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2007年,為紀念這位集才華與顏值一身的天才球員,賽事更名為保羅亨特經典賽並沿用至今,2010年賽事被納入歐洲球員巡迴賽EPTC範疇成為小型積分排名賽,2016年升級為大型排名賽,2019年降格為普通邀請賽。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2007年,為紀念這位集才華與顏值一身的天才球員,賽事更名為保羅亨特經典賽並沿用至今,2010年賽事被納入歐洲球員巡迴賽EPTC範疇成為小型積分排名賽,2016年升級為大型排名賽,2019年降格為普通邀請賽。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斯諾克賽事的變革通常是單向的,規模上的轉變(小型變大型),性質上的轉變(邀請賽變排名賽),像上海大師賽這種從大型排名賽轉變為頂級邀請賽的畢竟少數,除了賽事的歷史底蘊之外,這需要市場和財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撐,而像亨特賽這樣頻繁雙向變化的,我認為是不利於賽事長遠發展的。

德國站賽的增加與市場背離

這幾年隨著世臺聯大力擴張斯諾克的世界版圖,德國擁有2站分站賽,分別是德國大師賽和保羅亨特經典賽,成為本賽季站賽數量僅次於英國和中國的國家。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2007年,為紀念這位集才華與顏值一身的天才球員,賽事更名為保羅亨特經典賽並沿用至今,2010年賽事被納入歐洲球員巡迴賽EPTC範疇成為小型積分排名賽,2016年升級為大型排名賽,2019年降格為普通邀請賽。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斯諾克賽事的變革通常是單向的,規模上的轉變(小型變大型),性質上的轉變(邀請賽變排名賽),像上海大師賽這種從大型排名賽轉變為頂級邀請賽的畢竟少數,除了賽事的歷史底蘊之外,這需要市場和財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撐,而像亨特賽這樣頻繁雙向變化的,我認為是不利於賽事長遠發展的。

德國站賽的增加與市場背離

這幾年隨著世臺聯大力擴張斯諾克的世界版圖,德國擁有2站分站賽,分別是德國大師賽和保羅亨特經典賽,成為本賽季站賽數量僅次於英國和中國的國家。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奧沙利文2013年奪冠

但德國的球市顯然還沒有中國那麼龐大,這除了德國粗淺的斯諾克文化之外,主要受制於德國難出頂尖選手,征戰職業賽的也就剛剛在國錦賽資格賽輸給丁俊暉的西蒙·利希滕貝格1人,因此很難讓德國人真正關注起斯諾克這項運動,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德國站賽的增加是與市場背離的,這或許也是亨特賽“落寞”的原因之一。

賽事獎金降至“紅線”,大牌球員無人問津

通過過去4屆賽事的獎金設置我們可以看出,總獎金方面雖然下降之後在今年有所反彈,但大牌球員比較看重的冠軍獎金從2017年降至2萬歐元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彈過,我想也沒有再下降的原因是2萬歐元應該是冠軍獎金不能再突破的“紅線”了。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2007年,為紀念這位集才華與顏值一身的天才球員,賽事更名為保羅亨特經典賽並沿用至今,2010年賽事被納入歐洲球員巡迴賽EPTC範疇成為小型積分排名賽,2016年升級為大型排名賽,2019年降格為普通邀請賽。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斯諾克賽事的變革通常是單向的,規模上的轉變(小型變大型),性質上的轉變(邀請賽變排名賽),像上海大師賽這種從大型排名賽轉變為頂級邀請賽的畢竟少數,除了賽事的歷史底蘊之外,這需要市場和財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撐,而像亨特賽這樣頻繁雙向變化的,我認為是不利於賽事長遠發展的。

德國站賽的增加與市場背離

這幾年隨著世臺聯大力擴張斯諾克的世界版圖,德國擁有2站分站賽,分別是德國大師賽和保羅亨特經典賽,成為本賽季站賽數量僅次於英國和中國的國家。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奧沙利文2013年奪冠

但德國的球市顯然還沒有中國那麼龐大,這除了德國粗淺的斯諾克文化之外,主要受制於德國難出頂尖選手,征戰職業賽的也就剛剛在國錦賽資格賽輸給丁俊暉的西蒙·利希滕貝格1人,因此很難讓德國人真正關注起斯諾克這項運動,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德國站賽的增加是與市場背離的,這或許也是亨特賽“落寞”的原因之一。

賽事獎金降至“紅線”,大牌球員無人問津

通過過去4屆賽事的獎金設置我們可以看出,總獎金方面雖然下降之後在今年有所反彈,但大牌球員比較看重的冠軍獎金從2017年降至2萬歐元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彈過,我想也沒有再下降的原因是2萬歐元應該是冠軍獎金不能再突破的“紅線”了。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過去4屆獎金設置

