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的中立小國比利時--一戰開端

比利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始之成是由德軍人侵中立國比利時揭開序幕的,而其中比利時的列日要塞首先接受了戰火的洗禮。列日城是從德國進人比利時的大門,連接德國、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四條鐵路線都在這個戰略城市中彙集,然後向比利時平原作扇形展開。控制這些鐵路幹線是實施"施利芬計劃"的先決條件,因為德國的120多萬遷回大軍的後勤補給主要依賴這幾條鐵路線的運輸,只有拿下列日,組成旋轉右翼的德國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團軍才可以行動。就在奧匈帝國向貝爾格萊德開炮的第二天,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接到了德國送去的照會,照會中說:"德國收到可靠情報,法軍擬將沿著吉韋至那慕爾線推進,欲通過比利時國境進犯德國的意圖已不容置疑,根據自衛之需,德軍有必須先發制人,以阻止這種敵對性的進攻。"德國希望比利時能讓德軍借道比利時,比利時政府的回答是:"我們將捍衛自己的中立,比利時不會背叛它對歐洲的責任,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擊退對其權利的每一個攻擊。"

倔強的中立小國比利時--一戰開端

列日要塞

在比利時存在的83年中,阿爾貝國王的國家從未打過一次仗,並且因為它的安全有賴於作為一個"永久中立國家",直到1910年為止,軍隊甚至沒有一個總參謀部。德國人認為,比利時人所謂不惜一戰的說法,不過是'綿羊的夢囈",1914年8月4日清晨的霧氣尚未散盡,按照"施利芬計劃",西線德軍前鋒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共10萬餘人,攜帶200門大炮,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揮下,突進比利時,迅速衝向比利時境內的默茲河天險,直奔比利時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德軍如果衝過默茲河,那麼通向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門就被打開了,按照德國的戰略設想,是幾乎不停頓地通過比利時,預計沒有或很少遭遇抵抗。

在柏林,毛奇依然希望比利時人在為了面子起見開了幾槍之後,或許仍會接受勸告,"達成諒解",正是因為這樣,德國最後一份照會只是說"以兵戎相見",暫時還避不宣戰。英國簽訂的比利時中立公約,並不單單是對一個弱小國家的崇高關懷,它的海上優勢不能容忍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德國控制極為重要的海峽沿海地區,比利時可以說是英國國防線的延伸。當德國人侵入比利時時,英國決定正式參戰,成為當時唯對德國宣戰的國家。英帝國的領地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隨之變成交戰國,南非也於1915年1月參戰。

比利時的阿爾貝國王新動員的軍隊由16.5萬人組成,其中大約半數部署在列日和布魯塞爾之間,比利時的戰略目標是依靠列日和那慕爾的炮臺推遲敵軍的前進,直到法、英軍隊能夠到來。列日指揮官熱拉爾.勒芒將軍,得到派來的後備軍的增援,使他的兵力達到4萬人,並奉阿爾貝國王之命,防守列日到底,直到英法援軍的到來,但事實上他們是不可能堅持那麼久的,這一點每個人都心知肚明。英國人是行動了,派出了由約翰·弗倫奇率領的人數為6個師的遠征軍奔赴歐洲戰場,但日期是8月14日,是在比利時失陷以後。英國遠征軍到達了法國的亞眠,這支部隊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和配合法國陸軍阻止或擊退德軍入侵法國或比利時領土並最終恢復比利時的中立。但在臨出發前弗倫奇受到囑託,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把死亡和損耗減到最低限度,在被要求參加任何調動時,如果有風險,弗倫奇應當首先請示本國政府,並且一再向弗倫奇強調,他的指揮權是完全獨立的,在任何情況都不受任何聯軍將領的節制,這樣的安排顯然是把英軍作為核心力量來加以保存而一筆勾銷了統一指揮的原則,這些原則決定了英國遠征軍在以後的作戰中以保存自己實力為主的作戰風格,畢竟他們是在為別國打仗。

