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白銀 文化 武士刀傳奇 2017-04-19

日本武士刀向來以鋒利著稱,甚至可以一下切斷一支重機槍的槍管而毫髮無損,這是大家基本都清楚的事情。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俗話說,一個好的將領,從小兵開始,到將軍,可能手中有千萬人的血,剛好符合唐代曹鬆的一句詩: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同樣的,一把頂級的武士刀,在製作的過程中,花費的精力也是非常之大的,損壞在爐子裡的鋼材也是非常多的,這也剛好符合我們今天的主題,一將功成萬骨枯,任何一個頂級的物品,或者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背後,付出的往往是非常之大的,而這些基本也都不為人所知。

今天,醬油君就帶大家看下武士刀鍛造背後的故事。

有關寶劍製作的技術,至今仍由相關的技師保持著傳統的工藝。二戰結束後不久,寶劍的製作被禁止,昭和二十八年才有了製作的許可,得到文化廳原文化財產保護委員會的認可,才可製作刀寶劍,從此刀寶劍製作技術逐步提高,現在,宮入昭平和月山貞一兩位刀匠已被指定為“國寶”重要的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寶劍的製作從前朝推崇天皇御製的詩歌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寶劍製作技術超過日本武士刀,進入平安時代後,日本武士刀的製作技術逐步完善,成為舉世無雙的寶刀,進入鎌倉時代,刀劍製作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根據製作技法的不同而分為幾個不同的流派,被稱作當今五大流派的山城流、大和流、備前流、相州流、美濃流就是從此時開始的。此外,與刀工同樣重要的研磨師、刀鞘師、白銀師等人數雖少,但仍將傳統制作工藝繼承下來,彌足珍貴。

第一:鍛造

日本武士道刀的製作即鍛造各個流派互不相同,這裡介紹一下最基本的鍛造方法:

材料——日本刀的原材料是把鐵礦砂熔化而製成的玉鋼。所以自古以來,優質鐵礦砂的出產地多出名技師。例如,以中國山脈為中心山北的伯考有名匠安綱,山西的備前有以。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鐵皮的製作——要做一把69釐米長的刀要先準備約4.5公斤的玉鋼。將其中的一部份熔化打製在長方形,並與鐵製的“挺”相粘合。其餘部份投入爐中打製。放入水中,繼而平均分成小塊,然後放在“積熔挺”上推放,重又放入爐中熔鍊,接著再取出輕輕敲打成一張厚板,然後將其加熱,打平,把鋼鑿放在中間二折,這種作法反覆十回至二十回,可以把鋼中間的夾雜物質排出,從而將碳含量降至腺重量的五分之一,約95克左右,這期間,熔鍊的時候要塗上草木灰,灑上泥水,這將有助於防止鋼的表面脫碳,並加速癒合摺痕,經由這種鍛造、刀身可以產生出各種紋路折翻鍛造。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心鐵的製作——心鐵的製作與皮鐵略有不同,將柔軟的皰丁鐵加入玉負釧,進行數次折翻鍛造,使其碳含量降至0.25%,重量降至原重量三份之一。這就成為心鐵。心鐵與皮鐵相比略軟。

組合鍛造——皮鐵和心鐵煉成後,就可以製作日本武士刀了,在中間放入心鐵,外層用皮鐵包住,這種作法是最基本的作法,還有包括甲伏鍛造,捲起鍛造、本三枚鍛造、四面堵鍛造等多種方法,這裡以經常被採用的甲伏鍛造為例來說明。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素延——甲伏鍛造是將煉成的心鐵放入中間,此鐵包在外側。捲起鍛造是上面放上心鐵,下面放上皮鐵,中間用硼砂粘合,通過敲打皮鐵包住心鐵鍛造。將其投入火中,一邊加熱一邊將其打製延展,這稱“素延”。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火造——將經過“素延”後的雛形刀進一步加熱打平,並將刀刃處打薄,刀背立起,刀身略彎,這樣大致上的刀形狀就出來了,這就是“火造”。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粗略的後處理——將“火造”後的刀放入特製的器皿中,對其形狀進行初步的後處理。

粘土處理——刀的形狀出來後,就要用粘土加鬆炭和水均勻攪拌後塗在刀身全體刀刃部份,土塗得薄一些,然後令其乾燥,這樣可使紋形狀顯現出來,並使刀刃更加堅固而且鋒利。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鍛燒——粘土處理結束後,要使鍛造場地的光線暗下來,將刀放入爐中,平均加熱,根據刀身燒紅的程度來判斷而將刀投入水槽中。

