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指揮光影,穿花破牆,他把最美的建築留給了這個世界

貝聿銘,著名華裔建築師,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在長達70多年的建築生涯中,他為世界留下了一件件難以複製的傑作,美國肯尼迪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盧浮宮金字塔、北京香山公園、蘇州博物館新館……他向世人呈現出一幅幅人與自然融洽共生的唯美畫卷。近日,這位102歲的建築大師在紐約去世,一個時代的傳奇落下帷幕。

貝聿銘:指揮光影,穿花破牆,他把最美的建築留給了這個世界

建築情緣

貝聿銘1917年生於廣州,蘇州知名園林“獅子林”是貝家祖宅,少時的貝聿銘通常會在暑假回去居住。獅子林以石著名,光影在石頭的縫隙中恣意穿梭,假山中的山洞、石橋、池塘和瀑布給年少的貝聿銘帶來無限的遐想。

幾十年後,他仍對那種叫作“種石”的技術讚歎不已:工人將太湖石鑿出洞來,放入水中,潮起潮落,石頭粗糙的稜角變得光滑,十年或更長時間後,工人們才會搬走石頭用來佈置庭園。這個情景使他逐步感受到創意是人與自然共同的結晶。這個理念成為他設計生涯的原點,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對建築、對光影獨特的感知。

18歲時,貝聿銘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畢業後,他先是在一家建築公司擔任設計總監,後來又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貝聿銘多采用玻璃和混凝土建造自己的作品,善於運用幾何圖形與光線的自然結合。在他看來,光線是建築設計最核心的元素,技術和材料都是其次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設計天賦逐漸顯露。

貝聿銘:指揮光影,穿花破牆,他把最美的建築留給了這個世界

一戰成名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想要建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卻在參觀了選址基地一個月後遇刺身亡。他的遺孀傑奎琳·肯尼迪想完成亡夫遺願,在葬禮後不久便開始了圖書館的籌備工作。

當時,設計師候選名單中不乏大師級的明星建築師,相較之下,貝聿銘算是其中最名不見經傳的那一個。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是“場地、環境應是建築先決條件”,因此在初選入圍的其他建築師都闡釋了自己的設計想法後,貝聿銘卻說,在沒有勘察地點以前,自己沒法給出任何概念或意見。正是貝聿銘的這種設計理念和坦誠的態度,打動了肯尼迪夫人。

1979年,在經歷了15年漫長的選址和修改後,肯尼迪圖書館終於落成。貝聿銘利用他擅長的幾何型結構,創造出一個巨大、開放式的立方體。有人說這個作品“充分體現了肯尼迪家族的意志”——以獨特眼光和創造性思維改變了總統圖書館這一概念,將肯尼迪圖書館變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建築地標和公共活動中心。

肯尼迪圖書館也被認為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還因此宣佈1979年是“貝聿銘年”,並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貝聿銘:指揮光影,穿花破牆,他把最美的建築留給了這個世界

蜚聲世界

如果說肯尼迪圖書館讓貝聿銘聞名全美,那麼盧浮宮則讓他蜚聲世界。

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主持盧浮宮的擴建工程。貝聿銘創造性地提出,用玻璃金字塔造型作為盧浮宮入口。

盧浮宮是法國的國寶,法國人不能忍受一個華裔設計師來操刀整個重建計劃,更不能忍受金字塔作為國寶的入口。他們擔心貝聿銘富有現代感的設計會毀掉這座歷史遺產。

為此,他們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了貝聿銘。貝聿銘卻一如既往的淡定,“批評是需要歷史、需要時間的,要過幾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說不好,這樣的評價我覺得沒有價值。”貝聿銘沒有妥協,他頂著重重壓力,從設計到建成,盧浮宮金字塔花費了13年時間。竣工那天,心力交瘁的貝聿銘意外地發現,前來參觀的人群,繞著拿破崙庭院足足圍了兩圈。

古老的盧浮宮在這座透明的金字塔的映襯下,煥發出了不一樣的生機。

盧浮宮地下的兩層空間原本昏暗沉悶,在貝聿銘的倡議下,室內與金字塔之間被打通,陽光穿過金字塔照進地下兩層的展館,千百年的藏品得以重新接受陽光的洗禮。

作品征服了法國人,短短的幾天內,評論風向開始倒向另一邊。人們開始讚歎“金字塔是盧浮宮裡飛來的巨大寶石”,它甚至逐漸取代埃菲爾鐵塔,成為了巴黎新地標。而法國總統密特朗,也欣喜地在金字塔內為他頒發了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貝聿銘:指揮光影,穿花破牆,他把最美的建築留給了這個世界

此後,他幾乎獲得了一個建築師所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據媒體粗略統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50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築中就有24項獲獎。

中國情結

儘管18歲就遠離故土,長期生活在美國,但貝聿銘一直認為,自己骨子裡還是中國人。

晚年,貝聿銘接手了很多中國的建築項目,如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北京香山飯店、中國駐美大使館等。貝聿銘還為自己的老家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並將其稱為“最親愛的小女兒”。

在一封當年寄給吳良鏞院士的信中,貝聿銘寫道:“蘇州博物館新館地處古城之中,將是展現蘇州人文歷史的重要公共建築。如何使建築與周邊之古城風貌協調?如何將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與2500年的文明結合?這些都是我考慮得最多的問題。”

2003年,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精彩亮相。貝聿銘將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盡最大可能把自然光線引入室內。他用材創新,為博物館選定了灰泥、石材和瓦片,顏色則是灰白結合,這是粉牆黛瓦的蘇州最常用的傳統色。他用極簡線條的幾何造型,勾勒出傳統園林的飛簷翹角,用一池湖水描繪出遠山青黛。

貝聿銘:指揮光影,穿花破牆,他把最美的建築留給了這個世界

在開館慶典上,貝聿銘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也是蘇州人,希望這個建築能給蘇州,給中國做一點小小的貢獻。”

一個多世紀的人生旅程,從出身名門,到成為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始終保持著他貴族般的儒雅和謙遜。他以融貫中西的文化底蘊,使建築作品濃縮著東方哲理、碩儒品性和特立獨行的西方觀念。他傳奇的一生,將和他的傳世作品一樣,越是經歷時間的洗禮,越發熠熠生輝。(一航整理)

貝聿銘經典語錄

1.要使一種東西持續地散發光彩,就必須汲取到它的精髓,否則就只是一種潮流,稍縱即逝。

2.對我而言,建築就是建築。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後現代建築、解構主義……我不相信這些,它們如過眼雲煙,而真正留存下來的那一個還是建築本身——各個時代的建築。

3.建築師要堅持自己,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試一次。

4.也許你會忘記你種下的某種東西,一種經歷、觀念,與某人的關係或一種哲學、一項傳統。然後,突然間它開花了,這樣的花能穿破牆壁,甚至突破整個時代。


《智慧少年·潤》雜誌還有更多的好故事等待和您分享。

一本會呼吸的能量刊,值得破費~(#^.^#)~

貝聿銘:指揮光影,穿花破牆,他把最美的建築留給了這個世界

《智慧少年·潤》雜誌 好刊等你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