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

1

工匠哲學家

18世紀,荷蘭海牙的一條小街。各種小店鋪林立,裁縫店、修鞋店、理髮店、眼鏡店,充斥其中,好不熱鬧。

“先生,我的眼鏡配好了沒有?”

“前天就配好了,還以為你忘記了呢。”

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將配好的眼鏡畢恭畢敬地拿出來。

送走這位顧客,他又從容地坐下來,打開工具箱,找出磨鏡片的工具,全神貫注地淬鍊、打磨、裝配。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小小的眼鏡店,竟然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位眼鏡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影響了西方哲學界幾百年的人物。

"

1

工匠哲學家

18世紀,荷蘭海牙的一條小街。各種小店鋪林立,裁縫店、修鞋店、理髮店、眼鏡店,充斥其中,好不熱鬧。

“先生,我的眼鏡配好了沒有?”

“前天就配好了,還以為你忘記了呢。”

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將配好的眼鏡畢恭畢敬地拿出來。

送走這位顧客,他又從容地坐下來,打開工具箱,找出磨鏡片的工具,全神貫注地淬鍊、打磨、裝配。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小小的眼鏡店,竟然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位眼鏡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影響了西方哲學界幾百年的人物。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1632年,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被父母送進猶太教神學院學習。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在那個全民信教的時代,神職人員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十分受人尊敬。本來,他可以按照父母給他規劃好的人生道路,過上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在思想自由面前,這一文不值。

他勤奮好學,不僅熟讀《聖經》,也飽讀各類思想家、科學家的著作。直到有一天,他讀到哲學家笛卡爾的作品時,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對上帝、對宗教產生了懷疑。

他說:“上帝存在嗎?我覺得這太荒謬了!”作為一名神職人員,公然宣佈這樣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24歲那年,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為名,將他開除了教籍,並趕出了教堂。從此,他開始了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

"

1

工匠哲學家

18世紀,荷蘭海牙的一條小街。各種小店鋪林立,裁縫店、修鞋店、理髮店、眼鏡店,充斥其中,好不熱鬧。

“先生,我的眼鏡配好了沒有?”

“前天就配好了,還以為你忘記了呢。”

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將配好的眼鏡畢恭畢敬地拿出來。

送走這位顧客,他又從容地坐下來,打開工具箱,找出磨鏡片的工具,全神貫注地淬鍊、打磨、裝配。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小小的眼鏡店,竟然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位眼鏡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影響了西方哲學界幾百年的人物。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1632年,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被父母送進猶太教神學院學習。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在那個全民信教的時代,神職人員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十分受人尊敬。本來,他可以按照父母給他規劃好的人生道路,過上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在思想自由面前,這一文不值。

他勤奮好學,不僅熟讀《聖經》,也飽讀各類思想家、科學家的著作。直到有一天,他讀到哲學家笛卡爾的作品時,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對上帝、對宗教產生了懷疑。

他說:“上帝存在嗎?我覺得這太荒謬了!”作為一名神職人員,公然宣佈這樣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24歲那年,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為名,將他開除了教籍,並趕出了教堂。從此,他開始了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2

偉大的思考

對斯賓諾莎來說,他寧願以打磨鏡片為生,換取獨立思考的權利。

鏡片打磨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白天,他在狹小的眼鏡店裡,一絲不苟地打磨。忙完一天的活後,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間,又在昏黃的燈光下,掩卷沉思,並記錄下他對世界的思考。

那麼,斯賓諾莎到底思考出了什麼?

第一,他提出了“泛神論”的觀點。

漫長的歐洲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一統天下的時代,代表人類理性的哲學是作為神學的婢女存在的。為掙脫中世紀神學束縛,確立人作為哲學認識的最高層次,要求一切知識都要經得起理性與實踐的考證,這成為了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想的基本要求。

在這個背景下,產生了包括斯賓諾莎在內的一批高揚科學與理性旗幟,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的思想家。

斯賓諾莎是第一個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判的哲學家,他不承認上帝是自然的創造主。

他深受笛卡爾理性主義的影響,但他與笛卡爾的觀點明顯不同。對笛卡爾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斯賓諾莎認為,上帝被整個自然所取代。這就是斯賓諾莎著名的自然神論,又叫泛神論。

