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日本侵華全寫真:《中國事變畫報》——一萬五千幅老照片揭露日軍罪行
老照片
1/15 《支那事變畫報》由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東京日日新聞社特派隨軍記者拍攝、採寫,是一本深入反映日軍全面侵華戰爭歷史的全景式記錄的畫報。詳細記錄日軍從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爆發期間(1937.7—1941.12)所發動的幾乎所有戰役、戰鬥的全過程。圖為七七事變後,日軍士兵從豐臺戰線遠眺宛平縣城的望樓。
2/15 這套101輯的日本侵華戰爭原始圖像史料,包含了15000幅現場照片和320萬字新聞報道。是一本信息量最大之日本侵華畫報,也是海內外廣泛引用之圖像史料。幾乎可以說,目前大多數日軍侵華的現場照片,都取自本畫冊。圖為日軍軍官在前沿陣地觀察中國守軍的動向。
3/15 這是一份以刊行日本侵華戰爭軍事行動為主的畫報,今天由山東畫報出版社翻譯成中文簡體字版出版,以研究日本侵華史料的面目呈現給讀者,所以又可稱之為日本侵華的“自供狀”。圖為七七事變期間的日軍炮兵部隊。
4/15 這份畫報從創刊之日起,就以報道日軍侵華戰爭軍事進程為職志。當年,它是以鼓舞日軍士氣為目的的宣傳品,從照片的選用到文字說明,充分顯示日軍在華“侵略有理”“侵略合法”,中國軍隊“抵抗非法”的說教。在今天的讀者看來,當年這份畫報上所宣揚的所謂“大東亞聖戰”“解放”等謬論,是何等軟弱無力!圖為湖北戰場中,日軍門脅工兵部隊炸燬中國守軍碉堡的瞬間。
5/15 面對這樣一份猶如“自供狀”一般的日軍侵華影像記錄,現在的有良知的日本讀者也一定感到羞愧難當!所以,把當年的這份《中國事變畫報》譯成中文出版,並將其稱為“日本侵華戰爭自供狀”,是必須的。圖為在湖北戰場中,日軍森岡部隊士兵和坦克逼近中國守軍陣地。
6/15 《中國事變畫報》的創刊號是1937年8月3日發行的《北支事變畫報》(中文譯名《華北事變畫報》),其刊行經日本陸軍省、駐華軍司令部許可,當月出版發行3輯,每輯平均30頁。圖為日軍陸戰隊土師部隊進攻九江市內龍角鐵橋的中國守軍。
7/15 從1937年9月10日第四輯開始,該畫報改名為《支那事變畫報》(中文譯名為《中國事變畫報》),到1937年10月21日,每月出版2輯,共發行了第四、五、六、七輯共計4輯;從1937年11月1日第八輯開始,到1938年12月21日第四十九輯,又增加到每月出版3輯,每月1日、10日、21日發行;從1939年1月5日至1940年5月20日第五十輯至第八十三輯,減少為每月1輯,每月20日發行。
8/15 應於1941年11月20日出版發行的第一〇一輯,推遲到了1941年12月8日發行,中間停刊一個月零十八天,而1941年12月8日這一天正是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進攻上海租界和香港,挑起太平洋戰爭的日子。此後,從1942年1月8日起,《中國事變畫報》改名為《大東亞戰爭畫報》併發行第一號,其報道重點也從中國大陸轉向太平洋戰場。
9/15 以下一組圖片是日軍進攻河南光州城(今潢川)的戰地寫真。圖為攻擊光州城內中國守軍的日軍西大條部隊近藤隊。
10/15 圖為正在清理道路的日軍小池部隊士兵。
11/15 圖為進城後疲憊不堪的日軍士兵。
12/15 圖為日軍部隊攻入光州城,遠處為被炸燬的西門城樓。
13/15 圖為日軍在雨中行進在光州城內街道上。
14/15 圖為率先攻入城內的日軍西大條部隊士兵,在西門城樓上歡呼“萬歲”!
15/15 除了記錄戰爭全過程外,這套畫報還記載了日偽政權、國共雙方、歐美列強等軍事、外交、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日軍佔領區的山川地貌、城鄉建築、名勝古蹟、民風民俗等多方面內容。不僅是研究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手史料,而且對於研究 20 世紀 30—40 年代有關城鄉地理、建築、民俗、風物及其歷史變遷,均有極高價值。
2017-08-02

更多精彩

推薦中...