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10 個回答
而知而行
2019-06-02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尤其是家族觀念特別重,《左傳》就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記載。中國人商王朝後期,就逐漸不再祭祀鬼神,而是祭祀祖先。到了周王朝,親親善恩,昭穆制度等更為完善,宗廟也建起來了,祭祀的規範都用周禮都給規範好了。

可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每一代都有神主牌位,太廟只能供奉九位先祖。祖宗,即是“祖有功宗有德”,古人們講究事死如生,祖先們也要香火的。所以,祭祀祖宗的牌位數目超過了,就會把一些血緣關係比較遠的先祖給挑出來放到後殿。明朝嘉靖年間就因此搞了一場“大禮儀之爭”,明朝文官集團與皇權的對立,蓋出於此。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周王朝建立的宗廟制度)

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另外,哲宗、興宗等都算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到這裡,看官們該是知道這唐高宗,原是守成令主之雅號,怎麼會成了“無能皇帝”呢?

歷史上有名的高宗,有唐高宗、宋高宗、清高宗,雖然趙構和乾隆風評不佳,但是趙構延續社稷宗廟,乾隆開疆拓土,都算是有功勞的皇帝。唐高宗相比他們來說,得分明顯更高。之所以被稱為“無能皇帝”,該是因為武則天改命換天,造成高宗皇帝功業不就吧。

其實,這也是錯怪李治了。李治留下來的攤子是極好的,朝廷總有三撥勢力,皇權居於其中,只要李顯別瞎折騰,武則天是沒有理由上位的。實際上,武則天上位一方面是逼不得已,另一方面也是李顯倒行逆施引起的百官反動。

這已經與唐高宗臨終設計的朝局相去萬里,唐高宗表示不背這個鍋。在唐高宗掌權期間,他一手扶持起來皇后參政,實際上是想借助這種政治嘗試來壓制世族勢力。武則天也很好地完成了這樣的任務,隨著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或死或貶,關隴集團已經不能再左右政權了。要知道,唐高宗前期的“永徽之治”只能算是“貞觀之治”的延續,因為那些個老臣動輒以先帝如何如何來警告李治,李治的這個皇帝當的,就像是一個大唐形象代言人一樣。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唐高宗李治)

等到李治終於大權在握,他開始按照自己的主張來打理這個龐大的帝國了。在他任內,唐王朝武功赫赫,西方最遠打到波斯,設置了波斯都督府,西北方更是打的遊牧民族抬不起頭來,“將軍三箭定天山”,在北方則打到了貝加爾湖北岸,武功赫赫的同時造就了唐朝邊塞詩的發達。唐朝很多文人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想法,李白還是天下第二劍客,都是與唐高宗時期武功恣肆,民族自信心大漲有關。

在東北,唐朝時期邊境已經變得比較糟糕了。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疏於對東北的改土歸流,司馬懿更是內遷漢民,直接造成漢四郡領土的喪失的同時,還讓高句麗坐大。高句麗在東北趁著中原王朝打成一鍋粥,也學著中原王朝收小弟做霸主。有段時間還想著入主中原,在隋朝的時候還支持北齊餘孽,甚至派兵助戰,讓隋文帝很是惱怒。

後來,隋煬帝即位,對之前叛附無常高句麗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隋煬帝此舉,一方面是希望解除東北威脅,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戰爭加強中央集權,擺脫關隴貴族的控制。

不過,關隴貴族可不是坐以待斃的主兒,他們在後方發動政變,最終殺死了隋煬帝,推翻了隋朝,換了另一個代理人李淵來做皇帝。

徵高句麗戰爭,拖垮了隋朝的國力。李世民即位後,也在晚年頻頻用兵遼東。為啥隋煬帝和唐太宗都要置高句麗於死地呢?因為高句麗地方千里,是遊牧、漁獵、農耕各種生產方式都具備的國家,他們可以如中原王朝一樣,自成一體。如果高句麗發展起來,那麼靖康之變估計會提前上演!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高句麗疆域:有戶70萬)

