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藥神”!95歲院士王振義獲“最美醫生”,他的首創療法與放棄專利的善舉挽救全球萬千患者

真“藥神”!95歲院士王振義獲“最美醫生”,他的首創療法與放棄專利的善舉挽救全球萬千患者

一部《我不是藥神》讓許多人淚目,很少人知曉,我們身邊就有一位真“藥神”:他不僅歷經艱辛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法,為讓患者都吃得起這種藥,他還沒有申請專利。

如今,這盒藥只要290元,在中國還納入醫保,類似抗癌藥的價格高達2萬元以上。

因他的科學精神及放棄專利的大愛善舉,拯救了全球萬千患者。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稱為全球“癌症誘導分化第一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振義教授。

今晚,95歲高齡的他,在央視“尋找最美醫生”頒獎臺上收穫“最美醫生”稱號。

何謂“最美”醫生?王振義說,他理解的“最美”醫生,就是不斷學習,不斷解決病人的問題,不斷解除患者的痛苦。

從醫77年,見證新中國的血液腫瘤治療“無從到有、從有到優”,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八年不懈研究,終讓腫瘤“改邪歸正”

2015年,王振義收到一封海外來信,附著陌生外國小朋友的照片。這是一位美國母親的來信,自述在十多年前得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瀕臨死亡,吃了全反式維甲酸,不僅康復了,還生了兩個孩子。得知這特效療法是一名中國醫生髮現的,她激動地寫下這封信。

因為這名中國醫生,全球的獲救者以及由此節約下的衛生經費,難以計算。

如今,瑞金醫院血液學科團隊還在沿著王振義的臨床研究道路,不斷優化治療方案,提升患者治癒率。如此看來,當初“零的突破”,更屬不易。

1978年,王振義投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研究。這是一種最凶險、病情惡化最快、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90%的病人將在半年內死亡,最快的只要三天。“當時剛改革開放,海外科研進展零星傳到國內,我們得知有人在嘗試一些新療法。”王振義回憶,海外的進展也不順利,誰都沒把握這條路能走通。

1986年的一天,王振義團隊看見了“曙光”。當時,上海市兒童醫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歲女孩,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危在旦夕。

“只要能救她,怎樣都行!”家屬哀求。

此時,王振義已在研究全反式維甲酸治療,但還處於試驗階段,分析女孩的病情後,他認為可以嘗試。

女孩只吃了一週的全反式維甲酸,病情真的出現了轉機,之後情況越來越好,並最終實現治癒,存活至今,已結婚生子。

這就是全球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之後出現第二例、第三例……該療法在歐洲、日本、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古巴等國相繼獲得證實。

歷經整整八年探索,在嘗試了無數種方法後,王振義終於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在體外將M3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併成功應用於臨床。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出現“001號”病人這個轉機時,王振義已經62歲。當他要嘗試這種自制新藥時,不少人勸他:您已功成名就,別折騰了,當心毀了清譽。他卻說:“我為了病人,我們是有試驗依據的,我相信科學。”

八年研究不悔,終於改寫了這種白血病的治療現狀。王振義成為“癌症誘導分化第一人”,他的成功實踐與相關理念還開創了腫瘤治療的新格局。

真“藥神”!95歲院士王振義獲“最美醫生”,他的首創療法與放棄專利的善舉挽救全球萬千患者

此後,王振義與學生陳竺、陳賽娟等又創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讓這種曾被視作最凶險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該治療方法被海外媒體譽為“上海方案”,與青蒿素的發明等並列為“新中國對世界醫學的八大貢獻”。

談放棄專利,他說若只想著掙錢有違從醫誓言

如今,“吃不起天價腫瘤藥”讓很多人唏噓,這背後交疊著諸多矛盾,有病人的痛苦和無奈,也有藥企研發原研藥的巨大成本和難以想象的投入。不過,有一種治癒白血病的藥很便宜。在今天的中國,一盒10粒裝的全反式維甲酸的售價僅為290元,並且進入醫保。這應該是全世界最低價。

這也得感謝這個老人,他不僅成功發現並應用全反式維甲酸這種藥,還沒有申請專利,他說,沒想過要因此去“發大財”。

30多年前,這種黃色小藥丸一出現,就被患者稱為“特效藥”,只用口服就行,一盒11塊錢,全國求購。如今,即便是過了30多年,成本不斷攀升,這盒藥也只要290元。

為什麼沒申請專利?

