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份關於老工廠的記憶。這些老廠,它們承載著輝煌的工業歷史,裝滿了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也鐫刻著很多人的青春芳華。它們有的漸漸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機器,滿院的荒草;有的卻華麗轉身,迎來新生。

老貴池茶廠 廠房成為中國建築遺產

在池州主城區西北角的池口路上,坐落著一組具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時代特色的老工廠建築群——老貴池茶廠。新中國成立初期,老貴池茶廠曾經是國家的創匯大戶。然而,改革開放後,老貴池茶廠遭遇了困局。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老貴池茶廠改制成功,保留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廠房設備,最終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份關於老工廠的記憶。這些老廠,它們承載著輝煌的工業歷史,裝滿了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也鐫刻著很多人的青春芳華。它們有的漸漸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機器,滿院的荒草;有的卻華麗轉身,迎來新生。

老貴池茶廠 廠房成為中國建築遺產

在池州主城區西北角的池口路上,坐落著一組具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時代特色的老工廠建築群——老貴池茶廠。新中國成立初期,老貴池茶廠曾經是國家的創匯大戶。然而,改革開放後,老貴池茶廠遭遇了困局。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老貴池茶廠改制成功,保留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廠房設備,最終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老池州茶廠的廠房。

曾是國家創匯大戶

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貴池茶廠位於現池州主城區池口路一帶,當年其屬於貴池縣城外圍的池口村一帶,毗鄰池口碼頭附近。據介紹,安徽省內與此廠同時期同規模者,原本尚有祁門縣祁門茶廠、東至縣東至茶廠,但世事滄桑,時至今日留存完整廠址的唯有這一家。

1986年大學畢業即進入茶廠工作的殷天霽,如今是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介紹,祁門紅茶歷來是我國的創匯大戶,但新中國成立前的戰亂導致茶園凋零、製作茶坊大量倒閉,“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恢復祁門紅茶的生產。”

“當時資金極其有限,但所建廠房均是高標準施工,生產設備也都是進口的。1951年4月,貴池茶廠正常投產,很快在國內外市場上重現了祁紅當年的風采。”1986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貴池茶廠“安徽省出口生產重點企業”稱號。

改制後保持了原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經榮譽滿滿的國內紅茶企業開始經歷一系列挑戰:增值稅制度的改革、國內綠茶市場的興起,特別是歐盟出臺了進口的高標準,這些都對國內的紅茶出口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特別是當時中國紅茶主要出口歐盟,這讓很多茶企面臨著嚴竣的考驗。

2003年,國營貴池茶廠改製為國潤茶業有限公司,國潤從此便載著祁紅的聲譽一直航行在入歐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當時很多同行都在做綠茶,認為紅茶賺不到錢。但我們相信,世界三大高香茶不可能一直被埋沒。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毀在我們手上。”在殷天霽看來,傳承的更多意義是要致力於祁紅的振興與發展。“幸運的是,改制後製茶方面的主要技術骨幹都留了下來,對老廠房也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保護,基本都保持了原貌。”

入選20世紀建築遺產

2017年12月2日,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主辦的“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發佈會”上,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修龍等數百位學界專家見證下,100項“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問世,擁有68年曆史的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潤思祁門紅茶老廠房入選。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百年寒暑交替,轉瞬即逝。“老廠房裡還有不少老機器,能從這些機器上清晰地看到它的歷史。”六十多年的老廠房,茶香仍在。正如殷天雯所說,“不僅是建築在說話,還有香氣在說話。潤思祁紅68年來不間斷傳承,在其建築的維護上修舊如舊,不僅保護了傳統建築,也維護了祁紅傳統的生產線。”

談及潤思紅茶老廠房未來的發展時,殷天雯表示:潤思祁紅老廠房,就是一個活的祁門紅茶博物館。“正如原單霽翔院長所言,文物必須是活的!未來我們努力打造一個文旅綜合體。”他介紹說,一方面將努力發揮中國20世紀建築祁紅老廠房的魅力,將其歷史遺存包括非遺傳襲挖掘出來,建一個博物館,讓公眾感受一下老廠房與眾不同的生產線;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一部分茶業生產還要在這繼續進行,讓歷史文物在這兒既有傳統的色彩,也有現代的色彩。

俞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春友 攝影報道(部分圖片由受訪者供)

安徽造紙廠 停產20年 見證改革開放

7月22日,還有一天就是“大暑”。暴露在外面的皮膚被陽光照射後,感覺火辣辣的。記者來到已停產20年的安徽造紙廠,發現老工廠承載的許多記憶,老廠房與當年“企業辦社會”的印跡依然存在,充滿著懷舊感。

"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份關於老工廠的記憶。這些老廠,它們承載著輝煌的工業歷史,裝滿了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也鐫刻著很多人的青春芳華。它們有的漸漸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機器,滿院的荒草;有的卻華麗轉身,迎來新生。

老貴池茶廠 廠房成為中國建築遺產

在池州主城區西北角的池口路上,坐落著一組具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時代特色的老工廠建築群——老貴池茶廠。新中國成立初期,老貴池茶廠曾經是國家的創匯大戶。然而,改革開放後,老貴池茶廠遭遇了困局。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老貴池茶廠改制成功,保留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廠房設備,最終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老池州茶廠的廠房。

