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0個人9個買錯保險?就看這篇,房奴車奴你不要再當險奴!


為什麼10個人9個買錯保險?就看這篇,房奴車奴你不要再當險奴!

過度保險是種病。保險圈內人分析,已經買過保險的人裡面,買錯或者買貴的佔比超過90%。

社長今天的這個文章,可能會得罪圈內不少保險朋友,也想了很久還是打算髮出來。站在“聰明投資”的立場上不動搖,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買什麼都要聰明,投什麼也要聰明。不要“衝動無腦消費”,只有大家都慢慢理性了,這個市場才能長期發展下去。

不誇張,社長很多朋友都過度保險當過冤大頭。說個身邊的事,有一位很久不見的前同事叫做美心(化名),平日低調,連朋友圈都少發,直到有天社長在朋友圈中問了一句保險問題,沒想到美心冒了出來。

美心的老家在北方省份的小鄉村,自己在北京上班,父母在家裡種糧食,做幫工,沒想到兩年多前美心的父親突然中風倒地。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美心簡直是天塌了的感覺,在北京掙錢雖有些積蓄,但要負擔高額醫療費用力所難及,全家人陷入了困窘。

誰知道,當美心帶著不多的積蓄從北京匆忙趕回老家時,竟然出現了轉機,母親翻出來一張保額20萬元的重疾險保單,美心才知道這是父親被熟人推銷買的,買的時候還有點強迫(保費並不便宜),現在成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幸留下了後遺症的父親最後獲得了20萬的賠付。

美心突然發現保險是個好東西,隨後開始瘋狂研究各類保險,如同別人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買,美心每一種保險都想買。

美心家的事情在村子裡傳開後,很多人都來找她諮詢,隨後她把自己的保險經紀人介紹給了村裡,這位經紀人拿下了分公司的業績冠軍。

“重倉”保險後,美心慢慢發現,每年繳納的保費,包括壽險、重疾險、意外險、醫療健康險等,已經超過全家收入30%(合理比例在10%~15%左右)

但是美心擔心退保後又出什麼意外,經濟上也不划算,只能繼續撐下去。

撐起中國保險業的千千萬萬個“美心”

美心的情況不是特例,《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那篇火紅文章刷屏的那幾天,微信群裡到處都是買保險的人。

有位網友晒出了自己成為“險奴”的眾多保單,感慨道:“當看新聞一個個因為生病傾家蕩產,一個個因為意外家破人亡的案例……我終於在險奴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衝動過猛的直接後果就是入不敷出,還要有近十年的煎熬。”

為什麼10個人9個買錯保險?就看這篇,房奴車奴你不要再當險奴!

▲網友晒出的一堆保單

“衝動購買”體現在:幾年時間內,中國保險市場衝到了亞洲第一、全球第二,保費收入和資產規模僅次於美國。世界500強中的外國保險公司均已進入中國,佈局了近2000家分支機構。

去年10月支付寶推出了一款保險行業的爆款產品——“相互寶”(原名“相互保”),只用了2個多月時間,“相互寶”就擁有了2700萬的註冊用戶。

說句理性的話:保險是絕對該買的,但一定需要了解後再買,不要或者少花冤枉錢。

舉個例子,大家買機票、火車票,無論是官網還是第三方代理,經常碰到20~30元左右的附加意外險,很多人順手就買。問了一下身邊的朋友,超過一半的人覺得買了更放心。

買“目的單純”的保險

保險本質上是幫你不要被“意外擊垮”。

社長再舉一個身邊的案例,30歲的老王是一家之主,女兒剛上幼兒園,他打算從購買一款壽險產品。如果他購買一份30萬元額度、15年期的定期壽險(選擇15年,主要是考慮保障到女兒成年後),只需要每年支付1000元左右的保費。

這個投保目的是單純的。但是呢?總有人老惦記“既要……又要”,因此:老王最後買了同樣30萬元保額的兩全保險,也就是一方面保險期間內死亡能拿30萬元保險金,另一方面滿期後如果健在將返還30萬,也就是說有投資功能,但這個產品的每年的保費是近2萬塊錢。

