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赴港買保險暴跌:每年700億降至400億;投保人金融常識普遍欠缺,風險不小

作者|曹蓓編輯|王畢強

早上,Ava看到微信通訊錄一條新的消息,“朋友介紹,想買保險。”她點擊“通過驗證”,還想著運氣不錯。

她是一名香港的保險經紀人,自己也來自內地。跟很多諮詢她的客戶一樣,對方對香港保險知之甚少。她按照程序瞭解需求,然後介紹自己所售的保險公司的產品,並和內地保險公司的產品做一些對比。

對方突然問一句:“你推薦的這款產品跟安盛全部賠光的那個產品一樣嗎?”

很明顯,這個客戶並不知道近期引起軒然大波的安盛保險4億港幣鉅虧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她的顧慮足以證明,這件事對整個香港保險業的影響。

6月15日,一封名為《四億安盛保險一夜虧空》的公開信迅速傳開,來自內地、新加坡等地的數百位安盛保險投保人,投訴香港安盛保險公司涉嫌違規操作,致使投保人數億港元保費被虧空殆盡。“2018年年中,投保人發現該保險產品淨值一夜之間暴跌95%以上,在後續繼續扣除賬戶建檔費、管理費等費用後,保單的淨值居然為負數。”

安盛保險迴應,上述投保人投保的是一種非保證連繫式壽險產品,該產品讓專業投資者自由及獨立地選擇與其保單掛鉤的資產,其中安盛並沒有參與任何意見。

6月19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方面公開表示,一直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瞭解到安盛公司已發佈相關聲明,由於事件正在調查中,保監局方面不便作出評論。截至5月底,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共收到72宗相關投訴。

大陸赴港買保險暴跌:每年700億降至400億;投保人金融常識普遍欠缺,風險不小

“正在調查”的事件,卻引起了內地對赴港購買保險的又一輪討論,不少人稱香港保險“跌下神壇”。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佈的2018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據顯示,當年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為476億港元(約合407.6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比下跌6.4%,佔香港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9.4%。

這個數字正在表現出連續下滑的趨勢。

雖然Ava所在的公司不是安盛,但她依然很耐心地跟客戶說明了情況,“首先,安盛這個保險公司是沒有問題的,是法國很大的保險公司,在香港也排名前五”,“出問題的不是安盛的保險產品,而是安盛平臺上出售的基金產品,就像微信、支付寶上掛的基金產品一樣,投資者在安盛的平臺上買了盈虧自負的產品,安盛的責任在於沒有好好挑選基金。”

客戶半信半疑地說再考慮考慮。

“很多內地的客戶對保險的知識瞭解不多,這件事一定會被一些內地的同行放大到整個香港保險業。”Ava的語氣並沒有太大的波瀾,她用平穩的語調跟客戶溝通,很難聽出情緒,這點,跟公眾印象中的很多內地保險經紀人有些不同。

一位曾經向她買過保險的內地客戶坦言,這種風格讓人莫名地覺得專業和值得信賴。

安盛保險賣的是保險還是理財產品?

牽涉4億港幣、數百位來自多地投資人的安盛風波,起源於一款安盛香港的(非保證連繫式壽險)投連險產品——Evolution。

所謂投連險,即投資連結保險,其正式名字是“變額壽險”,最大的特點就是身故保險金和現金價值是可變的,是一種新形式的終身壽險產品,集保障和投資於一體。其中,保障主要體現在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意外身故,會獲取保險公司支付的身故保障金,同時通過投連附加險的形式也可以使用戶獲得重大疾病等其他方面的保障。投資方面是指保險公司使用投保人支付的保費進行投資,獲得收益。

根據多家媒體曝出的信息,Evolution平臺有上千只基金可以作為投資標的讓投資者選擇,導致這數百位投資人總損失高達4億港幣的是其中一隻基金——“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香港投資基金,簡稱HKIF),出現了嚴重“違約”。

