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

很多人在說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時候,總是會用到許多的溢美之詞。

比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他在《魏書》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雅性儉素。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他在《北史》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宣武承聖考德業,天下想望風化,垂拱無為,邊徼稽服。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比之漢世,元、成、安、順之儔歟。

"

很多人在說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時候,總是會用到許多的溢美之詞。

比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他在《魏書》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雅性儉素。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他在《北史》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宣武承聖考德業,天下想望風化,垂拱無為,邊徼稽服。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比之漢世,元、成、安、順之儔歟。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在我看來,元恪的確配得上這些溢美之詞。除了元恪本人素質一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兩件事:

一、北魏遷都洛陽;

二、南朝齊樑交替。

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部有廣闊的中原地區作為緩衝帶,所以北朝和南朝總能保證大體上的和平態勢。

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宋文帝劉義隆算是比較好戰的一對CP,但在他們針鋒相對的二十多年裡,規模較大的衝突也就那麼幾次,數都數得過來。

在遷都洛陽之後,北魏將自己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大舉南移,在日後的南北戰爭中可以發揮更大優勢;而齊樑交替則證明南朝處於動盪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元恪一再擴大北魏的疆域。在元恪執政期間,北魏幾乎年年南征,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這真是好事嗎?不一定。

疆域擴大固然值得欣喜,但過大的疆域卻使得管理成本成倍增加;連戰連捷固然值得驕傲,但也使得北魏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中無法自拔。

南朝雖然動盪,但不代表南朝會心甘情願的被北魏搶走中原。如果南朝的防線被推移到長江一線,南朝必然不會有安全感。

蕭衍之所以可以迅速坐穩皇位,除了他本人長壽外加尊重豪門士族之外,來自北朝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南朝只能坐困愁城的時候,豪門士族必然會聯合一位英明領袖,共同抵禦北朝。

上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資治通鑑》·樑紀三

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南北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就從來沒停過,而這也正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

"

很多人在說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時候,總是會用到許多的溢美之詞。

比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他在《魏書》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雅性儉素。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他在《北史》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宣武承聖考德業,天下想望風化,垂拱無為,邊徼稽服。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比之漢世,元、成、安、順之儔歟。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在我看來,元恪的確配得上這些溢美之詞。除了元恪本人素質一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兩件事:

一、北魏遷都洛陽;

二、南朝齊樑交替。

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部有廣闊的中原地區作為緩衝帶,所以北朝和南朝總能保證大體上的和平態勢。

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宋文帝劉義隆算是比較好戰的一對CP,但在他們針鋒相對的二十多年裡,規模較大的衝突也就那麼幾次,數都數得過來。

在遷都洛陽之後,北魏將自己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大舉南移,在日後的南北戰爭中可以發揮更大優勢;而齊樑交替則證明南朝處於動盪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元恪一再擴大北魏的疆域。在元恪執政期間,北魏幾乎年年南征,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這真是好事嗎?不一定。

疆域擴大固然值得欣喜,但過大的疆域卻使得管理成本成倍增加;連戰連捷固然值得驕傲,但也使得北魏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中無法自拔。

南朝雖然動盪,但不代表南朝會心甘情願的被北魏搶走中原。如果南朝的防線被推移到長江一線,南朝必然不會有安全感。

蕭衍之所以可以迅速坐穩皇位,除了他本人長壽外加尊重豪門士族之外,來自北朝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南朝只能坐困愁城的時候,豪門士族必然會聯合一位英明領袖,共同抵禦北朝。

上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資治通鑑》·樑紀三

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南北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就從來沒停過,而這也正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直接導致了三個惡果:

一、連年無休止的戰爭以及日趨擴大的疆域,使得北魏的財政開支逐年增加,財政負擔逐漸加大,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此引發。

戰爭是最好的集權手段,以元恪為代表的拓跋珪一系,在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自然會有相關利益集團受到損害。

元雍、元琛和元融等皇族居然敢互相攀比鬥富,這種行為必然會招致極大非議。但在局勢沒有惡化的前提下,大家只能默默忍受。可一旦局勢發生變化,拓跋珪一系必然會受到清算。

二、北魏中央政府對於北部邊境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從而使得北部邊疆地區的政治局勢惡化,最終導致無休止的叛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方六鎮的叛亂。

