母最大的難處是,我們過去真的是不知道,原來“人”是長這個樣子。我必須說,這是我們過去欠缺對於人的認知。

我常講我們是“情盲”,我們對情緒不瞭解。

過去反正(心靈)沒有太強壯,你也還可以活得不錯,但現在就是真的壓力大、衝擊多。

所以父母因為看到孩子在這個時代面臨這些,他們必定要更真實的、更謙卑的去理解“人”是怎麼回事。家長如果能提早發現孩子的情緒狀態、及時給予輔導,就能避免走到憂鬱症。更好的做法是,及早預防,很多孩子就不會走到這一步。

除非是非常單純、極少數的由“生理性”造成的青少年憂鬱症,通常都是有事件發生,有壓力才會產生後續,不能只用藥。面對這些事件,怎麼處理、怎麼觀看自己的狀態、早一點呼喊、求救,就是需要教的。

父母和老師要同步,你給孩子的環境,若是不利、充滿病毒,卻要他身強體壯,他也會覺得很辛苦。

所以青春期因為自己本來就有很多課題要面對,加上在華人的社會裡面,初、高中這六年,本來就是個超高壓力的階段,那到底哪些壓力其實不是這個階段“必要的”?什麼是對青少年最適當的壓力,可以幫助他們成長,比較不會折傷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個是我覺得是大人要同步思考,或者讓孩子有能力做選擇和判斷。


"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

“跟過去我們那個年代比起來,孩子吃穿不愁,到底還有啥好憂鬱的?”然而,青少年自殺、憂鬱症比率逐年升高,這是我們不能輕忽的現象。當一個人的內心長期處在挫折又說不出口的狀態,終將導致憤怒,而憤怒到極點,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

身體的病,很容易被父母察覺,但心裡的病,卻是父母需要再學習的。預防心理生病就如同預防身體生病,需要從小為孩子打造強大的心理免疫力。


青少憂鬱造成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憂鬱的傾向但還沒到真正的生病,孩子會展現出一些狀況,若父母能適時的給予正確的援手,可以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作者簡介:楊俐容

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社區營造、學童EQ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著有《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提升親子EQ三部曲》、《EQ武功祕籍》全套四冊、《EQ家庭》、《EQ學園:好人氣養成班》等,譯有《皮亞傑》。



憂鬱症就是心裡生病了,或是還沒到真正的生病,但是心裡開始有狀況。就像身體的病,當我們對疾病越瞭解,就越知道什麼狀況下細菌、病毒會多;心理的衝擊、壓力大的時候,再健康的人也容易生病。

但是,體質強健的人,在同樣的衝擊下,相對的病情可能比較輕、比較快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力夠強大。而身體要健康,我們要有一些健康知識,營養要均衡、作息要正常,其實心理的健康也是相同的。

青少年為什麼憂鬱症比例比小學高,因為他外在的壓力和衝擊是比較大的。這是不能忽視的現實世界。

強化心理素質、減少有毒的壓力

父母和老師可以做兩件事,一個是從小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心理機制、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也就是增強孩子的心理免疫力;第二個就是要去留意,他的環境雖然不必是無菌的,但不可以是過濃的壓力事件、情緒事件。

在青春期之前,我們可以強健他們的心理素質。

若把衝擊當成細菌,他若能預先知道、理解,原來青春期不只有自己、別的同學也都會面臨到一些衝擊,遇到像“友誼背叛”等等在青春期特別多的課題,衝擊就會小一點,因為知道原來我並不孤單。

就像我們用“勤洗手”來預防一般疾病,若能經常給孩子心理建設,是不是就可以降低衝擊事件?讓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就能有健康的體魄。

青春期能磨練孩子的心性,不必刻意去避開“病毒、細菌”,但是你要知道,當他的環境太多病毒、細菌時,是不恰當的。所以父母和老師仍然必須努力提供孩子一個比較有利於身體健康成長的環境。

在青春期你不能只是防止他生病,也要想辦法讓他強壯,如果把孩子丟到一個都是毒氣的環境,你叫他怎麼強壯?

我們知道事件會引發情緒,像是朋友不理我了、考試不如預期、不受父母認可等,會引發孩子異常的行為,例如睡不著、吃不好或嗜睡、自我處罰,你已經看到行為了,才驚覺他有問題。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情緒沒有理解、沒有關注,就無法在“潛伏期”提早發現。

該如何給孩子“注射”強大的心理預防針?以下四劑給大家參考:

第一劑 情緒整理

若孩子從事件到產生情緒的時候,已經有一些調節了,就算這個事件讓他很挫敗,但不會那麼的痛苦、那麼失落,“我有能力調節,即使我很悲傷,我也有辦法復原。”如果這裡有復原、有調節,他的行為或許會縮一下,但不會到太嚴重的狀態,我把這一整塊叫做“情緒整理”。

第二劑 務實的自信

所有的研究都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對自己的自信、自我認知、自我概念比較健康,同樣的壓力進來,受到的衝擊會比較小。

很多孩子走到憂鬱症,都是無法描述情緒,他常常是“說不上來”,所有的悲傷說不出來、所有的討厭說不上來、情緒也表達不出來,最後都變成另外一種挫折。

挫折就是導致憤怒,憤怒到極點,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所以我們很強調要建立孩子“好的”、“健康的自我概念”。

第三劑 人際關係

有的孩子在人際上比較困難,但從情商教育上來看,後天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幫助他,改善他的社交技巧和跟人的互動。如果他有好的人際關係,碰到衝擊的時候,只要有人際支撐,情緒就可以受到調節。

