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將全面禁捕10年,這一舉措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

明年,長江流域將開始實施全面禁捕。這是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轉折點,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也是。如此力度的生態保護,王丁已經等了很多年。

此時,距離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十二年了。

41年前,武漢東湖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鱀豚研究組,到如今衍變為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王丁的人生,一直和這種僅僅生活在長江的淡水豚綁在一起。

作為研究員,他看到了白鱀豚的考察數量從400頭,到300頭,到200頭,到不足100頭,最後定格為“0”。他也和同事們照顧了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

白鱀豚難尋以後,王丁“被迫”走入研究的下半場,將精力投入到了另一種淡水豚類——長江江豚的保護中。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物種保護,延緩它們在地球上消失的速度,也是在保護長江。它們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生存狀況代表著長江生態的健康狀況。”初夏的江城,雨霧濛濛,王丁的臉就如水汽氤氳下的城市,有些凝重。

"

明年,長江流域將開始實施全面禁捕。這是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轉折點,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也是。如此力度的生態保護,王丁已經等了很多年。

此時,距離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十二年了。

41年前,武漢東湖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鱀豚研究組,到如今衍變為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王丁的人生,一直和這種僅僅生活在長江的淡水豚綁在一起。

作為研究員,他看到了白鱀豚的考察數量從400頭,到300頭,到200頭,到不足100頭,最後定格為“0”。他也和同事們照顧了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

白鱀豚難尋以後,王丁“被迫”走入研究的下半場,將精力投入到了另一種淡水豚類——長江江豚的保護中。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物種保護,延緩它們在地球上消失的速度,也是在保護長江。它們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生存狀況代表著長江生態的健康狀況。”初夏的江城,雨霧濛濛,王丁的臉就如水汽氤氳下的城市,有些凝重。

長江流域將全面禁捕10年,這一舉措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生活在白鱀豚館的“淇淇”(資料圖片)

習近平有關長江生態保護的講話

•2016年,習近平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習近平再次考察調研長江經濟帶時強調,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七國專家組隊搜尋38天未發現蹤跡

駕車從武漢南望山西路拐入一條小路,一直向上走,山坡上有一個白鱀豚館。

27年曆史的場館看上去有些老舊,四下樹木蔥蘢,到處是白鱀豚這種吻部狹長動物的印記,包括門口的雕塑、玻璃上貼的圖標、宣傳畫等。

但是也只有這些了,白鱀豚館內沒有白鱀豚,生活著的是江豚。

十二年前的8月8日,英國《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發表報告,宣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王丁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感覺。

“王丁,你們怎麼把白鱀豚保護沒了?”他常常聽到來自別人的質疑,用“難過”兩個字來形容太輕了些。

現年61歲的王丁,1982年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後,進入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工作,一直從事白鱀豚、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參考的就是由王丁帶隊的一次國際聯合科學考察。

那是一次中外合作的大規模科學考察。40多名隊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瑞士、日本、德國、加拿大等7個國家,參加考察隊的單位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瑞士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瑞士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日本國立水產工學研究所、美國Hubbs海洋世界研究所、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研究中心、洪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石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以及銅陵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等。

考察的時間開始於2006年11月6日,專家組先從武漢上行到宜昌,再下行到上海,最後返回武漢,前後歷時38天。在長江白鱀豚的整個歷史分佈範圍約1700公里的幹流中,他們運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聲學監測設備等儀器,但最後還是失望了:沒有發現白鱀豚的蹤跡。

考察結果公佈的一年後,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

明年,長江流域將開始實施全面禁捕。這是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轉折點,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也是。如此力度的生態保護,王丁已經等了很多年。

此時,距離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十二年了。

41年前,武漢東湖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鱀豚研究組,到如今衍變為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王丁的人生,一直和這種僅僅生活在長江的淡水豚綁在一起。

作為研究員,他看到了白鱀豚的考察數量從400頭,到300頭,到200頭,到不足100頭,最後定格為“0”。他也和同事們照顧了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

白鱀豚難尋以後,王丁“被迫”走入研究的下半場,將精力投入到了另一種淡水豚類——長江江豚的保護中。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物種保護,延緩它們在地球上消失的速度,也是在保護長江。它們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生存狀況代表著長江生態的健康狀況。”初夏的江城,雨霧濛濛,王丁的臉就如水汽氤氳下的城市,有些凝重。