斯賓諾莎認為,要將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改造為屬性二元論,用泛神論的惟一實體來保證思 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他說:“自然才是創造一切的神,是真實的上帝,而聖經中所說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們幻想和虛構的事物。”斯賓諾莎認為,世間只有一個實體,即自然或神,而這個實體同時具有思想和廣延這兩種相互獨立的屬性,因此當同一實體具體化為各種樣式時,自然世界就呈現為兩個相互平行的系列,也就是觀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

斯賓諾莎用實體唯一論,解決了文藝復興以來自然主義精神與宗教的經院哲學所奉行的超自然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

愛因斯坦對斯賓諾莎十分推崇:“我相信斯賓諾莎意義上的上帝,他在自然和諧的規律裡呈現出他自己,而不是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

1

工匠哲學家

18世紀,荷蘭海牙的一條小街。各種小店鋪林立,裁縫店、修鞋店、理髮店、眼鏡店,充斥其中,好不熱鬧。

“先生,我的眼鏡配好了沒有?”

“前天就配好了,還以為你忘記了呢。”

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將配好的眼鏡畢恭畢敬地拿出來。

送走這位顧客,他又從容地坐下來,打開工具箱,找出磨鏡片的工具,全神貫注地淬鍊、打磨、裝配。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小小的眼鏡店,竟然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位眼鏡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影響了西方哲學界幾百年的人物。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1632年,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被父母送進猶太教神學院學習。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在那個全民信教的時代,神職人員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十分受人尊敬。本來,他可以按照父母給他規劃好的人生道路,過上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在思想自由面前,這一文不值。

他勤奮好學,不僅熟讀《聖經》,也飽讀各類思想家、科學家的著作。直到有一天,他讀到哲學家笛卡爾的作品時,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對上帝、對宗教產生了懷疑。

他說:“上帝存在嗎?我覺得這太荒謬了!”作為一名神職人員,公然宣佈這樣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24歲那年,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為名,將他開除了教籍,並趕出了教堂。從此,他開始了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2

偉大的思考

對斯賓諾莎來說,他寧願以打磨鏡片為生,換取獨立思考的權利。

鏡片打磨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白天,他在狹小的眼鏡店裡,一絲不苟地打磨。忙完一天的活後,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間,又在昏黃的燈光下,掩卷沉思,並記錄下他對世界的思考。

那麼,斯賓諾莎到底思考出了什麼?

第一,他提出了“泛神論”的觀點。

漫長的歐洲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一統天下的時代,代表人類理性的哲學是作為神學的婢女存在的。為掙脫中世紀神學束縛,確立人作為哲學認識的最高層次,要求一切知識都要經得起理性與實踐的考證,這成為了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想的基本要求。

在這個背景下,產生了包括斯賓諾莎在內的一批高揚科學與理性旗幟,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的思想家。

斯賓諾莎是第一個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判的哲學家,他不承認上帝是自然的創造主。

他深受笛卡爾理性主義的影響,但他與笛卡爾的觀點明顯不同。對笛卡爾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斯賓諾莎認為,上帝被整個自然所取代。這就是斯賓諾莎著名的自然神論,又叫泛神論。

斯賓諾莎認為,要將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改造為屬性二元論,用泛神論的惟一實體來保證思 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他說:“自然才是創造一切的神,是真實的上帝,而聖經中所說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們幻想和虛構的事物。”斯賓諾莎認為,世間只有一個實體,即自然或神,而這個實體同時具有思想和廣延這兩種相互獨立的屬性,因此當同一實體具體化為各種樣式時,自然世界就呈現為兩個相互平行的系列,也就是觀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

斯賓諾莎用實體唯一論,解決了文藝復興以來自然主義精神與宗教的經院哲學所奉行的超自然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

愛因斯坦對斯賓諾莎十分推崇:“我相信斯賓諾莎意義上的上帝,他在自然和諧的規律裡呈現出他自己,而不是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第二,斯賓諾莎主張將宗教與哲學分離。

斯賓諾莎說:“哲學的目的只在求真理,宗教的信仰我們已充分地證明,只在尋求順從與虔敬。”

