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煥長老朝五臺:茅蓬苦修十年 書寫血經19部


本煥長老朝五臺:茅蓬苦修十年 書寫血經19部


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自古以來在中國佛教史及中國佛教信眾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座具有千年歷史的佛教名山,有著一段當今中國佛教界家喻戶曉的故事,那就是本煥長老與五臺山的因緣。

朝拜五臺

一九三七年,時年三十的本煥長老,發願效彷佛陀苦修,拜別來果和尚,由河北正定臨濟寺起香,朝拜五臺山道場。長老三步一拜,虔心跪行,途經漕河、太行山、狼牙山、太白山等地,全程三百多裡。一路上風餐露宿,披星戴月,櫛風沐雨,任手掌皸裂,雙膝磨穿,足足經過六個月的虔誠叩拜,最終到達五臺山。

長老開始朝拜五個臺頂。從北臺起,亦是三步一拜。五臺高度均在海拔兩千八百米以上,秋末山西高山之巔自然是入冬較早,有時白天晴朗,夜間便飄起雪花,袈裟也常常掛一層冰霜,有時因冰雪而滑倒。如此一拜,又過了半年,前後持續了整整一年。

每當有人不解地問起長老,他總是說:“為持戒律,修佛性,修德性。不潛心入禪,依佛心為心,怎能發慈悲心?不苦修行,磨鍊自己,難忍能忍,怎能入道?自己不能入道,下發菩提心,又怎能發願渡人?”

刺血寫經

一九三八年開始,本煥長老決心於五臺山廣濟茅蓬(即碧山寺)苦修十年。長老效彷佛陀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書。

在清苦的生活下,長老每天堅持用手尖與舌尖的鮮血,恭寫《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金剛經》、《楞嚴經》等經典。日書五、六百字,共計十九卷血經,過二十萬字。可惜因戰亂頻發,大部分血經已經失傳,唯有《普賢菩薩行願品》因緣殊勝,歷時五十年輾轉浮沉,最終回到了長老身邊。

愛國愛教

後來,本煥長老又效仿達摩祖師面壁參禪,在五臺山閉關三年,精讀經典經文數千卷,智慧頓增。

時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佔領五臺山。長老愛國愛教,常常利用監院身份,支持抗日戰爭。並以仁者之勇,救八路軍軍官於虎口之中,得到八路軍司令部嘉獎。抗戰期間,長老每夜舉行放焰口的儀式,超度陣亡將士及在戰爭死亡的無辜百姓。


本煥長老朝五臺:茅蓬苦修十年 書寫血經19部

本煥長老在五臺山(圖:南海佛教)


本煥長老朝五臺山的因緣

話說回來,當年,我(本煥長老)為什麼要發這個願去朝禮文殊菩薩呢?

文殊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簡稱,是龍種上佛的化身,亦是無數佛、菩薩的老師,在佛教界被尊稱為“三世佛母”。因為他有教導眾生髮心成佛的誓願,故再做菩薩,來此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開啟眾生成佛的智慧,被視為智慧的化身,成功的象徵。人們虔誠地禮拜祈禱,是期盼從文殊菩薩那裡受到啟迪,學習他的聰明才智,運用智慧來面對人生,面對未來。出家人則用文殊智慧了生脫死。當初,我(本煥長老)就是衝著對文殊菩薩的大智慧而朝禮五臺山的。

文殊菩薩運用智慧,對治心魔煩惱,將種種困難苦厄,變為吉祥方便,有其獨到的心得和深遠的境界。這個境界,要形容的話,也只有用一個“妙”字來概括了。就像《維摩詰別記》中所說:“妙,乃諸法之實際。絕離名字﹑言說﹑思量﹑分別﹑言思所及……以妙智作為前導,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無不吉祥。”文殊菩薩本來早已修行圓滿,成了佛,但在他成佛之前,就徹底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但眾生中大多弄不明白,認為成佛太玄妙,不敢接近,即使天天唸佛、拜佛,也不敢肯定的說:“我要成佛!”文殊菩薩是過來人,明白眾生成佛的過程,包括碰到的困難。他願意將自己的實踐告訴大家,堅固眾生的信心。為此,文殊菩薩就立下十大願,實行教授工作。《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中記載:受文殊菩薩所教,成為聖賢的僧人,不可計數;成為辟支佛,有九萬六千人;成為阿羅漢的,有八十億人;成為菩薩的有七十億人。文殊菩薩實在是無數佛、菩薩、羅漢、僧眾的恩師。