長江流域將全面禁捕10年,這一舉措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生活在白鱀豚館的“淇淇”(資料圖片)

習近平有關長江生態保護的講話

•2016年,習近平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習近平再次考察調研長江經濟帶時強調,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七國專家組隊搜尋38天未發現蹤跡

駕車從武漢南望山西路拐入一條小路,一直向上走,山坡上有一個白鱀豚館。

27年曆史的場館看上去有些老舊,四下樹木蔥蘢,到處是白鱀豚這種吻部狹長動物的印記,包括門口的雕塑、玻璃上貼的圖標、宣傳畫等。

但是也只有這些了,白鱀豚館內沒有白鱀豚,生活著的是江豚。

十二年前的8月8日,英國《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發表報告,宣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王丁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感覺。

“王丁,你們怎麼把白鱀豚保護沒了?”他常常聽到來自別人的質疑,用“難過”兩個字來形容太輕了些。

現年61歲的王丁,1982年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後,進入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工作,一直從事白鱀豚、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參考的就是由王丁帶隊的一次國際聯合科學考察。

那是一次中外合作的大規模科學考察。40多名隊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瑞士、日本、德國、加拿大等7個國家,參加考察隊的單位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瑞士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瑞士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日本國立水產工學研究所、美國Hubbs海洋世界研究所、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研究中心、洪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石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以及銅陵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等。

考察的時間開始於2006年11月6日,專家組先從武漢上行到宜昌,再下行到上海,最後返回武漢,前後歷時38天。在長江白鱀豚的整個歷史分佈範圍約1700公里的幹流中,他們運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聲學監測設備等儀器,但最後還是失望了:沒有發現白鱀豚的蹤跡。

考察結果公佈的一年後,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長江流域將全面禁捕10年,這一舉措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武漢白鱀豚館。

後白鱀豚時代

提出江豚“保種”計劃人工繁殖3頭淡水豚

“本次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考察隊員們一致認為如果長江環境繼續惡化,10年後長江江豚的狀況極可能像現在的白鱀豚一樣,僅可見於極少數江段……”考察結束後的第二年,王丁在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如是寫道。

他們開始拯救長江江豚。

江豚和白鱀豚同是鯨目豚科,是長江中僅有的兩種哺乳動物,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級別為“極危”。江豚個頭比白鱀豚要小,膚色黝黑,嘴巴的弧度很長,正面看上去像是在微笑。

“江豚數量下降特別快。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大概是每年以1.5%的速度下降,到2006年是6.5%左右。2006年到2012年期間,達到了13.7%,它在不斷地加速減少。”王丁說。

2012年11月至12月,原農業部牽頭實施了長江淡水豚的考察。初步估算,長江干流江豚數量約為500頭,鄱陽湖約為450頭,洞庭湖約為90頭,總共約為1040頭。此次考察之後,王丁提出要立刻對長江江豚開展“保種”。

當年針對白鱀豚提出來的保護框架,如今運用在了江豚身上。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研究,三大保護措施,曾在1986年召開的“淡水豚生物學和物種保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由白鱀豚研究組的專家們提出。遺憾的是,當時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最佳的保護時機已經錯失了。

“我們現在可以說,這三大保護措施,為江豚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丁說,就地保護方面,現在已經成立了8個豚類自然保護區了,“保護區會延緩它們滅絕的速度”。遷地保護,江豚數量達到了120頭,為避免物種的野外滅絕提供了一定保障。人工飼養方面,2005年,江豚“淘淘”在水生所出生,現在已經14歲了。2016年,水生所和天鵝洲保護區聯合技術攻關,在網箱環境中繁殖成功了江豚“貝貝”。2018年6月2日,第三頭人工繁育的江豚F7C在水生所出生,“長得非常好”,今年6月,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啟動了為它徵集名字的活動,它的名字將在今年10月24日“世界淡水豚日”對外公佈。

"

明年,長江流域將開始實施全面禁捕。這是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轉折點,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也是。如此力度的生態保護,王丁已經等了很多年。

此時,距離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十二年了。

41年前,武漢東湖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鱀豚研究組,到如今衍變為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王丁的人生,一直和這種僅僅生活在長江的淡水豚綁在一起。

作為研究員,他看到了白鱀豚的考察數量從400頭,到300頭,到200頭,到不足100頭,最後定格為“0”。他也和同事們照顧了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