高句麗擊敗了隋煬帝,還把隋人的屍體築了京觀。高句麗囂張跋扈的做法,使得中原王朝對他們恨之入骨。唐太宗時期,中原王朝再次強大起來,唐朝攻滅東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國、吐蕃,四夷臣服。高句麗也擔心中原王朝秋後算賬,就在武德二年,高句麗國王高建武派使者朝貢唐朝。武德四年,高建武再次派使者朝貢於唐朝。武德七年,唐朝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貞觀十六年,冬十月,高句麗的野心家泉蓋蘇文發動政變,殺死國王高建武,另立高藏為王,獨專國政,同時出兵進攻新羅,阻斷新羅朝貢於唐朝的通道,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攻克十座城,收復遼東大片土地。之前,遼東被高句麗佔據了二百餘年,而且遼東是高句麗的戰略要地及重要經濟支撐點。這是唐太宗釜底抽薪之戰。同時,還大量殲滅了高句麗軍隊的有生力量,高句麗軍隊的精銳部隊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由於戰場在高句麗疆域內展開,高句麗人口銳減,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隋煬帝因徵遼東亡國)

此後,唐軍在遼東駐守,經常有事沒事就去攻打高句麗。高句麗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脫,經濟發展大受影響。唐朝軍隊的存在,讓高句麗國家威嚴喪失,逐漸讓高句麗在東北的宗藩體系瓦解。唐朝殷鑑於高句麗的頑強生命力,隋煬帝、唐太宗幾次攻打都沒能竟其全功,對滅國高句麗事件還是很謹慎的。

唐高宗派蘇定方去攻打了幾次,遇到這個泉蓋蘇文,雖然在百濟方向取得了勝利,卻仍然沒有對高句麗形成致命一擊。由此,也可見高句麗的國力之強,泉蓋蘇文的能力之強。如果唐朝不能在盛年時期解決,高句麗入主中原,也並非不可能。

轉機終於來了,原來這個泉蓋蘇文死了,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產留下治理國家政事。泉男建趁機取得國家,自任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逃跑,駐守另外的城邑,讓他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

高句麗本來已經虛弱不堪,完全是靠著團結才能勉強對抗唐王朝。如今內部分裂,高句麗國內虛實,唐王朝得以盡知。唐高宗力排眾議,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百年征伐,終於迎來了唐高宗李治的終極之戰。

李治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為右武衛將軍,擔任嚮導。又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句麗。後來,又把軍神李績派到遼東坐鎮。唐軍兵分三路進攻高句麗。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李績成為滅國主帥)

經過一年多的會戰,殲滅高句麗及其屬國的主力部隊後,各路唐軍會師於鴨綠柵。高句麗發兵拒戰,唐軍奮勇出擊,再次大破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佔辰夷城。

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者逃跑,或者投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九月,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持白幡投降於唐軍。

此時,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派兵出戰,但是都被唐軍擊敗。高句麗將領僧人信誠祕密派人聯絡唐軍,自己作為內應,五天後,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攻佔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平定了高句麗各地。

高句麗滅亡後,唐高宗內遷其民往河北、河東居住。高句麗人在唐朝有不俗的表現,像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在唐朝做官做到了安西都護府大都護、右羽林大將軍等官職。

後來,高句麗人逐漸融入漢民族。與中原王朝相爭300年,伴隨中原王朝大分裂時期的東北強權,終於在與勢大的中原王朝的碰撞中粉身碎骨,連個渣都沒剩。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高仙芝:高句麗融入漢民族)

可惜的是,唐王朝得鼎盛期維持的太短,而且河北地區胡化嚴重,遼東雖復,卻沒有漢文化的強勢主導,遼東地區還是不可避免地胡化了。中原王朝耗費錢糧人力,百年征戰打掉的一個強權,不過是為另一個強權做了嫁衣。這一次,新來的強權叫做契丹。

北宋之後400年,莫說遼東,連燕雲地區都沒能收歸中原。明王朝驅逐韃虜,恢復舊疆,可後來又把遼東地區北部的肥沃土地借給建州女真,又再次導致明末時期東北地區出現強權。

由此可知,遼東地區對於中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其原因即在於,這片土地是塞北少有的肥沃之地,物產豐富,經濟實力足以支撐一個國家政權的建設。

在李治攻滅高句麗後,憑藉滅國之功,再次證明了李治施政的權威性,加強了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使得到李治後期,即使李治因為眼疾不能視事,也依然穩穩地掌握著政權。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武則天稱帝)

“守弱”的李治,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文弱的皇帝,可是到最後盤點,幾乎所有的便宜都被他佔了,而且他還顯得那麼無辜,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了其他人身上。

所謂扮豬吃虎,也不過如此!那麼,李治還是“無能皇帝”嗎?