曾是國家創匯大戶

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貴池茶廠位於現池州主城區池口路一帶,當年其屬於貴池縣城外圍的池口村一帶,毗鄰池口碼頭附近。據介紹,安徽省內與此廠同時期同規模者,原本尚有祁門縣祁門茶廠、東至縣東至茶廠,但世事滄桑,時至今日留存完整廠址的唯有這一家。

1986年大學畢業即進入茶廠工作的殷天霽,如今是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介紹,祁門紅茶歷來是我國的創匯大戶,但新中國成立前的戰亂導致茶園凋零、製作茶坊大量倒閉,“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恢復祁門紅茶的生產。”

“當時資金極其有限,但所建廠房均是高標準施工,生產設備也都是進口的。1951年4月,貴池茶廠正常投產,很快在國內外市場上重現了祁紅當年的風采。”1986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貴池茶廠“安徽省出口生產重點企業”稱號。

改制後保持了原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經榮譽滿滿的國內紅茶企業開始經歷一系列挑戰:增值稅制度的改革、國內綠茶市場的興起,特別是歐盟出臺了進口的高標準,這些都對國內的紅茶出口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特別是當時中國紅茶主要出口歐盟,這讓很多茶企面臨著嚴竣的考驗。

2003年,國營貴池茶廠改製為國潤茶業有限公司,國潤從此便載著祁紅的聲譽一直航行在入歐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當時很多同行都在做綠茶,認為紅茶賺不到錢。但我們相信,世界三大高香茶不可能一直被埋沒。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毀在我們手上。”在殷天霽看來,傳承的更多意義是要致力於祁紅的振興與發展。“幸運的是,改制後製茶方面的主要技術骨幹都留了下來,對老廠房也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保護,基本都保持了原貌。”

入選20世紀建築遺產

2017年12月2日,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主辦的“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發佈會”上,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修龍等數百位學界專家見證下,100項“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問世,擁有68年曆史的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潤思祁門紅茶老廠房入選。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百年寒暑交替,轉瞬即逝。“老廠房裡還有不少老機器,能從這些機器上清晰地看到它的歷史。”六十多年的老廠房,茶香仍在。正如殷天雯所說,“不僅是建築在說話,還有香氣在說話。潤思祁紅68年來不間斷傳承,在其建築的維護上修舊如舊,不僅保護了傳統建築,也維護了祁紅傳統的生產線。”

談及潤思紅茶老廠房未來的發展時,殷天雯表示:潤思祁紅老廠房,就是一個活的祁門紅茶博物館。“正如原單霽翔院長所言,文物必須是活的!未來我們努力打造一個文旅綜合體。”他介紹說,一方面將努力發揮中國20世紀建築祁紅老廠房的魅力,將其歷史遺存包括非遺傳襲挖掘出來,建一個博物館,讓公眾感受一下老廠房與眾不同的生產線;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一部分茶業生產還要在這繼續進行,讓歷史文物在這兒既有傳統的色彩,也有現代的色彩。

俞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春友 攝影報道(部分圖片由受訪者供)

安徽造紙廠 停產20年 見證改革開放

7月22日,還有一天就是“大暑”。暴露在外面的皮膚被陽光照射後,感覺火辣辣的。記者來到已停產20年的安徽造紙廠,發現老工廠承載的許多記憶,老廠房與當年“企業辦社會”的印跡依然存在,充滿著懷舊感。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安徽造紙廠大門。

工廠“一道門”位於淮南市電廠路北側,綠色門垛上掛著“電廠路196”門牌號,門頭上的“安徽造紙廠”幾個行書大字顯示出工廠曾經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生產捲菸紙的廠家極少,產量低,為了發展捲菸事業,以適應市場需要,國家決定在原料豐富的六安大麻產區,兼有淮河和鐵路運輸之便及煤、電供應便利的淮南市田家庵地區建設自己的捲菸紙生產廠。

1951年,造紙廠選址在淮南市東郊,與田家庵發電廠毗鄰,北靠淮河南岸,1952年開工建設,1954年投產。1958年以前,造紙廠直屬中央輕工業部造紙局管轄,1959年劃歸安徽省輕工業廳領導,1969年劃歸淮南市管理。安徽造紙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為國家大二型企業。工廠經過幾十年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躍成為全國四大卷煙紙生產廠之一,工廠發展開始走向頂峰,安徽造紙廠曾經與淮南紡織廠、淮南化肥廠齊名,被人們稱為“淮南三大支柱企業”,僅1987年末,在冊職工就有3500多人,比建廠投產時的301人增加了10倍多。後來,隨著工廠擴建,職工人數增加到5700多人。

雖然已停產20年,但在廠區中央大道中段路兩側形象展示牆上,用瓷磚燒製而成的“黃山”“天都峰”兩個品牌產品展示宣傳畫,至今仍然色彩鮮豔;黑板報上用粉筆寫的“建設家園,拒絕汙染”字樣依稀可見;宣傳窗裡的展板上,還能看到“黃山鬆精神”“淮南市民文明守則”“國慶五十週年”等宣傳內容。站在高大的廠房前,望著不遠處屹立的工廠煙囪與早已鏽蝕的設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廠當年繁忙的生產景象,它們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故事。

