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塔斯馬尼亞島袋狼分佈圖

在人類的干預下,袋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人類還很好,狩獵技術不發達,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很大,所以人與袋狼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初,也就是2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殖民者湧入澳洲,此時的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上消失了,它們退守在只有6.5萬平方公里塔斯馬尼亞島上,這座島成了它們最後的自留地,可惜後來隨著人們的登島,島上的袋狼也被消滅殆盡。

不容忽視的因子: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其實就是家犬重新野化而成的一個物種,所以其在外表上與一般的家犬無異,只是更具野性,更加凶猛一些而已。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時候,人類將部分家犬帶到了澳洲,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家犬脫離了人類的控制,在這片大陸上繁衍,從而進化成了澳洲野狗。由於這些犬類的食性與袋狼相同,又是成群出沒,加上繁殖能力還很強,成了當時袋狼最直接的競爭者。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塔斯馬尼亞島袋狼分佈圖

在人類的干預下,袋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人類還很好,狩獵技術不發達,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很大,所以人與袋狼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初,也就是2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殖民者湧入澳洲,此時的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上消失了,它們退守在只有6.5萬平方公里塔斯馬尼亞島上,這座島成了它們最後的自留地,可惜後來隨著人們的登島,島上的袋狼也被消滅殆盡。

不容忽視的因子: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其實就是家犬重新野化而成的一個物種,所以其在外表上與一般的家犬無異,只是更具野性,更加凶猛一些而已。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時候,人類將部分家犬帶到了澳洲,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家犬脫離了人類的控制,在這片大陸上繁衍,從而進化成了澳洲野狗。由於這些犬類的食性與袋狼相同,又是成群出沒,加上繁殖能力還很強,成了當時袋狼最直接的競爭者。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澳洲野犬

一方面是人類地不斷開墾荒地,導致袋狼棲息地、食物減少,另一方面是澳洲野犬的競爭,腹背受敵的袋狼很快就在與澳洲野犬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在之後短短的300年間,這些野狗將澳洲大陸上的袋狼趕盡殺絕,袋狼節節敗退,最終退守塔斯馬尼亞島。

由於被海水隔開,澳洲野狗們沒有辦法度過海峽,所以袋狼在這座島上得到了暫時的喘息機會,日子過得倒也可以。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1803年,人們將獵犬引入了這座島,歷史在這裡重演。

另外澳洲野犬對袋狼的危害,還體現在讓它“背鍋”這件事情上,由於野生食物減少,袋狼和澳洲野犬都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人類飼養的家畜上面,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人狼衝突”加劇,給袋狼帶來了滅頂之災。

多年後經過研究,發現袋狼性格謹慎,十分懼人,一般來說,它們都會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而捕殺綿羊,大多數都是野犬所為,袋狼直接提它背了黑鍋。

害獸出沒,殺狼有賞

其實在人們剛剛登陸塔斯馬尼亞島的那十幾年裡面,人類與袋狼相處還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前面說過,袋狼懼怕人類,會主動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這就避免了衝突,另外一方面,當時這裡主要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對開墾荒地的需求並不是很高,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逐漸在這定居了下來,人口從1803年以前的不足一萬,到1824年前後的1.3萬,人口和牲畜的膨脹,必然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汲取。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塔斯馬尼亞島袋狼分佈圖

在人類的干預下,袋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人類還很好,狩獵技術不發達,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很大,所以人與袋狼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初,也就是2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殖民者湧入澳洲,此時的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上消失了,它們退守在只有6.5萬平方公里塔斯馬尼亞島上,這座島成了它們最後的自留地,可惜後來隨著人們的登島,島上的袋狼也被消滅殆盡。

不容忽視的因子: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其實就是家犬重新野化而成的一個物種,所以其在外表上與一般的家犬無異,只是更具野性,更加凶猛一些而已。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時候,人類將部分家犬帶到了澳洲,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家犬脫離了人類的控制,在這片大陸上繁衍,從而進化成了澳洲野狗。由於這些犬類的食性與袋狼相同,又是成群出沒,加上繁殖能力還很強,成了當時袋狼最直接的競爭者。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澳洲野犬