小川读历史
2019-06-02

唐高宗李治居然被說成是“無能皇帝”?怎麼會有這麼荒謬的說法!

不能因為李治與武則天的種種故事,就斷定李治的治國能力一般。

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唐王朝的版圖達到了最大,往北擁有整個蒙古高原,一直到貝加爾湖畔,往西深入中亞地帶,設立安西四鎮威名遠揚,往東征服了高句麗,也了結了隋唐幾代皇帝的夙願。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那麼,李治是怎麼打敗高句麗的呢?

首先,打敗高句麗,並不知李治一朝所能做到的,在其父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就曾經擊敗過高句麗,大大的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任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軍4萬餘,從山東萊州走水路出發、任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6萬餘,從遼東越過鴨綠江走陸路出發,征討高句麗。

  •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親自抵達前線,慰問將士。李世勣、張亮等將領及部下士氣大增,攻克高句麗在遼東地區的十餘座城池,因入冬天氣寒冷,唐太宗體恤將士,決定現行班師回朝,待到來年再繼續征討。
  •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再次決定出兵討伐高句麗,他採納群臣的建議,出動偏師騷擾高句麗的邊境,使得高句麗人疲於應付,耽誤農事。同時,又派遣李世勣與牛進達從水陸兩路出發,一直打到高句麗的首都,迫使高句麗王派遣兒子莫離支任武來長安入朝謝罪。

等到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後,由於高句麗煽動百濟主動攻擊唐朝的盟友新羅,為了徹底了結東部邊境的隱患,李治決定著手征討高句麗。

  •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任用薛仁貴、蘇定方、程名振等將領,主動渡過遼河出擊,擊敗高句麗軍,斬首千餘級。

  •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再次派遣薛仁貴與程名振出擊,攻克高句麗邊疆重鎮赤峰鎮,並擊敗高句麗大將豆方婁所部,斬首兩千五百餘。
  •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高句麗煽動百濟攻打唐王朝盟友新羅,新羅國王求救於唐朝,於是唐高宗任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統領水陸大軍十萬餘,渡海遠征百濟。在新羅軍隊的協助下,大破百濟軍隊,一舉攻滅百濟,在其故地設置熊津都督府等治所。
  •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至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先後任命蘇定方、李世勣、薛仁貴等人,多次征討高句麗,穩紮穩打,逐步減除其外圍羽翼。聯合在朝鮮半島的盟友新羅,歷經八年多時間,終於攻破高句麗首都平壤,生擒高句麗王高藏等人,平定了高句麗諸地。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總結:為什麼隋煬帝楊廣都沒征服的高句麗,會被唐高宗李治所征服?一方面是高句麗自己作死,自恃抵抗了隋軍的三次征討,認為唐軍也不過如此,結果被唐太宗狠狠的教育了一番。之後在唐高宗時期,又在朝鮮半島興風作浪,唆使自己的小弟百濟欺負唐朝的盟友新羅,並多次侵擾唐遼東邊境。這樣一來,唐高宗下定決心徹底消滅高句麗,通過兩代人的努力,逐步剪除高句麗的盟友及羽翼,然後培養壯大自己在朝鮮半島的盟友新羅等勢力,多管齊下,成功的擊敗高句麗,穩定了帝國東部邊境。