職工老袁曾經在廠裡工作了幾十年,對廠裡特別有感情,工廠停產後,他偶爾會來廠裡轉轉,看著這些老廠房,總能回憶起許多往事。

“1954年4月16日,第一臺國產2600型長網多缸造紙機建成投產,年設計生產捲菸紙2434噸。”老袁說,為了發展造紙生產,廠裡又進行了擴建和改造,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廠裡帶來了蓬勃發展新局面,到1987年止,全廠共有8臺長網多缸造紙機,年設計生產總能力達3380噸。隨著企業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產品結構不斷改變,生產品種不斷更新和增多,由建廠投產時計劃生產單一品種捲菸紙,逐步發展到生產書寫紙、打字紙、書皮紙等,產品銷售到國內28個省市和埃及、印度、美國等國家。

“在歷年紙張質量評比中,我們廠的‘黃山’‘天都峰’等註冊產品分別有5個獲省優、8個獲部和國家優質產品稱號。”老袁說。

鈕亮是安徽造紙廠子弟,在鈕亮記憶裡,兒時,廠裡常放露天電影,有的人下午就早早把凳子放在那兒佔位子,有的人怕凳子被偷,就在地上用粉筆畫個圈或用石頭佔位子。“除了造紙廠的職工與家屬,附近發電廠和木材公司的人聽說造紙廠放露天電影,也都跑過來看。”鈕亮說,父親在1981年買了一臺10英寸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家裡都會來很多鄰居看電視,再後來,買電視的家庭多了,慢慢地就沒有人來家裡看電視了,看電影也都去廠裡建的俱樂部裡看。

造紙廠“一道門”裡西側,當年職工看電影的俱樂部還在,改成了停車棚用房,俱樂部北側過去賣電影票的兩個小窗口已被人從裡面堵上,但小窗口和上面張貼電影海報的窗口依然讓人感到那個年代的氣息。

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包袱沉重,機制轉變較慢,資金嚴重匱乏等諸多因素,導致生產規模萎縮,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工廠最終停產。

記者瞭解到,造紙廠已停產20年,近些年來,政府每年都通過招商引資辦法,想把這裡盤活,由於諸多原因都未能如願。“我最大願望還是想看到利用這裡的老廠房、設施等,建成如北京798創意園那樣的地方。”老袁說,廠裡偶爾會有喜歡攝影的人來拍照,用相機記錄下老廠這段歷史,老工廠留下的記憶太多,如果全部拆除建別的,實在可惜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紅光材料廠 打造生態旅遊新熱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從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北海路右轉進入雲村路,行駛約2公里,就到了雲村,這兒滿目青山和茶園、菜地,山丘起伏,大樹成林,晴天藍天白雲,雨後雲霧繚繞,堪稱城市中的綠色氧吧和“都市田園”,是黃山市中心城區為數不多的郊區福地。雲村生態好,但其最吸引人的特色是基本保持原貌的老三線廠工業遺存。

"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份關於老工廠的記憶。這些老廠,它們承載著輝煌的工業歷史,裝滿了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也鐫刻著很多人的青春芳華。它們有的漸漸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機器,滿院的荒草;有的卻華麗轉身,迎來新生。

老貴池茶廠 廠房成為中國建築遺產

在池州主城區西北角的池口路上,坐落著一組具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時代特色的老工廠建築群——老貴池茶廠。新中國成立初期,老貴池茶廠曾經是國家的創匯大戶。然而,改革開放後,老貴池茶廠遭遇了困局。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老貴池茶廠改制成功,保留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廠房設備,最終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老池州茶廠的廠房。

曾是國家創匯大戶

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貴池茶廠位於現池州主城區池口路一帶,當年其屬於貴池縣城外圍的池口村一帶,毗鄰池口碼頭附近。據介紹,安徽省內與此廠同時期同規模者,原本尚有祁門縣祁門茶廠、東至縣東至茶廠,但世事滄桑,時至今日留存完整廠址的唯有這一家。

1986年大學畢業即進入茶廠工作的殷天霽,如今是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介紹,祁門紅茶歷來是我國的創匯大戶,但新中國成立前的戰亂導致茶園凋零、製作茶坊大量倒閉,“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恢復祁門紅茶的生產。”

“當時資金極其有限,但所建廠房均是高標準施工,生產設備也都是進口的。1951年4月,貴池茶廠正常投產,很快在國內外市場上重現了祁紅當年的風采。”1986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貴池茶廠“安徽省出口生產重點企業”稱號。

改制後保持了原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經榮譽滿滿的國內紅茶企業開始經歷一系列挑戰:增值稅制度的改革、國內綠茶市場的興起,特別是歐盟出臺了進口的高標準,這些都對國內的紅茶出口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特別是當時中國紅茶主要出口歐盟,這讓很多茶企面臨著嚴竣的考驗。

