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吃了“聰明藥”,就能秒變學霸?小心那些看似捷徑的陷阱!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只要我吃了“聰明藥”,就能秒變學霸?小心那些看似捷徑的陷阱!

圖片來源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橙馬良

1

最近,一個叫“兒童天賦基因檢測”的項目在家長圈流行了起來。該項目聲稱通過唾液就能測出孩子具備哪種天賦,並以此作為孩子的“培養說明書”,培養出某個領域的天才,項目的收費標準從幾千到幾萬,依然受到不少父母的追捧。

專家指出:雖然基因檢測技術目前已不斷成熟,但所謂對孩子天賦或者潛力的基因檢測,娛樂性大於科學性。

不法商家抓住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痛點,用科學外衣包裝商業項目,牟取暴利。

類似的商業項目還有“聰明藥”。距離高考還有不到100天,某高三女學生的媽媽為了女兒學習進步,給她服用所謂的“聰明藥”,服用2個月後成績確實有所提升,她考進了班級前10名。

可“聰明藥”被廣泛傳開後,受到各大媒體的關注,有醫學專家曾就相關話題做出迴應:

所謂的“聰明藥”,真正的商品名稱叫“利他林”、“專注達”,屬於神經中樞興奮藥,是國家嚴格控制的藥品,跟冰毒成分苯丙胺有相似的化學結構,因此具有一定的成癮性。

這種聽起來像“後悔藥”、“增高藥”、“長壽藥”一樣的“聰明藥”,怎麼看都像是傳銷組織向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推薦的保健品,居然可以把年輕的中國父母騙得團團轉。

知乎上有多篇講述長期服用“聰明藥”的危險性的科普文章,作者的本意是想讓更多人知道“聰明藥”只是商家的噱頭,有害無益。

可評論區裡卻有人“諮詢”該藥物的購買渠道,其中不乏有人想借助“聰明藥”提升專注力、應對重要的考試,言語中透露著他們將希望全寄託在“聰明藥”上。

曾在某論壇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位媽媽為了女兒能快速提高成績,考上好的中學,信了某算命先生的邪,高價購買了一道符,按指引將符燒成灰,然後兌水給女兒喝,結果當天晚上孩子就得了急性腸胃炎,送院治療且耽誤了月考。這位媽媽後悔不已。

有人說,釀成這種悲劇的是無處不在的壓力和焦慮感,以及人們無法與壓力和焦慮感和平共處。


只要我吃了“聰明藥”,就能秒變學霸?小心那些看似捷徑的陷阱!

圖片來源網絡


2

年輕的家長既希望孩子能成才,又捨不得孩子為了學習累垮身體,既不想給孩子製造過多的學習壓力,但長期在家長群裡互動,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日漸優秀,又不得不擔心起來,害怕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被同學排擠。

成績差的孩子不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在紀錄片《藥癮》裡,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學生認為服用“聰明藥”可以追上那些有家教輔導的富裕家庭孩子。低成本的投入讓他們在減少心理層面的落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則認為自己有充裕的金錢和資源去負擔服用“聰明藥”的成本和代價

服用“聰明藥”後的“我”專注力更集中、大腦更活躍、身體更有活力,短暫的效果給人營造虛假的自信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藥物作用褪去後,你會習慣它、回味它,不吃藥就無法專注。

最初的“試試看”變成“戒不掉”,要戒掉的不單是“聰明藥”,更是人們對於功成名就瘋狂追捧的求勝心理。

在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當下,社會價值觀已經呈多元化態勢發展,孩子的前途並不單一與學習成績掛鉤,還包括溝通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洞察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等。

當今社會行行都能出狀元,成功的路徑遠遠不止“考上好大學”這一條,為什麼家長非要讓孩子在升學考高分這條路上死磕呢?

因為家長無法接受平庸的自己,更無法接受平庸的孩子。平庸意味著失敗、被拋離、一事無成。


只要我吃了“聰明藥”,就能秒變學霸?小心那些看似捷徑的陷阱!

圖片來源網絡


朋友樂樂的兒子成績一直在班上中下游,兩年前,她瘋狂地給兒子報各種補習班,那段日子孩子除了累,還跟樂樂逐漸疏遠。樂樂跟大多數家長的想法一樣,認為已經給兒子營造最好的學習環境,為什麼兒子不但不感恩,還鬧情緒了呢?

直到有一次,樂樂在兒子的作文本上找到答案,兒子寫的這段話讓她印象頗為深刻:

“每個週末,媽媽都把我送去補習班,可是我一點都不想去。媽媽好像很喜歡我的同桌小林,總是誇他成績好、懂事、有禮貌,媽媽希望我能成為小林那樣的好孩子。媽媽總是拿我跟小林對比,我真是越來越不喜歡媽媽了。”

樂樂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兒子面前無意識地暴露了她望子成龍的強烈憧憬,盲目地用成績去權衡兒子是否優秀,這對他不公平。

回顧過往,樂樂發現兒子成績平平,但是做家務可謂井井有條,上學放學自己走路回家完全不用大人操心,答應別人的小事都能做到,參加游泳和足球比賽拿過幾次獎……

這些都是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可持續深挖的方向。

從小培養良好品質比純粹的考試考高分更有助於塑造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

電影《小花的味增湯》反映的是同樣的道理。

日本媽媽千惠在女兒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決定教會女兒做菜。從如何拿菜刀,到如何做出好吃的飯菜,再到如何打造健康的身體,全是千惠手把手指導。


只要我吃了“聰明藥”,就能秒變學霸?小心那些看似捷徑的陷阱!

圖片來源網絡


阿花學會做糙米飯、榨不同口味的蔬果汁、製作美味營養的壽司,在千惠離世後,阿花擔任起“媽媽”的角色,每天做飯、掃地、還為父親做好晚飯,並且留下小紙條:

“這是阿花為爸爸做的飯哦,米飯和小菜,爸爸你要勇敢的堅強起來哦。”

電影之所以觸動人心,源於這對母女通過做菜這件生活小事,既完成了一種情感交流,又傳承了一種生活態度。

作為家長的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最重要的是儘量讓孩子獨立思考,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都讓他多去嘗試。

成長過程中探索未知的樂趣是再多“聰明藥”都無法填補的。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