由於宗教和哲學有著完全不同的目的,斯賓諾莎分析了宗教信仰的目的,說明它與哲學的根本區別,而且還定義了“信仰”,深刻揭示了信仰與哲學的區別。他認為,哲學與神學的“根據”與“基礎”是不同的:“哲學是根據原理,這些原理只能求之於自然。宗教的信仰是基於歷史與語言,必須只能求之於《聖經》與啟示 。”哲學的目的在於求得普遍真理,而真理的獲得是基於一般原理推論的結果。至於原理應該來自何處,斯賓諾莎認為這隻能來自自然,自然界的歷史是哲學的基礎。

基於以上分析,斯賓諾莎認為哲學和宗教兩條是不同的道路,二者不能互相干涉。

斯賓諾莎的哲學理論從神學的桎梏之中擺脫了出來,使人們從自然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對於後來的唯物論者,包括謝林、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都有很大的啟發。

"

1

工匠哲學家

18世紀,荷蘭海牙的一條小街。各種小店鋪林立,裁縫店、修鞋店、理髮店、眼鏡店,充斥其中,好不熱鬧。

“先生,我的眼鏡配好了沒有?”

“前天就配好了,還以為你忘記了呢。”

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將配好的眼鏡畢恭畢敬地拿出來。

送走這位顧客,他又從容地坐下來,打開工具箱,找出磨鏡片的工具,全神貫注地淬鍊、打磨、裝配。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小小的眼鏡店,竟然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位眼鏡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影響了西方哲學界幾百年的人物。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1632年,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被父母送進猶太教神學院學習。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在那個全民信教的時代,神職人員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十分受人尊敬。本來,他可以按照父母給他規劃好的人生道路,過上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在思想自由面前,這一文不值。

他勤奮好學,不僅熟讀《聖經》,也飽讀各類思想家、科學家的著作。直到有一天,他讀到哲學家笛卡爾的作品時,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對上帝、對宗教產生了懷疑。

他說:“上帝存在嗎?我覺得這太荒謬了!”作為一名神職人員,公然宣佈這樣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24歲那年,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為名,將他開除了教籍,並趕出了教堂。從此,他開始了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2

偉大的思考

對斯賓諾莎來說,他寧願以打磨鏡片為生,換取獨立思考的權利。

鏡片打磨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白天,他在狹小的眼鏡店裡,一絲不苟地打磨。忙完一天的活後,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間,又在昏黃的燈光下,掩卷沉思,並記錄下他對世界的思考。

那麼,斯賓諾莎到底思考出了什麼?

第一,他提出了“泛神論”的觀點。

漫長的歐洲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一統天下的時代,代表人類理性的哲學是作為神學的婢女存在的。為掙脫中世紀神學束縛,確立人作為哲學認識的最高層次,要求一切知識都要經得起理性與實踐的考證,這成為了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想的基本要求。

在這個背景下,產生了包括斯賓諾莎在內的一批高揚科學與理性旗幟,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的思想家。

斯賓諾莎是第一個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判的哲學家,他不承認上帝是自然的創造主。

他深受笛卡爾理性主義的影響,但他與笛卡爾的觀點明顯不同。對笛卡爾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斯賓諾莎認為,上帝被整個自然所取代。這就是斯賓諾莎著名的自然神論,又叫泛神論。

斯賓諾莎認為,要將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改造為屬性二元論,用泛神論的惟一實體來保證思 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他說:“自然才是創造一切的神,是真實的上帝,而聖經中所說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們幻想和虛構的事物。”斯賓諾莎認為,世間只有一個實體,即自然或神,而這個實體同時具有思想和廣延這兩種相互獨立的屬性,因此當同一實體具體化為各種樣式時,自然世界就呈現為兩個相互平行的系列,也就是觀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

斯賓諾莎用實體唯一論,解決了文藝復興以來自然主義精神與宗教的經院哲學所奉行的超自然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

愛因斯坦對斯賓諾莎十分推崇:“我相信斯賓諾莎意義上的上帝,他在自然和諧的規律裡呈現出他自己,而不是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第二,斯賓諾莎主張將宗教與哲學分離。

斯賓諾莎說:“哲學的目的只在求真理,宗教的信仰我們已充分地證明,只在尋求順從與虔敬。”