多名投資人赴港向安盛進行維權未果。

安盛香港多次公告迴應,可綜合為如下信息:Evolution是一種非保證連繫式壽險產品,主要由獨立保險經紀人分銷。Evolution讓專業投資者自由及獨立地選擇與其保單掛鉤的資產,其中安盛並沒有參與任何意見。此外,安盛正積極協助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就該基金涉嫌欺詐活動進行刑事調查。

一位香港某資深保險經紀人士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Evolution其實是一款業內看來十分優秀的產品,在歐美國家有較大的市場規模,在香港規模並不大。不同於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需要按照資產類別分別開具不同的賬戶,Evolution可以將各類資產放入同一個賬戶中,而其壽險功能體現為當投保人身故後,Evolution中的所有資產都將直接賠付給受益人,且不用交付遺產稅,因而作為高淨值人群保護財產的重要工具,該產品在西方遺產稅盛行的國家廣受歡迎。

幾年前香港保監局曾經就Evolution產品是否存在風險提出過質疑,進而增加了只有專業投資者才能投資Evolution的必要條件。而且該產品更適合長期穩定持有資產的投資人,比如頻繁交易的股票就並不適合放在Evolution中,因為你和股票經紀說買進賣出馬上就可以完成交易,但在Evolution中從提出申請到完成交易可能需要3天。這也對投資人的投資水平和資產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人士指出。

大陸赴港買保險暴跌:每年700億降至400億;投保人金融常識普遍欠缺,風險不小

Ava不會把這些一一跟向她諮詢的客戶解釋,因為她不能保證他們都有耐心和能力聽懂。她的很多客戶,直到最後成功買完保險,都對產品並不是特別瞭解。

所以,她就把解釋儘量簡短和簡單,用內地人熟悉的微信和支付寶作為類比,同時再三強調,安盛事件涉及的產品並非保險產品,“如果是保險產品,比如有一些儲蓄險,保險公司是會保本的,這點不用擔心。”

內地投保人每年400億資金的選擇

到香港買保險,似乎是前兩年在內地突然風靡的舉動。

“早在2005年之前,就曾出現過內地居民赴香港買保險的熱潮,但彼時非法的‘地下保單’現象較為普遍,很快便受到監管部門的遏制。”北京保研公益基金會副祕書長李響介紹。

“隨後,香港保險業的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開始了穩步提升的階段,從2005年的十幾億港元,到2013年突破百億港元。2013年以後,提升的速度開始加快。尤其到了2015年下半年,內地人出於通過購買境外保險實現資產境外轉移,防範人民幣貶值風險的目的,再度掀起赴港購買保險的熱潮。這股熱潮在2016年達到頂峰,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達726億港元。”李響說。

但正如數據所反映的,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的減弱以及內地消費者對香港保險態度的日趨理性,近兩年赴港購買保險的熱情在逐年回落。

相關統計顯示,2011年到2015年內地訪客新單保費分別為63億港元、99億港元、149億港元、244億港元、316億港元,2016年保費飆增至727億港元;2017年、2018年,內地訪客新單保費逐年分別收縮為508億港元、476億港元。

從2018年內地訪客在香港購買保險的主要險種來看,絕大多數為醫療保障類保險。在內地訪客貢獻的新造保單當中,約96%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例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此外,約99%為非整付保費保單,即保費非以一筆過模式支付(即內地的期交模式)。

對於香港保險和內地保險之間的區別,Ava幾乎會對每一個內地的客戶解釋一遍。

早上的客戶諮詢的是重疾險,Ava先介紹了她所在的公司有一種重疾險涵蓋120多種重疾,當客戶問到內地一般多少種時,她禮貌地說,普遍為30-60種,“但肯定是涵蓋了80%以上的普遍病症,這幾年大陸的重疾險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問題是,大陸的重疾險大多不能分紅,保額不能增長。”她用100塊錢的購買力來說明通貨膨脹的後果和保額自動增長的意義,“這是香港最大的優勢,內地的保險公司投資渠道有限,而香港的保險公司是可以自由流通的,投資是多元化的,所以就會把賺到的錢加到客戶的保額上,因為這類保險的目的主要還是保障。”

