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對很多人來說,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美國是如此神祕迷人卻又如此遙遠:

留著長髮、蓬頭垢面的嬉皮士、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年輕人無所事事,卻又嚮往自由。

越南戰爭和「水門事件」的痛苦仍揮之不去;貧窮、絕望和黑暗仍無處不在,那是美國變革最快,卻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個時代。

一方面,官方大搞特搞美國建國200週年慶典,但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遭受經濟衰退,人民的日子並不好過。對國家失去了信念的人們急需尋找一個出口,來宣洩心中的苦悶與憤怒。

搖滾是最好的解藥。

於是,一場具備了所有先決條件的演唱會應運而生。

鮑勃·迪倫(Bob Dylan),這位民謠歌手、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時代性的傳奇人物正是這場演唱會的主角。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Bob Dylan在演出現場的控訴


1975年秋冬,從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開始,迪倫和他的團隊在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進行了一次名為《奔雷秀巡演》(Rolling Thunder)的短暫巡演。

在烏托邦主義正式讓位於自我追求個人滿足感的當時,《奔雷秀》完美的體現了那個時代的一切特徵:

迷幻藥熱潮之後、艾滋病大爆發之前的70年代中期,是理想主義、崇尚性解放的60年代的延續,同時也是從搖滾時代進入迪斯科時代的直接先驅。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回顧迪倫近60年的從藝生涯,《奔雷秀》無疑是他最特別的一次巡迴演出。

最近有兩個新項目重新祭出了《奔雷秀》的大量細節,其一是《奔雷秀巡演現場錄音:1975》

一套囊括14張CD共148首曲目的盒裝專輯,曲目全部來自奔雷秀巡演的排練和表演現場。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盒裝專輯《奔雷秀巡演現場錄音:1975》,QQ音樂已上架

其二就是由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導演、Netflix出品的紀錄片《奔雷秀巡演:鮑勃·迪倫傳奇》

這是一部不太像「紀錄片」的紀錄片,混合了1978年迪倫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中關於此次巡演的片段,以及對迪倫、瓊·貝茲(Joan Baez)、《奔雷秀》參與者和一些虛構人物的採訪。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假作真時真亦假。虛幻與真實始終貫穿於整個《奔雷秀》,甚至是迪倫的整個人生。

一如1975年,迪倫在巡演舞臺上介紹當時的新歌《伊希斯》(Isis):這首歌描述了一些不可能發生的奇幻冒險,可迪倫卻堅稱,「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事實上,它們都是真的。」

《奔雷秀》的演出總是因隨機加入的歌手、樂手而不斷延長表演時間,通常長達三到四個小時,就吸引了很多當地的觀眾。

其中就包括當時年僅19歲的莎朗·斯通(Sharon Stone),這位高冷尤物後來被迪倫招至麾下,替他的巡演擔當服裝保管等後勤工作。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19歲的莎朗.斯通

迪倫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撩妹大法:當莎朗·斯通為瓊·貝茲燙衣服的時候,迪倫坐到鋼琴旁,開始唱《像一個女人》(Just Like A Woman),並對斯通說這是為她寫的歌。

斯通激動得哇哇大哭,然而後來她才知道,這首歌早在十年前就有了。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巡演路上,迪倫不斷重施故技,將一些非常有才華的女性招攬至隊伍中。最傳奇的,莫過於小提琴手斯嘉麗·里維拉(Scarlet Rivera)。

故事是這樣的:迪倫開車穿過曼哈頓市中心,在街上發現了拎著小提琴的里維拉。

或許是里維拉身上神祕的氣質吸引了迪倫,或許是別的什麼東西。總之迪倫想也沒想,就把車開到她面前停下,然後問她願不願意加入他的團隊。

事實證明迪倫眼光的確獨到。

里維拉哀怨的小提琴獨奏襯托著以迪倫為主導的吉他旋律,從遠處挑逗他、在他身邊盤旋卻又迅速離開,然後像一種蘊含暗示的誘惑一樣迴歸。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迪倫和斯嘉麗.里維拉

「鈴鼓先生(迪倫的一首歌,此處特指迪倫)讓我們有機會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里維拉在1975年對著鏡頭說。

我想,這大概也正是《奔雷秀》的意義。就像40多年後,迪倫在老馬的記錄片裡說:

人生的重點並非尋找自我,或是尋找任何東西,

人生的重點在於創造自我。

一些「大人物」也在迪倫的邀請下,陸續參與到「創造自我」的過程中: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Byrds樂隊的羅傑·麥奎恩(Roger McGuinn)、大衛·鮑伊(David Bowie)、火星蜘蛛樂隊(Spider From Mars)的吉他手米克·龍森(Mick Ronson)、歌手羅尼·布萊克利(Ronee Blakley)以及巡演中途加入的喬尼·米切爾(Joni Mitchell)。

這其中,才華橫溢的米切爾無疑是最閃閃發光的女性之一。

她在戈登·萊特福特(Gordon Lightfoot)家中即興solo了一段吉他,像一個女將軍,淡定的指揮為她伴奏的迪倫怎樣和鉉;當她開口歌唱時,就連迪倫和麥奎恩也淪為了她的配角。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奔雷秀》就是這樣充滿激情。

即便表演曲目都事先排練過,但從來不是例行公事。大人物們每晚都在改變節奏和態度,一路上,他們變得更加戲劇化、更加有張力、更加詼諧。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迪倫在彩排中