在本賽季世臺聯計劃內的25站賽事中,2萬歐元是所有站賽最低的一站,冠軍獎金最低的排名賽直布羅陀公開賽也有2.5萬英鎊,這直接導致大牌球員無人問津,過去3屆賽事TOP16的出席情況是7人、5人、3人,逐年遞減。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2007年,為紀念這位集才華與顏值一身的天才球員,賽事更名為保羅亨特經典賽並沿用至今,2010年賽事被納入歐洲球員巡迴賽EPTC範疇成為小型積分排名賽,2016年升級為大型排名賽,2019年降格為普通邀請賽。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斯諾克賽事的變革通常是單向的,規模上的轉變(小型變大型),性質上的轉變(邀請賽變排名賽),像上海大師賽這種從大型排名賽轉變為頂級邀請賽的畢竟少數,除了賽事的歷史底蘊之外,這需要市場和財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撐,而像亨特賽這樣頻繁雙向變化的,我認為是不利於賽事長遠發展的。

德國站賽的增加與市場背離

這幾年隨著世臺聯大力擴張斯諾克的世界版圖,德國擁有2站分站賽,分別是德國大師賽和保羅亨特經典賽,成為本賽季站賽數量僅次於英國和中國的國家。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奧沙利文2013年奪冠

但德國的球市顯然還沒有中國那麼龐大,這除了德國粗淺的斯諾克文化之外,主要受制於德國難出頂尖選手,征戰職業賽的也就剛剛在國錦賽資格賽輸給丁俊暉的西蒙·利希滕貝格1人,因此很難讓德國人真正關注起斯諾克這項運動,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德國站賽的增加是與市場背離的,這或許也是亨特賽“落寞”的原因之一。

賽事獎金降至“紅線”,大牌球員無人問津

通過過去4屆賽事的獎金設置我們可以看出,總獎金方面雖然下降之後在今年有所反彈,但大牌球員比較看重的冠軍獎金從2017年降至2萬歐元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彈過,我想也沒有再下降的原因是2萬歐元應該是冠軍獎金不能再突破的“紅線”了。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過去4屆獎金設置

在本賽季世臺聯計劃內的25站賽事中,2萬歐元是所有站賽最低的一站,冠軍獎金最低的排名賽直布羅陀公開賽也有2.5萬英鎊,這直接導致大牌球員無人問津,過去3屆賽事TOP16的出席情況是7人、5人、3人,逐年遞減。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除此之外,亨特賽冠軍也被冠中冠排除在邀請名單之外,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冠中冠將女子世錦賽冠軍和元老世錦賽冠軍列入邀請名單中,要知道這兩項賽事不是統一管理的職業賽。3名TOP16中的低排位球員參賽、2天的超短賽程,讓今年的亨特賽一晃而過,這不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比賽應該有的樣子。

參與人員的言論掩蓋不了本屆賽事的失敗

關於推特上國外網友的抨擊,參與本屆賽事執法工作的兩位裁判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執裁本屆比賽的德國本土裁判馬塞爾·艾卡表示:這些評論是瘋狂的。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他們根本沒有理解保羅亨特經典賽舉辦的目的。我不是說這比賽所有方面都是完美的,但是有些人的批評就是純粹的廢話。一些無關的人和組織也受到了指責。無論怎樣,這是一項美好的賽事,我相信今年的它也一樣很特別,即使是沒有任何報道。我很失望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我覺得這個週末很精彩,我期待下一屆賽事的到來。

同樣執裁本屆比賽的保羅·科利爾表示:這幾天我在推特上看到很多廢話,真的讓人很難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次比賽的規模被縮減。目前,有太多‘磚家’號稱知道了一切。但他們對這比賽的未來計劃卻一無所知。這是在惡意貶低保羅亨特經典賽。明年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2007年,為紀念這位集才華與顏值一身的天才球員,賽事更名為保羅亨特經典賽並沿用至今,2010年賽事被納入歐洲球員巡迴賽EPTC範疇成為小型積分排名賽,2016年升級為大型排名賽,2019年降格為普通邀請賽。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斯諾克賽事的變革通常是單向的,規模上的轉變(小型變大型),性質上的轉變(邀請賽變排名賽),像上海大師賽這種從大型排名賽轉變為頂級邀請賽的畢竟少數,除了賽事的歷史底蘊之外,這需要市場和財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撐,而像亨特賽這樣頻繁雙向變化的,我認為是不利於賽事長遠發展的。