2003年,國營貴池茶廠改製為國潤茶業有限公司,國潤從此便載著祁紅的聲譽一直航行在入歐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當時很多同行都在做綠茶,認為紅茶賺不到錢。但我們相信,世界三大高香茶不可能一直被埋沒。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毀在我們手上。”在殷天霽看來,傳承的更多意義是要致力於祁紅的振興與發展。“幸運的是,改制後製茶方面的主要技術骨幹都留了下來,對老廠房也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保護,基本都保持了原貌。”

入選20世紀建築遺產

2017年12月2日,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主辦的“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發佈會”上,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修龍等數百位學界專家見證下,100項“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問世,擁有68年曆史的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潤思祁門紅茶老廠房入選。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百年寒暑交替,轉瞬即逝。“老廠房裡還有不少老機器,能從這些機器上清晰地看到它的歷史。”六十多年的老廠房,茶香仍在。正如殷天雯所說,“不僅是建築在說話,還有香氣在說話。潤思祁紅68年來不間斷傳承,在其建築的維護上修舊如舊,不僅保護了傳統建築,也維護了祁紅傳統的生產線。”

談及潤思紅茶老廠房未來的發展時,殷天雯表示:潤思祁紅老廠房,就是一個活的祁門紅茶博物館。“正如原單霽翔院長所言,文物必須是活的!未來我們努力打造一個文旅綜合體。”他介紹說,一方面將努力發揮中國20世紀建築祁紅老廠房的魅力,將其歷史遺存包括非遺傳襲挖掘出來,建一個博物館,讓公眾感受一下老廠房與眾不同的生產線;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一部分茶業生產還要在這繼續進行,讓歷史文物在這兒既有傳統的色彩,也有現代的色彩。

俞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春友 攝影報道(部分圖片由受訪者供)

安徽造紙廠 停產20年 見證改革開放

7月22日,還有一天就是“大暑”。暴露在外面的皮膚被陽光照射後,感覺火辣辣的。記者來到已停產20年的安徽造紙廠,發現老工廠承載的許多記憶,老廠房與當年“企業辦社會”的印跡依然存在,充滿著懷舊感。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安徽造紙廠大門。

工廠“一道門”位於淮南市電廠路北側,綠色門垛上掛著“電廠路196”門牌號,門頭上的“安徽造紙廠”幾個行書大字顯示出工廠曾經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生產捲菸紙的廠家極少,產量低,為了發展捲菸事業,以適應市場需要,國家決定在原料豐富的六安大麻產區,兼有淮河和鐵路運輸之便及煤、電供應便利的淮南市田家庵地區建設自己的捲菸紙生產廠。

1951年,造紙廠選址在淮南市東郊,與田家庵發電廠毗鄰,北靠淮河南岸,1952年開工建設,1954年投產。1958年以前,造紙廠直屬中央輕工業部造紙局管轄,1959年劃歸安徽省輕工業廳領導,1969年劃歸淮南市管理。安徽造紙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為國家大二型企業。工廠經過幾十年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躍成為全國四大卷煙紙生產廠之一,工廠發展開始走向頂峰,安徽造紙廠曾經與淮南紡織廠、淮南化肥廠齊名,被人們稱為“淮南三大支柱企業”,僅1987年末,在冊職工就有3500多人,比建廠投產時的301人增加了10倍多。後來,隨著工廠擴建,職工人數增加到5700多人。

雖然已停產20年,但在廠區中央大道中段路兩側形象展示牆上,用瓷磚燒製而成的“黃山”“天都峰”兩個品牌產品展示宣傳畫,至今仍然色彩鮮豔;黑板報上用粉筆寫的“建設家園,拒絕汙染”字樣依稀可見;宣傳窗裡的展板上,還能看到“黃山鬆精神”“淮南市民文明守則”“國慶五十週年”等宣傳內容。站在高大的廠房前,望著不遠處屹立的工廠煙囪與早已鏽蝕的設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廠當年繁忙的生產景象,它們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故事。

職工老袁曾經在廠裡工作了幾十年,對廠裡特別有感情,工廠停產後,他偶爾會來廠裡轉轉,看著這些老廠房,總能回憶起許多往事。

“1954年4月16日,第一臺國產2600型長網多缸造紙機建成投產,年設計生產捲菸紙2434噸。”老袁說,為了發展造紙生產,廠裡又進行了擴建和改造,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廠裡帶來了蓬勃發展新局面,到1987年止,全廠共有8臺長網多缸造紙機,年設計生產總能力達3380噸。隨著企業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產品結構不斷改變,生產品種不斷更新和增多,由建廠投產時計劃生產單一品種捲菸紙,逐步發展到生產書寫紙、打字紙、書皮紙等,產品銷售到國內28個省市和埃及、印度、美國等國家。