北魏的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北方六鎮叛亂有眾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北魏中央政府南移,對北方的重視程度下降,重視程度一旦下降,控制力必然下降。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還在平城,北方六鎮就算想叛亂也沒機會。因為從平城出發前往北方六鎮平叛,雖不敢說是朝發夕至,但操作起來肯定比從洛陽出發要方便得多。

"

很多人在說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時候,總是會用到許多的溢美之詞。

比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他在《魏書》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雅性儉素。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他在《北史》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宣武承聖考德業,天下想望風化,垂拱無為,邊徼稽服。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比之漢世,元、成、安、順之儔歟。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在我看來,元恪的確配得上這些溢美之詞。除了元恪本人素質一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兩件事:

一、北魏遷都洛陽;

二、南朝齊樑交替。

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部有廣闊的中原地區作為緩衝帶,所以北朝和南朝總能保證大體上的和平態勢。

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宋文帝劉義隆算是比較好戰的一對CP,但在他們針鋒相對的二十多年裡,規模較大的衝突也就那麼幾次,數都數得過來。

在遷都洛陽之後,北魏將自己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大舉南移,在日後的南北戰爭中可以發揮更大優勢;而齊樑交替則證明南朝處於動盪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元恪一再擴大北魏的疆域。在元恪執政期間,北魏幾乎年年南征,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這真是好事嗎?不一定。

疆域擴大固然值得欣喜,但過大的疆域卻使得管理成本成倍增加;連戰連捷固然值得驕傲,但也使得北魏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中無法自拔。

南朝雖然動盪,但不代表南朝會心甘情願的被北魏搶走中原。如果南朝的防線被推移到長江一線,南朝必然不會有安全感。

蕭衍之所以可以迅速坐穩皇位,除了他本人長壽外加尊重豪門士族之外,來自北朝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南朝只能坐困愁城的時候,豪門士族必然會聯合一位英明領袖,共同抵禦北朝。

上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資治通鑑》·樑紀三

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南北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就從來沒停過,而這也正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直接導致了三個惡果:

一、連年無休止的戰爭以及日趨擴大的疆域,使得北魏的財政開支逐年增加,財政負擔逐漸加大,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此引發。

戰爭是最好的集權手段,以元恪為代表的拓跋珪一系,在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自然會有相關利益集團受到損害。

元雍、元琛和元融等皇族居然敢互相攀比鬥富,這種行為必然會招致極大非議。但在局勢沒有惡化的前提下,大家只能默默忍受。可一旦局勢發生變化,拓跋珪一系必然會受到清算。

二、北魏中央政府對於北部邊境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從而使得北部邊疆地區的政治局勢惡化,最終導致無休止的叛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方六鎮的叛亂。

北魏的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北方六鎮叛亂有眾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北魏中央政府南移,對北方的重視程度下降,重視程度一旦下降,控制力必然下降。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還在平城,北方六鎮就算想叛亂也沒機會。因為從平城出發前往北方六鎮平叛,雖不敢說是朝發夕至,但操作起來肯定比從洛陽出發要方便得多。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三、一旦局勢發生惡化,北魏根本無法做出大規模戰略調整。

對於北魏而言,是中原地區重要還是北部邊境地區重要?這似乎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中原地區富庶,而北部邊境地區苦寒。

可一旦北魏的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不但不會成為北魏的依託,反而會成為壓倒北魏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有著大片的平原,是一個標準的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在北魏強盛之時,自然沒有人敢捋虎鬚。可一旦北魏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會在頃刻間大亂。

當初西晉帝國衰弱之後,天下間湧現出上百位亂世梟雄。可無論是劉淵還是劉聰和劉曜,無論是石勒還是石虎,無論是苻健還是姚弋仲,都不敢把自己的籌碼壓在中原地區。在北魏衰弱之後,爾朱榮、高歡和宇文泰同樣不敢對中原地區抱有太大期望。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依然在平城,那麼即便北魏衰弱,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北魏退回黃河以北,把中原地區全盤讓給南朝而已。等北魏恢復元氣之後,還有機會再把中原搶回來。因為中原這種易攻難守之地,從來都不是什麼難以攻打的天塹。