一方面是人類地不斷開墾荒地,導致袋狼棲息地、食物減少,另一方面是澳洲野犬的競爭,腹背受敵的袋狼很快就在與澳洲野犬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在之後短短的300年間,這些野狗將澳洲大陸上的袋狼趕盡殺絕,袋狼節節敗退,最終退守塔斯馬尼亞島。

由於被海水隔開,澳洲野狗們沒有辦法度過海峽,所以袋狼在這座島上得到了暫時的喘息機會,日子過得倒也可以。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1803年,人們將獵犬引入了這座島,歷史在這裡重演。

另外澳洲野犬對袋狼的危害,還體現在讓它“背鍋”這件事情上,由於野生食物減少,袋狼和澳洲野犬都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人類飼養的家畜上面,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人狼衝突”加劇,給袋狼帶來了滅頂之災。

多年後經過研究,發現袋狼性格謹慎,十分懼人,一般來說,它們都會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而捕殺綿羊,大多數都是野犬所為,袋狼直接提它背了黑鍋。

害獸出沒,殺狼有賞

其實在人們剛剛登陸塔斯馬尼亞島的那十幾年裡面,人類與袋狼相處還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前面說過,袋狼懼怕人類,會主動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這就避免了衝突,另外一方面,當時這裡主要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對開墾荒地的需求並不是很高,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逐漸在這定居了下來,人口從1803年以前的不足一萬,到1824年前後的1.3萬,人口和牲畜的膨脹,必然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汲取。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袋狼正在捕殺家禽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開墾,人類用籬笆、圍牆鑄造了一道又一道的溝壑,將袋狼的生存區域分隔地支離破碎。

隨著人類的不斷開墾,袋狼能夠生存的棲息地越來越少,能夠捕食的野生食物越來越少,那麼必然就會盯上那些人類飼養的家畜,所以很快,袋狼就被定義成“害獸”而遭到大規模打擊,這其實跟我國華南虎的遭遇有點類似。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塔斯馬尼亞島袋狼分佈圖

在人類的干預下,袋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人類還很好,狩獵技術不發達,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很大,所以人與袋狼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初,也就是2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殖民者湧入澳洲,此時的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上消失了,它們退守在只有6.5萬平方公里塔斯馬尼亞島上,這座島成了它們最後的自留地,可惜後來隨著人們的登島,島上的袋狼也被消滅殆盡。

不容忽視的因子: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其實就是家犬重新野化而成的一個物種,所以其在外表上與一般的家犬無異,只是更具野性,更加凶猛一些而已。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時候,人類將部分家犬帶到了澳洲,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家犬脫離了人類的控制,在這片大陸上繁衍,從而進化成了澳洲野狗。由於這些犬類的食性與袋狼相同,又是成群出沒,加上繁殖能力還很強,成了當時袋狼最直接的競爭者。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澳洲野犬

一方面是人類地不斷開墾荒地,導致袋狼棲息地、食物減少,另一方面是澳洲野犬的競爭,腹背受敵的袋狼很快就在與澳洲野犬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在之後短短的300年間,這些野狗將澳洲大陸上的袋狼趕盡殺絕,袋狼節節敗退,最終退守塔斯馬尼亞島。

由於被海水隔開,澳洲野狗們沒有辦法度過海峽,所以袋狼在這座島上得到了暫時的喘息機會,日子過得倒也可以。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1803年,人們將獵犬引入了這座島,歷史在這裡重演。

另外澳洲野犬對袋狼的危害,還體現在讓它“背鍋”這件事情上,由於野生食物減少,袋狼和澳洲野犬都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人類飼養的家畜上面,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人狼衝突”加劇,給袋狼帶來了滅頂之災。

多年後經過研究,發現袋狼性格謹慎,十分懼人,一般來說,它們都會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而捕殺綿羊,大多數都是野犬所為,袋狼直接提它背了黑鍋。