沧海拾遗录
2019-06-02

不但楊廣打不敗,一代英主李世民也無法拿下的高句麗,就被後世認為能力遠不及前兩者的唐高宗李治最終滅國,這件事說明選擇良好的時機出手,比能力更重要,善時而出非常重要。打兩個不太恰當的比方,西漢初年稱雄北方的匈奴單于冒頓,能夠在白登山一戰圍困住劉邦大軍,迫使其賄賂求和,但是如果冒頓面臨的是秦朝初期鎮守北方蒙恬率領的秦軍,大概率佔不到什麼便宜:拿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著名人物來比,在征服高句麗問題上,楊廣好比是織田信長,李世民好比是豐臣秀吉,李治則好比是最後時機成熟摘桃子的德川家康。楊廣三次出兵高句麗失敗,主要是自己瞎折騰和國內形勢所迫沒真正打成,李世民出征高句麗未果,主要是在得勝後天氣寒冷糧草不濟無法長期駐紮,但也嚴重地消耗了高句麗國力,為李治在位期間最終消滅高句麗奠定基礎;李治在位期間派遣薛仁貴東征消滅了高句麗不過是為高句麗蓋上了最後一塊棺材板。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先說說隋煬帝楊廣時期的三次東征高句麗。在大業八年(公元612年)到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隋煬帝楊廣連續發動了三次東征對高句麗用兵,用兵規模動輒五十萬以上,還不包括支援前線的民夫。但三次東征都沒有徵服高句麗。大業八年的第一次東征,隋朝大軍進展順利,由宇文述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兵臨平壤城下,高句麗國王決意投降,宇文述不敢輕易答應,便派人請示後方的楊廣,這就耽誤了時間,高句麗趁這段時間隋軍糧草緊缺和土著盟友發動反攻,導致隋軍大敗,第一次東征失敗。隋煬帝楊廣不服氣,於次年繼續徵兵東征高句麗,但行軍至半道上楊玄感發動叛亂,隋煬帝不得不分兵鎮壓叛亂,第二次東征無疾而終。大業十年,楊廣發動最後一次東征,此時隋朝政局已經相當不穩固,徵兵集結困難,隋軍屢有叛亂髮生,此次東征也沒有實質性成果。

再說說唐太宗李世民對高句麗用兵的事情。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麗大臣泉蓋蘇文殺其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侄高藏為王,自稱莫離支,專制國政,並與百濟聯合意圖消滅新羅。貞觀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羅向唐求援,唐於次年(644年)正月遣使至平壤勸蓋蘇文罷兵,遭拒絕。唐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遼東進攻高句麗。唐軍先是連克蓋牟等10城。後因唐太宗過於求穩,未採納乘虛直取平壤以及放棄安市、先取烏骨城等建議,未能出奇制勝;又因安市久攻不下,以至天氣寒冷、糧運不濟,被迫撤軍。雖然這次戰役最終沒有滅亡高句麗,還日後滅亡高句麗的名將薛仁貴嶄露頭角,得到唐太宗的認可,再加上高句麗失守十餘城,死傷五萬以上,被俘七萬以上,已嚴重損害了高句麗的國力。此後,李世民雖然沒有再大規模對高句麗用兵,但是仍然不時地派兵敲打敲打高句麗,持續對高句麗施加壓力。

公元661年,百濟已經歸順唐朝。唐高宗李治派出名將蘇定方從海路攻擊高句麗,蘇定方進展順利把平壤給包圍了。大唐軍隊也渡過鴨綠江,正準備合圍平壤,不過這時李治突然下旨撤軍。不過高句麗的末日也很快到來,公元666年,高句麗的執政派發生內訌,失勢的一方向大唐求救,大唐軍隊隨即發動戰爭,在這場滅國戰爭中,薛仁貴以少勝多,接連取勝,與李績大軍會師於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最終攻陷平壤,滅亡高句麗。

消滅高句麗,更多是要靠天時地利人和。正是在前面楊廣和李世民對高句麗的持續壓力之下,在高句麗出現內亂的有利條件下,再加上高宗時期國力繼續增強,至於皇帝是否執政有方,跟這場戰爭的結局沒有太多的關係。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渔耕樵读
2019-06-02

首先楊廣軍事能力實在不怎麼樣,在做晉王時,他也曾率兵滅陳。但實際上楊廣只是名譽上統帥,真正統帥是高熲,連楊素,賀若弼,韓擒虎這樣的人也只能打打下手。只要楊廣不添亂,他就能坐收滅國之功。