白鱀豚難尋以後,王丁“被迫”走入研究的下半場,將精力投入到了另一種淡水豚類——長江江豚的保護中。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物種保護,延緩它們在地球上消失的速度,也是在保護長江。它們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生存狀況代表著長江生態的健康狀況。”初夏的江城,雨霧濛濛,王丁的臉就如水汽氤氳下的城市,有些凝重。

長江流域將全面禁捕10年,這一舉措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生活在白鱀豚館的“淇淇”(資料圖片)

習近平有關長江生態保護的講話

•2016年,習近平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習近平再次考察調研長江經濟帶時強調,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七國專家組隊搜尋38天未發現蹤跡

駕車從武漢南望山西路拐入一條小路,一直向上走,山坡上有一個白鱀豚館。

27年曆史的場館看上去有些老舊,四下樹木蔥蘢,到處是白鱀豚這種吻部狹長動物的印記,包括門口的雕塑、玻璃上貼的圖標、宣傳畫等。

但是也只有這些了,白鱀豚館內沒有白鱀豚,生活著的是江豚。

十二年前的8月8日,英國《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發表報告,宣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王丁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感覺。

“王丁,你們怎麼把白鱀豚保護沒了?”他常常聽到來自別人的質疑,用“難過”兩個字來形容太輕了些。

現年61歲的王丁,1982年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後,進入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工作,一直從事白鱀豚、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行為學、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參考的就是由王丁帶隊的一次國際聯合科學考察。

那是一次中外合作的大規模科學考察。40多名隊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瑞士、日本、德國、加拿大等7個國家,參加考察隊的單位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瑞士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瑞士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日本國立水產工學研究所、美國Hubbs海洋世界研究所、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研究中心、洪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石首白鱀豚自然保護區以及銅陵白鱀豚自然保護區等。

考察的時間開始於2006年11月6日,專家組先從武漢上行到宜昌,再下行到上海,最後返回武漢,前後歷時38天。在長江白鱀豚的整個歷史分佈範圍約1700公里的幹流中,他們運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聲學監測設備等儀器,但最後還是失望了:沒有發現白鱀豚的蹤跡。

考察結果公佈的一年後,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長江流域將全面禁捕10年,這一舉措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武漢白鱀豚館。

後白鱀豚時代

提出江豚“保種”計劃人工繁殖3頭淡水豚

“本次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考察隊員們一致認為如果長江環境繼續惡化,10年後長江江豚的狀況極可能像現在的白鱀豚一樣,僅可見於極少數江段……”考察結束後的第二年,王丁在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如是寫道。

他們開始拯救長江江豚。

江豚和白鱀豚同是鯨目豚科,是長江中僅有的兩種哺乳動物,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級別為“極危”。江豚個頭比白鱀豚要小,膚色黝黑,嘴巴的弧度很長,正面看上去像是在微笑。

“江豚數量下降特別快。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大概是每年以1.5%的速度下降,到2006年是6.5%左右。2006年到2012年期間,達到了13.7%,它在不斷地加速減少。”王丁說。

2012年11月至12月,原農業部牽頭實施了長江淡水豚的考察。初步估算,長江干流江豚數量約為500頭,鄱陽湖約為450頭,洞庭湖約為90頭,總共約為1040頭。此次考察之後,王丁提出要立刻對長江江豚開展“保種”。

當年針對白鱀豚提出來的保護框架,如今運用在了江豚身上。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研究,三大保護措施,曾在1986年召開的“淡水豚生物學和物種保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由白鱀豚研究組的專家們提出。遺憾的是,當時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最佳的保護時機已經錯失了。

“我們現在可以說,這三大保護措施,為江豚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丁說,就地保護方面,現在已經成立了8個豚類自然保護區了,“保護區會延緩它們滅絕的速度”。遷地保護,江豚數量達到了120頭,為避免物種的野外滅絕提供了一定保障。人工飼養方面,2005年,江豚“淘淘”在水生所出生,現在已經14歲了。2016年,水生所和天鵝洲保護區聯合技術攻關,在網箱環境中繁殖成功了江豚“貝貝”。2018年6月2日,第三頭人工繁育的江豚F7C在水生所出生,“長得非常好”,今年6月,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啟動了為它徵集名字的活動,它的名字將在今年10月24日“世界淡水豚日”對外公佈。

