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抗日名將羅廣文、《紅巖》作者羅廣斌兄弟故居,人稱“五馬歸槽”
毛幼平攝影
1/18 從忠縣城區經滬渝高速公路在白石收費站下道,沿白石場鎮進入三匯場鎮,再經過近17公里綿延的鄉村公路,便來到三匯鎮羅嶺村(圖片來自百度地圖截屏)。
2/18 在鄉村公路的盡頭,可以看到青山綠水中掩映著一個看似普通的農家小院。經附近的村民介紹,這就是當地著名的羅廣文羅廣斌故居。院落的後面和左右兩邊是連綿的山包,當地人從風水的角度把這種坐落稱為“五馬歸槽”。
3/18 經過一條百米左右的石板路,進入故居院壩,這是一塊全部用石板鋪成的院壩,是整個故居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
4/18 從院壩邊沿保存完好而設計精細的排水設施推測,當年在修建整個院落的時候應該是比較考究的。
5/18 站在院壩中央向前方眺望,近處是一方水塘(水田),水塘外是一條便民道路,遠處是一片茂密的林木,視野開闊。
6/18 院壩左中右三邊有高80釐米左右相連的石階,每邊各有五級石梯供行人上下。
7/18 正面的石梯略寬,兩邊的石梯稍窄。石階和石梯已嚴重風化,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8/18 在左邊的石階上,立著一個風化嚴重的石柱基,上面的木柱已蕩然無存。據傳,故居原有很多雕龍畫鳳的木柱、木匾,現都已損毀,或散落民間。
9/18 右邊石階上一個雕著回形紋的柱基,砌在土磚牆下,表面風化嚴重。
10/18 左邊的石砌牆壁上掛著一塊編號為500233—0984“忠縣建築類不可移動文物羅廣文羅廣斌故居”的木質牌匾。
11/18 右邊的房屋已經變成一塊農家菜地,只留下幾塊長滿青苔的斷垣殘壁,堅守著曾經的輝煌。
12/18 屋後的草叢中,立著一塊較大的石塊,刮開表面的苔蘚,露出雕刻精美的圖案。
13/18 很偶然的,在菜地的泥土中發現了一塊極不規則的石頭,用水沖洗掉表面的泥土,竟是一尊石獅雕塑
14/18 屋後有一口用石頭砌得比較方正的水井,上面用條石遮蓋,只留下一個較窄的井口。
15/18 井水清澈見底,是附近村民主要的飲用水源。據村民介紹,即使乾旱年間,這口水井好像也從未乾涸。
16/18 據今年72歲的羅佑權(羅廣文、羅廣斌堂侄)介紹,故居附近原有多處原始巨石景觀,如九節龍、獅子石、硯臺石等,可惜都已遭人為破壞,現只留存少量痕跡。
17/18 該院落是國軍中將、抗日將領羅廣文及著名長篇小說《紅巖》作者羅廣斌童年生活的地方。圖為羅家大院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18/18 目前,當地鎮政府已經打通了到紅巖小區(羅家大院)的交通主幹道,正在著手進行故居的復建工作,並作為鄉村旅遊景點進行打造。圖為羅廣文羅廣斌故居復建效果圖(圖片來自忠縣手機臺)。
2017-08-27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