害獸出沒,殺狼有賞

其實在人們剛剛登陸塔斯馬尼亞島的那十幾年裡面,人類與袋狼相處還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前面說過,袋狼懼怕人類,會主動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這就避免了衝突,另外一方面,當時這裡主要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對開墾荒地的需求並不是很高,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逐漸在這定居了下來,人口從1803年以前的不足一萬,到1824年前後的1.3萬,人口和牲畜的膨脹,必然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汲取。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袋狼正在捕殺家禽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開墾,人類用籬笆、圍牆鑄造了一道又一道的溝壑,將袋狼的生存區域分隔地支離破碎。

隨著人類的不斷開墾,袋狼能夠生存的棲息地越來越少,能夠捕食的野生食物越來越少,那麼必然就會盯上那些人類飼養的家畜,所以很快,袋狼就被定義成“害獸”而遭到大規模打擊,這其實跟我國華南虎的遭遇有點類似。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被人類捕殺的袋狼

由於袋狼替野狗“背了鍋”,加上自己也確實捕殺了人類的牲畜,危害到了當地的畜牧業,所以從1830年開始,就有一些公司公開懸賞捕殺袋狼,到了1888年的時候,官方也宣佈捕殺成年袋狼可以獲得1英鎊的獎勵,於是一些人們瘋狂地投入到了捕殺袋狼的對物種,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就有2000多頭袋狼被捕殺,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整座島上已經難覓袋狼的蹤跡了。

最後一頭袋狼之死

其實當時人們捕殺袋狼,除了“除害”之外,更多的是有利可圖,比如說前面的賞金,還有動物皮毛的交易、動物園和博物館的需求等等。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很多動物園都相繼展示出了這種稀奇的動物,只是很可惜,袋狼沒能在動物園裡面活下來;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塔斯馬尼亞島袋狼分佈圖

在人類的干預下,袋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人類還很好,狩獵技術不發達,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很大,所以人與袋狼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初,也就是2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殖民者湧入澳洲,此時的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上消失了,它們退守在只有6.5萬平方公里塔斯馬尼亞島上,這座島成了它們最後的自留地,可惜後來隨著人們的登島,島上的袋狼也被消滅殆盡。

不容忽視的因子: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其實就是家犬重新野化而成的一個物種,所以其在外表上與一般的家犬無異,只是更具野性,更加凶猛一些而已。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時候,人類將部分家犬帶到了澳洲,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家犬脫離了人類的控制,在這片大陸上繁衍,從而進化成了澳洲野狗。由於這些犬類的食性與袋狼相同,又是成群出沒,加上繁殖能力還很強,成了當時袋狼最直接的競爭者。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澳洲野犬

一方面是人類地不斷開墾荒地,導致袋狼棲息地、食物減少,另一方面是澳洲野犬的競爭,腹背受敵的袋狼很快就在與澳洲野犬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在之後短短的300年間,這些野狗將澳洲大陸上的袋狼趕盡殺絕,袋狼節節敗退,最終退守塔斯馬尼亞島。

由於被海水隔開,澳洲野狗們沒有辦法度過海峽,所以袋狼在這座島上得到了暫時的喘息機會,日子過得倒也可以。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1803年,人們將獵犬引入了這座島,歷史在這裡重演。

另外澳洲野犬對袋狼的危害,還體現在讓它“背鍋”這件事情上,由於野生食物減少,袋狼和澳洲野犬都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人類飼養的家畜上面,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人狼衝突”加劇,給袋狼帶來了滅頂之災。

多年後經過研究,發現袋狼性格謹慎,十分懼人,一般來說,它們都會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而捕殺綿羊,大多數都是野犬所為,袋狼直接提它背了黑鍋。

害獸出沒,殺狼有賞

其實在人們剛剛登陸塔斯馬尼亞島的那十幾年裡面,人類與袋狼相處還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前面說過,袋狼懼怕人類,會主動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這就避免了衝突,另外一方面,當時這裡主要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對開墾荒地的需求並不是很高,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逐漸在這定居了下來,人口從1803年以前的不足一萬,到1824年前後的1.3萬,人口和牲畜的膨脹,必然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汲取。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袋狼正在捕殺家禽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開墾,人類用籬笆、圍牆鑄造了一道又一道的溝壑,將袋狼的生存區域分隔地支離破碎。

