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名的傷害,請走開

前同事中有個小姑娘,她說話時總是輕聲細語,走路總是低著頭,很少跟人交流。給人的感覺總是怯生生的,遇到問題也總是自己默默承受。有時候,跟她談事,她總是眼神飄忽,20多歲的年紀,還是媽媽每天接送上下班。面對我們的不解,她媽媽總是美其名曰,為了她的安全。

後來那份工作沒幹多久,小姑娘就辭職了。究問個中因由,她似乎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反覆強調,媽媽不喜歡她的工作,加班太多。

這個小姑娘離職後,斷斷續續看她的朋友圈:無非是工作媽媽不喜歡,又要換了。跟媽媽逛街,媽媽幫她買了媽媽喜歡的衣服。跟媽媽一起出門,吃了媽媽愛吃的東西。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媽媽在做主。媽媽已經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代理人,成了她人生選擇的決策人。

她跟媽媽,偶爾甚至感覺就是同一個人。

我感慨這種關係的怪誕,但也一直說不出問題在哪裡。

最近,有幸看到武志紅的《為何你總是會受傷》這本書,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

以愛為名的傷害,請走開

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現於北上廣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致力於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讀者遍佈世界各地華人區。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為何越愛越孤獨》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在這本《為何你總是會受傷》裡面提到了一個詞:共生。初看到這個詞,小姑娘的事情就馬上跳了出來,我仔細閱讀思考這種關係。確認她跟媽媽的關係,就是書中所說的共生關係。

所謂共生:指兩個人無法離開彼此,他們之間或許會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兩個人就是無法離開,而要緊密地,病態的糾纏到一起。

比較常見的共生現象多見於情侶和親子,這兩種比較親密的關係。

情侶如果一方的內心不夠成熟,內心的小孩不願意長大,會產生依戀和病態的糾纏,形成失衡的共生關係。這樣的關係是不健康的兩性關係。

而親子關係中的共生關係,更是常常是失衡的狀態。父母的心裡,不肯承認孩子的成長,渴望牢牢的把控孩子所有的主動權。孩子因為對父母的感情和依賴,而痛苦或麻木的接受父母的“包攬”,這樣的共生關係是非常危險的。

以愛為名的傷害,請走開

作者在本書中列舉了,曾經轟動一時的“楊元元自殺”事件。不同於網上熱議的校方和家屬矛盾導致了楊元元的死亡。作者從心裡學層面來探討,楊元元事件的深層次心理原因。根據楊元元和母親的日常,已經30多少的楊元元,仍然跟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母親同睡一張床,總是低眉順眼的跟著母親身後,讓母親作為自己的代理人,引申出了兩人病態的共生關係。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一直是偉大而無私的,但是很多父母卻忽略了這份愛的適度。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一直用沉重的愛來包裹子女。這種濃烈的愛,往往很容易讓子女感到窒息。渴望分離,渴望成長的子女,最終在以愛為名的不斷裹挾和壓制中,只能痛苦選擇用最決絕的方式——死亡去逃離。這樣慘烈的結局,近年來越來越多。

那麼怎樣走出共生,改變這種畸形的親子關係呢?

以愛為名的傷害,請走開

對於父母,最直接的方式:要認識到子女相對於父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需要及時的放手,雖然很難,但是仍然要嘗試給予孩子足夠的獨立空間,不要過於糾纏並沉溺於共生關係,把從子女的注意力轉移到提高自身的其他方面。

對於子女:要清晰的瞭解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無論是思想還是言行都是獨立的,嘗試從小事開始獨立,早日走出父母的庇護,由共生關係正常過渡到共處的狀態。當面對父母以愛為名的掌控時,要勇於說“不”,並探索認識真正的自我,活出內在生命力。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是選取武志紅從業25年來心理寫作最有感覺的文字,集結成冊,書中有大量的事例來剖析很多人內心的問題,有分析,有解答,有建議,有期許。

以愛為名的傷害,請走開

書中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闡釋了,童年不愉快的孩子會有怎樣的心裡陰影?親子關係的不健康會有怎樣的隱患?愛情中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癥結是什麼?不自信,沒有安全感要怎樣克服和成長?

以上的問題,大多都是由原生家庭的問題引起或延伸。歸結起來,不過是:看見有需求孩子,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愛的方式有很多種,正確的愛才能讓你不受傷。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我們需要被看見,而那得是帶著理解、愛和接納的眼睛。以愛為名的傷害,請走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