此環節是整個制刀過程中最耗費心神的環節,一旦失敗前面所有的努力均告失敗。當然,這也是刀工集中精力施展他的手藝的時候,刀身在爐中加熱的時候,要密切關注使粘土不被火燒掉。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失敗,失敗的刀條將不能使用。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調整彎度——鍛造結束後,工匠要觀察刀身的彎度來決定是否調整,如果彎度過大就修正它,使之變小,反之,如果彎度不足,就修正它,使之增大,這一環節稱為彎度調整。

後處理——鍛造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對刀進行粗略的研磨,在這個環節要檢查刀身的姿態是否有疵點等,然後配上刀匣,用銼刀進行後處理並打眼,最後工匠用鋼鑿把自已的名字刻上,之後這把刀就離開刀工的手,交由白銀師作刀鐔,鞘師作刀鞘,研磨師進行研磨,從而充分展現日本刀的魅力。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好刀一定要磨,不磨不快,可是刀具的研磨學問太大了,特別是日本武士刀,有的日本武士刀在其整個使用壽命中只能研磨有限的幾次,否則就會徹底損毀。

第二:研磨

寶劍的研磨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其鋒利,時至今日,研磨已與過去有所不同,更多的是為增加刀寶劍的美感而研磨,為此需要高超的技術。打磨是最後一個過程,一把好刀的打磨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其刀身的摧打和熱處理工藝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研磨是見證著前面的所以工藝。在這道工藝中,也有著三分之一的失敗率。

粗磨——用粗磨石磨合倒伏的刀刃,這在過去是用海上磨石,現在則用合成的金剛磨石,將刀斜放在磨石上,在背面從刀把向刀尖,在表面則折回來,從刀尖磨向刀把,這個結束後,用大村磨石按照刀背、刀背梭、地刃的順序邊除斑點邊研磨,到此為止是針對新刀採取的磨法。從後面的階段開始普通的鏽刀也和新也採取同樣的做法。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基礎研磨——這一階段是用磨石除去刀身的斑點,從這一階段開始,逐步由粗磨石轉向使用細磨石,細磨石作為較柔軟的磨石,主要用於研磨刀刃部份。而對刀身的研磨則往往採用較硬的磨石。

一般都是從靠近身體的地方向刀尖處研磨,與之相對應的磨石一般從刀尖處往回磨,基礎研磨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充分研磨就進入下道工序,就無法真正體現日本武士刀的特點,所以高水平的研磨師往往認為基礎研磨比潤色更重要。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打磨——這是針對刀背和刀背上的稜的方法,用一種被稱作“打磨棒”的鋼鐵製細棒來打磨,打磨時用絹布包上,蘸上油進行打磨,這樣刀背和刀背上的稜更加有光澤,也更能提下性出它的美感。

研磨刀尖——首先研磨刀尖的兩側,先用研磨刀尖的磨石橫擦刀尖。然後在特殊的工作臺上鋪上五六張紙,在這上面再用長五公分寬二公分的研磨刀尖的磨石研磨,至此研磨工藝告一段落。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第三:白鞘的製作

取材——採用油脂較少、硬度適中的樸木為原料。首先用鋸鋸成比刀身略大,厚約四公分的木板,然後將其豎著分為兩半。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制鞘——將分為兩半的鞘材的內面放上刀身,然後用柔軟的鉛筆將刀的形狀在鞘材上描畫下來,再照著主這線來用角鑿刻出刀背,用圓鑿刻出刀身,然後用小妯橫向削掉疵點,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道工序要按照正面,反面的順序來進行,直到確認可以很順暢地把刀插入刀鞘後才能開始做刀鐔。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粘合——上道工序結束後就要用粘膠來把兩片刀鞘粘在一起,要將飯漿糊仔細市制後塗在刀鞘上,注意不要把漿子露在刀鞘裡面,之後用繩子將刀鞘緊緊地捆好。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後處理——漿糊乾燥之後,就可以進行後處理,即用刨子把刀鞘刨光,使其形狀完美,然後用小刀在刀鞘口和刀柄處修理,使其可以緊密結合,後打上目釘孔,再接著用各種刨子進行細緻入微的切削。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一把頂級的武士刀,在鍛打的過程中,有著三分之一的失敗率,在熱處理的時候有三分之一的失敗率,最後的失敗率在研磨上,如果這幾個細節處理的不好,那麼,可能這把刀就會完全報廢,製作工藝難度越大,分到各個部位的失敗率也會相對越大,所以,工匠們可能費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出一把刀,並且這個只是普通的手工刀的時間,鍛造時候會隨著製作難度的不同而加大,可能這才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收藏傳統刀劍的原因。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把好的武士刀,製作過程中報廢率究竟有多大?

→更多刀劍作品、鍛造工藝加龍泉師傅微信:longquanlsf

→更多刀劍、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武士刀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