長江流域將全面禁捕10年,這一舉措對生活在長江裡的水生生物來說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劉仁俊(左二)、王丁(右二)等科研人員和“淇淇”合影。

人物名片

王丁

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同年起一直從事白鱀豚、長江江豚、瓶鼻海豚、中華白海豚及其他一些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聲學、行為學、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組長、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祕書長。

新聞鏈接

長江禁漁大事記

2002年,長江中下游試行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

2003年,長江10省(區、市)共8100多公里江段上實施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政策。

2016年,長江3個月的春季禁漁時間延長至4個月,並擴大禁漁範圍,覆蓋長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

2018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內332處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逐步實施全面禁捕,而且此後新建的保護區自行納入名錄,實行全面禁捕。

2018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正式出臺,這是我國在國家層面針對單一流域出臺的第一個水生生物保護方面的文件。

2019年1月11日,農業農村部等三部門聯合發佈《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支持長江流域禁捕工作,引導退捕漁民轉崗、就業、創業,明確提出今後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將實施10年禁捕,到期後再重新評估是否放開捕撈。長江全面禁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以及王丁和同行者們呼籲了很多年。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他們終於等來了。

全面禁捕時代來臨

留住長江優質種子資源

保護區全面禁捕

“這很困難,有很多事情要考慮,比如長江邊上生活著這麼多漁民怎麼辦,可是我們確實需要這麼做了。”王丁說,不管是從生態保護,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來講,此事已不容忽視。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截至2018年底,長江流域水域面積佔全國淡水總面積的50%,但長江干流捕撈產量卻只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單純從經濟的角度上來講,這個產量已沒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對於養殖業來說,所需品種每隔幾代就需要另外的種子進行扶壯,扶壯要優質的野生資源來完成,“而我們國家最優質的漁業種子資源在長江,為什麼我們不把長江禁漁,把優質種子資源保存下來,為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基礎?”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公佈《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今後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將實施10年禁捕,到期後再重新評估是否放開捕撈。

關於長江生態保護的意識,在近幾十年裡,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我個人的經驗看,我覺得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王丁說。第一個階段是剛剛改革開放時,大家一門心思求發展,那時談論保護的問題,沒人聽也沒人理。第二個階段,“你說,別人會禮貌地點頭,但是不會做什麼。”第三個階段,“你說,別人會認真聽,也會認真做一些事情。”

“我覺得我們可能要進入第四個階段了。那就是你不用說,別人也會找上來。”王丁說,最近幾年,各地都很重視長江保護工作,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主動來找他們,希望能從科學和技術上提供建議。

白鱀豚和江豚,在這個偌大的地球上僅僅生活在長江,王丁說:“它們是長江的旗艦物種,生存狀況代表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我們不僅僅做物種保護,我們也通過保護它們,保護長江。”

2018年4月,環保志願者在安徽蕪湖拍到一張疑似白鱀豚的照片。儘管目前還不能確認,但也許我們可以相信,今後某一天,或許真的有一隻白鱀豚躍出了水面呢。

淇淇的故事

救活受傷的淇淇人工飼養20餘年

如果說王丁是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第二代的研究員,現年79歲的劉仁俊應該屬於第一代。

1963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劉仁俊進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白鱀豚研究組成立時,他就是成員之一。

也是他,把世界上第一隻人工飼養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從湖南帶到了武漢,並相伴二十餘年。而“淇淇”也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鱀豚。

初遇淇淇“它造就了一代科學家”

1980年1月11日晚上8點,湖南城陵磯水產收購站給水生生物研究所打來電話,說當地漁民捕獲了一頭活體的白鱀豚。

彼時,中國第一個白鱀豚研究小組已經成立兩年,研究員們還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活著的白鱀豚。

“那天天氣很冷,樹上全是冰凌,又是下雪又是下雨。”劉仁俊找了單位的一輛破吉普,一行四人連夜趕往湖南,第二天凌晨5點過到了城陵磯。

天亮以後,在城陵磯江邊的淺水區,他們等來了“淇淇”。“第一條漁船過來了,我看到一頭白鱀豚橫在船頭,心裡就著急了,這怎麼死了。別人就跟我說不是這條船,是後面那條船。”那是頭雄性的白鱀豚,不到兩歲,在水裡用麻繩和漁船系在一起,背部有兩個血窟窿,看上去很嚇人。