但當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就逼迫北魏不得不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中原這個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一旦北方出現大亂,北魏憑藉中原這點縱深,再想反控北方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

很多人在說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時候,總是會用到許多的溢美之詞。

比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他在《魏書》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雅性儉素。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他在《北史》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宣武承聖考德業,天下想望風化,垂拱無為,邊徼稽服。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比之漢世,元、成、安、順之儔歟。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在我看來,元恪的確配得上這些溢美之詞。除了元恪本人素質一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兩件事:

一、北魏遷都洛陽;

二、南朝齊樑交替。

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部有廣闊的中原地區作為緩衝帶,所以北朝和南朝總能保證大體上的和平態勢。

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宋文帝劉義隆算是比較好戰的一對CP,但在他們針鋒相對的二十多年裡,規模較大的衝突也就那麼幾次,數都數得過來。

在遷都洛陽之後,北魏將自己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大舉南移,在日後的南北戰爭中可以發揮更大優勢;而齊樑交替則證明南朝處於動盪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元恪一再擴大北魏的疆域。在元恪執政期間,北魏幾乎年年南征,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這真是好事嗎?不一定。

疆域擴大固然值得欣喜,但過大的疆域卻使得管理成本成倍增加;連戰連捷固然值得驕傲,但也使得北魏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中無法自拔。

南朝雖然動盪,但不代表南朝會心甘情願的被北魏搶走中原。如果南朝的防線被推移到長江一線,南朝必然不會有安全感。

蕭衍之所以可以迅速坐穩皇位,除了他本人長壽外加尊重豪門士族之外,來自北朝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南朝只能坐困愁城的時候,豪門士族必然會聯合一位英明領袖,共同抵禦北朝。

上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資治通鑑》·樑紀三

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南北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就從來沒停過,而這也正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直接導致了三個惡果:

一、連年無休止的戰爭以及日趨擴大的疆域,使得北魏的財政開支逐年增加,財政負擔逐漸加大,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此引發。

戰爭是最好的集權手段,以元恪為代表的拓跋珪一系,在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自然會有相關利益集團受到損害。

元雍、元琛和元融等皇族居然敢互相攀比鬥富,這種行為必然會招致極大非議。但在局勢沒有惡化的前提下,大家只能默默忍受。可一旦局勢發生變化,拓跋珪一系必然會受到清算。

二、北魏中央政府對於北部邊境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從而使得北部邊疆地區的政治局勢惡化,最終導致無休止的叛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方六鎮的叛亂。

北魏的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北方六鎮叛亂有眾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北魏中央政府南移,對北方的重視程度下降,重視程度一旦下降,控制力必然下降。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還在平城,北方六鎮就算想叛亂也沒機會。因為從平城出發前往北方六鎮平叛,雖不敢說是朝發夕至,但操作起來肯定比從洛陽出發要方便得多。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三、一旦局勢發生惡化,北魏根本無法做出大規模戰略調整。

對於北魏而言,是中原地區重要還是北部邊境地區重要?這似乎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中原地區富庶,而北部邊境地區苦寒。

可一旦北魏的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不但不會成為北魏的依託,反而會成為壓倒北魏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有著大片的平原,是一個標準的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在北魏強盛之時,自然沒有人敢捋虎鬚。可一旦北魏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會在頃刻間大亂。

當初西晉帝國衰弱之後,天下間湧現出上百位亂世梟雄。可無論是劉淵還是劉聰和劉曜,無論是石勒還是石虎,無論是苻健還是姚弋仲,都不敢把自己的籌碼壓在中原地區。在北魏衰弱之後,爾朱榮、高歡和宇文泰同樣不敢對中原地區抱有太大期望。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依然在平城,那麼即便北魏衰弱,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北魏退回黃河以北,把中原地區全盤讓給南朝而已。等北魏恢復元氣之後,還有機會再把中原搶回來。因為中原這種易攻難守之地,從來都不是什麼難以攻打的天塹。

但當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就逼迫北魏不得不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中原這個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一旦北方出現大亂,北魏憑藉中原這點縱深,再想反控北方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我們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回過頭來看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遷都政策,回過頭來看魏宣武帝元恪的軍事擴張政策,自然會輕易發現其中的弊端。

但必須肯定的是:北魏的遷都和擴張,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是積極的。它加速了南北民族之間的融合,也促進了中國歷史疆域的統一。