倔強的中立小國比利時--一戰開端

齊柏林飛艇

倔強的中立小國比利時--一戰開端

齊柏林飛艇

列日要塞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它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要塞周圍築有12座炮臺,環形炮臺群周長50餘公里,炮臺間隔3~6公里,部署有各種火炮400門,各炮臺築有厚度為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是一座有口皆碑的全歐洲最固若金湯的城池。列日要塞的幾座橋樑是默茲河上僅有的幾條公路的渡口,列日要塞又是把比利時、德國與法國北部連接起來的四條鐵路線的樞紐,因此它是向前推進的德國部隊運輸給養的必經之地,所以在佔領列日要塞並將其周圍的堡壘打啞以前,德軍右翼部隊將無法行動。為迅速奪取列日要塞,德軍參謀總部從比洛第二集團軍抽調6個旅加上兩個騎兵師組成一支3萬人的部隊,由艾米赫將軍指揮從東、南、北三個方面向列日進攻。衝到默茲河邊的德軍發現河上的橋樑都已被破壞,便立即架舟橋渡河,這時駐守列日要塞各炮臺的比利時守軍立即用大炮和機槍向德軍猛烈開火,渡河德軍猝不及防,紛紛落水,死傷無數。艾米赫見狀一面命德軍繼續發起進攻,一面調來兩百門大炮向列日要塞的各炮臺轟擊,頓時,默茲河兩岸炮聲隆隆,硝煙瀰漫,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炮戰與攻防戰。德軍的巨大數量帶給了守軍莫大的恐慌,這是德軍的大型軍團首次出現在比利時人面前,儘管德國人沒有高估自己的軍力,但是顯然低估了比利時人的勇氣,在優勢敵軍面前比利時軍隊決心抵抗到底。艾米赫直到此時仍然認為比利時人會不戰而降,他派了一位使者打著休戰的旗幟,要求列日投降,否則的話,他宣稱,這座城市將遭到空襲。勒芒服從他的國王的命令,拒絕投降。德國的齊柏林飛艇出現在了列日的上空,這是世界上首次空襲,飛艇丟下了十多顆炸彈,只是給列日的守軍點威懾作用,幾小時後,德軍大炮開始狂轟東面炮臺和城市本身,但堅固無比的炮臺僅僅被削去一些混凝土而已。

倔強的中立小國比利時--一戰開端

魯登道夫

德軍日夜進攻列日,不顧一切再次投入大量兵力,幾乎是需要多少就投進多少,以便按期攻克目標。但三天三夜卻毫無進展,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聞報大驚,再這樣下去勢必要延誤整個西線的德軍的進攻行動,他馬上派德軍第集團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上校率軍前去增援,並從參謀總部調運巨型攻城武器運往列日。魯登道夫接過該旅指揮權後,於第二天下午奇蹟般地突人到堡壘圈內的制高點,在制高點上架起大炮向周圍比軍堡壘猛轟。是日,魯登道夫又派人打著休戰旗幟前往勸降,但仍然被拒絕。魯登道夫又派人冒充英軍混到要塞司令部門口,企圖綁架勒芒將軍,結果也沒有得呈,派去的官兵反被全部擊斃。小毛奇在開戰時對奧匈帝國軍隊的總參謀長康拉德說過,他預期到戰爭第39天西線便已決出勝負,因此答應從第40天開始派遣德國部隊到東線支援奧匈。儘管德國人估計比利時人不敢應戰,但是德國人的徹底性要求做到對於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要有所準備。問題就在於要設計一種用於攻克堡壘的能在陸上運輸的重型大炮。德軍攻擊列日要塞初期的野戰炮對列日的鋼筋混凝土地下工事有如撓癢癢,反而被殺傷了大量的戰鬥人員,只好等待大炮到來,而大炮再慢也終究有到達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所有的賬都會被結算清楚。