劉仁俊和同事用稻草和棉絮把它帶回了武漢,它有了自己的名字“淇淇”。淇淇背部的傷口一直髮炎潰爛,高燒不退,水生所請來了北京動物園的獸醫為它治療,但是弄了半個月沒治好,“我想不行,這得換個方法。”劉仁俊用消毒紗布製作了一件背心,背心層敷上不易融水的油狀藥物,這樣可以維持藥效,防止感染,也不容易脫落。出人意外的是,“淇淇”皮膚上爛掉的傷慢慢好了。

人們大多數關於白鱀豚的知識都來自對“淇淇”的研究,行為、飼養、血液、生理、繁殖、疾病診斷與預防,這些研究領域的空白被一一填補。

“可以說,它造就了一代科學家,要是沒有白鱀豚的研究,就不會有長江江豚保護的成功。”劉仁俊說。

再見淇淇“希望還能在長江見到白鱀豚”

傳奇最終謝幕。2002年7月14日,“淇淇”老死在白鱀豚館,成為毫無生氣的標本,永遠地留在了那裡。

它是一頭孤獨的白鱀豚。1986年研究所捕到過兩頭白鱀豚,雄性的父親因年紀較大難適應人工環境,不久之後去世,雌性的女兒也因間質性肺炎離開。1992年,水生所為“淇淇”修建了一座白鱀豚館。但自此,劉仁俊再也未能為“淇淇”找到過伴侶。

上世紀90年代以後,長江中已經很難再見到白鱀豚了。劉仁俊也老了,退休了。他常常被邀請去參加科普活動,講述“淇淇”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

“在長江中,白鱀豚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人類。”“你知道那些螺旋槳、滾鉤、迷魂陣、電毒炸打死了多少白鱀豚麼?”說到激動處,劉仁俊的聲音微微顫抖起來。

2018年6月2日,劉仁俊登上了央視的《朗讀者》欄目,講述他與“淇淇”的故事。在這個節目裡,他朗誦了林語堂的作品《大自然的享受》,獻給“淇淇”。

“我們這個行星是個很好的行星。這裡有晝和夜的遞變,有早晨和黃昏。”“這裡有孔雀、鸚鵡、雲雀和金絲雀唱著不可摹擬的歌兒。”“宇宙間真沒有一樣東西比此更好。”

但是這裡沒有白鱀豚了。

“您覺得白鱀豚滅絕了嗎”記者問。劉仁俊沉默良久,只回了一句:“我希望還能在長江裡看到一隻白鱀豚。”

專家釋疑

功能性滅絕不代表一隻都沒有

“大者丈餘,江中多有之”,晉人郭璞為秦漢年間的《爾雅》一書作注時,曾如此形容白鱀豚。歷史上它們分佈很廣,在三峽水域、洞庭湖、鄱陽湖,甚至錢塘江中都曾有過白鱀豚的蹤跡。

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長江中白鱀豚的數量約400頭,1986年估計約為300頭,1990年不足200頭,1995年不足100頭。1997年,原農業部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白鱀豚考察,發現13頭白鱀豚。1998年和1999年的考察數據是4頭。而2006年的考察結果是“0”。

2007年8月8日,英國《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發表報告,宣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並不是現在一隻都沒有了。”王丁說。滅絕是關乎物種或生物類群生存狀況最為嚴肅的一個概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滅絕”做了嚴格的定義,必須在確定某一物種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後,才能宣佈這個物種的滅絕。白鱀豚的最大壽命可達30年以上,至少需要連續30年沒有白鱀豚的觀測記錄,才能宣佈這個物種的滅絕。

但是這也不能帶來什麼安慰。

“功能性滅絕是從種群繁衍功能這個角度上來講的,意思是其在自然環境中維持自身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可能已經喪失,即已經失去了種群恢復的功能,在一定時期內註定滅絕。”根據2006年的考察結果,可以肯定的是,白鱀豚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

如果不及時行動,長江中的另一種淡水豚江豚也有可能走上白鱀豚的道路。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在江豚保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人工飼養繁殖上,已經出生了3只小江豚。

不過,王丁表示,“我們不能指望通過人工飼養繁殖來拯救這個物種,人工飼養繁殖只能給研究工作提供一個機會,通過研究來了解它們,這些知識能更好地開展野外保護工作。”王丁說,要想讓物種能夠延續下去,最重要的仍然是對原生環境的保護。

來源:華西都市報(記者 謝燃岸 雷遠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