隨著人類的不斷開墾,袋狼能夠生存的棲息地越來越少,能夠捕食的野生食物越來越少,那麼必然就會盯上那些人類飼養的家畜,所以很快,袋狼就被定義成“害獸”而遭到大規模打擊,這其實跟我國華南虎的遭遇有點類似。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被人類捕殺的袋狼

由於袋狼替野狗“背了鍋”,加上自己也確實捕殺了人類的牲畜,危害到了當地的畜牧業,所以從1830年開始,就有一些公司公開懸賞捕殺袋狼,到了1888年的時候,官方也宣佈捕殺成年袋狼可以獲得1英鎊的獎勵,於是一些人們瘋狂地投入到了捕殺袋狼的對物種,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就有2000多頭袋狼被捕殺,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整座島上已經難覓袋狼的蹤跡了。

最後一頭袋狼之死

其實當時人們捕殺袋狼,除了“除害”之外,更多的是有利可圖,比如說前面的賞金,還有動物皮毛的交易、動物園和博物館的需求等等。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很多動物園都相繼展示出了這種稀奇的動物,只是很可惜,袋狼沒能在動物園裡面活下來;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標本

另外,博物館製作標本,也對袋狼有著不小的需求,這無疑也是加劇了它們的滅亡。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塔斯馬尼亞島袋狼分佈圖

在人類的干預下,袋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人類還很好,狩獵技術不發達,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很大,所以人與袋狼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初,也就是2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殖民者湧入澳洲,此時的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上消失了,它們退守在只有6.5萬平方公里塔斯馬尼亞島上,這座島成了它們最後的自留地,可惜後來隨著人們的登島,島上的袋狼也被消滅殆盡。

不容忽視的因子: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其實就是家犬重新野化而成的一個物種,所以其在外表上與一般的家犬無異,只是更具野性,更加凶猛一些而已。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時候,人類將部分家犬帶到了澳洲,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家犬脫離了人類的控制,在這片大陸上繁衍,從而進化成了澳洲野狗。由於這些犬類的食性與袋狼相同,又是成群出沒,加上繁殖能力還很強,成了當時袋狼最直接的競爭者。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澳洲野犬

一方面是人類地不斷開墾荒地,導致袋狼棲息地、食物減少,另一方面是澳洲野犬的競爭,腹背受敵的袋狼很快就在與澳洲野犬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在之後短短的300年間,這些野狗將澳洲大陸上的袋狼趕盡殺絕,袋狼節節敗退,最終退守塔斯馬尼亞島。

由於被海水隔開,澳洲野狗們沒有辦法度過海峽,所以袋狼在這座島上得到了暫時的喘息機會,日子過得倒也可以。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1803年,人們將獵犬引入了這座島,歷史在這裡重演。

另外澳洲野犬對袋狼的危害,還體現在讓它“背鍋”這件事情上,由於野生食物減少,袋狼和澳洲野犬都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人類飼養的家畜上面,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人狼衝突”加劇,給袋狼帶來了滅頂之災。

多年後經過研究,發現袋狼性格謹慎,十分懼人,一般來說,它們都會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而捕殺綿羊,大多數都是野犬所為,袋狼直接提它背了黑鍋。

害獸出沒,殺狼有賞

其實在人們剛剛登陸塔斯馬尼亞島的那十幾年裡面,人類與袋狼相處還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前面說過,袋狼懼怕人類,會主動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這就避免了衝突,另外一方面,當時這裡主要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對開墾荒地的需求並不是很高,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逐漸在這定居了下來,人口從1803年以前的不足一萬,到1824年前後的1.3萬,人口和牲畜的膨脹,必然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汲取。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袋狼正在捕殺家禽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開墾,人類用籬笆、圍牆鑄造了一道又一道的溝壑,將袋狼的生存區域分隔地支離破碎。