如果北魏依然是那個以平城為中心的北方帝國,不管他有多衰弱,南朝都很難真正消滅它;如果北魏依然是那個以平城為中心的北方帝國,不管他有多衰弱,亂臣賊子都只能在此基礎上建立新帝國,根本不可能把影響力繼續向南擴張。

應該說:拓跋宏遷都和元恪擴張,使得南北界限和胡漢之別越來越模糊。當隋文帝楊堅率軍征服江南之後,已經很少有人會哀嘆,漢族被異族奴役。

對於當時的北魏而言,雖然遷都可能會導致難以承受的惡果,但當時的拓跋宏和元恪顯然是想賭一把。

"

很多人在說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時候,總是會用到許多的溢美之詞。

比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他在《魏書》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雅性儉素。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他在《北史》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宣武承聖考德業,天下想望風化,垂拱無為,邊徼稽服。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比之漢世,元、成、安、順之儔歟。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在我看來,元恪的確配得上這些溢美之詞。除了元恪本人素質一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兩件事:

一、北魏遷都洛陽;

二、南朝齊樑交替。

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部有廣闊的中原地區作為緩衝帶,所以北朝和南朝總能保證大體上的和平態勢。

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宋文帝劉義隆算是比較好戰的一對CP,但在他們針鋒相對的二十多年裡,規模較大的衝突也就那麼幾次,數都數得過來。

在遷都洛陽之後,北魏將自己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大舉南移,在日後的南北戰爭中可以發揮更大優勢;而齊樑交替則證明南朝處於動盪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元恪一再擴大北魏的疆域。在元恪執政期間,北魏幾乎年年南征,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這真是好事嗎?不一定。

疆域擴大固然值得欣喜,但過大的疆域卻使得管理成本成倍增加;連戰連捷固然值得驕傲,但也使得北魏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中無法自拔。

南朝雖然動盪,但不代表南朝會心甘情願的被北魏搶走中原。如果南朝的防線被推移到長江一線,南朝必然不會有安全感。

蕭衍之所以可以迅速坐穩皇位,除了他本人長壽外加尊重豪門士族之外,來自北朝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南朝只能坐困愁城的時候,豪門士族必然會聯合一位英明領袖,共同抵禦北朝。

上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資治通鑑》·樑紀三

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南北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就從來沒停過,而這也正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直接導致了三個惡果:

一、連年無休止的戰爭以及日趨擴大的疆域,使得北魏的財政開支逐年增加,財政負擔逐漸加大,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此引發。

戰爭是最好的集權手段,以元恪為代表的拓跋珪一系,在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自然會有相關利益集團受到損害。

元雍、元琛和元融等皇族居然敢互相攀比鬥富,這種行為必然會招致極大非議。但在局勢沒有惡化的前提下,大家只能默默忍受。可一旦局勢發生變化,拓跋珪一系必然會受到清算。

二、北魏中央政府對於北部邊境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從而使得北部邊疆地區的政治局勢惡化,最終導致無休止的叛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方六鎮的叛亂。

北魏的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北方六鎮叛亂有眾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北魏中央政府南移,對北方的重視程度下降,重視程度一旦下降,控制力必然下降。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還在平城,北方六鎮就算想叛亂也沒機會。因為從平城出發前往北方六鎮平叛,雖不敢說是朝發夕至,但操作起來肯定比從洛陽出發要方便得多。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三、一旦局勢發生惡化,北魏根本無法做出大規模戰略調整。

對於北魏而言,是中原地區重要還是北部邊境地區重要?這似乎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中原地區富庶,而北部邊境地區苦寒。

可一旦北魏的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不但不會成為北魏的依託,反而會成為壓倒北魏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有著大片的平原,是一個標準的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在北魏強盛之時,自然沒有人敢捋虎鬚。可一旦北魏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會在頃刻間大亂。

當初西晉帝國衰弱之後,天下間湧現出上百位亂世梟雄。可無論是劉淵還是劉聰和劉曜,無論是石勒還是石虎,無論是苻健還是姚弋仲,都不敢把自己的籌碼壓在中原地區。在北魏衰弱之後,爾朱榮、高歡和宇文泰同樣不敢對中原地區抱有太大期望。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依然在平城,那麼即便北魏衰弱,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北魏退回黃河以北,把中原地區全盤讓給南朝而已。等北魏恢復元氣之後,還有機會再把中原搶回來。因為中原這種易攻難守之地,從來都不是什麼難以攻打的天塹。

