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看不到一個垃圾桶,安吉這個村的垃圾去哪了?

全村看不到一個垃圾桶,安吉這個村的垃圾去哪了?

△“蛹工坊”裡的“藝術品”。 拍友 夏鵬飛 攝

進了孝豐鎮橫溪塢村的地界,便再看不見垃圾——整個村莊沒有一個公共垃圾桶!這裡的垃圾去哪兒了?記者到達時已是早上8時多,一見面,我們便請村黨支部書記裘鬆偉做嚮導,開始“找”垃圾。

在村裡漫步,穿村而過的公路旁,一座青磚黛瓦的文化牆上嵌滿了舊手機、錄音機等電子垃圾,草坪上和花壇邊隨處可見廢棄舊物製作的各種工藝景觀,製作簡單,卻充滿巧思。

“這些工藝品是村民自己做的嗎?”裘鬆偉沒有接話,而是把記者領到村口一處叫作“蛹工坊”的建築外。走進去,只見裡面陳列著一件件“藝術品”:廢棄電飯煲製成的花盆,塑料瓶底粘貼起來的吊燈……原來,這是村裡專門設立的垃圾處理區,空閒時,村民會拿著家裡廢舊的垃圾,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製作。

這一番參觀已經讓記者大開眼,但疑問仍然待解。

從“蛹工坊”出來走到大路上,一輛載著幾個大垃圾桶的小車停下來。“老朱,今天怎麼樣?” 裘鬆偉上前打招呼。“蠻好,蠻好。”老朱叫朱柏榮,是村裡的垃圾收集員,每天早上六七時就開車上路,村民聽到音樂聲,就拎上自家的垃圾桶,等候在門前。

記者走上前,打開一個綠色大垃圾桶的蓋子,只見裡面是菜葉、果皮一類的廚餘垃圾。

而另一個紅色大垃圾桶裡幾乎是空的。“我們整個村,每天要外運的垃圾現在是100公斤,之前要900公斤。裘鬆偉說。

垃圾減量是怎麼發生的?原來,去年7月,安吉推行“垃圾不出村”,橫溪塢村成為首個試點。對村裡的垃圾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大量秸稈、樹葉等被混入“不可回收”垃圾,重量佔了外運垃圾一半以上。為此,村裡組織了環保志願者團隊上門宣傳,指導村民進一步做好分類和處理:秸稈、樹葉等可作為肥料迴歸竹林田園;廚餘垃圾投放到位,集中收集進行沼氣發酵;可回收垃圾按材質盛放,清洗加工後可製作成工藝品。

這麼“麻煩”的分法,村民做得到嗎?記者提出去村民家看看。村民唐雪蓮的家挨著整潔寬敞的村道,院子裡種滿各種花草,湊近一看,花盆由破陶罐、舊輪胎和塑料瓶等垃圾回收製作而成。

“村裡給每戶發了兩個垃圾桶和一個小木筐。綠色垃圾桶放廚餘垃圾,黑色的放不可回收垃圾,木筐則用來收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唐雪蓮指著門前的垃圾桶和木筐告訴記者。在廚房,我們發現,廚餘垃圾桶旁還掛著一個垃圾袋。“塑料袋等食品包裝外殼不能混進廚餘垃圾裡,我就另外找了個垃圾袋專門區分開。”唐雪蓮說。

從唐雪蓮家出來,記者又隨機走進幾戶人家,所見大致不差。“從前丟垃圾那麼方便,現在要這麼精細去分類,你們習慣嗎?”對記者的這個問題,村民的答案差不多:一開始是彆扭,也做不好,但有人幫著糾正,反反覆覆,沒過多長時間,垃圾分類就成了農戶的新習慣。

“垃圾分類這件事,不是一下子做成的。”裘鬆偉介紹,自全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展以來,橫溪塢村就在“垃圾革命”的道路上不斷前行。2003年,該村對全村垃圾進行了集中處理;2014年,垃圾分類工作讓廚餘垃圾有了新去處;2017年,“垃圾不落地”工作全面鋪開,村民們養成了定點定時倒垃圾的好習慣。2018年7月,“垃圾不出村”開始試點……

全村看不到一個垃圾桶,安吉這個村的垃圾去哪了?

對這段歷史,安吉縣農辦美麗鄉村長效管理辦公室主任喻凱有一個生動的總結:安吉農村,以前是沒有垃圾桶——垃圾隨地亂丟,後來有了一個垃圾桶——垃圾集中收集,再後來有了四個垃圾桶——垃圾分類開始,現在又回到了沒有垃圾桶。

很多大城市都難以實行的垃圾分類,在安吉的廣大農村卻非常普遍,這是怎麼做到的?裘鬆偉的一席話讓記者分外感慨,他說:“村莊是村裡人的村莊,他們才是主體。政府再強大,也不能替他們過日子。村莊面貌的改變,依靠的是群眾。能走多遠,要相信群眾。”

垃圾分類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在裘鬆偉看來,垃圾分類的最終目的是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新方式。這幾年,藉助綠色生態的品牌優勢,橫溪塢村以綠色有機農產品和鄉村旅遊為主導產業,先後成立白茶加工企業、創辦毛竹合作社,並引進多家精品民宿和養老機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加100萬元。垃圾分類帶來的綠色變革,正助推橫溪塢村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感言

湖州市委常委、安吉縣委書記沈銘權:

可以說,“千萬工程”拉開了安吉垃圾分類的序幕。近年來,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安吉縣將垃圾分類貫穿美麗鄉村建設之中,促進垃圾處置“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建立起完善的分類模式和長效機制。

接下來,安吉縣以打造中國最美縣域為目標,將在全縣域推行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打造更加便捷的收集流程、更加科學的處理方式,實行精準化垃圾分類、精細化長效管理。讓鄉村更美、讓遊客更多、讓百姓更富,持之以恆護美“綠水青山”,堅定不移做大“金山銀山”,堅決扛起“兩山”理念誕生地的時代擔當。

(記者 劉樂平 葉詩蕾 縣委報道組 李佳)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責編:沈健

編輯:鄭瑩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