“在歷年紙張質量評比中,我們廠的‘黃山’‘天都峰’等註冊產品分別有5個獲省優、8個獲部和國家優質產品稱號。”老袁說。

鈕亮是安徽造紙廠子弟,在鈕亮記憶裡,兒時,廠裡常放露天電影,有的人下午就早早把凳子放在那兒佔位子,有的人怕凳子被偷,就在地上用粉筆畫個圈或用石頭佔位子。“除了造紙廠的職工與家屬,附近發電廠和木材公司的人聽說造紙廠放露天電影,也都跑過來看。”鈕亮說,父親在1981年買了一臺10英寸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家裡都會來很多鄰居看電視,再後來,買電視的家庭多了,慢慢地就沒有人來家裡看電視了,看電影也都去廠裡建的俱樂部裡看。

造紙廠“一道門”裡西側,當年職工看電影的俱樂部還在,改成了停車棚用房,俱樂部北側過去賣電影票的兩個小窗口已被人從裡面堵上,但小窗口和上面張貼電影海報的窗口依然讓人感到那個年代的氣息。

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包袱沉重,機制轉變較慢,資金嚴重匱乏等諸多因素,導致生產規模萎縮,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工廠最終停產。

記者瞭解到,造紙廠已停產20年,近些年來,政府每年都通過招商引資辦法,想把這裡盤活,由於諸多原因都未能如願。“我最大願望還是想看到利用這裡的老廠房、設施等,建成如北京798創意園那樣的地方。”老袁說,廠裡偶爾會有喜歡攝影的人來拍照,用相機記錄下老廠這段歷史,老工廠留下的記憶太多,如果全部拆除建別的,實在可惜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紅光材料廠 打造生態旅遊新熱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從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北海路右轉進入雲村路,行駛約2公里,就到了雲村,這兒滿目青山和茶園、菜地,山丘起伏,大樹成林,晴天藍天白雲,雨後雲霧繚繞,堪稱城市中的綠色氧吧和“都市田園”,是黃山市中心城區為數不多的郊區福地。雲村生態好,但其最吸引人的特色是基本保持原貌的老三線廠工業遺存。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廠區裡的石頭房子。

上世紀60年代,上海等地很多企業搬到皖南,雲村紅光廠就是上海試劑廠在原屯溪市建設的,當時叫紅光材料廠,先生產化學試劑等,後來轉產子彈。這個廠最多時有上千人,彈藥庫、檢驗子彈性能的靶場和打靶房等應有盡有。

當時,大批的上海大都市的年輕男女和科技人才等,雲集這個深山,從繁華都市來到偏僻荒涼的山溝,在山谷腹地、丘陵修建出一幢幢的廠房,平整靶場,建瞭望哨等等。其中,很多廠房是用石頭建成,頗有特色。此後的漫長歲月,廠區充滿了歡笑,在機器轟鳴和震耳槍聲中,上演著屬於這裡的人生百態。

每次,記者站在靶場的瞭望哨上,耳畔似乎都回響著試驗子彈效果的槍聲,以及脆亮大聲的報靶聲。

雲村地處屯光鎮北側山塢,紅光廠區域佔地面積約百畝,為國有劃撥工業用地,內有辦公樓、倉庫、廠房、公有住房等。在廠區門口,遠遠就能看到石頭房子的外牆,厚重樸實,圓形的窗戶,頗有滬上建築的風格,大門口還有老式的郵箱。進入廠區,體量龐大的石頭房子依次矗立,其間也有當年徽式的磚瓦房,有籃球場等。

有很多建築是在丘陵上建成,當年的職工還在廠區種植了數十棵的水杉等,已成為蒼天大樹,冠蓋如雲,它們見證了一代人的付出,至今還給後人提供陰涼。

據瞭解,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三線廠搬遷後,紅光廠又作為黃山市制藥總廠的車間區,延續了繁華。

近幾年,隨著大企業搬遷,住戶逐漸外出買房生活,老廠區只有一些小企業租賃生產,或做商業倉庫。廠區的多數建築因沒人管護,逐漸荒廢。籃球場早沒了,靶場也已恢復成茶園。

不過,這些石頭壘砌的建築仍然堅固,外牆的紋飾頗有特色,生活區用房、車間等依然還在。這些年,經常有上海人來這裡懷舊,尋找過去的記憶和人生點滴。

當地很多市民稱,雲村四面環山,最大化地保留了原生地貌、自然水系和原生植被,區域內的紅光廠老廠區建築風格質樸有歷史感和特色,通過改造,是青年旅社、懷舊故里等的理想地。

近年,黃山市政府已將雲村及所屬紅光廠作為城市“綠核”來規劃、保護,定位為城市森林公園區域,以維持區域自然資源和提升環境承載能力,並引入適當的業態來開發利用,為居民提供舒適環境,成為休閒養生的重要場所,還要打造為生態景區,吸引遊客來觀光度假、運動療養。

為了保護利用好這塊老三線的工業遺存,2018年底黃山市公佈公示的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中,紅光廠有22幢磚石建築被列入其中。目前,紅光廠已被列為棚改開發地塊,棚改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從屯溪城區通往雲村的道路也已在提升改造,該路分兩段實施,有些地方將拓寬。

黃山市有關負責人稱,該工業遺存及地塊需要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在功能佈局、建築風格、道路水系、環境友好、景點開發等方面與城市總體規劃銜接好,尊重原有生態風貌和歷史文化,適度佈局與周邊環境適應的文旅、農業觀光和運動休閒等業態。目前,該項目設計方案還在繼續研究細化中。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向東器材廠 文創項目重拾往昔記憶

