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疏解整治系列第三集:大柵欄 遇見400年的堅守與傳承

博物館 首都之窗 首都之窗 2017-10-17

北京時間疏解整治系列第三集:大柵欄 遇見400年的堅守與傳承

王秀仁,純正的老北京,是大柵欄楊梅竹街 “濟安堂”書店的店主。小書店門面並不大,但“濟安堂”的名號卻有來歷:“我家的店叫濟安堂,民國時期,因為姓王的緣故,我們的王回回狗皮膏藥和王麻子剪刀、王致和腐乳,當時並稱‘京城三王’。”王秀仁說道。

北京時間疏解整治系列第三集:大柵欄 遇見400年的堅守與傳承

圖:“濟安堂”書店門口

如果往前追溯,濟安堂已經有400年的歷史,王秀仁的父親王亮是濟安堂的第20代傳人,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最後一位經營者。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王秀仁一家離開了“濟安堂”。

2004年,王秀仁從解放軍醫學圖書館退休後,放棄單位返聘的機會,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祖宅。王秀仁說:“我對這條街有一種割捨不掉的老北京情懷,總覺得要是老胡同裡沒有老北京人就失去了它的味道,04年回來的時候,就開了一個小書店,還用祖上留下的名字‘濟安堂’。”

北京時間疏解整治系列第三集:大柵欄 遇見400年的堅守與傳承

圖:王秀仁在書店剛開業時留影

“因為是平房,居住條件比樓房差很多,那時候樓頂上都是蜘蛛網似的電線,尤其是冬天的時候特別冷,每天夜裡都要想著換蜂窩煤。” 王秀仁回憶當年的情形時不無感慨。

那時的王秀仁每天早晨六點半都會準時起床營業,孩子們上學前都會來這裡買一些學習用具,王秀仁說:“那時候早晨我都不敢晚開門,要不很多孩子就買不上當天上學著急用的東西。這些年能堅持下來,就是因為濟安堂這個名稱所寓意的濟世安民的傳統和家風。”

“2012年時衚衕裡開始整治,包括煤改電、統一供暖等等,現在是天上沒有線了,地上沒有黑煤了,衚衕也變寬了,街坊鄰居的心情都開闊了不少。” 王秀仁說。

北京時間疏解整治系列第三集:大柵欄 遇見400年的堅守與傳承

圖:王秀仁給外國遊客製作飲料

街道整治後,王秀仁也對自己店面的改造,她覺得店鋪生存發展不僅要繼承老故事老傳統,而且還要有面向未來的創意。王秀仁和家裡的年輕人一起對老店的裝潢進行設計和改造,最終使曾經的老店鋪搖身一變,成了現在富有創意的文藝書吧。

王秀仁說起改造後的書吧滿是驕傲:“創意書吧建成後,我覺得老故事也不能丟,老胡同就要有文化的傳承,我就把我們家的老物件都拿出來在我們的二樓陽臺開了一個文化博物館,沒想到非常受歡迎,去年荷蘭國王、德國大使等外國貴賓都來參觀過,他們看完都表示很震撼。”

北京時間疏解整治系列第三集:大柵欄 遇見400年的堅守與傳承

圖:外國貴賓參觀“濟安堂”博物館

王秀仁說,今年她已開始為書吧內的博物館申報非遺, “有家就有故事,現在我們講好自己家的故事,(未來)我們還想講講這個街道的故事,也希望能夠講好北京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