她向客戶大量解釋了一款保險的賠付、保費等等細節,大概的意思是,保費比內地便宜,而且保障多。

“程序方面,您只需要來一次,如果前期溝通得好,第一天下午籤合同,需要兩個小時,第二天上午去銀行開個戶,一個小時足夠了。”她強調,來一次可以解決後面的全部問題,然後每年交保費和理賠全部在香港賬戶完成。

保費低、保障廣、收益高,是香港保險對內地的主要吸引力。雖然連續下降,但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超過400億元人民幣的保單保費仍然為香港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貢獻了三分之一。

“內地保險市場在風險管理成本、管理技術以及資本市場發達程度方面相較於國際成熟市場仍存在欠缺,使得在保障性和收益率兩個方面與香港保險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李響坦言。

“有言論稱安盛保險事件給內地人赴港買保險的熱潮澆了一盆冷水,我認為不能因此而斷然否定香港保險的發展成熟度和服務質量。”她說,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事件反映出內地金融市場產品供應的不足,目前仍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增值需求。與此同時,可以看到一方面內地居民金融意識近年來逐漸覺醒,但另一方面卻欠缺金融常識。

大陸赴港買保險暴跌:每年700億降至400億;投保人金融常識普遍欠缺,風險不小

據悉,安盛事件的數名維權投資人曾確認,他們在簽署保單前完全沒有進行告知風險、相關風險測試等系列程序。因為保單合同是全英文,許多投資人表示,完全不知道具體條款是什麼。事後他們在表述中稱,Evolution應僅為專業投資人提供,而香港安盛並未對投資人做專業資格審核,且有投資人所投金額遠未達到專業投資人的投資底線。

無論事件的最終結果如何,其中反映出的投資者的盲目並不是個例。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保險人士坦言,去香港買保險,跟風的人絕不在少數,不少還是高知的中產階級。“他們有了孩子,想給他們更好的保障,也為他們消除未來的隱患,那就是自己會變老、會生病這樣的風險。這些人開始逐漸重視保險的重要性,是因為了解了太多因為生病而一夜返貧的案例。他們認為,內地的保險業充斥著不規範,也無法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於是,他們踏上了南下的旅途。

購買香港保險存在多種風險

大概在一年前的同一時間,有關香港保險業的新聞在兩地圈內也曾引起不小的波瀾。

據當時媒體的報道,2018年4月26日,內地某客戶在海港城拉橫幅,聲討香港某保險公司無理拒賠。事件的起因是該客戶於2015年在香港一家保險公司為其孩子投保了一款重疾險與醫療險,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期間,孩子6次因病住院申請醫療保險理賠成功。2017年9月,孩子第7次住院期間被確診為白血病,向保險公司理賠時遭拒賠,並且要取消其小孩的醫療保單,理由是“曾經住院、投保時未如實告知項”。而住院的依據,則是孩子1歲時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繼發性血小板減少導致的首次住院。

資深精算專家徐昱琛曾在接受內地媒體《證券日報》採訪時引用類似的案例。2011年曾有一個福建的客戶投保了中國香港的一款百萬重疾險,2014年時被查出來乳腺癌。但客戶在2011年投保時,因為有一些鼻炎、女性生殖系統的過往疾病記錄沒有告知,香港保險公司就以這些理由拒絕賠付,“但這種情況卻很可能在國內的保險公司得到賠付。”

內地一家保險公司合規部門負責人對媒體稱,在香港保險的法律中,有多項保險條款看似不經意,實則與內地有明顯差異。保險公司對於是否曾有過就診經歷,可能選項中,只有是和否,但投保人不知情、不清楚情況,需要與保險公司重新溝通交涉。這對投保人的法律層面與醫學層面的意識要求很高。