如果你說李世民沒有打下來,反而被李治打下來,這個還可以理解,楊廣還是算了吧。我們先分析一下,唐滅高句麗的過程。

第一階段,大軍強攻

貞觀二年,唐朝擊敗了突厥,高句麗遣使表示臣服。李世民命人摧毀了高句麗的京觀(隋人屍體所建),並且派人收殮了隋人的屍體。貞觀十四年,唐先後滅掉了突厥,吐谷渾,西域諸國。高建武派太子向唐朝朝貢。貞觀十六年,高建武被殺,唐高交惡。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任命李績為遼東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將,率兵六萬,走陸路向遼東進軍,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四萬,走水路向平壤進軍。李世民在長安和洛陽招募三千人,同時向遼東進發。

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李績攻破了蓋牟城,俘虜兩萬人,糧食十萬石。改蓋牟城為蓋州(故址在撫順)。

李績向遼東城進發,有二百里的沼澤地,車馬不行,將作大將閻立德墊土做橋,晝夜不停地攻向遼東城。高句麗非常恐懼,派兵四萬人援助遼東。李績派江夏王李道宗率四千騎兵迎戰,李績率大軍在大軍混戰中突然殺出,擊潰了援軍,斬首八千人,五月十七日,遼東城下。俘虜士兵萬餘,人口四萬。改遼東城為遼州(今遼陽)。

二十八日唐軍進攻白巖城,契苾何力擊潰了一萬援軍。白巖城請降,李世民改白巖城為巖州(今燕州城)。

六月二十,唐軍抵達安士城下。高麗北部酋長高延壽率領十五萬大軍,來援助安士城。李世民在安士城東八里臨山埋伏下軍隊,讓阿史那社爾率領一千突厥騎兵引誘高延壽到伏擊圈。李績和長孫無忌分別從左右殺出,高句麗軍大潰,俘獲士兵三萬餘人,馬匹五萬。但是由於安士城易守難攻,直到九月天氣轉涼,唐軍糧草逐漸轉運不利,只好撤兵。

此戰雖然攻下高句麗10座城池,但是仍然沒有滅掉高句麗。李世民回去問李靖,為什麼我率領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卻被一個小小的高句麗難住了呢?李靖對他說道:“此道宗所解”。於是李世民就問李道宗,李道宗說當初在駐驊山時我勸你趁虛而入偷襲平壤。李世民也只好訕訕的說道:“過去很久了,居然忘了”。

從這看來,如果這次是由李靖帶兵可能就已經攻下來了。

第二階段,偏師襲擾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想要再次攻打高句麗,但是群臣認為不可。房玄齡臨死前上《諫伐高麗表》,勸諫李世民,他認為攻打高句麗不能急於一時,否則耗費太大,得不償失。

彼高麗者,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宜從闊略……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而陛下誅之可也;侵擾百姓,而陛下滅之可也;久長能為中國患,而陛下誅之可也。有一於此,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

不得不說房玄齡說的還真對,就像最近那足球賽上,韓國隊員的表現還真是“不足以待以仁義”,最後朝議認為

高麗旁山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駕親征,國人不得耕種,所克之城,奚收其谷。繼以旱災,民太半乏食。今若遣數偏師,擾其疆域,使民疲於奔命,數年之間,千里蕭條,人心自離,鴨綠之北,可不戰而取矣!

意思就是上次大軍出征,他們已經誤了農時,我們攻破城池,又搶回了全部糧食,現在又有大旱,他們已經大多數人吃不飽飯了。只要我們派偏師襲擾,讓他們不得耕種土地,不得休養生息,不用幾年時間,它自己就崩潰了。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李世民採取了這個建議,於是派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李績為遼東行軍大總管,從水路和陸路同時向高句麗發起進攻,攻克了十餘座城池。貞觀二十二年,古神感和薛萬徹再次率軍攻打高句麗。一連數年,對高句麗征伐不斷。

第三階段,滅國之戰

顯慶五年,蘇定方滅百濟,俘虜百濟王和太子,唐在百濟設都督府。百濟滅亡後,高句麗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盟友。
楊廣都打不敗的高句麗,為何會敗在眾人眼中的“無能皇帝”李治手中?