由於宗教和哲學有著完全不同的目的,斯賓諾莎分析了宗教信仰的目的,說明它與哲學的根本區別,而且還定義了“信仰”,深刻揭示了信仰與哲學的區別。他認為,哲學與神學的“根據”與“基礎”是不同的:“哲學是根據原理,這些原理只能求之於自然。宗教的信仰是基於歷史與語言,必須只能求之於《聖經》與啟示 。”哲學的目的在於求得普遍真理,而真理的獲得是基於一般原理推論的結果。至於原理應該來自何處,斯賓諾莎認為這隻能來自自然,自然界的歷史是哲學的基礎。

基於以上分析,斯賓諾莎認為哲學和宗教兩條是不同的道路,二者不能互相干涉。

斯賓諾莎的哲學理論從神學的桎梏之中擺脫了出來,使人們從自然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對於後來的唯物論者,包括謝林、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都有很大的啟發。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第三,倫理學上的貢獻。

斯賓諾莎認為,整個哲學體系是一個由最高存在範疇開始,按照邏輯規則推出一切其它觀念 的演繹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最高存在範疇是“神”、“自然”或“實體”,而這個體系的最終歸宿則是人的自由與幸福,因此,斯賓諾莎的本體論最終落腳在倫理學上。他認為哲學的宗旨在於強調了個人主義與理性的自律,理性對情感的克服,利己與利他的關係,個人主義與社會秩序和諧相處。

斯賓諾莎所著的《倫理學》分為三部分——形而上學、心理學、倫理學。其中倫理學是斯賓諾莎哲學最有價值的部分。他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質決定了人的本性就是要自我保存。因此,追求個人利益乃是人的最高自然權利,是人性的普遍規律和唯一的道德基礎。這是他的倫理學的出發點。由此出發,人的自我保存的意圖與身心聯繫時就會產生情感。人的最大快樂是獲得至善,而獲得至善就意味著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獲得完全的一致。斯賓諾莎認為,一個人只要受制於外在的影響,他就是處於奴役狀態,而只要和自然達成一致,人們就不再受制於這種影響,而能獲得相對的自由。他主張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斯賓諾莎認為,心靈的最高德性在於認識神,而認識神的最好方式是理性的直覺。在斯賓諾莎哲學中,自然主義的必然性共同規律與道德領域的人性的理想追求並不矛盾,神就是那個道德領域人們普遍贊同的並且人人可以去分享的至善的人性代表,他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形而上學的神性的最高追求,在實踐理性中展現出對於世界本原的更深思考,為後來的後來的西方哲學提供了一種理解方式。

"

1

工匠哲學家

18世紀,荷蘭海牙的一條小街。各種小店鋪林立,裁縫店、修鞋店、理髮店、眼鏡店,充斥其中,好不熱鬧。

“先生,我的眼鏡配好了沒有?”

“前天就配好了,還以為你忘記了呢。”

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將配好的眼鏡畢恭畢敬地拿出來。

送走這位顧客,他又從容地坐下來,打開工具箱,找出磨鏡片的工具,全神貫注地淬鍊、打磨、裝配。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小小的眼鏡店,竟然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位眼鏡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影響了西方哲學界幾百年的人物。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1632年,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被父母送進猶太教神學院學習。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在那個全民信教的時代,神職人員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十分受人尊敬。本來,他可以按照父母給他規劃好的人生道路,過上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在思想自由面前,這一文不值。

他勤奮好學,不僅熟讀《聖經》,也飽讀各類思想家、科學家的著作。直到有一天,他讀到哲學家笛卡爾的作品時,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對上帝、對宗教產生了懷疑。

他說:“上帝存在嗎?我覺得這太荒謬了!”作為一名神職人員,公然宣佈這樣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24歲那年,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為名,將他開除了教籍,並趕出了教堂。從此,他開始了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2

偉大的思考

對斯賓諾莎來說,他寧願以打磨鏡片為生,換取獨立思考的權利。

鏡片打磨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白天,他在狹小的眼鏡店裡,一絲不苟地打磨。忙完一天的活後,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間,又在昏黃的燈光下,掩卷沉思,並記錄下他對世界的思考。

那麼,斯賓諾莎到底思考出了什麼?

