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甘肅天池冶海,在西北邂逅黃山四絕般煙雨美景
金陵蚊子包
1/9 天池冶海位於臨潭縣冶力關鎮以北5公里處的白石山與廟花山之間,湖面海拔2610米,湖寬幾十米至百米不等,呈典型的葫蘆狀,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冬季水深6米,最深時達15米。冶海的水源來自冶海北面的石門河以及石門河的支流馬槽河、香水河和來自湖底的山泉,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原淡水湖。
2/9 藏族同胞稱天池冶海為“阿瑪珠措”,是他們崇拜的神湖,千百年來此朝聖的僧侶、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同時此地也是當地藏僧去雪域聖地拉薩朝聖的必經之地。色彩絢爛的經幡隨風舞動,顯得愈加寧靜而莊嚴。
3/9 天池冶海有三奇,一奇是池水常年清澈甘冽,飲之通身清爽,沁人心脾;冬日滿池結冰,冰面平整光滑,冰層中呈現出千萬種圖案,形如花草樹木、山水人物,形象逼真,堪稱天下奇景。二奇是數九隆冬,池覆嚴冰,但從池南石門坎下流出的池水卻是霧氣蒸騰,長流不息。三奇為池水無論旱澇,始終與石門坎齊平,暴雨連綿中,雖然浪濤翻卷終不見溢出,烈日暴晒,旱象連連,亦不見其竭。
4/9 冶海上游水源湖水由石門河以及石門河的支流馬槽河、香水河補給,滲漏重現後注入冶木河。石門河,發源於卓尼縣東北白石山南麓,東南向流入臨潭縣八角鄉境內,在八角、冶力關鄉交界處注入冶海。冶海湖水自石門檻底滲出南下形成池溝河,南流,經高莊、池溝,在冶力關鎮匯入冶木河。同時湖底也有溫泉補給。
5/9 冶海是一個典型的山地淡水湖,湖水呈深綠色,清澈如鏡,水位大旱不降,大澇不溢,池底有大量溫泉水湧出。冬季湖面結冰,形成奇麗的花紋,稱“冶海冰圖’。冶海海拔2610米,北部為八角鄉石門河流入而成的河谷地形,有資料稱”廟花山峽谷“,東西分別面臨北嶺崖和白石山,南為由巨大的亂石堆集而成的大壩。
6/9 白石山,北連太子山,為臨潭縣第一高山,上段主峰海拔3926米,下段主峰海拔3888米,從卓尼縣康多鄉起向西南延伸,過冶力關北部至八角鄉東南面的卓尼縣柏林鄉境,全長約28公里。東南延伸至蓮花山。
7/9 春秋戰國以前,冶海一帶為羌所據,秦穆公伐西戎,始為秦之屬地。秦昭襄王於臨潭西境築長城。秦統一中國後,屬隴西郡臨洮縣地。西漢置洮陽城。三國屬魏,西晉置洮陽縣,自西晉永嘉後,吐谷渾就控制著洮陽,附屬於西秦等國。樹洛幹襲位為吐谷渾王時,建牙(即都城)莫賀川(今青海省境),沙、滋(今臨潭、碌曲一帶)羌族都來歸附。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置水池縣,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474)置蕈川縣。
8/9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臨潭舉人趙廷璋題詩《詠常爺池》:“天池池水與天連,匯盡群山萬道泉。蓬萊仙島咫尺近,秦王何須遣樓船。”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臨潭新城人陳鍾秀題詩《冶海冰圖》:“茫茫冶海水平堤,萬狀冰圖入眼迷。知是龍宮多妙手,故教呈出待人題。”此外民間傳說明代開國大將常玉春西征時曾在此湖飲馬,故又名“常爺池”。有學者認為,《魏書》記載該地為水池縣,因而推測早在1500年前
9/9 冶海地處漢藏交界,冶海既有漢族群眾的“常爺”崇拜,也有藏傳的神山神湖崇拜。每年的臘月初八、五月二十八是冶海的傳統神會在冶海舉行祭祀常爺、唱花兒、賽馬等活動。藏語稱冶海為“阿瑪珠措”、“阿瑪周措”意即“龍宮仙女”(一謂“瑪合索瑪神的魂海”)。由於受到“龍宮仙女”的恩惠,藏族人奉為神湖。為安多藏區的三大聖湖之一。
2019-08-0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