但當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就逼迫北魏不得不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中原這個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一旦北方出現大亂,北魏憑藉中原這點縱深,再想反控北方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我們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回過頭來看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遷都政策,回過頭來看魏宣武帝元恪的軍事擴張政策,自然會輕易發現其中的弊端。

但必須肯定的是:北魏的遷都和擴張,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是積極的。它加速了南北民族之間的融合,也促進了中國歷史疆域的統一。

如果北魏依然是那個以平城為中心的北方帝國,不管他有多衰弱,南朝都很難真正消滅它;如果北魏依然是那個以平城為中心的北方帝國,不管他有多衰弱,亂臣賊子都只能在此基礎上建立新帝國,根本不可能把影響力繼續向南擴張。

應該說:拓跋宏遷都和元恪擴張,使得南北界限和胡漢之別越來越模糊。當隋文帝楊堅率軍征服江南之後,已經很少有人會哀嘆,漢族被異族奴役。

對於當時的北魏而言,雖然遷都可能會導致難以承受的惡果,但當時的拓跋宏和元恪顯然是想賭一把。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賭什麼?自然是統一。

遷都洛陽之後,拓跋宏和元恪兩代集權,使得拓跋珪一系的力量得到了極大提升,而南朝的齊樑又處於動盪之中,北魏完全有機會一鼓作氣席捲整個南方,後世的楊堅就是這麼玩的。

一旦北魏統一了中國,只要能與江南豪門士族達成共識,北魏完全有機會實現戰略轉型。在這種背景下,只要中央政府的統治者不濫用武力(像楊廣那樣),北方即便再混亂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而一旦大一統格局成型,再通過兩代明主的積極削藩,天下就有可能重回西漢時期:經過文景武三朝,大一統深入人心。

只可惜,北魏沒能一鼓作氣席捲整個南方,天下一統還有待時日。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馮太后大權獨攬,拓跋宏忍辱負重

拓跋宏革俗漢化,平叛亂大力集權

元恪集權擴張疆域,任用鷹犬剪除皇族

"

很多人在說起魏宣武帝元恪的時候,總是會用到許多的溢美之詞。

比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他在《魏書》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雅性儉素。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而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他在《北史》中是這樣評價元恪的:宣武承聖考德業,天下想望風化,垂拱無為,邊徼稽服。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比之漢世,元、成、安、順之儔歟。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在我看來,元恪的確配得上這些溢美之詞。除了元恪本人素質一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兩件事:

一、北魏遷都洛陽;

二、南朝齊樑交替。

在遷都洛陽之前,北魏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南部有廣闊的中原地區作為緩衝帶,所以北朝和南朝總能保證大體上的和平態勢。

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宋文帝劉義隆算是比較好戰的一對CP,但在他們針鋒相對的二十多年裡,規模較大的衝突也就那麼幾次,數都數得過來。

在遷都洛陽之後,北魏將自己的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大舉南移,在日後的南北戰爭中可以發揮更大優勢;而齊樑交替則證明南朝處於動盪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元恪一再擴大北魏的疆域。在元恪執政期間,北魏幾乎年年南征,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這真是好事嗎?不一定。

疆域擴大固然值得欣喜,但過大的疆域卻使得管理成本成倍增加;連戰連捷固然值得驕傲,但也使得北魏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中無法自拔。

南朝雖然動盪,但不代表南朝會心甘情願的被北魏搶走中原。如果南朝的防線被推移到長江一線,南朝必然不會有安全感。

蕭衍之所以可以迅速坐穩皇位,除了他本人長壽外加尊重豪門士族之外,來自北朝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南朝只能坐困愁城的時候,豪門士族必然會聯合一位英明領袖,共同抵禦北朝。

上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資治通鑑》·樑紀三

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南北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就從來沒停過,而這也正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直接導致了三個惡果:

一、連年無休止的戰爭以及日趨擴大的疆域,使得北魏的財政開支逐年增加,財政負擔逐漸加大,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此引發。