第一,他提出了“泛神論”的觀點。

漫長的歐洲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一統天下的時代,代表人類理性的哲學是作為神學的婢女存在的。為掙脫中世紀神學束縛,確立人作為哲學認識的最高層次,要求一切知識都要經得起理性與實踐的考證,這成為了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想的基本要求。

在這個背景下,產生了包括斯賓諾莎在內的一批高揚科學與理性旗幟,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的思想家。

斯賓諾莎是第一個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判的哲學家,他不承認上帝是自然的創造主。

他深受笛卡爾理性主義的影響,但他與笛卡爾的觀點明顯不同。對笛卡爾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斯賓諾莎認為,上帝被整個自然所取代。這就是斯賓諾莎著名的自然神論,又叫泛神論。

斯賓諾莎認為,要將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改造為屬性二元論,用泛神論的惟一實體來保證思 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他說:“自然才是創造一切的神,是真實的上帝,而聖經中所說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們幻想和虛構的事物。”斯賓諾莎認為,世間只有一個實體,即自然或神,而這個實體同時具有思想和廣延這兩種相互獨立的屬性,因此當同一實體具體化為各種樣式時,自然世界就呈現為兩個相互平行的系列,也就是觀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

斯賓諾莎用實體唯一論,解決了文藝復興以來自然主義精神與宗教的經院哲學所奉行的超自然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

愛因斯坦對斯賓諾莎十分推崇:“我相信斯賓諾莎意義上的上帝,他在自然和諧的規律裡呈現出他自己,而不是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第二,斯賓諾莎主張將宗教與哲學分離。

斯賓諾莎說:“哲學的目的只在求真理,宗教的信仰我們已充分地證明,只在尋求順從與虔敬。”

由於宗教和哲學有著完全不同的目的,斯賓諾莎分析了宗教信仰的目的,說明它與哲學的根本區別,而且還定義了“信仰”,深刻揭示了信仰與哲學的區別。他認為,哲學與神學的“根據”與“基礎”是不同的:“哲學是根據原理,這些原理只能求之於自然。宗教的信仰是基於歷史與語言,必須只能求之於《聖經》與啟示 。”哲學的目的在於求得普遍真理,而真理的獲得是基於一般原理推論的結果。至於原理應該來自何處,斯賓諾莎認為這隻能來自自然,自然界的歷史是哲學的基礎。

基於以上分析,斯賓諾莎認為哲學和宗教兩條是不同的道路,二者不能互相干涉。

斯賓諾莎的哲學理論從神學的桎梏之中擺脫了出來,使人們從自然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對於後來的唯物論者,包括謝林、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都有很大的啟發。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第三,倫理學上的貢獻。

斯賓諾莎認為,整個哲學體系是一個由最高存在範疇開始,按照邏輯規則推出一切其它觀念 的演繹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最高存在範疇是“神”、“自然”或“實體”,而這個體系的最終歸宿則是人的自由與幸福,因此,斯賓諾莎的本體論最終落腳在倫理學上。他認為哲學的宗旨在於強調了個人主義與理性的自律,理性對情感的克服,利己與利他的關係,個人主義與社會秩序和諧相處。

斯賓諾莎所著的《倫理學》分為三部分——形而上學、心理學、倫理學。其中倫理學是斯賓諾莎哲學最有價值的部分。他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質決定了人的本性就是要自我保存。因此,追求個人利益乃是人的最高自然權利,是人性的普遍規律和唯一的道德基礎。這是他的倫理學的出發點。由此出發,人的自我保存的意圖與身心聯繫時就會產生情感。人的最大快樂是獲得至善,而獲得至善就意味著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獲得完全的一致。斯賓諾莎認為,一個人只要受制於外在的影響,他就是處於奴役狀態,而只要和自然達成一致,人們就不再受制於這種影響,而能獲得相對的自由。他主張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斯賓諾莎認為,心靈的最高德性在於認識神,而認識神的最好方式是理性的直覺。在斯賓諾莎哲學中,自然主義的必然性共同規律與道德領域的人性的理想追求並不矛盾,神就是那個道德領域人們普遍贊同的並且人人可以去分享的至善的人性代表,他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形而上學的神性的最高追求,在實踐理性中展現出對於世界本原的更深思考,為後來的後來的西方哲學提供了一種理解方式。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3

完美的人格

斯賓諾莎說:“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唸,而是對於生的沉思。”

由於職業原因和過度勞累,斯賓諾莎45歲就因肺癆離世。

黑格爾說:“要達到斯賓諾莎的哲學成就是不容易的,要達到斯賓諾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一個猶太人在夜路上向斯賓諾莎發起了襲擊,匕首刺穿了披風,卻沒有傷及要害。斯賓諾莎卻毫不畏懼,後來甚至將披風當作紀念品掛在家中。