德國站賽的增加與市場背離

這幾年隨著世臺聯大力擴張斯諾克的世界版圖,德國擁有2站分站賽,分別是德國大師賽和保羅亨特經典賽,成為本賽季站賽數量僅次於英國和中國的國家。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奧沙利文2013年奪冠

但德國的球市顯然還沒有中國那麼龐大,這除了德國粗淺的斯諾克文化之外,主要受制於德國難出頂尖選手,征戰職業賽的也就剛剛在國錦賽資格賽輸給丁俊暉的西蒙·利希滕貝格1人,因此很難讓德國人真正關注起斯諾克這項運動,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德國站賽的增加是與市場背離的,這或許也是亨特賽“落寞”的原因之一。

賽事獎金降至“紅線”,大牌球員無人問津

通過過去4屆賽事的獎金設置我們可以看出,總獎金方面雖然下降之後在今年有所反彈,但大牌球員比較看重的冠軍獎金從2017年降至2萬歐元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彈過,我想也沒有再下降的原因是2萬歐元應該是冠軍獎金不能再突破的“紅線”了。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過去4屆獎金設置

在本賽季世臺聯計劃內的25站賽事中,2萬歐元是所有站賽最低的一站,冠軍獎金最低的排名賽直布羅陀公開賽也有2.5萬英鎊,這直接導致大牌球員無人問津,過去3屆賽事TOP16的出席情況是7人、5人、3人,逐年遞減。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除此之外,亨特賽冠軍也被冠中冠排除在邀請名單之外,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冠中冠將女子世錦賽冠軍和元老世錦賽冠軍列入邀請名單中,要知道這兩項賽事不是統一管理的職業賽。3名TOP16中的低排位球員參賽、2天的超短賽程,讓今年的亨特賽一晃而過,這不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比賽應該有的樣子。

參與人員的言論掩蓋不了本屆賽事的失敗

關於推特上國外網友的抨擊,參與本屆賽事執法工作的兩位裁判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執裁本屆比賽的德國本土裁判馬塞爾·艾卡表示:這些評論是瘋狂的。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他們根本沒有理解保羅亨特經典賽舉辦的目的。我不是說這比賽所有方面都是完美的,但是有些人的批評就是純粹的廢話。一些無關的人和組織也受到了指責。無論怎樣,這是一項美好的賽事,我相信今年的它也一樣很特別,即使是沒有任何報道。我很失望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我覺得這個週末很精彩,我期待下一屆賽事的到來。

同樣執裁本屆比賽的保羅·科利爾表示:這幾天我在推特上看到很多廢話,真的讓人很難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次比賽的規模被縮減。目前,有太多‘磚家’號稱知道了一切。但他們對這比賽的未來計劃卻一無所知。這是在惡意貶低保羅亨特經典賽。明年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科利爾推特原文

作為中國球迷,我實在看不出艾卡說的“舉辦亨特賽的目的”是什麼,我也很想看看科利爾說的“明年會發生什麼”。在我看來,即使亨特賽像兩位裁判說的,擁有更崇高的目標和更理想的長遠發展,在脫離高關注度和影響的情況下,本屆賽事依然是失敗的。

結語

在斯諾克界,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著保羅·亨特,2016年巴里·赫恩在亨特逝世10週年宣佈大師賽獎盃從2017年開始命名為“保羅亨特杯”,其實對於德國菲爾特這個小城來說,能夠舉辦一項斯諾克職業賽並與廣大球迷一樣緬懷著首屆冠軍保羅·亨特,應該受到應有的尊敬。但對於逝去的保羅·亨特來說,以他命名的賽事不溫不火、地位日漸削弱,是不願意看到的。

"

今年的保羅亨特經典賽隨著巴里·霍金斯決賽4-3逆轉衛冕冠軍凱倫·威爾遜“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但國內外的輿論比賽事本身還要火爆,紛紛對降格為邀請賽之後亨特賽的規模、影響力、比賽精彩程度等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毫不客氣的稱亨特賽為“雞肋”比賽,這種聲音也隨著肖恩·墨菲因傷臨時退賽達到高潮。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賽事起源、變遷與發展的聯繫

賽事起源於2004年在德國毗鄰紐倫堡的小城菲爾特舉辦的一項業餘斯諾克比賽——菲爾特大獎賽,在首屆比賽中,當時三屆大師賽冠軍年僅25歲的保羅·亨特在決賽中4-2擊敗馬修·史蒂文斯奪冠,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兩年之後保羅·亨特因病離我們而去。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2007年,為紀念這位集才華與顏值一身的天才球員,賽事更名為保羅亨特經典賽並沿用至今,2010年賽事被納入歐洲球員巡迴賽EPTC範疇成為小型積分排名賽,2016年升級為大型排名賽,2019年降格為普通邀請賽。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斯諾克賽事的變革通常是單向的,規模上的轉變(小型變大型),性質上的轉變(邀請賽變排名賽),像上海大師賽這種從大型排名賽轉變為頂級邀請賽的畢竟少數,除了賽事的歷史底蘊之外,這需要市場和財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撐,而像亨特賽這樣頻繁雙向變化的,我認為是不利於賽事長遠發展的。