當攻城炮尚在途中時,德國政府作了最後一次努 力,試圖說服比利時人在其國土上讓出一條通道,以便過境。8月9日,傑勒德先生受託向他在布魯塞爾的同僚轉送一份遞交給比利時政府的備忘錄。"既然比利時部隊不顧力量懸殊,對優勢兵力進行了英勇抗擊,從而保持了它的榮譽",備忘錄寫道,德國政府"懇求"比利時國王陛下和他的政府別讓比利時"繼續忍受戰爭的恐怖"。如果德國部隊能獲得一條自由通過比利時的走廊,德國準備與比利時締結任何有關協定,並"莊嚴保證"它絕無意侵佔比利時領土,一但戰爭形勢發展許可,德國部隊將撤出該國領土。美國駐布魯塞爾和海牙的兩位公使都婉拒轉達這個建議,最終通過荷蘭政府的協助,該份備忘錄在8月12日送達阿爾貝國王手中,但國王表示拒絕。

倔強的中立小國比利時--一戰開端

巨炮

德國人的進攻利器終於運來了,就是5門綽號"大貝爾塔"的巨炮,這是有著50釐來口徑的攻城榴彈炮,可以把一噸重的炮彈射到15公里外,每顆穿甲彈有一個定時信管,只在目標被穿透後才定時爆炸,再堅固的炮臺在它的轟擊下也將化為瓦礫。毛奇仍然希望不必動用這些大炮而能順利通過,可是如果比利時人執迷不悟,真的不惜戰,德國人指望用它一舉攻克這些堡壘。炮擊開始了,一噸重的炮彈自天而降,炮彈爆炸時的塵土、碎片和硝煙形成巨大的圓錐形,升入300多米的高空,地動山搖宛如發生了地震。在"巨無霸"的連續轟擊下,到8月16日,12座炮臺中的11座遭到連續猛轟後屈服了,勒芒指揮部所在的隆森炮臺是最後的一座炮臺,被直接命中而摧毀,勒芒本人也被炸昏後被俘,被救活之後送到艾米赫將軍面前,他交出指揮刀說:"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務必請你在戰報中說明這一點。""你的指揮刀並沒有玷汙軍人的榮譽,"艾米赫答道,同時把指揮刀還給了他,"留著吧。"

倔強的中立小國比利時--一戰開端

巨炮炮彈

戰爭中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堅點,所謂堅點就是本應該很快達成的小目標付出巨大的代價也遲遲不能達成。如果沒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將毫無疑問地成為堅點,列日將至少阻擋德軍一個月,如果援軍及時趕到,馬恩河戰役就可能不復存在,而被列日戰役所代替。因攻克列日之功,魯登道夫和艾米赫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功勳十字章,這是德軍最高軍功獎章,魯登道夫更是開始了他一生事業的飛躍,成為了德國軍界一顆耀眼的新星。

列日之戰終於以德軍取勝而告終,但德軍在要塞前傷亡慘重,損失超過了上萬人。8月20日,勝利的德軍開進布魯塞爾。一隊隊手持旗杆矛、戒備森嚴的德國槍騎兵驟然出現在街頭,但他們只是可怖的軍事示威遊行的先遣部隊而已,後面接踵而來的隊伍,其兵力之強、威勢之盛,幾乎難以置信,觀看行軍的人群默默無言,對這支隊伍的浩浩蕩蕩、綿延不絕、精良絕倫,不禁茫然昨舌。剛人城時的德軍還是比較文明的,但由於遭到了比利時人的冷槍襲擊,他們開始槍擊平民,以報復冷槍狙擊。人質都被處死,房舍遭到炮擊或燒燬。如果發展成為逐屋戰鬥,野炮立即把村莊夷平。他好毛奇寫信給康拉德將軍說:"我們在比利時的進軍肯定是殘忍的,但我們是在為我們的生命而戰,誰擋路,誰就必須自食其果。"根據"施利芬計劃",德軍5個集團軍穿過布魯塞爾,向法國西北部邊境直撲了過去,法國和英國對德軍行動判斷錯誤,只有法國的一個軍和少量的英國遠征軍部隊在抵擋這支德軍主力部隊,英法聯軍不得不後撤,很快德國軍隊就打到了法國邊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