但是老王一家開支大,積蓄少,沒有必要通過買保險來投資積蓄,這樣做只會拉低生活水平。

買保險的坑堪稱月球表面

既然是以保障為主,就不是買得越多越好,只要能覆蓋掉主要的風險就夠了。什麼意思呢,社長給大家拆解一下。

投保過度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是費用過度,說白了就是衝著“高端、尊貴”的推廣語,交了太多的錢;社長的一位朋友去年買了一個醫療險,別人花1000多塊錢,他花了一萬六。這款醫療險叫“**高端醫療”,保額高達1800萬(就是一旦生病,最高可以賠1800萬)。他不僅自己買了,給家人也買了。但是後來一個保險公司的內部朋友笑他,你一個工薪階層,有想過生什麼病才能花1800萬嗎?完全是浪費。

第二是重複險種太多,多買沒有好處,而且浪費;

有人以為保險多買就能多賠,但是具體到每個產品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某人買了兩份醫療健康險,生病住院花了1.7萬元,基本醫保報銷了幾千元,再申請保險公司理賠,一家保險公司賠付了幾千元,但另一家保險公司只賠付了不足1000塊錢,原因是隻報銷“醫保範圍內,其他保險公司已經理賠以外部分”。

至於投保過度的原因,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方面:

1.根本就是一種心理焦慮,花錢減輕焦慮感;

2.對保險不瞭解,買了很多不需要或者重合的保險;

3.被保險經紀人誤導了;

4.親友推薦,抹不開面子;

投保過度的結果,後果是比較嚴重的,因為相當一部分保險是持續十年乃至二十年交保費,第一次買錯,每年都會重複這個錯誤。

“1萬塊錢”買來的經驗

上面談到的買高端醫療險的朋友,去年保險費花了2.5萬左右,他今年重新規劃了一下自己的保險,買了“經濟實用型”醫療險,還有重疾險,七七八八算下來一共花了1.2萬左右。

他一共聊了5位保險經紀人,5個人都是他身邊的朋友。最終他總結了這麼幾條:

1.不要別人推銷什麼,你買什麼。買保險是解決你自己的問題,比如家裡只有一個賺錢的經濟來源,得給他上保險,以防萬一全家沒有兜底;而不是“來,這份重疾險能去美國就醫,特別划算”,然而你一輩子也不會去美國看病。

2.“先保大後保小”,在所有家庭成員中,首先為經濟支柱投保,然後再為老人和孩子配置;

3.家庭年保費支出佔家庭收入不宜超過15%,收入低或特別高的家庭,這個比例可以降到7%~8%。

4.對於中低收入的家庭,建議投保就單純為了保障,比如壽險、意外險這類產品,沒有必要通過買保險來做投資;富裕家庭可以購買返還型和投資分紅型的保險,對更富有的家庭,買保險就屬於轉移財產和隱藏財產的合法方式了。

5.好好利用“後悔藥”,在投保之後,有10天的猶豫期,如果發現買錯了買貴了,10天內全額退費撤銷。

當然,這上面幾條是最基本的,買保險會面臨各種“專業詞彙”、“看不懂條款”、“不易發現的坑”,這些找誰問?

找賣保險的經紀人?利益決定他不會完全站在你這邊,你的支出決定了他的收入。

找買過保險的朋友? “經驗豐富”不代表你問他都懂。

上網查資料,自己變成“保險通”,很多人就是這麼磕磕絆絆變成保險達人的。

社長一位朋友打算生二寶前,研究了3天的生育險,弄了個七七八八,不過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不知道。而她正常工作一天薪酬是1500塊,她花在研究生育險上的時間成本至少是5000塊。她一輩子可能就生一個,也就是說研究的東西也就用一次。我也不知道賺了還是賠了。

為什麼10個人9個買錯保險?就看這篇,房奴車奴你不要再當險奴!

社長找了一位圈內人朋友來開了一門課。之所以找他,是因為:

第一夠中立。不是保險公司的在職人員,不會站在保險公司的立場上講課。

第二,夠懂。美國加州伯克利畢業,之後在北美做保險精算師,回國後一直跟各類大小保險公司打交道,很瞭解這些保險公司的運營思路,可以說是最懂保險業的中立人士。

第三,講的東西“複用性很強”。很多人瞭解保險,都是從一個險種來了解,等到下一個新的保險,又重新再去看。但是很可惜,保險是一個組合,只有全盤看,才知道你為啥選A不選B。

在他的課裡,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這些看保險的基本邏輯,你可以複用到很多其他保險上。保險說到底是一個人面對風險最簡單的應對方式。具體的課程,請搜索微信公號“思投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