"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份關於老工廠的記憶。這些老廠,它們承載著輝煌的工業歷史,裝滿了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也鐫刻著很多人的青春芳華。它們有的漸漸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機器,滿院的荒草;有的卻華麗轉身,迎來新生。

老貴池茶廠 廠房成為中國建築遺產

在池州主城區西北角的池口路上,坐落著一組具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時代特色的老工廠建築群——老貴池茶廠。新中國成立初期,老貴池茶廠曾經是國家的創匯大戶。然而,改革開放後,老貴池茶廠遭遇了困局。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老貴池茶廠改制成功,保留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廠房設備,最終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老池州茶廠的廠房。

曾是國家創匯大戶

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貴池茶廠位於現池州主城區池口路一帶,當年其屬於貴池縣城外圍的池口村一帶,毗鄰池口碼頭附近。據介紹,安徽省內與此廠同時期同規模者,原本尚有祁門縣祁門茶廠、東至縣東至茶廠,但世事滄桑,時至今日留存完整廠址的唯有這一家。

1986年大學畢業即進入茶廠工作的殷天霽,如今是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介紹,祁門紅茶歷來是我國的創匯大戶,但新中國成立前的戰亂導致茶園凋零、製作茶坊大量倒閉,“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恢復祁門紅茶的生產。”

“當時資金極其有限,但所建廠房均是高標準施工,生產設備也都是進口的。1951年4月,貴池茶廠正常投產,很快在國內外市場上重現了祁紅當年的風采。”1986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貴池茶廠“安徽省出口生產重點企業”稱號。

改制後保持了原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經榮譽滿滿的國內紅茶企業開始經歷一系列挑戰:增值稅制度的改革、國內綠茶市場的興起,特別是歐盟出臺了進口的高標準,這些都對國內的紅茶出口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特別是當時中國紅茶主要出口歐盟,這讓很多茶企面臨著嚴竣的考驗。

2003年,國營貴池茶廠改製為國潤茶業有限公司,國潤從此便載著祁紅的聲譽一直航行在入歐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當時很多同行都在做綠茶,認為紅茶賺不到錢。但我們相信,世界三大高香茶不可能一直被埋沒。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毀在我們手上。”在殷天霽看來,傳承的更多意義是要致力於祁紅的振興與發展。“幸運的是,改制後製茶方面的主要技術骨幹都留了下來,對老廠房也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保護,基本都保持了原貌。”

入選20世紀建築遺產

2017年12月2日,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主辦的“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發佈會”上,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修龍等數百位學界專家見證下,100項“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問世,擁有68年曆史的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的潤思祁門紅茶老廠房入選。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百年寒暑交替,轉瞬即逝。“老廠房裡還有不少老機器,能從這些機器上清晰地看到它的歷史。”六十多年的老廠房,茶香仍在。正如殷天雯所說,“不僅是建築在說話,還有香氣在說話。潤思祁紅68年來不間斷傳承,在其建築的維護上修舊如舊,不僅保護了傳統建築,也維護了祁紅傳統的生產線。”

談及潤思紅茶老廠房未來的發展時,殷天雯表示:潤思祁紅老廠房,就是一個活的祁門紅茶博物館。“正如原單霽翔院長所言,文物必須是活的!未來我們努力打造一個文旅綜合體。”他介紹說,一方面將努力發揮中國20世紀建築祁紅老廠房的魅力,將其歷史遺存包括非遺傳襲挖掘出來,建一個博物館,讓公眾感受一下老廠房與眾不同的生產線;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一部分茶業生產還要在這繼續進行,讓歷史文物在這兒既有傳統的色彩,也有現代的色彩。

俞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春友 攝影報道(部分圖片由受訪者供)

安徽造紙廠 停產20年 見證改革開放

7月22日,還有一天就是“大暑”。暴露在外面的皮膚被陽光照射後,感覺火辣辣的。記者來到已停產20年的安徽造紙廠,發現老工廠承載的許多記憶,老廠房與當年“企業辦社會”的印跡依然存在,充滿著懷舊感。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安徽造紙廠大門。

工廠“一道門”位於淮南市電廠路北側,綠色門垛上掛著“電廠路196”門牌號,門頭上的“安徽造紙廠”幾個行書大字顯示出工廠曾經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生產捲菸紙的廠家極少,產量低,為了發展捲菸事業,以適應市場需要,國家決定在原料豐富的六安大麻產區,兼有淮河和鐵路運輸之便及煤、電供應便利的淮南市田家庵地區建設自己的捲菸紙生產廠。

1951年,造紙廠選址在淮南市東郊,與田家庵發電廠毗鄰,北靠淮河南岸,1952年開工建設,1954年投產。1958年以前,造紙廠直屬中央輕工業部造紙局管轄,1959年劃歸安徽省輕工業廳領導,1969年劃歸淮南市管理。安徽造紙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為國家大二型企業。工廠經過幾十年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躍成為全國四大卷煙紙生產廠之一,工廠發展開始走向頂峰,安徽造紙廠曾經與淮南紡織廠、淮南化肥廠齊名,被人們稱為“淮南三大支柱企業”,僅1987年末,在冊職工就有3500多人,比建廠投產時的301人增加了10倍多。後來,隨著工廠擴建,職工人數增加到5700多人。

