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80後小夥返鄉土坑養柴雞:坑深5米 分佈上千個天然“雞窩”
影像記錄者
1/15 張鵬,80後保定小夥,一名年輕有為的創業者。2003年,張鵬滿懷夢想走出雄縣農村,來到城市求學。學習網絡技術專業的他,畢業找工作時,由於其隨身遷出的戶口在保定落戶未滿三年,因此被一些公司拒之門外。求職無果後,張鵬和幾名同學索性選擇創業。當時,父母將家裡收穫的糧食全部賣了,換來4000元作為其創業啟動資金,從此,張鵬踏上了創業之路。
2/15 13年間的創業路上,灑滿了青春和汗水,張鵬和同學從軟件開發、網站建設起步,到安防、弱電工程。如今,34歲的張鵬已事業有成,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業務分佈河北各地。2016年3月,張鵬回到位於雄縣許莊村的老家,開始了生態農業的創業。而如今,雄安新區的設立,使張鵬更加堅信,未來家鄉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圖為張鵬每週六都會驅車回老家,到自己的農場查看柴雞的飼養情況。
3/15 兒子的回鄉創業,在父親看來,是非常贊同的:“現代農業是大勢所趨,現在農民每家一塊小田,大型機器根本運轉不了。”張鵬的農場位於雄縣大營鎮許莊村北,農場裡現有7000餘隻柴雞,日產蛋量達上千枚,銷往河北、山東等地。此外,農場裡現在有5000多隻幼雞,再過三、四個月就能產蛋了。
4/15 每次一回到農場,張鵬都會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拍照,將飼養的柴雞和雞蛋照片上傳至朋友圈,與朋友、客戶分享。
5/15 “我們堅決不給柴雞餵食飼料,柴雞除了吃草叢裡的蟲子外,還會吃到專家為其配比的‘糧食’”張鵬說。
6/15 農場裡飼養的柴雞實行散養。在當時養雞場選址時,張鵬和合夥人就地取材,找到了村子北口的兩個天然大坑,5米多深。在坑裡栽種了上千棵樹苗,打造出一個飼養柴雞的“理想之地”。
7/15 每天下午四點左右,張鵬的同事都會拎著竹籃子,撿拾散落在各個土窩裡的柴雞蛋。天然的大坑裡,分佈著大大小小1000多個天然“雞窩”,供柴雞們休憩下蛋。
8/15 由於常年遭雨水沖刷,導致大坑溝壑縱橫,崎嶇不平,張鵬和同事們經常要大步跨過去。
9/15 由於平時張鵬還有其他業務需要兼顧,老家農場的部分工作都由他的“發小”們來負責。
10/15 工人拎著竹籃子在大坑裡尋覓撿拾柴雞蛋。
11/15 工人拎著竹籃子在大坑裡尋覓撿拾柴雞蛋。
12/15 殘缺不全的廢棄罐子也成了柴雞們下蛋的“天堂”。
13/15 “我們的養雞場還可對外開放,遊客們可以在這裡撿拾柴雞蛋,享受到如同‘尋寶’一樣的樂趣。”張鵬說。
14/15 柴雞蛋打開後,裡面全是鮮黃的顏色,與普通雞蛋色相截然不同。
15/15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規劃範圍涵蓋河北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當年由於外出求學原因,張鵬戶籍外遷至保定,如今卻在雄縣成了一名“外鄉人”。雖然身邊不少朋友為他感到遺憾,但對張鵬個人而言,戶籍無論在哪裡都無所謂:一個成功的人,並非因為其戶籍所能決定的。在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像張鵬一樣的“外鄉人”回到故鄉,參與到雄安新區的大建設當中。
2017-04-2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