第四劑 調整路徑的能力

孩子生病的來源、環境,是一定要改善的。

有很多青少年面對的事件、壓力和課題,各方面來說就是沒有系統化的去培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等到出問題了,才不得不正視。

但因為孩子錯誤的路徑已經走了很多次,你突然要來教他走正確的路,他不可能馬上就會,他會需要很多次的適應,我們必須先讓舊有的路消失,才能建立新的道路。

因此,建議從幼兒期開始正視孩子的情緒教育。

“預防教育”,從幼兒就應該要做了

幼兒這個階段,孩子在情緒上的能力和素質,其實是需要刻意去培養的,但我們很多都沒有做。

我們常常等到孩子鬧情緒了、和別人吵架了,或在那邊“哭鬧惹事”,我們才去處理。所以“預防教育”,從幼兒就應該要做了。

很多研究都發現,孩子自己也可以系統化的學習很多東西。

當然,父母和老師對幼兒來講影響還是很大,所以父母和老師如果也能夠同步學習,知道怎麼響應孩子的情緒、知道什麼樣的關係會支撐孩子發展好的心理素質。

到小學,我們應該要在幼兒發展的基礎上去拓展。

孩子會學更多的“自我調節”,或對於自我概念、人際溝通,他都會有更成熟技巧的展現或更豐富的概念。

青春期,我覺得要加上對青春期特性的理解,因為他們有很多的衝擊來自於青春期的特性,像是“為什麼特別在意別人看我”。所以即使你小學打點得很好,但青春期很可能還是會來亂一場,幸好之前的基礎是有幫助的。

如果我先知道我要走的這段路、這段旅程比較混亂、會有亂流,你就會先做準備,不要在亂流的時候喝咖啡,就不會潑得滿身。所以就算孩子會面對比較多的風暴,但他們是可以度過的,甚至可以從裡面汲取養分。


青少憂鬱造成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上一代父母不知道的事:理解“人”是怎麼回事

很多父母最大的難處是,我們過去真的是不知道,原來“人”是長這個樣子。我必須說,這是我們過去欠缺對於人的認知。

我常講我們是“情盲”,我們對情緒不瞭解。

過去反正(心靈)沒有太強壯,你也還可以活得不錯,但現在就是真的壓力大、衝擊多。

所以父母因為看到孩子在這個時代面臨這些,他們必定要更真實的、更謙卑的去理解“人”是怎麼回事。家長如果能提早發現孩子的情緒狀態、及時給予輔導,就能避免走到憂鬱症。更好的做法是,及早預防,很多孩子就不會走到這一步。

除非是非常單純、極少數的由“生理性”造成的青少年憂鬱症,通常都是有事件發生,有壓力才會產生後續,不能只用藥。面對這些事件,怎麼處理、怎麼觀看自己的狀態、早一點呼喊、求救,就是需要教的。

父母和老師要同步,你給孩子的環境,若是不利、充滿病毒,卻要他身強體壯,他也會覺得很辛苦。

所以青春期因為自己本來就有很多課題要面對,加上在華人的社會裡面,初、高中這六年,本來就是個超高壓力的階段,那到底哪些壓力其實不是這個階段“必要的”?什麼是對青少年最適當的壓力,可以幫助他們成長,比較不會折傷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個是我覺得是大人要同步思考,或者讓孩子有能力做選擇和判斷。


青少憂鬱造成的問題,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警覺、知識、技巧環環相扣

前幾天有個志工回饋給我們,他給孩子上情商課。有一天,他在站導護,有個人高馬大的孩子就跟他打招呼,跟他說,“情商媽媽我要特別謝謝你,你小學教我的東西,讓我在中學度過一個非常大的危機。”

所以預防有沒有用?有的。

我們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躲過一些生命中必然的挑戰,但是因為你提供給他的這些預防,增強了他的心理素質、提升心理的強度,他就比較有能力去面對和走過青春期情緒風暴,雖然那個過程還是難受的。

我們在推情商教育,不只是為了帶課程給孩子,同時也要喚起更多大人的關注,我們要一起為孩子稍微把這個世界調回來,讓世界更適合他們人格、心理健康的發展,要不然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憂鬱造成的問題,不只自殺,有些會去傷害別人,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

最重要的是“人”要改變,當他改變成更有心理強度,當有壓力事件來的時候,他會轉往一個比較好的方向去因應。

但是我們要幫助孩子改變,大人一定要先改變,改變最難的就是“警覺”,我覺得要怎麼去“喚醒”,讓父母、老師去感受、去認知到,這對我們的小孩和教育是很重要的課題。

我常笑說,我們教孩子一加一等於二,他會了就會了,你就覺得教育很有效,可是,情緒、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這樣,你教了明明是有效,孩子的素質有提升,但如果他的周遭壓力太大,導致他還是退縮,然而退縮的幅度是少了一點的,但大家不會認為這是“有效”的。

我做了這麼多年的情商教育,其實感受它有在“發酵”。我最近遇到太多不管是醫療體系、心智發展遲緩等等領域,都開始注意到所謂的情緒學習,也把預防的概念放更多進去,這就是一個“喚醒”。

所以我覺得,至少這個世界要先“自覺”學校輔導人力不夠,需要家長進去幫忙。

所以第一個當然還是要喚醒“警覺”,第二個要給他們“知識”和“技巧”,如果你有知識在支撐,你就會知道這些技巧有幫助、在什麼狀況下最有效,就不會只是把它當止痛劑在用。只要這三個環節一起,我們就能看到很可喜的結果。(採訪/賓靜蓀;逐字稿整理/蘇逸涵)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註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微信號:cn-parenting)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