雖然已停產20年,但在廠區中央大道中段路兩側形象展示牆上,用瓷磚燒製而成的“黃山”“天都峰”兩個品牌產品展示宣傳畫,至今仍然色彩鮮豔;黑板報上用粉筆寫的“建設家園,拒絕汙染”字樣依稀可見;宣傳窗裡的展板上,還能看到“黃山鬆精神”“淮南市民文明守則”“國慶五十週年”等宣傳內容。站在高大的廠房前,望著不遠處屹立的工廠煙囪與早已鏽蝕的設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老廠當年繁忙的生產景象,它們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故事。

職工老袁曾經在廠裡工作了幾十年,對廠裡特別有感情,工廠停產後,他偶爾會來廠裡轉轉,看著這些老廠房,總能回憶起許多往事。

“1954年4月16日,第一臺國產2600型長網多缸造紙機建成投產,年設計生產捲菸紙2434噸。”老袁說,為了發展造紙生產,廠裡又進行了擴建和改造,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給廠裡帶來了蓬勃發展新局面,到1987年止,全廠共有8臺長網多缸造紙機,年設計生產總能力達3380噸。隨著企業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產品結構不斷改變,生產品種不斷更新和增多,由建廠投產時計劃生產單一品種捲菸紙,逐步發展到生產書寫紙、打字紙、書皮紙等,產品銷售到國內28個省市和埃及、印度、美國等國家。

“在歷年紙張質量評比中,我們廠的‘黃山’‘天都峰’等註冊產品分別有5個獲省優、8個獲部和國家優質產品稱號。”老袁說。

鈕亮是安徽造紙廠子弟,在鈕亮記憶裡,兒時,廠裡常放露天電影,有的人下午就早早把凳子放在那兒佔位子,有的人怕凳子被偷,就在地上用粉筆畫個圈或用石頭佔位子。“除了造紙廠的職工與家屬,附近發電廠和木材公司的人聽說造紙廠放露天電影,也都跑過來看。”鈕亮說,父親在1981年買了一臺10英寸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家裡都會來很多鄰居看電視,再後來,買電視的家庭多了,慢慢地就沒有人來家裡看電視了,看電影也都去廠裡建的俱樂部裡看。

造紙廠“一道門”裡西側,當年職工看電影的俱樂部還在,改成了停車棚用房,俱樂部北側過去賣電影票的兩個小窗口已被人從裡面堵上,但小窗口和上面張貼電影海報的窗口依然讓人感到那個年代的氣息。

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包袱沉重,機制轉變較慢,資金嚴重匱乏等諸多因素,導致生產規模萎縮,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工廠最終停產。

記者瞭解到,造紙廠已停產20年,近些年來,政府每年都通過招商引資辦法,想把這裡盤活,由於諸多原因都未能如願。“我最大願望還是想看到利用這裡的老廠房、設施等,建成如北京798創意園那樣的地方。”老袁說,廠裡偶爾會有喜歡攝影的人來拍照,用相機記錄下老廠這段歷史,老工廠留下的記憶太多,如果全部拆除建別的,實在可惜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紅光材料廠 打造生態旅遊新熱點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從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北海路右轉進入雲村路,行駛約2公里,就到了雲村,這兒滿目青山和茶園、菜地,山丘起伏,大樹成林,晴天藍天白雲,雨後雲霧繚繞,堪稱城市中的綠色氧吧和“都市田園”,是黃山市中心城區為數不多的郊區福地。雲村生態好,但其最吸引人的特色是基本保持原貌的老三線廠工業遺存。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廠區裡的石頭房子。

上世紀60年代,上海等地很多企業搬到皖南,雲村紅光廠就是上海試劑廠在原屯溪市建設的,當時叫紅光材料廠,先生產化學試劑等,後來轉產子彈。這個廠最多時有上千人,彈藥庫、檢驗子彈性能的靶場和打靶房等應有盡有。

當時,大批的上海大都市的年輕男女和科技人才等,雲集這個深山,從繁華都市來到偏僻荒涼的山溝,在山谷腹地、丘陵修建出一幢幢的廠房,平整靶場,建瞭望哨等等。其中,很多廠房是用石頭建成,頗有特色。此後的漫長歲月,廠區充滿了歡笑,在機器轟鳴和震耳槍聲中,上演著屬於這裡的人生百態。

每次,記者站在靶場的瞭望哨上,耳畔似乎都回響著試驗子彈效果的槍聲,以及脆亮大聲的報靶聲。

雲村地處屯光鎮北側山塢,紅光廠區域佔地面積約百畝,為國有劃撥工業用地,內有辦公樓、倉庫、廠房、公有住房等。在廠區門口,遠遠就能看到石頭房子的外牆,厚重樸實,圓形的窗戶,頗有滬上建築的風格,大門口還有老式的郵箱。進入廠區,體量龐大的石頭房子依次矗立,其間也有當年徽式的磚瓦房,有籃球場等。