在唐朝對高句麗不斷征伐,已經讓高句麗疲憊不堪。在平定百濟之後,唐朝終於打算對高句麗動手了。

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

乾封元年,李治向李績請教,高句麗可以平了嗎?李績說道可以了。於是李治任命李績為遼東行軍大總管,諸將皆歸其調遣。李績首先攻取了新城重鎮,新城是高句麗防禦唐朝的第一道屏障,李績認為:“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在攻下新城後,李績馬不停蹄又下十六城。

薛仁貴在金山大破高麗軍,斬首五萬餘人,攻陷高句麗重鎮扶余城,之後李績又擊敗了救援扶余城的五萬高麗軍。諸將會師於鴨綠柵。契苾何力首先攻到平壤城下,李績隨即率領全軍對平壤進行了合圍,平壤下,高句麗遂滅。

從以上可以看出,唐朝平定高句麗,戰略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治只是延續了這個戰略而已。所以不能說是李治一個皇帝打下來的,因為李世民已經為攻破高句麗打下了基礎,李治的路只要不走偏,最終耗死高句麗只是時間問題。

七色稻
2019-06-02

這就是一種民族共同的認知,因為高句麗在隋朝和初唐中原幾十年戰亂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才輩出,野心膨脹,厲兵秣馬,意圖南下。

楊家和李家都有胡族血液,他們對高句麗的企圖是一清二楚的。

但堂堂中原帝國怎能被屑小覬覦?

隋煬帝覺得高句麗該滅,打!傾盡國力也要打!滅國也要打!

唐太宗也覺得高句麗該滅,繼續打!損兵折將也要打!

時過境遷,高句麗雖然抗過了那麼多的戰亂,但已經沒能力沒資本跟中原王朝耗下去了,但是唐高宗還是認為高句麗狼子野心,對自己是個威脅,繼續打!

所以,高句麗就完蛋了。

高句麗的滅亡絕對不是唐高宗一人之功,而是中原王朝隋唐歷代的不懈堅持才贏回來的!

南北拾芳
2019-06-02

唐高宗時期,高句麗的國力是每況愈下,唐高宗派自己的大將薛仁貴東征高句麗,最後在薛仁貴的調度之下,從容前進,把高句麗給滅了,並且薛仁貴還在平壤的安東都護府裡面任期了三年,把安東那一塊治理的井井有條,並且使得當地的百姓稱口不絕。

隋煬帝之所以兵敗高句麗,並且使得自己三敗而導致滅國,是因為隋煬帝不聽臣子建議,並且隋煬帝並不懂得如何打仗,卻親征瞎指揮。

唐高祖唐太宗之所以沒消滅高句麗,但是卻嚴重的消弱了高句麗,使得一個大國變成了一個弱國。

最後唐高宗之所以滅了高句麗,完全是因為先前的唐太宗的襲擾之功,並且唐高宗用人得當,最後才取得最大的成果。

用户5339265868317
2019-06-02

隋朝自開皇至楊廣,短短時間內,搞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世紀工程太多,太大,觸動了各個階層的利益,尤其是官僚階層的利益,激化了社會矛盾,主要矛盾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隋朝是被嚴重醜化汙化的朝代,李唐取得政權實屬政變式竊取(本人觀點),徵高麗成功未必就是強悍,失敗未必就是軟弱,以此衡量兩位皇帝文治武功有失偏頗,不足為信。

怎忍顾鹊桥归路
2019-06-02

要是楊廣不御駕親征,第一次就能贏,這就是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的重要性,皇帝在戰場指手畫腳,凡事都要請示彙報,反而會浪費時間貽誤戰機。

南海裕郎的蜗牛壳道场
2019-06-02

一句話:他就是最後補刀的。

啓明星的啓
2019-06-02

楊廣時期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國家早已到了崩潰的邊緣,沒有凝聚力,一盤散沙,軍隊根本沒有了戰鬥力,李治時期國家繁榮昌盛,經過了貞觀之治,已經是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此時打高句麗輕而易舉,易如反掌將其擊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