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打造的類腦計算中心神經形態類腦芯片“天機”, 既可支持脈衝神經網絡又可支持人工神經網路的人工智能芯片;北京大學學者研製出石墨烯單晶晶圓批量製備裝備,年產能可達1萬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團隊,單一塊體超導材料中發現高純度的馬約拉納任意子,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今天(5月24日)上午,在北京科技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創新成果”新聞發佈會上,來自北京的諸多重磅基礎研究成果對外亮相,這些成果也在軍事博物館與公眾見面。記者瞭解到,為了提升基礎研究實力,2018年,北京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居全國之首,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重約15%左右。

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科學家勇闖無人區

2018年,北京市出臺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截止目前已建設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搭建關鍵技術平臺,組建頂尖人才領銜的團隊,支持科學家勇闖科技前沿“無人區”。

其中,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組建了由諾獎獲得者等專家組成的學術顧問委員會,推進共建單位科研人員“雙聘”、科研設備“共享”,已兼聘科研人員94名;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積極探索共建共享機制,已正式引進10位PI(研究員)和6位技術中心主任,公開遴選了首批56名腦科學中心“合作研究員”;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探索推行經費管理“負面清單”制度,不設科目限制,推動人工智能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

同時,本市充分發揮網絡空間安全、醫藥健康、量子信息等領域優勢,積極推進原始創新戰略佈局,積極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和創新基地建設,服務航空發動機、深海空間站、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項目在京落地;持續加強基礎研究,支持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高精尖創新中心。

三大科學城成創新高地

“三城一區”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今天,市科委公佈三大科學城的最新建設進展,其中:

中關村科學城已支持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和平臺建設,在前沿新材料、碳基集成電路等領域佈局一批關鍵共性、前瞻引領、顛覆性技術項目。

懷柔科學城已集中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展開,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建設順利推進,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可研報告已獲批覆,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和子午工程二期正在加快推進可研審批。5個首批開工的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主體結構全部封頂,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搬遷入駐。

未來科學城已佈局建設氫能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吸引中俄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小米智慧產業基地等入駐,形成多元主體創新格局;加速東、西區聯動,完善綜合服務配套,並推動沙河大學城科教融合,推進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二、三期加快建設。

創新自然基金支持方式

市自然科學基金是北京市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該基金積極探索支持基礎研究的特色機制,開展系列創新:

一是率先設立專項聚焦突破關鍵技術問題,資助項目研究內容涉及數學學科的裡奇流、深度學習、弱監督算法,物理學科的新拓撲物質、低能耗納米激光、冷凍電子成像等多個國際前沿方向,將為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芯片、能源催化等關鍵核心技術提供源頭支撐。

二是加大力度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青年學術帶頭人。2018年,資助市傑青項目30項,成員平均年齡37.7歲,學術根基紮實,均在相關領域學術機構內任職;資助項目團隊前期研究成果多為領域內開創性成果,如研發國際首個集成AI處理器的手機、首次實現了激光冷卻半導體等;研究內容聚焦多個“0到1”的原創性問題,具體涉及信息技術、能源材料、智能網聯汽車、醫藥健康等多個首都重點科技發展領域。

三是積極打造聯合基金“北京模式”。目前,北京市基金已分別與市教委、海淀區政府、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設立5支聯合基金,年均吸引外部經費近7000萬元。另外,聯合基金推動企業從基礎研究的參與者變成出題者,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分別與商湯、交控科技、佰才邦成立3個聯合實驗室,已有24個項目形成了合作,其中3個項目得到後續資助,資助經費合計達1200萬元。聯合基金切實推動了企業和高校院所對接資源、共享成果,逐步形成戰略合作關係,打造了聯合基金的“北京模式”。

數說成就

2018年,北京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居全國之首;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經費的比重約15%左右。

北京地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佔全國1/3左右;已經運行、在建、擬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9個。

截至2018年底,北京地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1.2件,位居全國第一;有69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8%,連續三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北京主導和參與的佔6項。英國《自然》雜誌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對全球500個城市的評價顯示,北京蟬聯全球第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