有很多建築是在丘陵上建成,當年的職工還在廠區種植了數十棵的水杉等,已成為蒼天大樹,冠蓋如雲,它們見證了一代人的付出,至今還給後人提供陰涼。

據瞭解,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三線廠搬遷後,紅光廠又作為黃山市制藥總廠的車間區,延續了繁華。

近幾年,隨著大企業搬遷,住戶逐漸外出買房生活,老廠區只有一些小企業租賃生產,或做商業倉庫。廠區的多數建築因沒人管護,逐漸荒廢。籃球場早沒了,靶場也已恢復成茶園。

不過,這些石頭壘砌的建築仍然堅固,外牆的紋飾頗有特色,生活區用房、車間等依然還在。這些年,經常有上海人來這裡懷舊,尋找過去的記憶和人生點滴。

當地很多市民稱,雲村四面環山,最大化地保留了原生地貌、自然水系和原生植被,區域內的紅光廠老廠區建築風格質樸有歷史感和特色,通過改造,是青年旅社、懷舊故里等的理想地。

近年,黃山市政府已將雲村及所屬紅光廠作為城市“綠核”來規劃、保護,定位為城市森林公園區域,以維持區域自然資源和提升環境承載能力,並引入適當的業態來開發利用,為居民提供舒適環境,成為休閒養生的重要場所,還要打造為生態景區,吸引遊客來觀光度假、運動療養。

為了保護利用好這塊老三線的工業遺存,2018年底黃山市公佈公示的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中,紅光廠有22幢磚石建築被列入其中。目前,紅光廠已被列為棚改開發地塊,棚改工作正在進行中。同時,從屯溪城區通往雲村的道路也已在提升改造,該路分兩段實施,有些地方將拓寬。

黃山市有關負責人稱,該工業遺存及地塊需要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在功能佈局、建築風格、道路水系、環境友好、景點開發等方面與城市總體規劃銜接好,尊重原有生態風貌和歷史文化,適度佈局與周邊環境適應的文旅、農業觀光和運動休閒等業態。目前,該項目設計方案還在繼續研究細化中。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向東器材廠 文創項目重拾往昔記憶

尋找安徽老廠記憶:有的蒙塵於歲月留下斑駁的設備,有的華麗轉身煥發新生

廠區入口處的門衛室。

7月23日,記者從黃山市中心城區屯光大道往右拐入“草市花園”安置區,沿著小區內道路直行400米左右,就來到了黃山市屯溪郊區的三線廠——上海向東器材廠舊址,感受這個“千米長街”的歷史滄桑。

上世紀60年代起,很多上海企業搬到皖南山區,數萬上海口音的工人等雲集山鄉和村鎮。其中,皖南屯溪作為三線廠重要佈局地,也有多家上海企業,出名的有屯光紅旗機械廠、雲村紅光廠、上海向東器材廠等,這些廠一度作為軍工企業存在,後來軍民兩用,再到民用。1985年起,這些企業機構逐漸回遷上海。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人陸續離開,數十幢工業建築大多閒置。此後經年,偌大的廠區疏於打理,植被茂盛,各種鳥兒伴著叮咚的溪泉歡叫,充滿大自然的生機。主路的盡頭,竹林連片,廢棄的路燈杆等藏身其中,孤獨的燈罩,似在訴說著幾十年前的人聲鼎沸。

上海向東器材廠主要生產電容器,一度是軍工類企業,當時也叫國營八三七一廠。上千人曾在這個深山走過青春,為國家做出貢獻。絕大多數工人幹部是上海人,也在本地招了一些職工。廠子當年生產的零部件,曾因配套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揚名全行業。

1987年2月,該廠移交黃山市管理,仍生產原產品電容器,並改稱屯溪向東器材廠。

近年,廣州一企業投資建設的向東廠懷舊文化創意園項目,和屯溪區簽約,向東器材廠的命運迎來轉機。項目計劃建設屯溪向東廠三線建設文化特色街區,強化三線建設風格,完善老廠區、展示三線建設時期的主題文化和三線精神。將屯溪向東器材廠打造成“三線”特色文化旅遊的懷舊品牌。

2017年,黃山市規劃局明確,利用屯光鎮下草市塢裡原三線廠工業用地開展工業資產保護和利用。7月23日,記者探訪發現,向東器材廠的很多老房子得到了修繕。從廠區入口進去的數百米,懷舊文化項目也在實施,包括有特色餐飲、車間裡藝術展廳、手工創意製作(手作生活館)等。

向東器材廠漫話谷項目的總經理區豔虹介紹,向東器材廠承載了一兩代人的記憶,現在還經常有上海老人及他們後人來尋訪故地,尋找往昔記憶。

區豔虹稱,這兒會結合黃山市鄉村旅遊特點,做有自己特色的遊學體驗項目,包括恢復三線廠的廠區記憶並有一些老廠生產工藝的創意利用,設計一些創意品,做文化藝術的交流沙龍等,讓其不僅成為三線老廠群體的棲息地,還要成為年輕人喜歡的打卡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