德國站賽的增加與市場背離

這幾年隨著世臺聯大力擴張斯諾克的世界版圖,德國擁有2站分站賽,分別是德國大師賽和保羅亨特經典賽,成為本賽季站賽數量僅次於英國和中國的國家。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奧沙利文2013年奪冠

但德國的球市顯然還沒有中國那麼龐大,這除了德國粗淺的斯諾克文化之外,主要受制於德國難出頂尖選手,征戰職業賽的也就剛剛在國錦賽資格賽輸給丁俊暉的西蒙·利希滕貝格1人,因此很難讓德國人真正關注起斯諾克這項運動,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德國站賽的增加是與市場背離的,這或許也是亨特賽“落寞”的原因之一。

賽事獎金降至“紅線”,大牌球員無人問津

通過過去4屆賽事的獎金設置我們可以看出,總獎金方面雖然下降之後在今年有所反彈,但大牌球員比較看重的冠軍獎金從2017年降至2萬歐元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彈過,我想也沒有再下降的原因是2萬歐元應該是冠軍獎金不能再突破的“紅線”了。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過去4屆獎金設置

在本賽季世臺聯計劃內的25站賽事中,2萬歐元是所有站賽最低的一站,冠軍獎金最低的排名賽直布羅陀公開賽也有2.5萬英鎊,這直接導致大牌球員無人問津,過去3屆賽事TOP16的出席情況是7人、5人、3人,逐年遞減。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除此之外,亨特賽冠軍也被冠中冠排除在邀請名單之外,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冠中冠將女子世錦賽冠軍和元老世錦賽冠軍列入邀請名單中,要知道這兩項賽事不是統一管理的職業賽。3名TOP16中的低排位球員參賽、2天的超短賽程,讓今年的亨特賽一晃而過,這不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比賽應該有的樣子。

參與人員的言論掩蓋不了本屆賽事的失敗

關於推特上國外網友的抨擊,參與本屆賽事執法工作的兩位裁判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執裁本屆比賽的德國本土裁判馬塞爾·艾卡表示:這些評論是瘋狂的。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他們根本沒有理解保羅亨特經典賽舉辦的目的。我不是說這比賽所有方面都是完美的,但是有些人的批評就是純粹的廢話。一些無關的人和組織也受到了指責。無論怎樣,這是一項美好的賽事,我相信今年的它也一樣很特別,即使是沒有任何報道。我很失望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我覺得這個週末很精彩,我期待下一屆賽事的到來。

同樣執裁本屆比賽的保羅·科利爾表示:這幾天我在推特上看到很多廢話,真的讓人很難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次比賽的規模被縮減。目前,有太多‘磚家’號稱知道了一切。但他們對這比賽的未來計劃卻一無所知。這是在惡意貶低保羅亨特經典賽。明年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科利爾推特原文

作為中國球迷,我實在看不出艾卡說的“舉辦亨特賽的目的”是什麼,我也很想看看科利爾說的“明年會發生什麼”。在我看來,即使亨特賽像兩位裁判說的,擁有更崇高的目標和更理想的長遠發展,在脫離高關注度和影響的情況下,本屆賽事依然是失敗的。

結語

在斯諾克界,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著保羅·亨特,2016年巴里·赫恩在亨特逝世10週年宣佈大師賽獎盃從2017年開始命名為“保羅亨特杯”,其實對於德國菲爾特這個小城來說,能夠舉辦一項斯諾克職業賽並與廣大球迷一樣緬懷著首屆冠軍保羅·亨特,應該受到應有的尊敬。但對於逝去的保羅·亨特來說,以他命名的賽事不溫不火、地位日漸削弱,是不願意看到的。

斯諾克亨特賽成“雞肋”比賽,賽事生存下去是對保羅亨特最大尊重

保羅亨特杯

作為旁觀者,我想對亨特賽的組織者說:以球員名字命名的賽事不同於普通賽事,有一定敏感性,既然命名了就要足夠尊重被命名的球員,而對於現在的亨特賽來說,確保賽事生存下去或許是對保羅·亨特最大的尊重。

關注【聊個芝麻球】,專注檯球資訊與評論,歡迎補充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