戰爭是最好的集權手段,以元恪為代表的拓跋珪一系,在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自然會有相關利益集團受到損害。

元雍、元琛和元融等皇族居然敢互相攀比鬥富,這種行為必然會招致極大非議。但在局勢沒有惡化的前提下,大家只能默默忍受。可一旦局勢發生變化,拓跋珪一系必然會受到清算。

二、北魏中央政府對於北部邊境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從而使得北部邊疆地區的政治局勢惡化,最終導致無休止的叛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方六鎮的叛亂。

北魏的北方六鎮,就是指北部邊防地區的六個軍鎮。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和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北方六鎮叛亂有眾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北魏中央政府南移,對北方的重視程度下降,重視程度一旦下降,控制力必然下降。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還在平城,北方六鎮就算想叛亂也沒機會。因為從平城出發前往北方六鎮平叛,雖不敢說是朝發夕至,但操作起來肯定比從洛陽出發要方便得多。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三、一旦局勢發生惡化,北魏根本無法做出大規模戰略調整。

對於北魏而言,是中原地區重要還是北部邊境地區重要?這似乎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中原地區富庶,而北部邊境地區苦寒。

可一旦北魏的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不但不會成為北魏的依託,反而會成為壓倒北魏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有著大片的平原,是一個標準的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在北魏強盛之時,自然沒有人敢捋虎鬚。可一旦北魏控制力下降,中原地區會在頃刻間大亂。

當初西晉帝國衰弱之後,天下間湧現出上百位亂世梟雄。可無論是劉淵還是劉聰和劉曜,無論是石勒還是石虎,無論是苻健還是姚弋仲,都不敢把自己的籌碼壓在中原地區。在北魏衰弱之後,爾朱榮、高歡和宇文泰同樣不敢對中原地區抱有太大期望。

如果北魏的軍政中心依然在平城,那麼即便北魏衰弱,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北魏退回黃河以北,把中原地區全盤讓給南朝而已。等北魏恢復元氣之後,還有機會再把中原搶回來。因為中原這種易攻難守之地,從來都不是什麼難以攻打的天塹。

但當北魏遷都洛陽之後,就逼迫北魏不得不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中原這個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一旦北方出現大亂,北魏憑藉中原這點縱深,再想反控北方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我們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回過頭來看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遷都政策,回過頭來看魏宣武帝元恪的軍事擴張政策,自然會輕易發現其中的弊端。

但必須肯定的是:北魏的遷都和擴張,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是積極的。它加速了南北民族之間的融合,也促進了中國歷史疆域的統一。

如果北魏依然是那個以平城為中心的北方帝國,不管他有多衰弱,南朝都很難真正消滅它;如果北魏依然是那個以平城為中心的北方帝國,不管他有多衰弱,亂臣賊子都只能在此基礎上建立新帝國,根本不可能把影響力繼續向南擴張。

應該說:拓跋宏遷都和元恪擴張,使得南北界限和胡漢之別越來越模糊。當隋文帝楊堅率軍征服江南之後,已經很少有人會哀嘆,漢族被異族奴役。

對於當時的北魏而言,雖然遷都可能會導致難以承受的惡果,但當時的拓跋宏和元恪顯然是想賭一把。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賭什麼?自然是統一。

遷都洛陽之後,拓跋宏和元恪兩代集權,使得拓跋珪一系的力量得到了極大提升,而南朝的齊樑又處於動盪之中,北魏完全有機會一鼓作氣席捲整個南方,後世的楊堅就是這麼玩的。

一旦北魏統一了中國,只要能與江南豪門士族達成共識,北魏完全有機會實現戰略轉型。在這種背景下,只要中央政府的統治者不濫用武力(像楊廣那樣),北方即便再混亂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而一旦大一統格局成型,再通過兩代明主的積極削藩,天下就有可能重回西漢時期:經過文景武三朝,大一統深入人心。

只可惜,北魏沒能一鼓作氣席捲整個南方,天下一統還有待時日。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馮太后大權獨攬,拓跋宏忍辱負重

拓跋宏革俗漢化,平叛亂大力集權

元恪集權擴張疆域,任用鷹犬剪除皇族

遷都洛陽、南征齊樑:北魏兩代帝王開創盛世,卻成帝國滅亡之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