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一心抗天災 請記住這些最可愛的人'

"

脫韁的“利奇馬”。

無情的洪水。

村莊、田野一片汪洋。

博興,湖濱。

"

脫韁的“利奇馬”。

無情的洪水。

村莊、田野一片汪洋。

博興,湖濱。

萬眾一心抗天災 請記住這些最可愛的人

8月14日,由於小清河流域連降暴雨,上游淄博等地客水,下湧到博興。小清河支流預備河以及支流團結河的河水不能順利排到小清河,導致預備河河水漫溢,水位上升,倒灌至博興湖濱鎮幾個地勢低窪的村莊柳橋、寨卞、柳童等地,又因小清河、預備河水位一直居高不下,無法進行自然排水,導致附近16個村莊嚴重積水。

經過幾天的連續奮戰,如今積水已除,首戰告捷!

天災總會遠離,但一些人和事會一直感動著你我。

韓子軍,湖濱鎮柳童村支部書記。8月19日,他正一個人走在村裡的主幹道上。觀察水位變化,問候沒有轉移的村民,這是這幾天來韓子軍每天都要重複幾十遍的事情。見到記者,韓子軍第一句話便是:“看到我的村子變成了這樣,真是太傷心了。”

韓子軍說他比其他村提前兩天開始抗洪,也提前兩天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因為村裡有個種植葡萄的合作社,村頭有百畝葡萄大棚。8月10日晚,洪水還沒有大量湧入的時候,他便開始帶領村民修建堤壩保護地勢低窪的葡萄大棚。誰知,兩天兩夜之後,也就是8月12日下午,堤壩還是被水衝坍塌了,村民們不得不將葡萄大棚放棄。

“今天還有村民問我葡萄棚的事情,我說,再問我就哭了。那是我和20多戶村民一棵一棵栽上的,村民對這些葡萄期望值很高,眼看著就能賣錢了。”這名44歲的山東漢子,說這些的時候眼圈都紅了。

“慢慢的,村裡也開始進水了。我和鎮上的領導開始商量轉移群眾的事情,對於如何轉移以及安置到哪裡,都提前做了打算。”韓子軍說, 8月13日晚上村裡的水越來越多,立即召集村幹部和部分村民,並分成十個組,在村裡已經停電的情況下,打著手電筒挨家挨戶轉移。

“想起那天晚上轉移群眾的情景,是不是仍然心有餘悸?”記者問。

“那是肯定的。群眾的事兒沒有小事兒,著急,擔心,就怕出啥亂子。”說起這些,韓子軍的言語間還是帶著幾分緊張。

“好在那天晚上來了鎮幹部、消防員還有基幹民兵,有他們幫著轉移群眾,一切都很順利。”韓子軍直言,那天晚上的情景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說話間,已經走到了衛生部門在村裡設立的衛生服務點,韓子軍請醫護人員幫忙量了量血壓,在告知正常的情況下,才鬆了一口氣。平日裡不用靠藥物控制血壓,而這幾天卻需要一直吃降壓藥。他擔心的不是自己倒下,而是倒下的不是時候。

“從安置點回到家已經是凌晨五點多,一肚子心事兒,惦記這惦記那,躺了半個小時就起床了。那之後的幾天,每天也都是睡三兩個小時。”韓子軍說,直到8月17日,泰安、聊城、濟寧三市的消防力量到達濱州,村裡的水開始大幅度下降,群眾情緒也穩定下來了,他才在其他村幹部的勸說下回了家。太疲憊了,終於能鬆一口氣了,從凌晨一點一覺睡到了六點。韓子軍不無感慨地說:“原來睡個安穩覺是這樣美!”

村裡的老人說,1964年的時候,湖濱也發過一次洪水,而這次洪水竟然比那次還要大,淹了莊稼也淹了村莊。難過的時候,韓子軍也忍不住抱怨,這是老天在和他作對。“我覺得這次經歷也是一場人生考驗,我必須經得起考驗,和村民們一起共渡難關。”傷心是一時的,在任5年的韓子軍明白,此時村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自己。

“我和鎮上的程書記是同齡人,剛才我還和他開玩笑,勸他別壓力太大了。”韓子軍說,防疫工作已經啟動,災後重建已經在籌劃,無論是村幹部還是鄉鎮幹部聚在一起的時候,會相互鼓勵,相互寬慰。

韓子軍口中的程書記,正是湖濱鎮黨委書記程亮。

“程書記,昨天晚上是不是又沒睡覺?”8月19日,在在防洪抗災指揮部的臨時辦公室裡,記者與眼睛裡佈滿紅血絲的程亮進行了簡單的交流。

程亮欲言又止,咳了幾聲,才用低沉的聲音說了一句:“昨晚在這裡躺了躺,睡了可能有三個小時。”很知足的樣子。

“九點半開了個緊急會議,安排科級幹部、管區書記、包村幹部到村裡送純淨水。這些幹部都是從各個排水點趕回來的。”