1673年,普魯士選帝侯曾邀請他到海德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斯賓諾莎婉拒了:“我不是沒有嚮往幸運的希望,但是由於一種對寧靜生活的愛慾,所以我不得不謝絕這一公共教職。”

1677年,也就是斯賓諾莎去世的當年,他的朋友出版了其遺著《倫理學》,這本書卻被認為當局是一本“瀆神的、無神論的和褻瀆宗教的書”。但是,幾百年後,人們還在津津樂道於他的這本《倫理學》。

斯賓諾莎一生卻堅守自己的信仰,在遙遠的他鄉,漫長的黑夜,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人格與清醒的思考。羅素對他給予高度評價:“斯賓諾莎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和可親的。”

"

1

工匠哲學家

18世紀,荷蘭海牙的一條小街。各種小店鋪林立,裁縫店、修鞋店、理髮店、眼鏡店,充斥其中,好不熱鬧。

“先生,我的眼鏡配好了沒有?”

“前天就配好了,還以為你忘記了呢。”

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將配好的眼鏡畢恭畢敬地拿出來。

送走這位顧客,他又從容地坐下來,打開工具箱,找出磨鏡片的工具,全神貫注地淬鍊、打磨、裝配。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小小的眼鏡店,竟然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位眼鏡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影響了西方哲學界幾百年的人物。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1632年,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被父母送進猶太教神學院學習。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在那個全民信教的時代,神職人員是一個非常光榮的職業,十分受人尊敬。本來,他可以按照父母給他規劃好的人生道路,過上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在思想自由面前,這一文不值。

他勤奮好學,不僅熟讀《聖經》,也飽讀各類思想家、科學家的著作。直到有一天,他讀到哲學家笛卡爾的作品時,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對上帝、對宗教產生了懷疑。

他說:“上帝存在嗎?我覺得這太荒謬了!”作為一名神職人員,公然宣佈這樣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24歲那年,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為名,將他開除了教籍,並趕出了教堂。從此,他開始了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2

偉大的思考

對斯賓諾莎來說,他寧願以打磨鏡片為生,換取獨立思考的權利。

鏡片打磨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白天,他在狹小的眼鏡店裡,一絲不苟地打磨。忙完一天的活後,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間,又在昏黃的燈光下,掩卷沉思,並記錄下他對世界的思考。

那麼,斯賓諾莎到底思考出了什麼?

第一,他提出了“泛神論”的觀點。

漫長的歐洲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一統天下的時代,代表人類理性的哲學是作為神學的婢女存在的。為掙脫中世紀神學束縛,確立人作為哲學認識的最高層次,要求一切知識都要經得起理性與實踐的考證,這成為了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想的基本要求。

在這個背景下,產生了包括斯賓諾莎在內的一批高揚科學與理性旗幟,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的思想家。

斯賓諾莎是第一個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判的哲學家,他不承認上帝是自然的創造主。

他深受笛卡爾理性主義的影響,但他與笛卡爾的觀點明顯不同。對笛卡爾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斯賓諾莎認為,上帝被整個自然所取代。這就是斯賓諾莎著名的自然神論,又叫泛神論。

斯賓諾莎認為,要將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改造為屬性二元論,用泛神論的惟一實體來保證思 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他說:“自然才是創造一切的神,是真實的上帝,而聖經中所說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們幻想和虛構的事物。”斯賓諾莎認為,世間只有一個實體,即自然或神,而這個實體同時具有思想和廣延這兩種相互獨立的屬性,因此當同一實體具體化為各種樣式時,自然世界就呈現為兩個相互平行的系列,也就是觀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

斯賓諾莎用實體唯一論,解決了文藝復興以來自然主義精神與宗教的經院哲學所奉行的超自然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

愛因斯坦對斯賓諾莎十分推崇:“我相信斯賓諾莎意義上的上帝,他在自然和諧的規律裡呈現出他自己,而不是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第二,斯賓諾莎主張將宗教與哲學分離。

斯賓諾莎說:“哲學的目的只在求真理,宗教的信仰我們已充分地證明,只在尋求順從與虔敬。”

