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生育、順產、兒女雙全、純母乳餵養,就可以站在“產科病房鄙視鏈”頂端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9期,原文標題《產科病房鄙視鏈》

文/樑可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9期,原文標題《產科病房鄙視鏈》

文/樑可

30歲前生育、順產、兒女雙全、純母乳餵養,就可以站在“產科病房鄙視鏈”頂端了?

(圖 陳曦)

4月的一個下午,抱著初生的二寶,我被推進了這間產科病房。有四張床位的房間只住了三個產婦,每個人再按規定留一名家屬或護理人員陪床。在病房,產婦的名字被床號代替。我是19床,對面是17床,和我一樣也是順產的二胎媽媽。但比起平車上披頭散髮一臉狼狽的我,這個已經紮起一絲不亂的馬尾,用標準的搖籃式抱法哺餵女兒的病友,身上簡直籠罩著神一樣的母性光輝。她身邊隨時待命的育兒嫂大姐,看著也比我那迷迷糊糊的丈夫要專業多了。

靠近門口位置的是上午做完剖宮產的新手媽媽18床。我剛被推進來,她就支起身子問我生的男孩女孩。她留著顯眼的短寸頭,愛說愛笑愛吼老公,看上去直爽又潑辣。病友間互相欣賞的和諧氣氛沒能維持多久,我就察覺到一條纏繞我們三人的隱祕鄙視鏈。

17床不動聲色地佔據了鄙視鏈的頂端。如果說生育有標準答案的話,她交出的幾乎是一張滿分試卷:順產、二胎、兒女雙全,25歲生下大兒子後,堅持純母乳餵養直到孩子三歲多自然離乳。如今女兒出生,她自己還沒過30歲生日。其實我們聊得不算多,她卻總能巧妙地在字裡行間透露這些關鍵信息。“30歲就錯過最佳生育年齡了。我想著一定要對孩子負責,最後打了個擦邊球。”17床帶著一臉平和的微笑,幾句話就把我這個32歲的經產婦劃入了“對孩子不那麼負責”的陣營。我沒有反駁,沒準是我過度解讀了呢?但接下來,類似的對話不斷上演。

說來也巧,我們三個生的都是小姑娘。得知我和17床各有一兒一女,18床羨慕得不得了,開玩笑要蹭我倆的福氣,爭取將來也能湊個“好”字。17床聽了馬上搖頭,“沒有沒有,我要是真有福氣的話就會有兩個女兒了。我就喜歡女孩,咱中國人那種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我是一點都沒有。”提到傳統觀念的時候,她意味深長地掃了我倆一眼。

可能因為是頭胎加剖宮產,18床下奶不太順利。護士提醒說,千萬別餓著孩子,免得發生新生兒低血糖。看18床嚇得眼淚都出來了,我就把事先備好的奶粉借了一些給她。“孩子第一口奶多重要啊,不到萬不得已怎麼能餵奶粉呢?!”17床一臉驚詫地盯著我問,那眼神就像是在看一個自己誤入歧途還要拖人下水的傳銷人員。

我們入院的第二天上午,18床手術的麻藥勁兒徹底過了,平均每15分鐘就跟老公喊一次疼。她的寶寶像是被媽媽的情緒傳染了,哭得一聲比一聲大。18床又急又氣,先是罵老公不會抱孩子,又徒勞地問小床上的女兒:“你到底哭啥啊?”

一片混亂之中,17床及時出手讓育兒嫂大姐去幫助這對焦頭爛額的小夫妻。大姐不愧是專業的,把孩子身上的小抱被裹緊,到樓道里走走,哭聲就漸漸停了下來。18床如獲大赦,拼命道謝。17床面帶招牌微笑表示這沒什麼,“你家寶寶愛哭很正常”。藉此機會,她詳細介紹了剖宮產的嬰兒缺乏安全感、母親恢復慢等一系列弊端。接著推導結論:“還是得順產,雖說當時疼一點,但對媽媽和孩子都好。”最後還給出建議:“你們也該請個育兒嫂!你傷口沒好,孩子爸爸是男人,沒經驗,光靠他,你倆累,孩子也受罪……”

17床還在滔滔不絕地講,我卻只能看見她快速運動的雙脣,聽不清她說什麼。她眉間眼角欲蓋彌彰的優越感,讓我聯想起最近的一本暢銷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紐約上東區富貴逼人的媽媽們把體面的鉑金包作為藐視外來者的武器,而在這間病房裡,“絕對正確”的育兒理念就是17床的“鉑金包”。她不知道,一旦用於炫耀,“鉑金包”就和中年油膩男盤得溜光的貔貅手把件一樣令人觀感複雜了。

我正暗自吐槽,18床已經對鄙視鏈頂端發起了反攻。“我是羊水渾濁才剖的,不剖孩子就缺氧了!大姐確實厲害,可孩子爹也不能啥都不管吧?不會帶就學唄!責任都推給保姆,喪偶式育兒有什麼可驕傲的?”

這回輪到17床說不出話來了,微笑一時僵在臉上,彷彿一個身背鉑金包的貴婦,被路人無情地指出,手裡拿的是高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