早在2016年4月22日,也就是內地赴港購買保險的最高潮時段,中國保監會就發佈了一份名為《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稱香港與內地保險業務在適用法律、監管政策以及保險產品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赴港購買保險存在法律、匯率及外匯政策、保單收益等多方面風險。

比如: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單,需親赴香港投保並簽署相關保險合同。如果發生糾紛,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與內地相比,香港法律訴訟費用較高。除了法律訴訟之外,投保人也可選擇向香港的保險索償投訴局投訴與理賠索償有關的糾紛,但該局目前可裁決的賠償上限是100萬港幣。

有業內人士曾對媒體表示,“內地監管環境比香港嚴很多,監管很多時候也是站在客戶角度來判斷,尤其是理賠上,內地的訴訟,保險公司90%是輸的。”

香港保險投訴局最新披露的2018年索償投訴統計數字顯示,投訴局在2018年共接獲598宗投訴個案,較上一年下跌9.7%。在已審結的414宗個案中,有89位投訴人獲得保險公司賠償,涉及的賠償額達716萬港元。投訴個案的兩大主要類別為“保單條款的詮釋”及“沒有披露事實”。

大陸赴港買保險暴跌:每年700億降至400億;投保人金融常識普遍欠缺,風險不小

“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香港保險投訴局共接獲662宗投訴個案,2017年的香港新造保單數目為130萬份,粗略計算,2017年香港保險的投訴比率為0.05%。這一比率可大體反映香港保險的拒賠比率情況。”李響稱。

Ava說,她基本上都會鼓勵所有的客戶回憶近5年之內住院記錄和手術情況,不鼓勵隱瞞,因為這對於客戶的長期利益是不利的。“而對於此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我們重新改進了健康問卷的詢問,比如在最近是否有疾病這一塊,以前問卷列舉的不是很詳細,導致很多申報中出現誤會,現在會很明確地標明,類似感冒發燒已經康復的不需要申報等等,會減少很多含糊的情況。”她進一步解釋。

當然,這僅僅是在理賠方面。

在中國保監會的風險警示中,還包括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保單,賠款、保險金給付以港幣、美元等外幣結算,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外幣匯兌風險。同時,內地居民個人到境外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屬於金融和資本項下的交易,是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尚未開放的項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如以期交保費方式購買長期壽險保單,也可能存在因外匯支付政策變化導致無法交納續期保費的風險。

此外,針對高收益,中國保監會提示,中途退保時,投保人只能獲得保單的現金價值。大多數長期期交保單在保單前期現金價值很低,前2年甚至為零,客戶如果退保將承受較大的損失。

香港保險產品條款使用繁體字,表述方式與內地不盡相同,這對於內地人來講,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風險。

當年,銀聯發佈了“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可以使用銀聯卡支付,最高限額5000美元”的規定。外匯管理局還稱,境外保險(除旅遊意外險等少數情形外)相關資金均不能通過支票兌付、電匯等任何方式提現。

業內人士分析,這也是近幾年來內地赴香港購買保險熱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2019年2月,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險監理處專員樑志仁,簽署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險業監督關於開展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分析稱,這標誌著中國保監會正式認可香港保險在內地的地位,亦開啟了香港保險在內地合規化經營的第一步。

不知道這樣的消息會不會讓Ava和跟她一樣在香港向內地人出售保險的內地人一樣,在保單上有所體現,畢竟來自內地的保單,是他們收入的來源。據說,在香港,各個保險公司保單的平均佣金是35%,新入行者還有額外獎勵。如果一年業績額達到100萬港幣,年收入可達40萬至60萬港幣。

對於很多“港漂”來講,自由的時間和還不錯的收入,說明這是份性價比很高的工作。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在初期跟客戶描述產品時,她常常以自己為例,“如果我有幸沒有生病,那麼20年後,我60多萬港幣的保額,會變成100萬港幣左右。”Ava說。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鳳凰WEEKLY】創作,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