“有活就去幹,有情況就去處理,真的是不分白天黑夜了。”記者說。

“確實是,大家都很辛苦。昨天晚上十一點多,在各個安置點值班的同志還在工作群裡報清點人數和入睡情況。十二點多,送水的同志才陸續回來。凌晨三點多,幾名同志 又和我一起去了寨卞、柳童的排水點。”

因為不時地需要去村裡查看積水情況,去排水點查看排水情況,程亮已經無法顧忌機關幹部的形象,進進出出不是穿著雨鞋,就是挽著褲腿穿著涼鞋。

程亮說,鎮上的工作人員24小時輪流值守在河流閘口、強排現場、群眾安置點和後勤保障部,累了都是在墊子上躺一躺,已經六七天沒有回家。不少幹部的車被洪水泡壞了,至今都沒有時間去處理。

“群眾不就位,我們不撤退。”這是他們給老百姓金子般的承諾。

湖濱的汛情,更牽動著博興當家人李守江的心。

8月15日深夜,顧不上一天的疲憊,博興縣委書記李守江來到湖濱鎮,腳穿雨鞋,涉水來到預備河、團結河河邊,查看汛情。

“轉移到安置點的親人住得挺好吧?”“有困難就給政府反映。”在村民韓珍、付守英、韓相勤的家中,李守江詳細瞭解家庭成員外出安置、村內水位變化以及大家的生活情況。

“我一直關注著湖濱鎮村莊積水問題和大家的起居安危,縣裡已經加強了領導力量和有針對性的防汛救災措施,希望鄉親們要樹立信心,注意自身安全。”李守江幾句話說得村民心裡暖暖的。

“趕緊增設大型排澇設施,對村內積水進行強排,加強河流巡堤護堤力度,確保在強排過程中不出現二次險情。”在隨後的召開的座談會上,李守江每一句都說得斬釘截鐵。

8月16日晚,李守江再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對湖濱鎮部分村居積水強排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會上他這樣強調:突出積水重點區域,爭取周邊縣區的專業救援力量和排水設備,用最短時間把積水排掉!

從8月17日開始,省內濟南、泰安、聊城等外地消防隊開始馳援博興。

8月18日,博興縣又協調周邊縣區、縣內各街鎮44臺套抽水設備投入使用。

8月18日,心繫災情的李守江再次到柳童村實地察看水情災情。此時,勝利在望。

自災情發生以來,無論是轉移群眾、搶救物質還是圍堵堰壩都少不了基幹民兵的身影。湖濱鎮柳舒村的舒帥康就是其中一員。

今年23歲的舒帥康是一名退役軍人,開了一家商店做個體生意。8月12日中午,他正在商店門前用沙袋圍堵街道上倒灌入室的水,突然接到了前往一線抗洪的命令。二話沒說,他扔下手中的活就趕往集合地。

在休息的間隙,也有民兵議論起此事,後來大家才知道了舒帥康是舍小家顧大家,幾乎是五天五夜沒閤眼堅持奮戰在抗洪救災一線。每每聽到別人說起此事,舒帥康都會憨憨地笑一笑,或者加上一句“我給家裡打電話問問啥情況了。”

王濤,博興星火義工的會長,他已數不清這是自災情發生以來第幾次來湖濱了,有時是到後勤保障部提供志願服務,有時是來送救災物質,有時是來送水果蔬菜,有時乾脆在飯店裡做好了飯再送到民兵手中……“救災物資有的是會員自己從家帶的,大部分是用會員自己款款買的。”這位已經組織星火義工12年的志願服務者說,接下來的防疫工作如果有需要的話,自己和自己的團隊還將一如既往地撲上去。

68歲的柳橋村民韓生賢,自大雨來臨的那一天起,就自願到村後的排水點上值班抽水,一待就是好幾天。當時村內的水和村後莊稼地的水已經連成一片了,最深處能達一米半,作為一名年近70歲的老人,從家裡趟著水走到排水點需要一個多小時。

老伴還在家裡,每次老人到達排水點也不能給老伴報一聲平安,因為手機早已經在水中泡壞了。每次費同樣的力氣趟著水回家,老伴都會忍不住說一句“你可回來了。”

“俺從小就是在小清河邊上長大的。”韓生賢說,在河邊排水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句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他對家鄉深深的依戀。

“我們老傢伙年齡大了,出問題也不要緊。孩子們還年輕,不能出問題。”看到村內的積水已基本排完,和韓生賢一起抽水的幾位老人心情放鬆了許多,忍不住相互調侃起來。樸素的言語,真摯的情感!

父老鄉親,點點滴滴,都將載入家鄉的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