我們從文殊菩薩智慧中可以得到種種啟迪:智慧是需要犧牲,需要付出的。佛教中有“佈施”,文殊菩薩成佛後自己不去享福,而是現菩薩身來娑婆世界救度眾生,教化眾生脫離苦海,他是在法佈施啊!他就像一盞心燈,一盞引人度向彼岸的光明燈。我們是不是從中看到了文殊菩薩智慧中閃爍的犧牲精神?

智慧是不分上下高低貴賤的,是沒有分別的。智慧是平等的,人人本具,只要我們用心,就能日日發揮智慧的良能,成就我們的事業。

智慧是修來的,佛教中有“福慧雙修”、“培福修慧”。俗話說,鳥有雙翼,始能高飛;車有兩輪,方能疾馳;人有二足,才能步行。所以,學佛修行者,必須福慧雙修,方能悲智具足。佛經上也說:“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的人,即使成了羅漢,化緣的時候,也沒有人給。託空缽啊!反過來也一樣:“修福不修智,如象掛纓絡”。在東南亞一些地方,每逢有重大儀式的時候,都要把大象打扮得非常莊嚴。象掛纓絡,意思是說,畜生的福報再大,也只能是一個畜生,因為並不懂得修行。一個愚痴的人再有福,也只是愚痴的人。他也不懂得修行,所以很難解脫。我們必須福慧雙修,悲智等運,才能圓滿覺悟,清淨自性,將來才能成佛!

智慧是需要發掘的。文殊智慧固然存在,如果我們不去發掘,不去重新解讀,它就只能作為一種東方古老智慧和傳統文化而遺存在那裡,就像金子雖然是金子,但埋在土中就發不出光一樣。文殊智慧所包涵的精神,只有經過我們現代人的發掘,才能凸現出特有的現代價值。現代社會需要有一個出世的精神;需要一種整體的圓融、和諧的智慧;需要愛心等等,這些都可以從文殊智慧那裡找到。“不厭生死,不欣涅槃”,慈悲救度,圓融無礙,三昧證悟,開發智慧, 如是所聞,方證菩提。

文章來源網絡整合整理,引自《佛旅網》

五臺山遊學重點(佛旅網推薦)

1、五爺廟(護法龍王五爺道場,有求必應,五臺山最靈驗的寺院之一)

2、顯通寺(五臺山第一大叢林,開山祖寺,內供奉有孺童文殊顯像聖蹟)

3、塔院寺(寺內供奉有佛舍利及文殊菩薩發舍利,加持力巨大。文殊菩薩示現祥瑞之處)

4、菩薩頂(五臺山黃廟之首,文殊菩薩顯聖住處,感受皇家寺院之風範)

5、大聖竹林寺(菩薩顯聖之處,唐代高僧法照在此見到竹林,云為佛法顯靈蹟,因創寺,並取名為竹林寺)

6、大朝臺(東南西北中五個臺,圓滿文殊五智;文殊菩薩率領其弟子每天在五個臺頂繞清涼;五百年修行,換來一次大朝臺)

7、佛母洞(投胎佛母,以虔誠心進入佛母大洞,接受佛母大智光明的慈悲孕化,洗淨身心,消除罪垢)

8、上善財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禮文殊菩薩之聖地,並視因緣組織共修活動)

9、黛螺頂(小朝臺,五臺山每天都有一萬菩薩在說法,圍著黛螺頂繞清涼)

10、瞭解五臺山與文殊菩薩的傳奇(悟文殊五智、獲無上加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