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樂器文化 中國古代快被遺忘的樂器,樂器名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席如之書
1/7 篪chí 是一種管樂器,多用於雅樂演奏,篪分兩種,雅篪和頌篪,由於底管閉合,聲音不高,是一種低音吹奏樂器。\n
2/7 龠yuè,古代漢族管樂器,像編管之形,形狀像笛。古龠發源於“吹火管”。\n至少在近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完形的多音孔樂器。\n據史載黃帝命伶倫作律,伶倫截竹首製為“黃鐘之宮”,也稱“黃鐘之龠”。
3/7 胡笳(拼音:Hú Jiā),蒙古族邊稜氣鳴樂器。\n秦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將蘆葦葉捲成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首端壓扁為簧片,簧、管混成一體的吹奏樂器。
4/7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n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n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編鐘最早的國家。
5/7 陶壎(xūn) 商代 高 (小) 4.2 釐米, (大) 7.3 釐米 1951 年河南輝縣琉璃閣一五零號墓出土\n陶壎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中國最古老的閉口吹奏樂器。\n陶壎在八音中是屬土音,最早文獻記載始於《詩經》“如壎如篪”,還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篪”的詩句。\n在周代奴隸制社會已相當流行,秦漢以後用於歷代宮廷雅樂。
6/7 《國語》中提到的“度律均鍾”的均鍾,為編鐘調律的音高標準器,系中國古代的聲學儀器。\n琴箱兩側及頸面上飾鳳鳥紋5組,12羽為1組, 每組中6正6反。\n
7/7 尺八,中國的一種傳統木管樂器。\n豎吹的樂器,屬邊稜振動氣鳴吹管樂器,由中國唐朝時開始傳入日本,後在日本興旺。\n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空靈、恬靜的意境。\n\n
2019-08-1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