隨著人類的不斷開墾,袋狼能夠生存的棲息地越來越少,能夠捕食的野生食物越來越少,那麼必然就會盯上那些人類飼養的家畜,所以很快,袋狼就被定義成“害獸”而遭到大規模打擊,這其實跟我國華南虎的遭遇有點類似。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被人類捕殺的袋狼

由於袋狼替野狗“背了鍋”,加上自己也確實捕殺了人類的牲畜,危害到了當地的畜牧業,所以從1830年開始,就有一些公司公開懸賞捕殺袋狼,到了1888年的時候,官方也宣佈捕殺成年袋狼可以獲得1英鎊的獎勵,於是一些人們瘋狂地投入到了捕殺袋狼的對物種,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就有2000多頭袋狼被捕殺,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整座島上已經難覓袋狼的蹤跡了。

最後一頭袋狼之死

其實當時人們捕殺袋狼,除了“除害”之外,更多的是有利可圖,比如說前面的賞金,還有動物皮毛的交易、動物園和博物館的需求等等。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很多動物園都相繼展示出了這種稀奇的動物,只是很可惜,袋狼沒能在動物園裡面活下來;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標本

另外,博物館製作標本,也對袋狼有著不小的需求,這無疑也是加劇了它們的滅亡。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威爾弗·巴迪和被它殺死的袋狼

其實最後一頭袋狼之死,又可以分成是野生和人工飼養的,所以嚴格來說是兩頭袋狼之死,一頭是1930年,一頭飢腸轆轆的袋狼來到了威爾弗·巴迪這位農夫的後院,遭到後者擊殺,標誌著最後一頭野生袋狼滅亡;

"

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背上佈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寓意是塔斯馬尼亞的老虎。

袋狼體長大約1.8米(包括尾長50釐米),肩高60釐米,體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體偏瘦長,臉型有點像狐狸。由於袋狼的骨骼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們的捕獵方式也主要靠技巧,一般是先潛伏起來,等到獵物靠近的時候跳到背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形象圖

袋狼的嘴巴張開幅度很大,能夠達到180度左右,有點像河馬這種“大嘴”,這樣的構造意味著能夠撕咬的面積更廣,所以當袋狼啃一口獵物的時候,是能夠將其顱骨咬碎的。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袋鼠、小袋鼠等中小型的動物。

隨著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動物園中,標誌著這個物種滅絕了,成為活在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興也人類,衰也人類”

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袋狼產生於距今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新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佈。儘管袋狼跑的很慢,體型也小,但是卻憑藉這自己很好的耐力,在沒有人類的打擾下生活地很好,整個澳洲大陸,幾乎都是袋狼的家園。它們與袋獅、雙門齒獸等眾多猛獸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直到距今5萬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當時掌握得最厲害的能力讓這片土地上所有動物都感到畏懼,人們用火焰燒燬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目的就是開墾荒地,這種情節其實可以用我們中國的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刀耕火種”,火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直接導致袋獅、雙門齒獸、古巨蜥等大型動物相繼滅絕。不過人類的這個做法卻讓袋狼坐收漁翁之利,它們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塔斯馬尼亞島袋狼分佈圖

在人類的干預下,袋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人類還很好,狩獵技術不發達,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不是很大,所以人與袋狼一直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初,也就是2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殖民者湧入澳洲,此時的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上消失了,它們退守在只有6.5萬平方公里塔斯馬尼亞島上,這座島成了它們最後的自留地,可惜後來隨著人們的登島,島上的袋狼也被消滅殆盡。

不容忽視的因子: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其實就是家犬重新野化而成的一個物種,所以其在外表上與一般的家犬無異,只是更具野性,更加凶猛一些而已。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的時候,人類將部分家犬帶到了澳洲,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家犬脫離了人類的控制,在這片大陸上繁衍,從而進化成了澳洲野狗。由於這些犬類的食性與袋狼相同,又是成群出沒,加上繁殖能力還很強,成了當時袋狼最直接的競爭者。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澳洲野犬