由於宗教和哲學有著完全不同的目的,斯賓諾莎分析了宗教信仰的目的,說明它與哲學的根本區別,而且還定義了“信仰”,深刻揭示了信仰與哲學的區別。他認為,哲學與神學的“根據”與“基礎”是不同的:“哲學是根據原理,這些原理只能求之於自然。宗教的信仰是基於歷史與語言,必須只能求之於《聖經》與啟示 。”哲學的目的在於求得普遍真理,而真理的獲得是基於一般原理推論的結果。至於原理應該來自何處,斯賓諾莎認為這隻能來自自然,自然界的歷史是哲學的基礎。

基於以上分析,斯賓諾莎認為哲學和宗教兩條是不同的道路,二者不能互相干涉。

斯賓諾莎的哲學理論從神學的桎梏之中擺脫了出來,使人們從自然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對於後來的唯物論者,包括謝林、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都有很大的啟發。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第三,倫理學上的貢獻。

斯賓諾莎認為,整個哲學體系是一個由最高存在範疇開始,按照邏輯規則推出一切其它觀念 的演繹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最高存在範疇是“神”、“自然”或“實體”,而這個體系的最終歸宿則是人的自由與幸福,因此,斯賓諾莎的本體論最終落腳在倫理學上。他認為哲學的宗旨在於強調了個人主義與理性的自律,理性對情感的克服,利己與利他的關係,個人主義與社會秩序和諧相處。

斯賓諾莎所著的《倫理學》分為三部分——形而上學、心理學、倫理學。其中倫理學是斯賓諾莎哲學最有價值的部分。他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質決定了人的本性就是要自我保存。因此,追求個人利益乃是人的最高自然權利,是人性的普遍規律和唯一的道德基礎。這是他的倫理學的出發點。由此出發,人的自我保存的意圖與身心聯繫時就會產生情感。人的最大快樂是獲得至善,而獲得至善就意味著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獲得完全的一致。斯賓諾莎認為,一個人只要受制於外在的影響,他就是處於奴役狀態,而只要和自然達成一致,人們就不再受制於這種影響,而能獲得相對的自由。他主張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斯賓諾莎認為,心靈的最高德性在於認識神,而認識神的最好方式是理性的直覺。在斯賓諾莎哲學中,自然主義的必然性共同規律與道德領域的人性的理想追求並不矛盾,神就是那個道德領域人們普遍贊同的並且人人可以去分享的至善的人性代表,他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形而上學的神性的最高追求,在實踐理性中展現出對於世界本原的更深思考,為後來的後來的西方哲學提供了一種理解方式。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3

完美的人格

斯賓諾莎說:“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唸,而是對於生的沉思。”

由於職業原因和過度勞累,斯賓諾莎45歲就因肺癆離世。

黑格爾說:“要達到斯賓諾莎的哲學成就是不容易的,要達到斯賓諾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一個猶太人在夜路上向斯賓諾莎發起了襲擊,匕首刺穿了披風,卻沒有傷及要害。斯賓諾莎卻毫不畏懼,後來甚至將披風當作紀念品掛在家中。

1673年,普魯士選帝侯曾邀請他到海德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斯賓諾莎婉拒了:“我不是沒有嚮往幸運的希望,但是由於一種對寧靜生活的愛慾,所以我不得不謝絕這一公共教職。”

1677年,也就是斯賓諾莎去世的當年,他的朋友出版了其遺著《倫理學》,這本書卻被認為當局是一本“瀆神的、無神論的和褻瀆宗教的書”。但是,幾百年後,人們還在津津樂道於他的這本《倫理學》。

斯賓諾莎一生卻堅守自己的信仰,在遙遠的他鄉,漫長的黑夜,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人格與清醒的思考。羅素對他給予高度評價:“斯賓諾莎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和可親的。”

斯賓諾莎:白天眼鏡匠,夜晚哲學家,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穿越回到幾百年前,我們彷彿看到城市的小巷中,一個瘦削的身影,正認真地打磨著鏡片,周圍店鋪的喧囂聲,在他思想的利劍之下,彷彿都被隔離在另外一個世界。他打磨的鏡片越來越明亮,而他的思想也給越來越多的人光明,幫助他們走出泥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斯賓諾莎帶給人不僅是視覺上的明亮,更是心靈上的明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