演出場地往往也出人意料,運營公司希望巡演能在超過萬人的體育場舉行以便獲取更多門票收入,然而迪倫卻沒有照辦。

他的選擇讓人跌破眼鏡:麻將館、印第安土著的社區中心……

有一次在一家麻將館,人們一邊打麻將,一邊聆聽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配樂詩朗誦。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如此不相干的「混搭」竟然毫無違和感,甚至產生了難以言喻的化學反應,有網友在豆瓣如此評論:一個迷人的時代,一群迷人的人物。

奇怪的演出場地、不斷加入的成員、通過口口相傳來吸引觀眾的注意。

這場巡演營造出一種古老的、馬戲表演般的氛圍,並一直延續到舞臺表演中——儘管它的混搭、團隊陣容也與如今某些綜藝節目驚人的相似。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這場巡演就像一個超級巨星華麗的突發奇想,它同時也是一個心理實驗:在如此近的距離裡,所有這些激情澎湃的藝術家會發生什麼碰撞?

紀錄片《奔雷秀巡演:鮑勃·迪倫傳奇》中觸及了一些緊張局面:與迪倫並肩歌唱的表演者之間互相看不上眼,對迪倫卻拍盡馬屁。

貝茲則回憶起自己有次曾假扮成迪倫:她穿上迪倫的衣服,戴上假髮和假鬍鬚,還有迪倫的花帽子,並且在臉上塗了白色油彩。如果不仔細分辨,她簡直就是迪倫本人。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貝茲穿上迪倫的衣服,假扮成他的樣子

當她坐下來準備觀察其他人的反應時,周圍的人立馬開始對「他」大獻殷勤,要煙有煙要酒有酒。

只要迪倫開始唱歌,我就能原諒一切。」78歲的貝茲對斯科塞斯坦言,她和迪倫曾經是一對令人憧憬的戀人,不過這段民謠史上的浪漫佳話卻無疾而終。

不知是刻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紀錄片捕捉到迪倫似乎有些意難平,他無比哀傷的對貝茲說,你後來和別人結婚了。

但是你也和別人結婚了啊。貝茲溫柔的反擊。

1975年,《奔雷秀》來到波士頓,迪倫和貝茲在一個麥克風前合唱,一如他們十年前在英國巡演時那樣。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一名觀眾喊道:「一對可愛的CP!」

貝茲回嗆:「什麼鬼CP?!不要製造神話。」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幾十年後,迪倫神祕的反思著這場巡演,詳細描述了一些回憶,並對他不屑一顧的東西繼續不屑一顧。

他的話語,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都顯得謹慎而隱晦。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早在1964年,迪倫就通過《昔日的我》(My Back Pages)來駁斥他在民謠復興運動中創作抗議歌曲的言論。在《編年史》中,他更是直截了當的進行否認:

最大的麻煩是媒體總想把我當成話筒、發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

這太可笑了,我和這代人基本沒什麼相似之處,更談不上了解他們。我所做的就是唱歌。

為了擺脫「抗議歌手」身份,迪倫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就投身於藍調和鄉村音樂。

但後來,隨著《奔雷秀》的開展,他決定重新找回他丟掉的東西。

他通過一首憤怒的、名為《颶風》的新歌,譴責法律部門對黑人拳擊手魯賓·颶風·卡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判處三級謀殺罪是種族歧視以及司法不公正。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迪倫到監獄探望卡特

紀錄片裡一個戲劇性的高潮是,迪倫突然造訪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要求公司高管立即發行《颶風》。

迪倫說他和卡特的思路是一致的,他們有著相同的哲學觀。但他卻沒有正面回答是否繼續迴歸抗議歌曲這個問題,他只是說:

「司法不公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我必須得堅定。」

卡特最終於1985年獲釋,他和迪倫成了永遠的朋友。

迪倫在《奔雷秀》現場還演唱了他上世紀60年代的一首熱門歌曲:《海蒂卡羅爾的孤獨之死》(The 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roll),這是另一首對種族、階級和謀殺的憤怒反思。

迪倫顯然已經贏得了過去關於抗議的每一場戰鬥。

他召集到格林威治村民謠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包括浪漫派歌手傑克·埃利奧特(Jack Elliott)、鮑勃·諾伊沃思(Bob Neuwirth),以及在紀錄片中以哲學聖人身份出現的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迪倫和金斯堡來到垮掉的一代作家凱魯亞克墳前悼念這位老朋友

「金斯堡」們參與的巡演是一場勝利之旅,喚起了人們對民謠復興運動以及那些抗議年代的懷念。

迪倫在《奔雷秀》中就像個魔術師,他變身為多個角色:

民謠歌手、詞曲作者、搖滾明星、樂隊指揮、抗議者、演員、領唱、英雄、小丑……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無論虛實如何變換,有一件事是清楚的:

在《奔雷秀》這齣好戲裡,鏡頭捕捉到舞臺上的迪倫,在他那蒼白的面孔後面,他的眼睛如火一般燃燒著——那是充滿憤怒卻又無比堅定的眼神。

雖然他在40多年後用滄桑的嗓音訴說這場年代久遠的巡演已經化為灰燼,沒有任何東西留下。

但《奔雷秀》留給後人的,正如影片結尾金斯堡如詩一般的話語: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重返鮑勃迪倫巡迴現場,馬丁斯科塞斯這部紀錄片堪稱今年最重量級

作者✎Melodia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