“老實說,當時沒有專利意識,就想著快點救病人。這也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為人民服務是不計代價的。”王振義給記者展示了一份他於1948年畢業的震旦醫學院的校訓。

這九條校訓,也是九條從醫誓言。其中,有兩條被他特別標黑了,其一是第二條“餘於病者當悉心診治,不因貧富而歧視,並當盡瘁科學,隨其進化而深造,以期造福於人群。”其二是第九條,“餘於正當診金之外,絕不接受不義之財”。

他說,當年當醫生,在社會上收入不低,這就是“正當診金”,足夠了。

1948年,王振義以第一名的成績從震旦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他進入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前身)後,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在死亡率極高的血液病上,從50年代開始不斷研究血液病,且在出凝血疾病中獲得眾多成果。

王振義工作的第二年,就迎來了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國成立,國家呈現出的新景象更讓躊躇滿志的他充滿鬥志。

1949年底,華東軍政委員會指示上海等地組織醫療力量幫助部隊突擊防治血吸蟲病,王振義積極投身血防隊,因表現出色被授予三等功。

熱愛祖國,就要為祖國上戰場!1953年4月,王振義第二次報名參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並獲批。

當時戰場醫院發現了一種怪病,很多戰士出現咳血、頭痛,醫生們診斷為肺結核並伴有結核性腦膜炎,但用藥不見好轉。細心的王振義發現,戰士們為改善伙食常在當地捕撈魚蝦,會不會是肺吸蟲病?他將病人咳出的血液拿到顯微鏡下觀察,果真找到了肺吸蟲卵。這一診斷治癒了一大批患病戰士,王振義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此後,王振義輾轉多地,始終不忘從醫初心,就是救病人!1978年,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高致死率,他又一頭扎進科研攻關,歷經八年終獲突破。

“醫生就是要解決病人問題,而不是拼命想著如何掙錢,這跟我的信仰是違背的。”王振義這樣說。

95歲高齡仍堅持“開卷考試”,患者有需要他就會去!

王振義是一名本土培養的醫學大家,他不但自己成就非凡,還創造了“一門四院士”的團隊奇蹟,為新中國培養一大批醫學翹楚。

中國科學院院士、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是王振義的得意門生。談及老師修改碩士研究生論文的場景時,陳國強院士回憶:王老師一遍遍修改,他就一遍遍整理抄寫;王老師先後改了10遍,近二萬字的畢業論文,他就抄了10遍。

陳國強院士說,正是導師的言傳身教,激勵著他不斷攀登醫學高峰。

王振義還有一種十分特殊的人才培養方式。如今,95歲高齡的他仍堅持每週四上午進行“開卷考試”。這是2003年他自創的特殊查房方式,即每週一由學生出題目,提交臨床上遇到的疑難病例,他利用一週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做出思考、分析,每週四與大家一起探討。

“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他們平時太忙了,我有時間就為大家看看文獻,做些思考,解決點問題,也是我對他們的小小貢獻。”王振義這樣說。

這豈是“小小的貢獻”。最近,根據王振義院士每週四“開卷考試”的答案梳理而成的專著《瑞金醫院血液科疑難病例討論集》第二集出版發行,大家都說,這是王院士對青年醫師最無私的奉獻!

比如,該彙編中的“1gG4相關淋巴結病”病,就是近年來新命名的疾病,討論既解決了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又綜述和介紹了此病的發病機制、診斷關鍵和治療方法。

疑難雜症在每週四的“交卷”時刻,往往能找到線索和治療方案!十多年來,“開卷考試”就以如此實實在在的方式一個個解決患者的問題,也豐富著臨床醫生的見聞與學識。

令人感動的是,這些年,老先生不止在瑞金醫院“交卷”。上週四,95歲高齡的他就出現在徐彙區中心醫院,該醫院血液科醫生感慨地告訴記者,如此蜚聲國際學術界的老先生絲毫沒有架子,這些年只要他自己身體無礙,風雨無阻都會來到患者身邊。

真“藥神”!95歲院士王振義獲“最美醫生”,他的首創療法與放棄專利的善舉挽救全球萬千患者

原來,2016年,瑞金醫院在上海成立首個專科醫聯體“上海瑞金血液病醫聯體”,聯合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新華醫院、中醫醫院、北站醫院、徐彙區中心醫院、楊浦區中心醫院的血液科;2017年,瑞金醫院又牽頭成立全國首個血液專科醫聯體,將“瑞金血液”的醫療經驗輻射到全國。

也正是隨著“上海瑞金血液病醫療聯合體”的組成,各兄弟醫院的血液科參加了疑難病例的討論。

“解決患者的問題”,這是王振義一生不懈探索醫學創新的源頭、也是他“停不下腳步”的原因。

他常說這樣一段話:“愛國,首先就要愛自己的事業,我這一輩子看好了一種病,而我最遺憾的是隻看了這一種病,還有很多病沒有攻克,病人需要我們,祖國需要我們,我們每個人都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更好地為病人服務,為祖國奮鬥。”

作者:首席記者 唐聞佳

圖片:瑞金醫院 提供

編輯:儲舒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