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場時觀眾才知 |這個喜兒已近七旬

芭蕾舞 白毛女 舞蹈 音樂 新聞晨報 2017-05-26
終場時觀眾才知 |這個喜兒已近七旬

晨報記者 殷 茵

在一片雪白帷幕的襯托下,身著紅衣的喜兒步伐輕盈地跳上舞臺,時而嬌羞,時而靈動,即便是坐在前排的觀眾也很難發現,扮演者已年近七旬!前晚,由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帶來的新版芭蕾舞劇《白毛女》登陸上海大劇院,著名芭蕾舞演員森下洋子以其精彩的舞姿征服了全場觀眾。直到演出結束,當喇叭裡響起“讓我們再次給予這位69歲的舞者熱烈的掌聲”時,不少觀眾這才發出驚呼:“天哪,完全看不出來!”

松山芭蕾舞團

首將《白毛女》搬上芭蕾舞臺

舞劇一開場,一群“喜兒”哭喊著湧上舞臺,她們在圍欄前哀嚎、哭訴、掙扎,悲慘與痛苦跨越舞臺,在觀眾席上蔓延開來,瞬時把人們帶回那個年代,也牽出一段友誼故事。

1952年,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在東京江東區一家小禮堂觀看中國電影《白毛女》,被其大膽的藝術想象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打動,萌發了將之改編成芭蕾舞劇的想法。1955年,松山芭蕾舞團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將“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臺的藝術團體。1958年,儘管中日兩國尚未實現邦交正常化,松山芭蕾舞團仍克服重重困難,使《白毛女》登上中國舞臺,獲得巨大成功。此後,該團多次來華演出,重要劇目之一的《白毛女》也不斷推陳出新,在中日兩國民間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譽為中日“芭蕾外交使者”。

時隔半個多世紀,《白毛女》不斷進行打磨、調整,例如,舞臺上不只有一個喜兒,而是有許許多多個喜兒。森下洋子曾說,“從很多個喜兒的苦難中,誕生了人類的歷史;又從很多個喜兒的夢想中,誕生了人類的後代……喜兒教會我勇敢、堅強、樂觀,永不放棄生活的美好。”

前晚演出的背景音樂,選用了上海芭蕾舞團版《白毛女》的音樂,從父親手中接過大業的松山芭蕾舞團總代表清水哲太郎坦言:“上海觀眾對《白毛女》太熟悉了,所以他們更挑剔,也更有情懷。”

森下洋子

“白毛女”一跳就是四十餘年

除了一講就是60多年的中國故事,舞臺上,更讓人感佩的,是一跳就40多年的“白毛女”——森下洋子。

1971年訪華演出時,森下洋子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總理,那時她剛從松山樹子手中接過扮演喜兒的任務,周總理還叮囑她“吃水不忘挖井人”。此後,森下洋子一次又一次來到中國,對這個國家越來越熟悉。

去年國慶期間,森下洋子帶著松山芭蕾舞團裡的年輕人去了延安,尋找《白毛女》的根。在她看來,只有理解延安精神,才能理解中國革命,只有理解中國革命,才能理解《白毛女》,才能把這種精神力量傳遞給觀眾、傳遞給年輕人。

上海的演出結束後,還未卸妝的森下洋子在與熱情觀眾一次又一次地握手之後,終於脫身,來到後臺接受了記者採訪。儘管汗水弄花了妝,但她的眼神依然透亮。對於“喜兒”,她內心充滿了熱愛,“喜兒這個角色明亮、開朗、強大,我從1971年開始演,這麼多年從未感到厭倦,是這個角色給了我力量。”

在全世界的芭蕾舞臺上,69歲高齡還能堅持跳完整場演出的舞蹈家屈指可數,但森下洋子卻完全不把自己的年齡當回事。“我在跳舞的時候,從來不去想我已經幾歲了。只要能和團員們每天一起練功,一起接受新鮮事物,就是我最大的樂趣”。如今,為了保持狀態,她依然每天堅持練舞6個小時以上,在她的時間軸裡,也還沒有出現“退休”兩個字,“今天的演出當然不會是我的謝幕之作。回日本之後,還有幾場演出等著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