一方面是人類地不斷開墾荒地,導致袋狼棲息地、食物減少,另一方面是澳洲野犬的競爭,腹背受敵的袋狼很快就在與澳洲野犬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在之後短短的300年間,這些野狗將澳洲大陸上的袋狼趕盡殺絕,袋狼節節敗退,最終退守塔斯馬尼亞島。

由於被海水隔開,澳洲野狗們沒有辦法度過海峽,所以袋狼在這座島上得到了暫時的喘息機會,日子過得倒也可以。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1803年,人們將獵犬引入了這座島,歷史在這裡重演。

另外澳洲野犬對袋狼的危害,還體現在讓它“背鍋”這件事情上,由於野生食物減少,袋狼和澳洲野犬都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人類飼養的家畜上面,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人狼衝突”加劇,給袋狼帶來了滅頂之災。

多年後經過研究,發現袋狼性格謹慎,十分懼人,一般來說,它們都會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而捕殺綿羊,大多數都是野犬所為,袋狼直接提它背了黑鍋。

害獸出沒,殺狼有賞

其實在人們剛剛登陸塔斯馬尼亞島的那十幾年裡面,人類與袋狼相處還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前面說過,袋狼懼怕人類,會主動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這就避免了衝突,另外一方面,當時這裡主要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對開墾荒地的需求並不是很高,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逐漸在這定居了下來,人口從1803年以前的不足一萬,到1824年前後的1.3萬,人口和牲畜的膨脹,必然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汲取。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袋狼正在捕殺家禽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開墾,人類用籬笆、圍牆鑄造了一道又一道的溝壑,將袋狼的生存區域分隔地支離破碎。

隨著人類的不斷開墾,袋狼能夠生存的棲息地越來越少,能夠捕食的野生食物越來越少,那麼必然就會盯上那些人類飼養的家畜,所以很快,袋狼就被定義成“害獸”而遭到大規模打擊,這其實跟我國華南虎的遭遇有點類似。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一頭被人類捕殺的袋狼

由於袋狼替野狗“背了鍋”,加上自己也確實捕殺了人類的牲畜,危害到了當地的畜牧業,所以從1830年開始,就有一些公司公開懸賞捕殺袋狼,到了1888年的時候,官方也宣佈捕殺成年袋狼可以獲得1英鎊的獎勵,於是一些人們瘋狂地投入到了捕殺袋狼的對物種,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就有2000多頭袋狼被捕殺,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整座島上已經難覓袋狼的蹤跡了。

最後一頭袋狼之死

其實當時人們捕殺袋狼,除了“除害”之外,更多的是有利可圖,比如說前面的賞金,還有動物皮毛的交易、動物園和博物館的需求等等。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很多動物園都相繼展示出了這種稀奇的動物,只是很可惜,袋狼沒能在動物園裡面活下來;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袋狼標本

另外,博物館製作標本,也對袋狼有著不小的需求,這無疑也是加劇了它們的滅亡。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威爾弗·巴迪和被它殺死的袋狼

其實最後一頭袋狼之死,又可以分成是野生和人工飼養的,所以嚴格來說是兩頭袋狼之死,一頭是1930年,一頭飢腸轆轆的袋狼來到了威爾弗·巴迪這位農夫的後院,遭到後者擊殺,標誌著最後一頭野生袋狼滅亡;

從塔斯馬尼亞之虎到人們記憶中的猛獸,重溯袋狼的滅絕之路

最後一頭袋狼“本傑明”

1936年9月7日,在霍巴特動物園內,由於飼養員的粗心大意,最後一頭袋狼“本傑明”被曝晒致死,標誌著最後一頭袋狼滅亡,從此,袋狼這一物種滅絕了,成了人們記憶中的猛獸。

在之後的幾十年裡面,雖然有大量的所謂民間目擊到袋狼的記錄,但是無一例外都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就如同我們的華南虎一樣,“只聞其聲”卻不見蹤跡。

(原創作品,喜歡請給個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